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功能機巨頭金立一度消失在公眾視野裡,不曾想,再次出現在鎂光燈下,卻是這幅慘澹景象——打包拍賣的3356件專利如同清倉甩賣的滯銷品鮮有人問津,僅一人競拍並以起拍價171.97萬元成交。
從功能機時代的弄潮兒,憑藉著超長續航和中文手寫技術,一騎絕塵,衝出山寨機廝殺重圍,一度躋身於國產手機第一梯隊;到沉醉於往日輝煌,以為山河永固錯失良機,夢醒時分天下大勢已變,國產手機交椅位次不復當年;最終跌落神壇破產出局,淹沒在滾滾智能機浪潮中,再無水花,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金品質立天下」也消逝在時光裡,再無迴響。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毫無疑問,扯掉「遮羞布」的金立,失去了最後的體面,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一次市場洗牌,大浪淘沙始見金,唯有率先掌握核心專利技術,迅速迭代產品,持續培育優質專利,才能在風起雲湧的市場競爭中走在前列、立於潮頭。
「巨頭」何至於此?
據阿里拍賣消息,近日,金立關聯公司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下稱金立)新增一條司法拍賣信息,拍賣標的物為公司名下3356件專利,其中國內專利3279件,國外專利77件,起拍價為171.97萬元。在拍賣時間內,僅一人參與競拍,最終以起拍價成交。這已不是金立第一次拍賣專利,2019年6月,金立名下211件外觀專利掛出拍賣,起拍價為2.11萬元。
創立於2002年的金立於2003年推出金立手機。功能機時代,金立作為國內少數堅持自主研發的手機廠商之一,擁有四大研發院和國內第一條為研發配套的試生產線,使手機的研發、調試、測驗成為完整的鏈條,有效縮短研發周期,確保整機研發表現。對於研發的重視也使得金立憑藉著超長續航能力和中文手寫功能,衝出山寨機林立的重圍。再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迅速擴張的線下專賣店,金立迅速拿下手機市場份額,盛極一時。
可惜好景不長,當金立還在斥巨資冠名知名電視節目、邀請多位明星擔任代言人時,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紛紛推出智能機,華為、中興通訊、聯想、酷派、小米等國產品牌相繼跟進,智慧型手機浪潮席捲而來,金立卻錯失良機,屢次碰壁逐漸掉隊。禍不單行,資金鍊斷裂成為壓垮金立的「最後一根稻草」,2018年深陷泥潭的金立宣布正式破產,並多次拍賣名下資產。
拍賣信息顯示,此次拍賣的3279件國內專利其中2件專利狀態為「避重放棄」,456件「駁回」、1492件「撤回」、25件 「等年費滯納金」,92件「放棄」、2件「放棄專利權(重複授權)」、2件「公開」,519件「權利終止」、36件「失效」、113件「實質審查」、471件「授權」、69件「維持」。77件國外專利中19件「結案」、1件「受理」、7件「一通待答覆」、50件「專利權維持」。
有觀點認為,「3356件專利171.97萬元,折合一件專利僅賣500多元,還不夠申請費,一年前金立拍賣的一輛奔馳車的成交價還高達210萬元,可知其專利含金量不高。」這樣的專利價格計算方式是否合理?此次拍賣的專利質量如何?
