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半導體為半導體重要組成,是進行電能(功率)處理的核心器件,用於改變電子裝置中電壓和頻率、直流交流轉換等。根據產品形態,功率半導體可分為器件、IC 兩大類。
器件:根據 P/N 型半導體組合方式,可分為二極體、電晶體(三極體)、晶閘管。
IC:功率 IC 隸屬於模擬 IC,根據功能可大致分為 AC/DC、DC/DC、電源管理、驅動 IC 等。
功率半導體的技術原理為 PN 結正偏導電、反偏斷電的特性。所謂 PN 結,為 P 型半導體與 N 型半導體的組合體。正偏則表示給 P 型半導體施加正電壓、N 型半導體施加負電壓,反偏與之相反。在正偏狀態下,P、N 型半導體接觸區形成的空間電荷區變薄,PN 結導通電流;反偏狀態下空間電荷區變厚,PN 結斷電。由此,PN 結實現了電流僅能向一個方向流動的功能。PN 型半導體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二極體(PN)、電晶體(PNP 或 NPN)、晶閘管的基本機構(PNPN 或更多層),從而實現各類器件不同的基本功能。
從最終下遊領域看,根據電子工程世界數據,全球範圍內功率半導體下遊領域中,汽車需求佔比 35%、工業為27%、消費電子為 13%,三者合計 75%;中國市場則按份額順序依次為汽車(27%)、消費電子(23%)、工業電源(19%)、電力(15%)、通信及其他(16%)。
常見功率器件有二極體、晶閘管、MOSFET、IGBT 等,這類器件性能不同,使用場景上各有側重。二極體:主要有 SBD(肖特基二極體)、FRD(快恢復二極體)等,電壓覆蓋範圍從 1V 到數千伏不等。其中 SBD利用金屬與半導體結合製作而成,常見產品分平面型、溝槽型,適用於小功率場景;FRD 則具有開關特性好、反向恢復時間短的特點,電壓覆蓋數百到數千伏不等,適用於較大功率場景。
晶閘管:最基礎的為 SCR(可控矽),為半控器件。其次常見的有 GTO(門極可關斷晶閘管),實現全控特性。90 年代出現的 IGCT(集成門極換流晶閘管),在 GTO 基礎上採用集成柵極結構,兼具晶閘管通態特性和電晶體開關特性。晶閘管主要用於高壓領域,如工控、UPS(不間斷電源)、變頻器等。
MOSFET:場效應電晶體,常見類型有平面柵 MOS、溝槽柵 MOS、超結 MOS、屏蔽柵 MOS 等,電壓範圍覆蓋 -100V-1500V。MOSFET 具有高頻、驅動簡單、抗擊穿性好等特點,可廣泛使用在模擬與數字電路中,應用範圍 廣泛,涵蓋電源管理、計算機及外設設備、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多個領域。根據 IHS 數據,MOSFET2018 年市場規模佔全球功率分立器件的市場份額超過 40%,同年國內 MOSFET 市場空間達 28 億美元。
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結構上為 MOSFET 與 BJT 組合而成,具有較強的正向電流傳導密度和低通態壓降,可實現逆變、變頻功能。在中低壓領域,IGBT 廣泛應用於新能源車和消費電子。1700V 以上的高壓領域,廣泛應用於軌道交通、清潔發電和智能電網等重要領域,被稱為電子行業的「CPU」。據 IHS Markit 的統計,2018 年中國 IGBT 市場空間為 19 億美元,為我國 16 個重大技術突破專項中的重點扶持項目。
SiC、GaN 等第三代半導體,有望帶來功率半導體發展新機遇。相比於傳統半導體材料, SiC 的高耐壓、大功率特性,使其可用於製造 MOSFET、IGBT、SBD 等器件,用於新能源車、智能電網等行業。GaN 具有高臨界磁場、高電子飽和速度與極高的電子遷移率的特點,是超高頻器件的極佳選擇,適用於 5G 通信、微波射頻等領域的應用。未來隨著 SiC 等材料成本下降、製造技術進步,其應用市場有望迎爆發式增長。
功率半導體作為電氣社會基礎性零組件,應用十分廣泛。功率半導體作為電路中進行電能處理的核心器件,幾乎在所有電氣、電力及電子設備中均有應用。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工業自動化、家電變頻、5G 通信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功率半導體產品的升級。
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有望超 500 億美元,中國為最大消費國。據 IHS Markit,2019 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場規模約為 404 億美元,而 Omida 預計至 2024 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 524 億美元,年化增速為 5.3%。分地區看,中國是世界最大功率半導體消費國,2018 年市場需求規模達到 138 億美元,增速為 9.5%,佔全球需求比例高達 35%。預計未來中國功率半導體將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2021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59 億美元,年化增速達 4.8%。
MOSFET 和 IGBT 未來增長強勁,各自市場空間均有望超 60 億美元,為功率半導體市場主要驅動力之一。據IC Insights,得益於新能源車、光伏新能源等領域的爆發式需求,各類功率半導體產品中,未來增長最強勁的產品將是 MOSFET 與 IGBT。據《功率 MOSFET 市場及技術趨勢-2017 版》,MOSFET 全球市場空間 2019 年達 85 億美元,至 2022 年將接近 75 億美元;另據博思數據,IGBT2020 年市場空間有望達 60 億美元,至 2022 年有望達到 67 億美元。
全球來看,Top10 功率半導體廠商均為海外企業,其中英飛凌、安森美、意法居前三強。據 Yole 統計,2019年按功率器件&模組銷售額計,英飛凌以近 35 億美元的營收居於第一,其次為安森美(近 20 億美元)和意法(近12 億美元)。按地區劃分,全球 Top15 功率半導體廠商,歐系佔 4 席,美國佔 5 席,日本佔 5 席,中國佔 1 席(2019年聞泰集團收購荷蘭安世半導體)。
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進口佔需求比較高,國產替代空間廣闊。據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2015 年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需求規模近 1970 億元,其中進口規模近 1832 億元,佔比高達 93%。此後,隨著國產替代的推進,進口佔需求比例穩步下降,2016-2018 年佔比分別降至 83%、77%、70%,但仍有較大的國產替代空間。根據 2017 年半導體發展戰略研討會披露,2025 年第三代半導體器件將在移動通信、高效電能管理中國產化率佔 50%,保守假設屆時中國 半導體分立器件需求規模在 3000 億元以上,國產化率達 50%,則國產替代空間在 1500 億元。
