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我的國-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1-01-03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北大人都有一段關於北大的記憶,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聞網特聯合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生院、國際合作部、校友工作辦公室、離退休工作部等開設《70年·我的北大故事》專欄。

專欄通過報導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與北大有關的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北大的精神傳統、師長風採、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裡,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北京大學,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需要說明的是,北大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採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

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敬請關注!

個人簡介

董文俊,男, 生於1936年11月2日。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1965年畢業留校工作,1978年至1985年任經濟系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1985年至1993年任經濟學院副院長,1993年至1994年任北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1994年至1998年任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1998年至2009年返聘,負責光華管理學院培訓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二號樓的籌建工作。

董文俊83歲,今年是他在北大的第60個年頭。儘管已經退休多年,他依然保持每周至少一到兩天到校園裡散散步的習慣。在光華2號樓的咖啡廳與他見面時,不過早上八點,董文俊剛在樓下餐廳吃過早餐。這座他當年負責修建的大樓,經歷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整潔美麗,恰如面前的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談吐之間不見疲態。

「當一個人有能力為大家做點事時,是義不容辭的。」

董文俊1959年入學,1965年大學畢業,期間曾因感染肺結核休學一年。據他回憶,當時大學生有國家發放的助學金,北大是十五塊五一個月,而夥食費只要十二塊五,這大大緩解了貧困學子的生活壓力。畢業時,由於在校期間表現出色,董文俊獲得了僅有的兩個留校名額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兼具貧下中農出身和受過「資產階級大染缸」薰染的北京大學教師兩種身份的董文俊,在當時作為改造對象,和北大清華的其他教師一起,被下放到了鄱陽湖邊的鯉魚洲農場,每日從事農活和堤壩維護工作。當時按照連隊編制,經濟系一排分為三個班,董文俊擔任一班班長的職務,這也成為他此後近50年管理崗位的開端。

不久後,董文俊被調到連隊食堂擔任司務長。當時的農活很累,但夥食營養卻跟不上。不過這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出於「思想改造」的需要,大家普遍意見很大。董文俊上任後,發揮實事求是的作風,對大家的實際工作強度和夥食需要做了充分了解,最終決定利用鄱陽湖豐美的動植物資源養豬、醃鹹鴨蛋,給農場員工們改善夥食。沒想到,原以為會遭受批評的一系列舉動反而收穫了全連上下的一致歡迎,他的後勤工作也就越做越紅火。

其實,董文俊敢於冒險「破例」,並非沒有原因。

1959年,22歲的董文俊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他收到了母校留校任教的邀請。考慮到母親拉扯著兄弟姐妹七人的艱難,再加上年紀已經不小,董文俊同意了學校的安排,但身邊的同學紛紛為他惋惜。不久後,他陪好友參加志願填報輔導。前面的介紹都很平淡,但語文老師介紹到北大時語調卻突然提高,「北大有多大?繞起來有公交車六站路那麼大!」董文俊極大地被震撼到了,「要是能到北大這樣的學校上學,也就不枉這輩子了!」但是已經答應學校留校了,怎麼辦?了解到董文俊的想法後,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長非常體諒他的心情,「看來你的大學夢終究是要圓的。這樣吧,既然你有這個夢,你就報北大。要是考上了,就去北大學習;考不上,你就回來教書,將來還可以去北大進修。」於是,董文俊只填報了一個志願——北京大學。那年,他成為天津市十三中唯一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董文俊夫婦探望中學校長

回憶起來,董文俊深情地說:「我失學後又能重新進入小學大門靠的是新中國成立;我從小學考到北大的每一步,一路靠的都是國家的助學金和獎學金支持,以及家人、社會、老師們的幫助。所以我就有個心願,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為大家做點事,也算不辜負國家和社會對我的幫助。」

