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北大人都有一段關於北大的記憶,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聞網特聯合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生院、國際合作部、校友工作辦公室、離退休工作部等開設《70年·我的北大故事》專欄。
專欄通過報導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與北大有關的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北大的精神傳統、師長風採、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裡,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北京大學,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需要說明的是,北大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採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
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敬請關注!
個人簡介:
董文俊,男, 生於1936年11月2日。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1965年畢業留校工作,1978年至1985年任經濟系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1985年至1993年任經濟學院副院長,1993年至1994年任北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1994年至1998年任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1998年至2009年返聘,負責光華管理學院培訓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二號樓的籌建工作。
董文俊83歲,今年是他在北大的第60個年頭。儘管已經退休多年,他依然保持每周至少一到兩天到校園裡散散步的習慣。在光華2號樓的咖啡廳與他見面時,不過早上八點,董文俊剛在樓下餐廳吃過早餐。這座他當年負責修建的大樓,經歷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整潔美麗,恰如面前的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談吐之間不見疲態。
「當一個人有能力為大家做點事時,是義不容辭的。」
董文俊1959年入學,1965年大學畢業,期間曾因感染肺結核休學一年。據他回憶,當時大學生有國家發放的助學金,北大是十五塊五一個月,而夥食費只要十二塊五,這大大緩解了貧困學子的生活壓力。畢業時,由於在校期間表現出色,董文俊獲得了僅有的兩個留校名額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兼具貧下中農出身和受過「資產階級大染缸」薰染的北京大學教師兩種身份的董文俊,在當時作為改造對象,和北大清華的其他教師一起,被下放到了鄱陽湖邊的鯉魚洲農場,每日從事農活和堤壩維護工作。當時按照連隊編制,經濟系一排分為三個班,董文俊擔任一班班長的職務,這也成為他此後近50年管理崗位的開端。
不久後,董文俊被調到連隊食堂擔任司務長。當時的農活很累,但夥食營養卻跟不上。不過這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出於「思想改造」的需要,大家普遍意見很大。董文俊上任後,發揮實事求是的作風,對大家的實際工作強度和夥食需要做了充分了解,最終決定利用鄱陽湖豐美的動植物資源養豬、醃鹹鴨蛋,給農場員工們改善夥食。沒想到,原以為會遭受批評的一系列舉動反而收穫了全連上下的一致歡迎,他的後勤工作也就越做越紅火。
其實,董文俊敢於冒險「破例」,並非沒有原因。
1959年,22歲的董文俊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他收到了母校留校任教的邀請。考慮到母親拉扯著兄弟姐妹七人的艱難,再加上年紀已經不小,董文俊同意了學校的安排,但身邊的同學紛紛為他惋惜。不久後,他陪好友參加志願填報輔導。前面的介紹都很平淡,但語文老師介紹到北大時語調卻突然提高,「北大有多大?繞起來有公交車六站路那麼大!」董文俊極大地被震撼到了,「要是能到北大這樣的學校上學,也就不枉這輩子了!」但是已經答應學校留校了,怎麼辦?了解到董文俊的想法後,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長非常體諒他的心情,「看來你的大學夢終究是要圓的。這樣吧,既然你有這個夢,你就報北大。要是考上了,就去北大學習;考不上,你就回來教書,將來還可以去北大進修。」於是,董文俊只填報了一個志願——北京大學。那年,他成為天津市十三中唯一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董文俊夫婦探望中學校長
回憶起來,董文俊深情地說:「我失學後又能重新進入小學大門靠的是新中國成立;我從小學考到北大的每一步,一路靠的都是國家的助學金和獎學金支持,以及家人、社會、老師們的幫助。所以我就有個心願,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為大家做點事,也算不辜負國家和社會對我的幫助。」
「當老師除了教書,還要考慮怎麼為學生圓夢,這是老師的神聖職責。」