分器件看,主要功率器件國產化率較低。功率器件在內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於歐美,興起於日韓和中國臺灣,這些地區已建立先進的半導體工業體系。中國大陸功率半導體整體起步較晚,經過多年政策扶持和國產廠商努力,在二極體等中低端器件已大部分實現國產化。在 MOSFET、IGBT 及其他中高端產品上,國產化程度較低。據 Yole,2017 年主要功率器件國產化率均未超過 50%。如 BJT 國產化率在 49%,晶閘管在 36%,IGBT 單管在 43%。
(1)MOSFET:華潤微佔據中國市場前三
英飛凌、安森美佔據中國 MOSFET 市場近一半份額。據 IHS Markit 的統計,2018 年英飛凌在中國 MOSFET 市場的銷售額達 52 億元,市佔率達 28.4%,排名第二的安森美市佔率為 16.9%,二者合計 45.3%。華潤微當年 MOSFET中國銷售額為 16 億元,以 8.7%的市佔率排第三位。除華潤微外,Top6 廠商均為海外企業,CR6 達 72.1%。
國產廠商中,頭部 MOSFET 廠商主要有華潤微、安世、新潔能和士蘭微。2018 年華潤微 MOSFET 銷售額為16 億元,其餘廠商 2017 年對應銷售額分別為 5.7 億元、5.0 億元、4.4 億元。
(2)IGBT:海外壟斷,國產完整產業鏈初步成型
中國 IGBT 市場規模 2025 年有望超 500 億元。據集邦諮詢,2018 年中國 IGBT 市場規模預計為 153 億元,未來主要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和工業領域需求的大幅增加,到 2025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522 億元,2018-2025 年 CAGR 達19%。
中國 IGBT 市場被境外企業所壟斷,國產化率低。據 IHSMarkit,2018 年 IGBT 模塊前十大廠家市場份額超 75%,海外龍頭包括英飛凌、三菱、富士、賽米控等。在中高端 IGBT 器件中,中國 90%以上的產品依賴進口,國產化率較低。
中國 IGBT 市場,目前已形成 IDM 模式和「Fabless+Foundry」的完整產業鏈。IDM 廠商主要有株洲中車、比亞迪、華潤微、士蘭微等集設計與製造為一體的廠商。設計方面的代表企業包括斯達半導、新潔能、中科君芯等;製造方面,則包括中國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此外還有華潤微、上海先進(英飛凌代工廠)等。
從下遊領域看,汽車電子、5G 通信、家電及工業為功率器件主要應用市場。據 Yole,2017 年全球 IGBT、MOSFET及模組市場合計近 104 億美元,其中汽車電子相關的新能源車市場需求為 23 億美元,工業市場為 20 億美元,消費電子與計算&存儲分別為 14 億美元、13.5 億美元。至 2023 年,IGBT 與 MOSFET 整體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 132 億美元,其中汽車市場成長至 37 億美元,工業為 25 億美元、消費電子和計算&存儲為 15 億美元,家電市場則從 7 億美元成長至 8 億美元。
新能源車採用電力動力系統,進行電能處理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成為關鍵器件。新能源車從電池充電到汽車行駛,過程中涉及:
1)民用 220V 電壓到電池輸入電壓 12-36V 之間的轉換,需用到變壓器(AC-AC);
2)充電樁交流電到動力電池直流充電的轉換,故車載充電器中需用到整流器(AC-DC);
3)電力傳動的升壓變化,以及充電電池向電池儲能的穩壓變換,需要用到變換器(DC-DC);
4)充電電池 12V 直流電轉換為驅動電機數百伏的交流電,需用到逆變器(DC-AC)。
新能源車電能變換需求發生根本性增長,帶來功率器件單車價值量的大幅抬升。據英飛凌統計,傳統燃油車單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量為 17 美元,而新能源車中,輕混車升至 90 美元,插電混動和純電動車更分別高至 305 美元、360 美元。
MOSFET 應用於新能源車中偏中低壓的場景,主要使用於車身充電器中的整流器(AC-DC)和變換器(DC-DC),以及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EPS 中的無刷電機驅動電路,其作用是對 MOSFET 實施通斷的 PWM(脈寬調製)控制。
IGBT 則主要用於高壓場景,在新能源車電源系統中的整流器(AC-DC)、變換器(DC-DC)和交流電機逆變器中均有使用。IGBT 是逆變器的核心,負責將動力電池 12V 直流電轉換成驅動電機所需的數百伏交流電。以特斯拉三相交流異步電機為例,該電機每相用到 28 個 IGBT,累計 84 個,加上其他電機 12 個 IGBT,總共用到 96 個 IGBT。 新能源車銷量滲透率持續提升,中國市場有望迎來高速增長。據 BloombergNEF,包括混動、電動在內的新能源車 2019 年銷量大約在 260 萬輛,佔當年全球汽車銷量的 2.8%,至 2021 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 390 萬輛,全球汽車銷量佔比有望達 4.1%。據中國工商聯汽車商會預測,2020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近 200 萬輛,根據工信部相關規劃,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為 700 萬輛,2020-2025 年 CAGR 超 30%。
新能源車市場增長,新能源汽車相關 MOSFET&IGBT 市場空間有望超 300 億元。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6年全球車用 MOSFET 市場空間大致在 86 億元,至 2022 年有望達 116 億元,CAGR 達 5.11%。另據集邦諮詢,新能源汽車中 IGBT 約佔其成本的 10%,到 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所用 IGBT 市場規模將達到 210 億人民幣。此外,充電樁為 IGBT 的重要使用領域,IGBT 模塊佔充電樁成本的 20%左右,預計到 2025 年充電樁用 IGBT 市場空間將達 100 億元,與汽車合計達 310 億元。