「當老師除了教書,還要考慮怎麼為學生圓夢,這是老師的神聖職責。」

1971年,北京大學恢復教學工作。半軍事化管理半教學狀態下,北大是團級編制,經濟系是第十二連。由於董文俊在農場改造期間表現良好,被任命為十二連一排排長兼支部書記。1973年,董文俊擔任經濟系辦公室副主任,負責經濟系管理工作。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1978年2月,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考生入學。只有42歲的董文俊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擔任了經濟系常務副主任一職。這位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系主任,很快就和學生打成了一片,在招生、出國深造、畢業分配及生活上對學生能幫則幫。由於高考中斷,1977級的很多學生年紀都不小了,畢業時普遍面臨著結婚和分配的問題。可是在大學期間談戀愛在當時是違紀行為,結婚也需要單位的介紹信和證明,因此很多情侶都不敢公開關係,畢業分配時就會面臨相隔兩地的風險。董文俊當時負責很多工作,有不少情侶私下去找他坦白關係,尋求幫助。董文俊為人厚道,對這群學生感情也深,在紀律和規則內能幫的忙都儘量幫,趁著學生畢業還沒下一個單位時給他們開結婚證明,解決了很多學生的實際問題。但他卻從來都沒有借著職權為自己謀求私利,「辦任何事,憑的是良心」。董文俊80大壽的時候,他的學生們特意為他辦了一場慶生會。不少學生攜家帶口從海外趕回來,只為給恩師送上一份祝福。

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 林毅夫、董文俊、時任校研究生處處長蘇士文、兩位工作人員、林毅夫博士生導師張友仁、時任經濟系黨組織書記石世奇(攝於1979年)

關於董文俊和學生的故事,大家了解最多的就是董文俊對林毅夫和易綱的無私幫助,其實,因為他的幫助而改變了整個人生軌跡的學子還大有人在。董文俊學生,現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光華管理學院姜國華教授這樣評價他:「董文俊老師是北大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育人的典範和楷模,無論學生遇到的困難是否在他的職責範圍內,一旦知曉,他都會不計付出地為學生提供幫助。」當年,還是一名普通北大學子的姜國華因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政策變更而無法前往深造,既耽誤了學業,也耽誤了就業。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董文俊多方尋找解決辦法,最終推薦姜國華到北京城市學院任教,姜國華才能以教師身份滿足香港科技大學的入學條件。動身前,姜國華找到董文俊:「董老師,您幫了我這麼多,您有什麼要求儘管提。」董文俊卻說,「我不要求別的,要是你學業有成後能回光華教書,我就很欣慰了。」後來,拿到博士學位的姜國華毅然放棄了香港科技大學等海內外其它高校的優厚條件,選擇回到光華任教。回憶起來,姜國華動情地說,「25年了,對董老師的恩情我一直銘記在心,每年都會去探望他。從董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北大教師對學生最樸素的那種感情。」

董文俊與姜國華在校園合影

「我在北大的管理崗位上做的都是一些平常事,但對待每一份工作我都盡心盡力,我覺得我這一輩子值。」

1985年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從經濟學院獨立,成立國民經濟管理系;1993年,國民經濟管理系與管理科學中心合併,成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這一年,年近60歲的董文俊在厲以寧的邀請下,離開經濟學院,到新生的工商管理學院擔任副院長,負責蓋樓、創收、外事和學生分配等工作。光華1號樓和2號樓,就是在董文俊任職期間建立起來的。

當時北大的教學條件比較艱苦,各系教研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固定的教室,老師們需要到教學行政處排課。每個系只有一間12平方米大小的屋子供辦公使用,少的安排十幾位教師,多的則要塞下二十幾人。1994年,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合作,伴隨著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更名為光華管理學院,光華也獲得了一筆巨額的教育資金。有了資金,光華上下一致希望修蓋院樓,校方也非常支持,董文俊負責院樓的選址、施工、驗收、檢查。光華1號樓,就此成為全北大乃至全國高校第一所院系專用樓。此後,北大的院系專用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修建光華2號樓時,考慮到工商管理碩士和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的實際消費水平,在董文俊的建議下,學院修建了地下停車場,在樓內設置了賓館和樓間天橋,並配備有咖啡廳和自助餐廳。這樣高端的設施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然而事實證明了董文俊的前瞻性,光華2號樓的硬體配備水平吸引了大批社會人士報考,也為他們提供了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已經成為全國商學院借鑑的範本。

從1959年入學,1965年留校,1998年被返聘,再到2009年徹底退休,董文俊在北大幹了一輩子,也愛了北大一輩子,用他的話說,「我把心都掏給了北大」。其實,董文俊學術水平不錯,很多人也曾問過他,為何不做學術,而是走上了管理崗位。董文俊認為,「不能教書才去做管理工作」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管理同樣可以育人。

董文俊表示,「選拔管理人才,品德是第一位」。他也殷切地希望,高校在做好教學科研的同時,要充分重視管理工作,選拔和培育優秀的管理人才,肩負起替學生圓夢的使命。(文/新聞網記者 吳錚)