1971年,北京大學恢復教學工作。半軍事化管理半教學狀態下,北大是團級編制,經濟系是第十二連。由於董文俊在農場改造期間表現良好,被任命為十二連一排排長兼支部書記。1973年,董文俊擔任經濟系辦公室副主任,負責經濟系管理工作。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1978年2月,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考生入學。只有42歲的董文俊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擔任了經濟系常務副主任一職。這位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系主任,很快就和學生打成了一片,在招生、出國深造、畢業分配及生活上對學生能幫則幫。由於高考中斷,1977級的很多學生年紀都不小了,畢業時普遍面臨著結婚和分配的問題。可是在大學期間談戀愛在當時是違紀行為,結婚也需要單位的介紹信和證明,因此很多情侶都不敢公開關係,畢業分配時就會面臨相隔兩地的風險。董文俊當時負責很多工作,有不少情侶私下去找他坦白關係,尋求幫助。董文俊為人厚道,對這群學生感情也深,在紀律和規則內能幫的忙都儘量幫,趁著學生畢業還沒下一個單位時給他們開結婚證明,解決了很多學生的實際問題。但他卻從來都沒有借著職權為自己謀求私利,「辦任何事,憑的是良心」。董文俊80大壽的時候,他的學生們特意為他辦了一場慶生會。不少學生攜家帶口從海外趕回來,只為給恩師送上一份祝福。
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 林毅夫、董文俊、時任校研究生處處長蘇士文、兩位工作人員、林毅夫博士生導師張友仁、時任經濟系黨組織書記石世奇(攝於1979年)
關於董文俊和學生的故事,大家了解最多的就是董文俊對林毅夫和易綱的無私幫助,其實,因為他的幫助而改變了整個人生軌跡的學子還大有人在。董文俊學生,現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光華管理學院姜國華教授這樣評價他:「董文俊老師是北大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育人的典範和楷模,無論學生遇到的困難是否在他的職責範圍內,一旦知曉,他都會不計付出地為學生提供幫助。」當年,還是一名普通北大學子的姜國華因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政策變更而無法前往深造,既耽誤了學業,也耽誤了就業。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董文俊多方尋找解決辦法,最終推薦姜國華到北京城市學院任教,姜國華才能以教師身份滿足香港科技大學的入學條件。動身前,姜國華找到董文俊:「董老師,您幫了我這麼多,您有什麼要求儘管提。」董文俊卻說,「我不要求別的,要是你學業有成後能回光華教書,我就很欣慰了。」後來,拿到博士學位的姜國華毅然放棄了香港科技大學等海內外其它高校的優厚條件,選擇回到光華任教。回憶起來,姜國華動情地說,「25年了,對董老師的恩情我一直銘記在心,每年都會去探望他。從董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北大教師對學生最樸素的那種感情。」
董文俊與姜國華在校園合影
「我在北大的管理崗位上做的都是一些平常事,但對待每一份工作我都盡心盡力,我覺得我這一輩子值。」
1985年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從經濟學院獨立,成立國民經濟管理系;1993年,國民經濟管理系與管理科學中心合併,成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這一年,年近60歲的董文俊在厲以寧的邀請下,離開經濟學院,到新生的工商管理學院擔任副院長,負責蓋樓、創收、外事和學生分配等工作。光華1號樓和2號樓,就是在董文俊任職期間建立起來的。
當時北大的教學條件比較艱苦,各系教研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固定的教室,老師們需要到教學行政處排課。每個系只有一間12平方米大小的屋子供辦公使用,少的安排十幾位教師,多的則要塞下二十幾人。1994年,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合作,伴隨著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更名為光華管理學院,光華也獲得了一筆巨額的教育資金。有了資金,光華上下一致希望修蓋院樓,校方也非常支持,董文俊負責院樓的選址、施工、驗收、檢查。光華1號樓,就此成為全北大乃至全國高校第一所院系專用樓。此後,北大的院系專用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修建光華2號樓時,考慮到工商管理碩士和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的實際消費水平,在董文俊的建議下,學院修建了地下停車場,在樓內設置了賓館和樓間天橋,並配備有咖啡廳和自助餐廳。這樣高端的設施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然而事實證明了董文俊的前瞻性,光華2號樓的硬體配備水平吸引了大批社會人士報考,也為他們提供了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已經成為全國商學院借鑑的範本。
從1959年入學,1965年留校,1998年被返聘,再到2009年徹底退休,董文俊在北大幹了一輩子,也愛了北大一輩子,用他的話說,「我把心都掏給了北大」。其實,董文俊學術水平不錯,很多人也曾問過他,為何不做學術,而是走上了管理崗位。董文俊認為,「不能教書才去做管理工作」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管理同樣可以育人。
董文俊表示,「選拔管理人才,品德是第一位」。他也殷切地希望,高校在做好教學科研的同時,要充分重視管理工作,選拔和培育優秀的管理人才,肩負起替學生圓夢的使命。(文/新聞網記者 吳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