5G 相較於 4G 速度大幅提升,其背後是功率、功耗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基站端,5G 採用大規模天線陣列,提出了對功率器件性能更高的要求,同時基站電源供應功率加大,增加了對高壓功率器件的用量;在接收側,5G 毫米波等應用,接收端功率密度對應增大,增加對功率器件升級化的需求;到下遊數據中心,則面臨降能耗需求,倒逼 UPS 用逆變器升級,IGBT 為其中必需器件;此外還有霧計算等全新市場,帶來功率器件純增量需求。
(1)基站
5G 基站採用 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陣列)技術,直接導致 AAU 輸出功率的增加,同時處理數據量的大幅增加,提升了中傳、回傳側 DU 和 CU 的功率需求,帶來 5G 基站功耗的增加。據運營商數據,5G 基站電力功耗相較 4G 增加在 2 倍左右。由此帶來的降耗需求,增加了對 MOSFET 和 IGBT 等低損耗、高熱穩定性器件的需求。
據英飛凌統計,Massive MIMO 天線陣列所用功率器件價值量約 100 美元,是傳統天線的 4 倍。
5G 頻率增加、覆蓋能力下降,5G 基站數量較 4G 有望大幅增加。4G 頻段在 2.3GHz,主流 5G 頻段在 3-5GHz區間,頻段越高波長越短,即覆蓋半徑越小。故要達到 4G 同等覆蓋面積,需要更多的 5G 基站數量。據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專家估計,5G 基站可能達 4G 的 1.5-2 倍,我們保守估計 4G 基站數量在 4G 的 1.5 倍。根據我們對 2019 年運營商基站數量的匯總,該年我國 4G 基站數量 514 萬個,則未來 5G 基站數量有望達 771 萬個。
(2)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電力成本佔比高,降耗成重要需求。據濟南雲數據中心的數據,電力成本佔數據中心運行成本的 70%。濟南數據中心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綜合型五星級數據中心,其能耗水平具有代表性,降低數據中心電力消耗成為各地的共同需求。
UPS 降耗是數據中心降耗的關鍵一環,選用性能更優功率器件有助於降低 UPS 能耗。UPS 系統的損耗是數據中心能耗的主要組成部分,大約佔到數據中心能耗的 6%-10%。據華為數字能源,UPS 滿載時的損耗則來自於明顯增大的 IGBT&二極體損耗(由空載時的 6.6%提升至 45.7%),選用性能更優的 IGBT 器件可以降低 UPS 能耗。 5G、萬物互聯時代到來,數據流量爆發,驅動數據中心擴容。5G、AI、雲計算的高速發展,帶來下遊數據流量的爆發,與之對應的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的增加:2018 年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數量為 480 個,到 2020 年有望達到 600 個,相應產值從 320 億美元升至 490 億美元,CAGR 為 23.7%。
數據中心擴容及降耗需求,有望造就超百億的 UPS 用逆變器市場,IGBT&二極體市場相應水漲船高。數據中心擴容與降耗需求驅動下,UPS 向高功率、低損耗邁進,一方面增加對 UPS 用功率器件的總體需求,一方面驅動功率器件向更優性能升級,數據中心用功率器件市場有望隨著快速成長。據 Yole,2017 年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計算&存儲功率器件市場空間為 13.5 億美元,至 2023 年有望成長至 15.1 億美元。
手機快充興起,GaN-MOSFET 器件需求大幅增加。在手機電池技術存在限制的情況下,快充成為解決手機續航的重要方向。近年來,手機充電功率從 18W 一路升至 50W 以上,最新國產手機廠商的超級快充功率突破 100W。快充的實現思路可分為高壓低電流和低壓高電流兩種,兩種方案下均對同步整流 MOS 管提出更高要求。GaN 禁帶 更寬,更適用於更高頻率、更高功率的環境,GaN 開關成為快充的主流方案,其中的核心部件 GaN MOSFET 用量隨快充市場爆發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變頻家電是指電源頻率可以根據電器工作情況,自動進行調整,以達到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當前變頻家電主要有空調、冰箱、洗衣機等耗電較大的家電。如變頻冰箱相較於普通冰箱,可以實現更快製冷、更優節能及更低噪音;變頻空調則具有節能、高效、恆溫、低噪聲等優點。
家電實現變頻的關鍵部件為 IPM(智能功率模塊),該模塊為 IGBT、FRD、MOSFET 等器件的集合。IPM 將IGBT、FRD、MOSFET 等器件高密度貼裝,可高能效地驅動電機。以空調為例,IPM 模塊高速開關電源,提供更精密的控制,實現空調高能效地工作。
從傳統家電替換到變頻家電,功率半導體價值量有 10 倍以上的提升。英飛凌數據顯示,非變頻家電到變頻家電半導體價值量從 0.79 美元增長至 10.67 美元,絕大部分的增量屬於功率器件。
變頻家電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滲透率提升帶動功率器件市場高速增長。據產業在線,2018 年三大白電中變頻滲透率從高到底分別為空調(41.9%)、洗衣機(33.4%)、冰箱(22.2%),均有較大提升空間。從 IPM 需求量看,空調對 IPM 需求量最高,2018 年達 1.3 億塊,冰箱達 2000 多萬塊,洗衣機為 1600 多萬塊。至 2022 年,變頻家電整體滲透率有望達 65%,對應的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從 2017 年的 31.4 億美元升至 2022 年的 68.6 億美元,CAGR 近 17%。
2017H1,8 寸矽片遊材料現漲價潮。據集微網報導,2017-2018 年漲價潮始於 2017 年 H1 出現的 12 寸晶圓供不應求、逐季漲價。到 2017H2,8 寸晶圓跟漲,累計漲幅近 10%。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供應商,矽片材料漲價直接反應在營收和利潤的變化上。2017Q1,信越營收同比增 3.7%,扭轉 2016Q4 同比降 6.3%的跌勢,此外同期利潤大增25%,較 2016Q4 的 12%增速提升 13pct。
