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網站訊 「創新藥的基礎研發和臨床研究,可以通過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等CRO公司來進行,而商業化推廣,亦可以委託像百洋醫藥這樣的醫藥商業化平臺來進行推廣。」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付鋼說。
我國的創新藥浪潮已在加劇行業專業化分工,醫藥外包平臺正從上遊逐漸向下遊延伸。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行業深化改革、藥品審評審批制度密集出臺,新藥上市速度加快,進而也激發了藥企們開發創新藥的熱情。我國的創新藥行業逐漸進入成長爆發期。
通常而言,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過程漫長,需要覆蓋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註冊審批等環節,按照傳統的藥物研發路徑,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時間和10億美元的投入。隨著法規越來越嚴格以及可用靶點不斷得被開發,新藥的研發難度實質在加大,研發成本也進一步水漲船高。在這種情況之下,醫藥合同外包行業應運而生。
醫藥合同外包是醫藥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委託給第三方服務公司進行管理的一種模式。醫藥合同外包公司能夠在疾病目標研究、藥物化合物篩選研發、臨床試驗、委託生產代加工、市場營銷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為醫藥企業提供專業的人員、技術支持,這種模式強調各個公司專業分工,集中資源在自身核心業務上,能有效降低藥物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根據服務階段的不同,可將醫藥合同外包分為醫藥 CRO(合同研發組織)、醫藥 CMO(合同生產組織)與醫藥 CSO (合同銷售組織)三大部分。具體而言,醫藥CRO主要服務於新藥審批上市之前的階段,醫藥 CMO主要服務於臨床期前中後階段,醫藥CSO主要服務於藥品上市銷售的階段。
我國的創新藥研發正處於起步階段,不少在研藥品又處在早期研發立項、早期臨床開發階段,為了提高研發效率,藥企們紛紛與CRO公司「牽手」合作,這由此催生了CRO行業大量的市場需求。受益於醫藥行業創新景氣度提升,不少CRO公司得到了快速成長,如藥明康德成為了我國營收體量最大、市值最高的CRO企業,2019年營收達到129億元,可為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新藥研發和生產服務。
今年以來,A股醫藥板塊中的包括藥明康德、泰格醫藥、昭衍新藥、美迪西等在內的CRO公司復權後的股價漲幅超過60%,其中,美迪西的漲幅更是達到142%,支撐這些公司股價大漲的,也源於目前我國醫藥研發創新需求依舊旺盛。
縱觀全球醫藥市場,整個新藥研發方興未艾,但整體投資回報情況其實並不樂觀。據德勤統計的數據顯示,2010年一款新藥平均投資回報率可達到10.1%,但2019年該數字已降低至1.8%,創下歷史新低。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提高研發效率以及獲得更好的商業回報,成為了藥企們更要重視的問題。
「中國每年上市的一類新藥數量差不多集中在15到20個之間,其他類型的創新藥也有幾十個,這意味著創新藥的商業化必須前置,即在拿到上市註冊證之前,藥企從藥物臨床試驗方案的設計,到臨床試驗機構的選擇,再到定價、市場導入等,全程需要做好提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一來,一旦拿到註冊證,產品就可以快速進入市場,否則很難獲得比較好的市場回報。」付鋼說。
目前參與創新藥研發的,除了跨國企業,國內個別幾家大體量企業,像恆瑞、齊魯、天晴,大部分都是創新創業型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本身並不具備商業化優勢,這給新藥的投資回報又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美國的市場,真正可以實現商業化的也只有輝瑞、禮來等幾家大企業,多數中小創新藥企研發出的產品,在最後上市階段還是選擇出售給大企業,原因在於商業門檻太高,這些企業單靠自身的力量難以實現產品的商業化。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醫藥合同外包行業中,產業鏈下遊具備專業商業化能力的企業有望接棒CRO、CMO成為下一個爆發的醫藥合同外包產業,後續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創新藥企與商業化平臺型企業合作,從而彌補商業化推廣資源的不足。
以品牌運營和醫藥流通起家的百洋醫藥,近年來動作頻頻。早在2018年第一次國家集採,百洋就與全球人血白蛋白第一品牌傑特貝林牽手,接著又與日本頂尖的二家企業武田和安斯泰來、全球第一大非專利藥供應商邁藍達成合作,在今年又承接了全球銷售第一的人工淚液德國海露零售市場。同時,從外部資料也看到,百洋與新藥九期一也有多方面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跨國藥企牽手與百洋合作。如帶量採購推進以來,過期專利藥的銷售市場受到嚴重抗壓,為了挽回昔日的市場份額,不少專利過期原研藥選擇發力院外的零售市場,但是一個企業運作有限的產品,成本和效率都會低很多,與百洋這樣的平臺型企業合作,從資源優化和效率提升上也不矢為一個好的選擇。
「百洋的商業化能力不僅僅是產品的分銷和流通,其更深的護城河來自於專業能力的積累,即通過全渠道管理能力、多品類協同能力、數位化營銷能力,深入連結醫療機構、零售企業和工業企業,優化營銷成本,提升營銷效率和規範度。」付鋼說。
對於創新藥,業內人士認為,從我國醫藥創新趨勢來看,未來3-5年將逐漸從研發立項、早期臨床開發階段過渡到臨床後期開發和落地兌現階段,這意味著藥企需要更加重視創新藥商業化回報問題。像百洋這樣在細分領域特色企業,其商業化平臺對於幫助專利期內新特藥快速導入市場,獲得合理的商業價值回報,也是值得期待的。
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產業政策不斷推進、創新藥研發比例不斷提高,刺激行業細分趨勢加劇,具有專業人才、技術和成本優勢的第三方醫藥外包服務企業將會價值凸顯,規模進一步擴大。
付鋼介紹,「一些工業企業可能需要花費十幾年時間才開發出一個新藥,企業的商業化資源積累很有限。另外,有不少進入正中國市場的新藥,出自全球top20到top100的跨國企業手中,如果這些跨國藥企都在中國招募大量人員去推廣,會帶來開拓成本過高、營銷人員人員難以管理等問題出現。在此情況下,部分藥企會委託我們合作。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創新藥生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致力於成為醫藥商業領域的『藥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