對於中國軍用戰鬥機行業來說,「梟龍」戰鬥機雖然無法在性能上與自用的殲-10戰鬥機完全對等,但是在戰鬥機出口領域方面,卻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依靠性能優勢,不斷拿下出口訂單的戰鬥機。
「梟龍」戰鬥機對我們意義重大
在「梟龍」戰鬥機之前,中國空軍出口量較大的戰鬥機,一般都是殲-6戰鬥機和殲-7戰鬥機。這兩款戰鬥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性價比作為最大賣點,在國際戰鬥機市場上進行出售的。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軍用航空工業來說,「梟龍」戰鬥機也是中國第一款專門為了出口而設計的戰鬥機。無論是機體結構還是機載設備,都根據買家的需要進行了專門調整。比較有意思的是,除了中國的「梟龍」戰鬥機之外,美國軍用航空歷史上,也有一款專門為了出口而研製的戰鬥機——F-5「虎」式輕型戰鬥機。
那麼,
從「梟龍」戰鬥機與「虎」式戰鬥機的經歷上來看,在未來,世界上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的出口專用戰鬥機?未來世界上戰鬥機市場的情況又會如何?
今天我們就以「梟龍」戰鬥機和「虎」式戰鬥機作為例子,談一下這個問題。
從「猴」版到定製——「梟龍」與「虎」誕生的異同
雖然都是為出口而生的戰鬥機,但不同的市場需求決定了「梟龍」戰鬥機與「虎」式戰鬥機在實際的市場定位上,還是存在一些不同。
首先,從「虎」式戰鬥機的誕生背景來說。在上世紀50、60年代,原來使用美國F-84\F-86戰鬥機的一些國家,其裝備的美制戰鬥機已經逐漸老化。無論是操縱品質還是作戰性能上,都已經無法和新出現的蘇制戰鬥機相比擬。
早期的美制戰機到了需要替換的時候
在冷戰軍事對抗的大背景之下,美國必須為這些國家選擇一款新的戰鬥機,來取代其原先裝備的老式美制戰鬥機。但是從與美國的關係上來看,這些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達到能夠使用美軍自用戰鬥機的程度。
在冷戰期間,美軍的對外軍援有著非常明顯的等級劃分。第一序列國家,如英國,就可以和美國一樣裝備同水準的戰鬥機,比如英國皇家空軍曾經裝備的「鬼怪」戰鬥機。第二序列則是各個北約以及部分亞洲盟國,與美國的關係不像英國那麼親密,但是也是重要的盟國,使用的則是「閹割版」的戰機,比如日本裝備的沒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4戰鬥機。
英國皇家空軍的「鬼怪」戰鬥機
最後一個序列則是在南美、中東和東南亞等小國家,這些國家值得爭取,但是連使用「閹割版」戰鬥機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夠使用專門定製的「猴」版戰鬥機,這也是F-5「虎」式輕型戰鬥機誕生的背景和原因。因此,「虎」式戰鬥機強調的是售價和易操縱性。換言之,易上手,讓這些國家有戰鬥機用就可以了。
「虎」式戰鬥機強調性價比和易操縱性
而「梟龍」戰鬥機的市場需求和「虎」式戰鬥機的市場需求則有很大的不同,在進口「梟龍」戰鬥機之前,巴基斯坦本身已經裝備過中國產的殲-6戰鬥機和殲-7戰鬥機。巴基斯坦空軍最想要的,其實是美制F-16戰鬥機,在求購F-16戰鬥機不得的情況下,改而求購一款性能與F-16差距不太大的第三代戰鬥機。
巴基斯坦想要的還是F-16
所以從一開始,巴基斯坦空軍對於「梟龍」戰鬥機就有非常明確的要求。第三代戰鬥機、性能不能與F-16相差太大、能夠兼容使用西方部分航電與武器彈藥等。
巴基斯坦在「梟龍」的設計中參與度較高
這就導致了「虎」式戰鬥機與「梟龍」戰鬥機截然不同的開發過程,因為目的是「軍援」,所以「虎」式戰鬥機整個開發過程均由美國自己主導。而巴基斯坦方面則全程參與了「梟龍」的開發過程,並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梟龍」提出了大量的設計建議。換言之,和「虎」式戰鬥機相比,「梟龍」戰鬥機更像是一款為VIP客戶專門定製的戰鬥機。