2017H2 漲價傳導至晶圓代工環節。上遊晶圓漲價,疊加當時下遊需求回暖,8 寸晶圓代工廠在產能吃緊情況下,2017Q3 國內晶圓代工廠開始尋求漲價。漲價背景下,主要晶圓代工廠毛利率和產能利用率開始走升。以華虹半導體為例,2017Q3 毛利率為 32.8%環比升 1.3pct,產能利用率由 Q2 的 99.4%升至 99.8%。 2017-2018 年 8 寸晶圓廠擴產不足,難以緩解產能緊張局面。以 8 寸晶圓主要代工廠之二的華虹半導體和世界先進為例,兩家公司在 2016 年產量的增速分別為 20.6%、14.6%,而至 2017-2018 年產量增速紛紛下降,其中華虹為7.6%、7.1%,世界先進為 5.0%、11.5%,而 2016-2018 年汽車對 8 寸晶圓需求 CAGR 為 32%,消費電子為 20%,遠
高於晶圓產能擴張的速度。
上遊吃緊、下遊需求旺盛,功率器件交期大幅延長。在上遊吃緊、下遊需求旺盛的格局下,MOSFET 器件廠商交期大幅延長。通常,MOSFET 產品交易一般在 8 周,然而由於下遊強勁需求,自 2017 年 9 月開始交易延長至 20周以上。
終端廠商為鞏固貨源,追價搶貨意願增強,MOSFET 價格高漲。上遊交期延長,終端廠商為保證貨源,加價進貨意願增強,交期壓力轉變為 MOSFET 漲價動力。2017H2,國產廠商如富滿電子、華冠半導體等對電源 IC、LED驅動 IC、MOSFET 等產品進行調價,同期樂山無線、芯電元、新潔能等廠商跟進,均上調出貨價格。
上下遊高景氣,造就 2017-2018 年功率半導體市場高景氣。2016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增速為 1.8%,至 2017-2018年增速分別為 10.6%、5.9%,景氣度較 2016 年提升明顯。中國市場 2016-2018 年增速分別為 1.8%、12.5%、9.5%,呈現與全球市場相同的景氣上行節奏。
8 寸與 12 寸晶圓應用上各有側重,功率半導體主要使用 8 寸晶圓生產。在摩爾定律驅動下,晶圓尺寸遵循 6 寸→8 寸→12 寸的尺寸路徑。單片晶圓尺寸越大,可切割出的晶片越多,可同時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良率的效果。然而,在實踐中,8 寸晶圓廠在特種晶圓工藝上更為成熟,大部分折舊年限較長、固定成本較低,以及其他生產相關的綜合成本較低,8 寸晶圓與 12 寸晶圓有各自的成本優勢領域。通常來說,8 寸晶圓主要用於功率半導體為代表的特色工藝,主要產品包含各類電源 IC、圖像傳感器(CIS)、MCU 等器件,下遊領域涉及消費電子、通信、工業汽車等領域。而 12 寸晶圓主要用於存儲、計算等高性能晶片的製造,多用於 PC、手機等計算型設備。6 寸晶圓產能逐步退出,功率半導體代工需求向 8 寸集中。根據 IC Insights 統計,在 2009 至 2017 年的過去 9年當中,全球共有 92 座晶圓廠關閉或改變用途。以晶圓尺寸來看,6 寸晶圓廠為被關閉的主力,數量佔比高達 41%。
(1)原材料受限
全球矽片行業壟斷程度較高,日系廠商居於主導地位。矽片行業由於資本開支巨大,規模優勢在競爭中尤為重要。過往 20 年,行業從美國向東亞遷移,與此同時東亞廠商通過併購提升行業地位,最終形成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三足鼎立的局面。據 IC insights 的統計數據,2018 年五大矽片供貨商的全球市佔率達到了 92%,其中日本信越化學佔 28%,日本三菱住友市佔率 26%,兩家合計佔據全球 50%以上的份額。
2017 年 8 寸晶圓漲價,但日系龍頭擴產意願不足。據與非網統計,2017 年 8 寸晶圓在 Q1 開始供給緊張隨後啟 動漲價,全年漲價幅度為 3%,2018Q1 由於持續缺貨,價格漲幅升至 10%。然而,8 寸漲價潮下日系龍頭漲價意願不足:全球超三分之一的 8 寸晶圓產自日本,而從 2016 年開始日本 8 寸晶圓庫存水平一路下降,存貨比率從最高點的 90%降至 2017 年底的 44%。
日系龍頭擴產意願不強,主要系兩方面原因:
1)8 寸晶圓過往 10 年價格持續下行,長期拖累廠商盈利。2007 年以來 8 寸晶圓價格大幅下行,大部分廠商處於虧損狀態。2007 年 8 寸晶圓價格接近 1.4 美元/平方英寸,至 2017 年漲價啟動時,價格已跌近 43%。長期價格下行勢必影響晶圓廠商的盈利狀況。在 8 寸晶圓漲價幅度有限的情況下,擴張 8 寸晶圓產能對盈利改善不顯著,根據SEMI 對 2008-2018 年全球各尺寸晶圓出貨面積的統計,2008 年 8 寸(200mm)晶圓佔全球出貨比例超 35%,此後連年走低,至 2018 年時佔比不超過 25%。
2)8 寸晶圓擴產周期較長,難以緩解短期緊缺。以海辰半導體 2018 年 8 寸晶圓廠建設為例,該工程開工時間為 2018 年 5 月 21 日,清潔室規定完工時間是 2019 年 7 月 30 日,後續進行設備安裝調試、辦公設施遷入等耗時近3 個月,工程竣工日期為 2019 年 10 月 20 日,整個周期在 1 年 5 個月——這尚屬各方支持下的「中國速度」,海外廠商若在中國外擴產 8 寸晶圓產能,建設周期或至少在 1 年以上。功率半導體下遊市場需求變化快,廠商在難以預測 1 年後市場行情的情況下,冒險擴產 8 寸晶圓的意願不強。
(2)8 寸設備受限
除上遊原料受限,8 寸晶圓代工設備的供給上也存在多方面限制。
8 寸新設備幾近停產,廠商轉而尋求二手設備。8 寸晶圓產線密集建設於 20 世紀 90 年代以及 2000 年後,至 2017年時,12 寸晶圓已成為全球需求的主流,佔據市場需求大於 75%的份額。相應地,大部分設備商已經聚焦於 12 寸設備的生產,8 寸設備幾乎停產或僅限於部分零部件的更新生產。根據 VLSI research 公布的數據,截至 2018 年設備商在 12 寸平臺上投入 116 億美元,是 8 寸平臺的 9 倍——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設備商在 8 寸設備上擴產存在資金限制。8 寸新設備停產,晶圓代工廠商轉而尋求二手設備。
然而,二手設備由於以下幾方面原因,較難獲得:
二手設備庫存量小。根據二手設備主要供應商 Surplus Global 的數據,2017 年二手 8 寸晶圓廠設備的需求比現有庫存高 3~5 倍,且 2018 年仍處於短缺狀態。2018 年 8 寸晶圓線機臺設備總需求量在 2000 臺,而當年市場可供給數量僅 500 臺。
二手設備難以一次性組裝成完整產線。二手 8 寸設備存在零部件缺失或老化等問題,在二手市場上又難以一次性採購完整產線,對短時間內形成產能造成阻礙。
二手設備漲價,或讓代工廠重新思考其性價比。二手 8 寸設備供不應求的狀態,使得其價格短時間快速上漲。高昂的採購成本,或讓晶圓代工廠轉而繼續挖掘現有產線的潛力,通過維護、更新、改造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