相關焦點

  • 在這裡,講述北大——新聞網學生記者團招新
    這裡是北大精神生生不息的網絡空間這裡是世界了解北大的窗口這裡是有趣靈魂的聚集點——北京大學新聞網這裡有齊全的採訪設備和數不清的報導機會,你可以親臨校內各種大事現場,走綠色通道看劇星、聽十佳、賞風雷;在參與校內重大事件報導的同時,還有機會作為優秀記者代表出席和報導校外的重大活動。
  • 北大,我來了!——2020年巨野一中考生袁依夢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
    北大,我來了! 8月24日,記者從縣郵政部門獲悉,巨野一中畢業生袁依夢同學的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抵達巨野。
  • 看見北大,報考北大!歡迎報考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位於海澱區學院路38號北京大學醫學部院內,北大醫學部是原北京醫科大學、北京醫學院的老校區。北京大學每天早晚都有定時定點往返於本部和醫學部的校車,只需核驗學生證件即可無憂暢遊北大!我有北大網盤! 北京大學免費為在校學生提供容量200GB的北大網盤,主打高速和安全。同學之間互相分享文件時,只用搜索學號即可直接互聯,十分方便!另外,再看看這個下載速度,是不是比百度雲超級會員香多了呢?
  • 【未名新語】 蔣博翔:我為什麼要選擇北大法語專業
    【編者按】北京大學2017年高考招生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又一批優秀學子圓夢北大。一路走來,北大始終與學子們相伴,共同經歷、感受、成長,這其中有勵志故事、有人生感悟、有圓夢喜悅,也有那揮之不去的北大情結。一塔湖圖終如願,家國情懷永擔當。新聞網特推出「未名新語」系列講述,一同分享2017級新生故事。
  • 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歷來人才輩出、名師雲集,學術薪火代代相傳。北大中文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學門」,迄今整110年。我7月小學畢業後就隨母親從吳縣東山到崇明我父親那裡,並考上了崇明的民本中學。 我原來是想考清華大學電機系,但到報名的時候,校長和班主任來找我:「陸儉明,現在國家需要文科人才,你報文科吧。」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我對語文感興趣,就決定考中文系。我問班主任,中文系考哪個學校好?他說當然最好是北京大學。我就說:「行,那就考北京大學。」
  • 北大學霸筆記,是我給你的「情書」……
    抑或正走在成為北大人的路上一定都有一本本筆記它們不僅是「學霸的獨門秘籍」更是承載著夢想,蘊含著熱愛的你我寫給燕園的「情書」北大官微與北大招辦共同策劃推出「我的北大記憶」徵集承載北大的碎片也呈現被北大溫柔的歲月今天讓我們一起打開「我的北大記憶」之筆記篇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京大學一直是優秀學子心中的聖地與奮鬥的目標。她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如何選擇一個理想的專業?在北京大學進行四年學習後,有怎樣的發展前景?近日,北大招生辦公室和北大新聞網聯合推出「零距離看北大」專題,全面介紹北京大學各院系特色,展示院系的風採與魅力,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北京大學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 百年北大:狼狽不堪的2009|熊卓為|孫東東|王益|保送|教授|北京大學
    2009年,北大的緋聞醜聞更是與賀歲檔上映的大片一樣,一出未落幕,一出又熱映:「著名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王益受賄案,北京大學司法鑑定室主任孫東東對上訪人員的侮辱醜聞;官員子弟「保研」醜聞;北大醫院「臨時醫生」害死北大醫學教授醜聞;季羨林大師故居被盜醜聞……有懸疑,有探案,有「兇殺」,有爆笑。
  • 我和我的家鄉——北大教授向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大巴山花田藝穗節發起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向勇:人生就像一條長河一樣,中遊下遊能夠奔流不息是因為上遊枝繁葉茂。所以家鄉的水土就像自己人生經歷的源頭一樣,它在我心目當中的意義越來越重要。
  • 【未名新語】吳宛諭:北大中文系,為你我許下一個心願
    【編者按】北京大學2017年高考招生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又一批優秀學子圓夢北大。一路走來,北大始終與學子們相伴,共同經歷、感受、成長,這其中有勵志故事、有人生感悟、有圓夢喜悅,也有那揮之不去的北大情結。一塔湖圖終如願,家國情懷永擔當。新聞網特推出「未名新語」系列講述,一同分享2017級新生故事。
  • 北京大學丁石孫校長:為什麼在北大空前絕後,更堪與蔡元培齊名?
    但在1998年舉行的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季羨林大師在講話中卻說,北大歷史上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孫。而形容丁石孫校長,恐怕也只有空前絕後四個字最為適宜。就這樣,丁石孫成為北大120年校史上唯一一個被全校教職工選舉出來的校長,堪稱「空前絕後」。
  • 北大樹洞是怎麼回事 北京大學樹洞是什麼?