深圳中一聯合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研究院分析組負責人唐佳芝對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表示,上述這樣評價方式不夠合理,拍賣專利中的授權專利基本於2015年至2018年申請,屬於本領域中相對基礎的專利,而失效的專利保護的技術方案已屬於公有領域,對於專利權擁有者來說其價值為零。計算單件專利的價格,應計算有效專利,而不應包含佔比78.1%的失效專利。金立處於審中的121件專利基本為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結果未知,若按現有的發明專利授權率35%左右來計算,預計將有42件專利申請可能得到授權,因此金立大約總共具有657件有效專利,折合每件專利2618元,但這種算法只是粗略計算有待商榷。另外,專利作為無形資產,除了買賣外,其與企業戰略結合,為公司研發節省的成本、許可他人使用的費用、壓制競爭對手的市場,都是專利所體現的價值,而不能僅僅從買賣的價格來評判專利的含金量。
再來看看此次拍賣的專利質量, 3356件專利中有效專利615件佔比18.32%,審中專利121件佔比3.6%,失效專利2620件佔比78.1%。唐佳芝表示,拍賣的大部分專利處於失效狀態,失效專利可能是由於技術創新程度不高被專利局駁回、未繳年費等原因,但整體上反映了金立的專利質量不高。這樣的成交價格,進一步反映了無論是技術創新水平,還是專利申請書撰寫水平,國內企業都還有待提升。諾基亞公司雖已不再生產手機,但其專利價值仍非比尋常,通過專利官司以及向三星、LG、華為、小米等近40家智能機製造商收取高額專利許可費,每年獲得上百億元的專利收入,這也是專利價值的體現。
「警鐘」為誰而鳴?
相較於金立3356件專利拍賣僅一人報價並以171.97萬元起拍價成交,曾經的傳奇電信巨人加拿大北電網絡公司破產後,拍賣6000件專利持續四天、經過20輪報價,競標價格從15億美元一路飆升至45億美元。
為何同樣是拍賣專利差距卻如此懸殊?「技術含量是根,智慧財產權是魂,法律保障是盾,適銷對路是本。」大連理工大學智慧財產權學院名譽院長陶鑫良告訴記者,專利不是通用貨幣或商業交易等價物,專利綜合質量(應用潛力、技術高度、市場前景、商業利益)是專利交易的度量衡,專利的最終價值在於其應用的質量狀況及其數量規模,專利的交易價格一般取決於上述應用的質量與數量的狀況和前景以及談判過程諸因素。一方面,特定專利技術只適銷對路於特定的目標群體,供需對口,譬如「倚天長劍屠龍刀,售於江湖英雄淘」。另一方面,專利交易的價格沒有物價局的統一標準,隨勢就市,兩相合意,譬如「黃金有價玉無價,供需議價識貨家」。
唐佳芝表示,技術創新水平較高、市場應用前景較好的專利容易賣出高價格。在專利領域,專利價值評價可以從法律價值度、經濟價值度以及技術價值度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法律價值度可以從專利的穩定性、不可規避性、依賴性、專利侵權可判斷性、剩餘有效期、多國申請、專利許可狀態等方面評估;經濟價值度可以從市場應用、市場規模前景、市場佔有率、競爭情況以及政策適應性等方面評估;技術價值度可以從技術先進性、行業發展趨勢、適用範圍、配套技術依存度、可替代性以及成熟度等方面評估。
從曾經家喻戶曉的國產手機品牌,到如今破產低價甩賣專利遭冷,金立的命運令人唏噓,這樣的慘痛教訓也為國內企業敲響警鐘。即使企業現階段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也要未雨綢繆,提前對未來市場進行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搶先一步掌握專利技術就能快人一步抓住先機。
「如今高新科技行業及企業的發展,既躲不開智慧財產權,也離不開智慧財產權,尤其核心專利及其關鍵技術群,自主培育高質量的核心技術及其關鍵專利是企業應有之義。」陶鑫良向記者表示。
唐佳芝表示,專利作為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其作用會愈發凸顯。高價值高質量專利的培育,既需要具有創造性的技術成果,也離不開高質量的文本撰寫。企業需要將專利作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進行統籌規劃,從整體上布局專利,並貫穿於企業研發的整個過程中。在立項前對行業進行專利檢索分析,宏觀把控整個行業技術脈絡,在技術研發過程中,採用高價值專利挖掘和布局策略,從核心專利到外圍應用專利層層布局。對於企業重要的研發項目,要在研發初始階段就進行專利導航檢索分析或專利預警風險分析,從宏觀上把控技術創新和應用程度。(李思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