需求側,消費電子、汽車和工業是拉動 8 寸晶圓需求的三駕馬車。8 寸晶圓主要用於電源管理 IC、功率器件、MCU 等產品的製造。從最終下遊領域看,2016 年以來智慧型手機創新升級、汽車電子化和工業自動化,貢獻了 8 寸晶圓最大的需求。
智慧型手機:8 寸晶圓主要應用於手機中的指紋識別晶片和圖像傳感器晶片(CIS)。2017 年屏下指紋開始在高端手機中普及,並向中低端機型快速滲透。2017-2018 年全球指紋識別晶片需求量將分別達 10 億、12 億片,同比增 33%、20%。CIS 方面,雙攝開始加速普及,帶來 CIS 晶片需求的高增長。
汽車:汽車電子化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子器件被用於汽車的電子功能系統,如自動駕駛輔助(ADAS)、車載娛樂,以及新能源車的電源管理系統中,功率半導體、控制晶片和電源管理晶片被大量使用,增加了對上遊 8 寸晶圓的需求。同時,純電動車滲透率提升也大大增加了對汽車電子化水平——汽車電子成本佔比高達 65%,遠高於緊湊型燃油車的 15%。2017-2018 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速處於歷史高位,分別為 53%、62%。
工業: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來自工業控制中對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工控領域的交直流電轉換、調壓變頻等場景均需要用到功率半導體,以實現精密操控。隨著工業自動化深入演進,自動化的核心部件工業機器人和伺服機出貨量快速增加,帶動 IGBT 等功率器件對上遊 8 寸晶圓的需求。
三大下遊的共同拉動下,2017 年 8 寸晶圓需求開始超過全球供給產能。據 SUMCO,2016 年 Q4 全球 8 寸晶圓的需求量在 460 萬片/月水位,至 2017Q2 需求增至近 540 萬片/月,較 2016Q4 增 12.7%,超出當期全球 525 萬片產能約 15 萬片/月。另據 SEMI 報告,至 2021 年全球 8 寸晶圓產能有望提升至超 550 萬片/月,較 2017 年漲幅不大。
供不應求的局面下,龍頭廠商晶圓代工 ASP 顯著上漲。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前三大晶圓代工廠商中,中芯國際集中於邏輯和存儲產品,華虹半導體和華潤微為中國功率半導體主要的代工方。2017-2018 年,受益於漲價紅利,華虹晶圓代工 ASP 分別增至 7.3%、6.9%,作為比較,2016、2019 年 ASP 增幅分別為-10.0%、1.6%。華潤微方面,2017-2019 年晶圓代工 ASP 增速分別為 10.6%、4.6%、-1.9%。
漲價紅利帶來龍頭廠商盈利能力改善。以華虹半導體為例,該公司 2016、2019 年毛利率均在 30%水位,而在2017-2018 年毛利率分別為 33.1%、33.4%,較前後年份顯著改善,同期華潤微毛利率也經歷同樣的節奏。息稅攤銷前利潤方面,華虹半導體與華潤微 2017-2018 年的盈利規模均高於 2016、2019 年。
面對強勁需求,代工廠開始擴張 8 寸晶圓產能,但增幅有限。2018 年底,臺積電時隔 15 年後再度興建 8 寸晶圓產能。此外,三星、SK 海力士、世界先進等均在同期公布了 8 寸晶圓擴產計劃。全行業來看,SEMI 預計 2019-2022年全球將會新建 16 座 8 寸晶圓廠,其中量產的有 14 座,月產能增加 70 萬片,對應 2019-2022 年 CAGR 僅為 4.5%。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影響半導體產品的全球供給。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分工,環節眾多、高度複雜。一條產線的正常運轉,離不開上遊原材料、設備維護、配件供應這三方面的配合。從全球產業鏈分工來看,東南亞為全球 IDM製造和封測的重鎮,據統計全球十大 IDM 和封測企業中,均有 7 家在東南亞設立工廠。2020 年 H1 疫情的爆發,東南亞各國採取限制生產密度和交通等措施,對半導體產品生產與交期勢必造成影響。
需求側,消費電子原有升級趨勢仍在進行。2017 年指紋識別向中低端機型滲透,至 2020 年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據 CINNO Research,20Q3 中國手機市場指紋識別滲透率達到 82%;同時指紋識別中屏下指紋佔比提升,2020 年滲透率達到 40%。同時,手機雙攝向三攝、四攝演進,據 Counterpoint,2020Q1 手機單機攝像頭數量達到 3.5 個,三攝、四攝滲透率持續提升。增加的攝像頭主要以中低像素的輔助鏡頭為主,與屏下指紋一道,拉動對 8 寸晶圓生產的中低像素 CIS 晶片的需求。
與 2017-2018 年不同的是,2020 年需求側還受到 5G、疫情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5G 大規模商用,開啟手機快充等新一輪創新周期,帶來全新增量市場。5G 信號高功率、高數據吞吐量的特性,使得 5G 手機電量消耗遠高於 4G。據 Tom’s Guide 網站測試,iPhone12 開啟 5G 後續航較僅適用 4G 網絡減少 2 小時。在電池大小受限的前提下,通過快充來解決續航問題成為業界的一致方向。BCC Research 預計 2020 年快充佔比將達21%,整體充電器市場空間近 130 億美元,為 MOSFET 等產品帶來顯著需求。
5G 同時驅動基站及數據中心升級,打開高壓功率半導體增長空間。基站端,5G Massive MIMO 天線技術的採用,使得單站天線部分的功率器件價值量達 100 美元,為傳統基站 4 倍;同時 5G 基站由於更短的覆蓋半徑,未來預測建站數要超出 4G 基站近 1 倍。而在數據中心市場,5G 應用帶來數據流量爆發,驅動數據中心擴容,數據中心降耗需求應運而生,UPS 逆變器中 IGBT、SCR 等器件向高功率升級以提升降耗性能,從而帶動數通市場功率器件的量價齊升。
疫情影響下,人們增加了遠程辦公和短途出行的需求,NB/PAD 和新能源車銷量回暖:
疫情讓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的滲透大大加速,帶動對 NB/PAD 類設備的需求。據 Canalys,全球 PC 出貨 2020Q2-Q3保持增長,Q3 全球出貨量達 1.245 億臺,同比增 23%,其中可拆卸筆記本、輕薄本出貨量增速分別高達 88%、57%。疫情限制長途出行,利好新能源車市場。海外疫情持續、國內零星案例爆發,人民減少遠途出行,周邊遊需求上升。以北京、上海為例,中秋國慶期間北京郊區飯店平均出租率同比升 10.9pct,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累計接待人次同比增加 52.5%。短途出行下,牌照政策友好、續航裡程可覆蓋近郊的新能源車受到青睞,市場回暖明顯。2020