大國的玩具——門檻越來越高的戰鬥機俱樂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僅幾個主要的航空大國研製了多款戰鬥機,甚至是一些中小型國家,比如羅馬尼亞,也研製並裝備了屬於自己的戰鬥機。
羅馬尼亞的IAR.80戰鬥機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開始之後,戰鬥機俱樂部的門檻開始逐漸提升。在一開始,還有英國等國家在不斷研製新的戰鬥機,但是從第三代戰鬥機開始,戰鬥機研發就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分水嶺,基本上就剩下中美俄和少數幾個歐洲國家具備完整的第三代戰鬥機研發能力。
出現這種情況的第一個原因,是現代戰鬥機設計難度在不斷上升。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種簡陋的螺旋槳式戰鬥機不同,從第三代戰鬥機開始,無論是航空發動機、機載雷達還是高性能機載計算機的誕生,都必須依賴於雄厚且紮實的科研基礎才能夠實現,這個標準直接篩掉一堆沒有現代科研體系和工業體系的國家。
比如「狂風」戰鬥機
第二個原因是全球化分工協作程度的提升,特別是在歐洲,有幾個國家在發動機、航電等方面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如果獨自設計一款戰鬥機,不僅會在發動機、航電等方面遭遇更大的難題,而且性價比也不高,兩相比較之下合作顯然比單幹更划算。
第三個原因則是隨著現代多功能戰鬥機的普及,現代各國空軍已經不再需要裝備那麼多的戰鬥機。比如瑞典空軍的「鷹獅」戰鬥機,除了瑞典皇家空軍之外,憑藉有限的外銷數量,根本不可能維持「鷹獅」戰鬥機的正常運轉。
「鷹獅」戰鬥機
為了省掉在研發領域龐大的支出費用,部分國家更進一步,直接放棄聯合研製的方法,而是讓某個戰鬥機研發能力較強的國家充當「領頭羊」,自己充當戰鬥機生產環節上的某個「生產車間」,JSF計劃就是這種情況的最佳典型。
但是這種做法只是單純的減少戰鬥機的研發費用而已,對於本國戰鬥機研發能力並沒有本質上的提升,長期以往,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在戰鬥機研發領域,形成弱者越弱,強者越強的局面。在未來,現代戰鬥機將成為「大國的玩具」,只有少部分國家,才具備在戰鬥機俱樂部中繼續玩下去的資格。
收割中低端國家——專用出口戰機市場前景廣闊
雖然戰鬥機研發設計的門檻在不斷提升,但是戰鬥機市場的需求並沒有下降。相反,隨著各國對制空權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戰鬥機更是成為各國現代化國防建設中繞不過去的一款重要裝備。
在未來國際戰鬥機市場上,中低端國家必然處於被收割的地位,畢竟核心研發能力不在自己的手上,好一點的還能夠加入生產行列,具備生產組裝能力,差一點的就只能夠買整機,付出的代價自然也就更大一些。
土耳其揭開了JSF計劃的陰暗面
不過在美國將土耳其從JSF計劃中踢出的前車之鑑後,再想複製一個JSF戰鬥機計劃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在未來,專用出口型戰鬥機更有可能走「梟龍模式」。即幾個需求相近的國家組團,在國際戰鬥機市場發布招標意願,選中想要的設計方案後,由競標成功的一方,為其量身定做一款戰鬥機。雖然還是沒能逃脫「被收割」的命運,但是卻能夠獲得更適合自己使用需要的戰鬥機。
「梟龍模式」會成為主流
「多極化」將和「弱者越弱,強者越強」一起,成為未來國際戰鬥機市場的重要特徵。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