    今天,北大回應河南退檔事件時表示:#北大將補錄河南退檔考生,這事兒為啥會引發社會巨大關注?高考考好了,報考志願又是一大難題,如果你報考的學校沒能及時錄取你,那麼你將錯失一大機會。近日,河南就有兩名學生的錄取情況出了些問題,差點就與北大失之交臂。好在,北大最後補錄了。那麼,究竟北大補錄退檔考生是怎麼回事呢?北京大學為什麼會補錄退檔考生?
  • 我在北大,上暑校
    我在北大,上暑校 2020-06-11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和博雅塔故事:北大師姐,生了一對龍鳳雙胞胎!
    睡在我上鋪的北大師姐,生了一對龍鳳雙胞胎,而且是中法混血,兩位孩子的小名就叫做未名和博雅,來紀念在北京大學的甜美戀情。是呀!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創造了很多美麗而暖心的故事,縈繞心間!可以有幸在北京大學求學,我一直很感恩也很珍惜,更多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同學!睡在我上鋪的北大世界,和我情同姐妹,她的先生是法國人。當然,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她的先生還只是她的男朋友而已。所以,他們之間的語言溝通一直是用英語來交流。
  • 8位北大學霸、校友分享:在北京大學物理專業就讀是種什麼體驗?
    回顧即將過去的大學四年,他說,北大、物理學院和天文系給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培養了辯證的思維,更是提供了豐富的學術科研經歷。選擇北京大學,就是選擇了與卓越同行。我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等你!北大物院提供了難以想像的廣闊平臺和寶貴機會。參與實驗比賽、接觸諾獎學者、在國際會議上進行展示……除了積極融入物院課堂,李一一還參加了本科生科研和更廣泛的國際交流。在物院學習的三年,我接觸到了最優秀的同學、學習著最前沿的知識、也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希望你們也能來北大物院體驗這樣非凡的經歷,我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等你!
  • 桃李吐豔,春風傳捷——北京大學向我校發來喜報
    桃李吐豔,春風傳捷 ——北京大學向我校發來喜報 又是一年桃李春風,淺吐紅芽的明媚時節,我校接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喜報,表彰了23位雙十學子在2018-2019學年的評優評獎中獲得的多項榮譽。
  • 北京大學:哪個院系的學生學習最「瘋狂」?北大學生:我也說不清
    所以,北大院系的學生,學起來真的很「瘋狂」。但是,若以成績評論,北大的院系裡,數院是穩坐「頭把交椅」:數院建築的外表非常質樸,但表面的裝飾不能影響它在數學界的聲譽和地位,這裡是我國數學人才培養的大本營,研究的數學知識「深得很」,來此學習的學生基本是各類競賽一等獎的保送學生,他們恨不能用數學理論計算世界的一切事情。數院的學習壓力大,學習氛圍濃,實力也是明擺的,別人爭不去。
  • 北京大學舉行「北大學堂」在線教育平臺開通儀式
    中國日報12月28日電(記者 鄒碩)12月26日上午,「北大學堂」在線教育平臺開通儀式在北京大學順利舉行,北大學堂在線課程正式面向社會開放。繼續教育要在「用」「實」「精」上下功夫,北京大學積極服務社會需求,組織實施北大學堂在線教育,精心組織教師力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研究社會需求,精心評價教育效果,用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社會教育貢獻力量,體現了對社會、對學員高度負責任的精神。
  •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他曾幫助北京大學的沈兼士(因病)代課,後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教員。周作人,浙江人,留學日本回國後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學教外語,蔡元培聘請他為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編輯,後聘為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編纂員。這樣,在北大的文科教員中就出現了以陳獨秀為首的新思想的陣營,他們為北大的改革及新思想的自由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 北大-睿智科技Fintech聯合實驗室在北京大學正式成立
    -睿智科技Fintech聯合實驗室在北京大學靜園六院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平文,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部長、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姚衛浩,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副部長、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邱建國,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夏壁燦;睿智科技董事長陳建,睿智科技總裁兼CFO黃建等出席了成立儀式。成立儀式上,夏壁燦和黃建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