年 7 月,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 19.3%,為年初以來首次轉正,此後的 9-10 月,銷量同比增速均在 65%以上。 美國對華為等中國公司進行制裁,產業鏈廠商積極構建安全庫存,加劇缺貨潮。華為制裁事件後,國產廠商擔憂美國限制產品、設備出口,紛紛加大對上遊晶片的進口,以構建安全庫存。彭博報導,作為中國晶片進口主要入口之一的香港地區,其 20H1 轉運大陸的半導體出口量較 2019 年同期增長 11%,單 6 月份這一轉口貿易增長 21%。上遊產能緊張,下遊需求迅猛的情況下,短期內的大規模囤貨,半導體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劇。
8 寸晶圓產能緊缺,臺系代工廠率先漲價。遠程辦公趨勢的演進、5G 手機升級趨勢下,消費電子產品對顯示驅動晶片、電源管理 IC、MOSFET、屏下指紋和 3D sensing 鏡頭及感應器的需求大增,中國臺灣地區疫情管控良好,海外 8 寸晶圓代工訂單向臺系代工廠集中。據 DIGITIMES 報導,20H2 以來臺積電 12 寸產能利用率滿載,世界先進和聯電 8 寸產能同樣供不應求,三大廠商上調代工價格 10-20%。
功率半導體相對代工廠處於弱勢,代工產能不足情況下開啟漲價周期。各下遊領域爭奪上遊代工產能,MOS 管和功率 IC 產品由於毛利率相對偏低,在產能爭奪中處於偏弱勢地位。據核芯產業觀察,20Q3 部分中小型功率廠商陸續發布漲價通知。行業產能緊缺短時間內料難以改善,在需求持續強勁的情況下,功率半導體漲價潮有望持續維持。
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龍頭,專注於特殊工藝,盈利能力穩步提升。華虹半導體是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公司專注於成熟製程特殊工藝的研發,為客戶帶來成本和性能優勢的同時,自身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公司核心業務包括嵌入式存儲器、分立器件、邏輯與射頻等產品,通過工藝的持續迭代,公司在特殊工藝領域實力深厚,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展望未來,隨著公司八寸產能折舊壓力的逐漸舒緩,及以功率半導體行業為代表的供需錯配背景下行業景氣度向上,公司八寸產能盈利能力有望不斷增強,同時 12 寸產能的穩步擴產及快速爬坡,為公司長期成長注入另一強勁動力。
八寸產能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折舊壓力舒緩,帶動公司八寸產能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八寸產能主要用於低像素CIS、指紋識別、PMIC、功率半導體等產品,由於全球八寸產能擴張速度緩慢,且多攝方案、指紋識別滲透率的提升及 PMIC 需求的持續增長,功率半導體產能持續受到擠佔,供需錯配驅動行業進入景氣上行周期,主流功率器件廠商紛紛通過產品及客戶結構的優化提昇平均售價,華虹半導體作為全球前列的八寸晶圓代工廠,技術實力業內領先,特殊工藝的多年積累帶來了公司產品結構的持續優化。同時考慮到公司八寸產能折舊壓力的逐漸舒緩,公司八寸產能盈利能力有望不斷提升,帶動公司業績的持續穩健增長。
「8+12」戰略穩步推進,為公司打開另一成長空間。公司作為業內頂尖的八寸代工廠,憑藉著特殊工藝的不斷優 化持續提升產線的盈利能力,同時為了進一步滿足下遊客戶的旺盛需求,公司實施了「8+12」戰略,一方面持續進行八寸產能產品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憑藉著 12 寸產能的擴充,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提供充沛的產能支持。目前公司12 寸產能穩步擴產中,並配合大客戶持續進行項目的導入量產,隨著公司「8+12」戰略的實施,公司有望持續保持較快增長。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由於供需結構的錯配,功率半導體行業進入漲價周期,復盤 2017-2018 年行業周期,由於功率半導體產能的收縮及需求的增長,相關廠商行業議價力顯著增強,帶動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毛利率和淨利率顯著增長。華虹半導體作為功率半導體代工端的龍頭廠商,是下遊客戶規模增長重要的產能支持方,隨著未來景氣度的逐季向上,公司八寸產能盈利能力有望顯著增強,同時 12 寸產能的穩健擴充,為公司規模的增長提供另一強勁動力,預計 2020-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為 67.14/85.40/98.63 億元,對應持續經營淨利潤為 5.60/8.71/10.86億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5G 手機換機周期存在不確定性;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
專注功率半導體賽道,「代工+自有品牌」戰略驅動規模持續擴張。公司起步於華潤集團半導體平臺,壯大過程中整合多家國產半導體先驅,技術積澱深厚,伴隨著公司橫向整合及縱向擴張,目前公司已成為國內第一大功率器件廠商,同時公司實施「代工+自有品牌」戰略,目前為國內前三大功率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商,憑藉著雙驅動戰略,公司可以根據下遊需求情況靈活調配產能,產能利用率始終維持高位,公司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產品結構持續升級,12 寸規劃布局為公司未來成長提供產能支撐。公司目前是國內 MOSFET 營收規模最大的廠商,產品線齊全,覆蓋-100V 至 1500V 中低高壓全系列 MOSFET 產品,型號包括溝槽型 MOS、屏蔽柵 MOS 及超級結 MOS,此外公司 IGBT 技術持續研發。同時公司建成了國內首條 6 寸碳化矽產線,布局碳化矽製造及封裝環節,
產品結構有望持續升級,同時公司重慶 12 寸項目穩步推進中,為公司長期成長注入另一強勁動力。
功率半導體周期向上,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續增強。八寸產能主要用於製造包括低像素 CIS、指紋識別、PMIC、功率半導體等產品,由於全球八寸產能擴張速度緩慢,且多攝方案、指紋識別滲透率的提升及 PMIC 需求的持續增長,功率半導體產能持續受擠佔,供需錯配驅動行業進入景氣度上行周期,主流功率器件廠商紛紛通過產品及客戶結構的優化提昇平均售價,華潤微作為國內領先的功率器件廠商,一方面通過自有產品客戶端的不斷突破獲取份額,另一方面通過代工產能伴隨客戶共同成長,顯著受益於本輪功率半導體景氣周期上行,盈利能力有望不斷提升。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公司專注於功率半導體領域的發力,中高壓產品持續突破帶動公司產品結構的改善,通過「代工+自有產品」雙核驅動戰略帶動公司營收規模持續擴張,復盤 2017-2018 年,供需錯配帶來的產能緊張顯著提升了公司的行業話語權,公司盈利能力顯著增強,考慮到目前功率半導體的供不應求現狀,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顯著提升,同時 12 寸產線的規劃布局有望為公司帶來新的業務增量,預測 2020-2022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9.77/12.10/14.38 億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下遊競爭格局惡化;新投放產能折舊增加拖累業績;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
ODM 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公司作為行業龍頭一騎絕塵。ODM 行業馬太效應日益凸顯,根據 IHS 數據,2016-2019 年間,全球前三大 ODM 廠商(聞泰、華勤、龍旗)合計份額從 36%增長 62%,行業集中度逐年提升,寡 頭格局形成。尤其是聞泰科技,憑藉強大的研發能力、行業領先的方案解決能力,深度綁定三星、華為等各大安卓手機品牌,並通過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不斷提升在客戶 ODM 方案自供比例。公司在出貨量、客戶結構、自採比例等方面均優於競爭對手,行業龍頭地位凸顯。
客戶結構不斷優化,疊加產品品類擴張,ODM 業務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報告期內公司手機 ODM 業務出貨量穩健增長,同時受益於疫情帶來的遠程辦公需求,公司筆電及平板業務出貨量快速提升,公司通過產品競爭力贏得客戶訂單,業內領先的盈利水平反哺公司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實現 ODM 業務正反饋,展望未來,公司有望憑藉著產品端的競爭力及品類的持續擴張,保持 ODM 業務的快速增長勢頭。
安世半導體業務觸底反彈,產能有序擴張為未來增長打下堅實基礎。由於海外疫情的爆發,上半年安世半導體營收規模同比所有下降,進入三季度,公司業績觸底反彈,經營狀況持續向好。作為老牌的功率半導體玩家,公司憑藉著車規級的品質及 IDM 的生產模式,持續滿足下遊客戶對產品性能和供應鏈安全的需求,同時隨著業務整合的穩步推進,安世半導體在消費電子、家電、工業等領域同樣有著廣泛的成長空間,隨著未來產品品類的穩步擴張,及下遊客戶的不斷突破,安世半導體未來成長可期。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公司身為 ODM 行業龍頭,有望充分受益 5G 換機浪潮帶來的產業紅利,併購安世半導體有望為公司長期成長注入另一強勁動力,考慮到非經常性損益及股權激勵費用的影響,我們維持預測2020-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 31.51/43.94/58.03 億元,考慮到公司 ODM 業務的行業地位及安世半導體優質的資產質量,給予2021 年 40 倍 PE,對應目標價 141.2 元,維持「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中美貿易談判反覆,引發不確定性;5G 手機換機周期存在不確定性;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
國產功率器件龍頭廠商,專注於 MOS、IGBT 等高端產品的研發銷售。新潔能為國產功率器件設計龍頭之一,專注於 MOSFET、IGBT 等器件的研發設計與銷售。至今發展出溝槽型 MOSFET、屏蔽柵 MOSFET、超結 MOSFET、溝槽場截止型 IGBT 四大產品系列,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機驅動、家電、消費電子、LED 照明等領域。公司採取 Fabless 模式,與國內外頭部 8 寸晶圓廠、封測廠緊密合作開展業務,公司作為國內較早期的 MOS 器件廠商,在產品性能、客戶結構、產能支持等方面業內領先,未來有望憑藉著 Fabless 模式,持續聚焦中高壓產品的研發及銷售,
規模持續擴張。
供需錯配導致行業步入景氣上行周期,公司有望深度受益上行周期下的盈利能力提升。由於八寸功率半導體產能端的收緊,疊加下遊需求的逐步恢復,功率半導體行業步入景氣上行周期,新潔能作為國內較早期布局 MOS 業務,且技術實力業內領先的廠商,有望深度受益周期上行帶來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回顧 2017-2018 年,景氣度的上行周期帶來了公司行業話語權的持續增強,公司盈利能力顯著改善,隨著現階段功率半導體板塊步入上行周期,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充分釋放。
5G、汽車電子等領域的需求擴張帶動 MOS/IGBT 市場快速增長,募投項目為公司保持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功率半導體總體市場空間超 400 億美金,中國佔全球需求的 35%以上,隨著 5G 帶來的萬物互聯及基站、數據中心數量的迅猛增長,及汽車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升,MOSFET 及 IGBT 有望持續放量,帶動功率半導體市場實現較快增長。公司通過本次募投項目,在加強高端器件研發力度的同時,布局封測環節,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公司作為業內最早布局 MOS 業務的廠商,技術實力、產品結構、客戶結構顯著領先競爭對手,重點需求領域亦有望持續突破,代工公司高端器件產品放量,在目前功率半導體景氣度周期向上的背景下,公司行業議價力持續增強,帶動公司盈利能力不斷提升,我們預計公司 2020-2022 年淨利潤為 1.59/2.53/3.24 億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功率半導體行業競爭格局惡化;汽車電子、5G 基站等領域業務開拓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
IGBT 全球市場空間超 60 億美金,國產空間巨大。2018 年全球 IGBT 市場規模超 60 億美金,其中中國市場佔全球總需求的 30%以上,是最大的單一市場,目前主要由英飛凌等海外廠商佔據主要份額,斯達半導作為國內布局最早,收入體量最大的 IGBT 龍頭,公司產品主要下遊包括工業控制、新能源和變頻家電,大客戶有英威騰、匯川技術等,相比海外競爭對手,在成本端及本土化服務方面佔據顯著優勢,隨著半導體國產化進程在核心器件領域的持續推進,公司有望持續受益於這一行業紅利。
斯達半導 IGBT 技術國內領先,有望持續受益於新能源及變頻家電市場的需求放量。IGBT 是設備電氣性能控制的核心器件,廣泛應用於工業、家電、新能源等市場,隨著變頻空調滲透率的提升,及新能源車銷量的快速增長,市場空間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中國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變頻白電快速崛起,同時受益於新能源車銷量的持續增長,推動了中國 IGBT 市場空間的快速擴張,預計到 2025 年中國 IGBT 市場規模有望超 500 億人民幣,複合增速高達 19%,斯達半導憑藉著 IGBT 領域的先發優勢,有著優質的客戶結構,電動車、光伏、風電等市場持續突破,有望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
晶片自給率持續提升,疊加客戶端不斷突破,公司未來成長可期。IGBT 產品主要應用於中高壓市場,作為核心電氣控制元件,有著較高的行業驗證門檻,公司作為較早布局 IGBT 領域的龍頭廠商,與頭部晶圓代工廠合作,在晶片製造及封裝環節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同時在重點應用領域突破進展快於同業。隨著晶片自給率的不斷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持續增強,未來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公司主要產品為 IGBT 模塊,產品技術業內領先,同時作為國內較早布局 IGBT市場的廠商,隨著公司技術的不斷突破及客戶端結構的不斷優化,公司有望持續受益於半導體國產化紅利及基於家電、工業、新能源為驅動力的本土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 2020-2022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 1.89/2.65/3.71 億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新客戶開拓進展不及預期;國內競爭格局惡化;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
國內功率半導體領先企業,「IDM 模式+渠道深耕」帶動公司業績持續穩健增長。揚傑科技作為國內領先的功率半導體廠商,產品品類涵蓋分立器件晶片、整流器件、二極體、保護器件、小信號產品等,廣泛應用於電源、家電、照明、安防、消費電子等市場,2014 年上市至今,憑藉著 IDM 模式及對於渠道的深耕,公司持續保持穩健增長,2014-2019 年複合增速約 25%,同時公司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MOS 業務快速增長,為公司打開全新成長空間。公司注重研發與產業鏈協同,積極卡位行業潛在風口。近年致力於延攬高端器件領域人才,加大研發投入,於 2019 年成功推出工業用高壓 IGBT 產品。此外,公司與中芯紹興在高端 MOS 和 IGBT 領域深度合作,並計劃募資用於半導體晶片封測項目,積極卡位先進位造與下遊新興領域。近兩年公司 MOS 業務快速增長,目前已經形成顯著規模,並與現有器件產品形成較好協同,隨著公司高端功率器件產品的持續研發及客戶突破,未來有望實現較快增長,為公司長期發展注入另一強勁動力。
乘國產替代東風,依託國內需求市場,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半導體國產化。功率半導體是實現設備電氣性能的必備要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工業、汽車電子等領域,總體市場空間超 400 億美金,中國佔全球需求的 35%以上,且市場增速顯著高於全球,隨著 5G 帶來的萬物互聯及基站、數據中心數量的迅猛增長,及汽車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升,MOSFET 及 IGBT 有望持續放量,帶動功率半導體市場實現較快增長。公司憑藉著深厚的渠道布局及不斷豐富的產品品類,有望持續受益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目前中高壓功率器件領域國產廠商市佔率仍相對較低,未來公司憑藉著強有力的銷售渠道能力以及高性價比產品,有望充分受益於這一產業紅利。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由於供需結構的錯配,功率半導體行業進入漲價周期,復盤 2017-2018 年行業周期,由於功率半導體產能的收縮及需求的增長,相關廠商行業議價力顯著增強,帶動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考慮到海外疫情對於供給端的衝擊及需求端的逐漸復甦,功率半導體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復甦,公司作為老牌的功率器件廠商,有望持續受益於需求增長帶來的營收規模的擴張,MOS 業務的持續突破也為公司帶來新的業務增量,預計2020-2022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 3.55/4.57/5.77 億元,首次覆蓋,給予「強推」評級。
風險提示:5G 手機換機周期存在不確定性;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進展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海外蔓延;新產品市場開拓不及預期。
(本報告觀點及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華創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