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4日,經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湖北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通知,在全省事業單位開展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工作,擬確定記大功事業單位個人50名、集體20個。12月11日,記者從黃石市陽新縣民政局獲悉,黃石市陽新縣社會救助中心(原低保局)主任王紅霞入選此次工作。
救助保障 ,一點一滴見初心
王紅霞心繫群眾,用情架起幹群「連心橋」,她用實幹奉獻的工作精神,密織救助保障網,兜牢救助保底線,並依託「村村響」、群眾會等平臺,宣傳農村低保、農村五保、福利託養、臨時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三個留守」關愛服務、殘疾人「兩項補貼」、民政助學等政策,同時開展專項治理工作,整頓農村低保和兜底對象,有效防止「錯保」、「漏保」、「關係保」,充分發揮救助工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本職能,將救助與扶貧兩項制度有效銜接,使群眾獲得感極大提升。
王紅霞帶領「一班人」緊跟全縣實際,逐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災害、醫療、住房、教育、就業以及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制度體系,提升服務能力,保障了享受低保、特困對象33906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解決了22630人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讓每一個貧困群眾吃得健康、穿得溫暖、住得安全、過得舒心。
完善機制,一字一句深思考
想要解決好群眾的問題,必須對政策吃透摸準。2014年3月,王紅霞擔任低保局局長後,認真學習社會救助政策,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裡,只要有時間就埋頭苦讀,不斷提升自己政策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還通過調查100個村1000戶低保家庭,一步步腳印,一戶戶細算,一字一句深思考,制定「陽新縣按標施保工作方案」,打造出「低保對象準確率高、群眾滿意度高、保障對象和補助標準動態率高、低保信訪案件數量低」 的全省先進典型工作經驗,奏響了一曲保障民生、服務群眾的和諧樂章。心裝百姓,一枝一葉總關情
王紅霞經過28年的工作歷練,養成淡定從容、微笑待人的態度,她耐心向群眾解答政策、主動上門解決群眾難題、申請救助幫扶到底,讓救助政策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王紅霞清楚地記得,在2019年她曾接到一封救助信,來自排市鎮村民熊先生,當時,他的女兒在上小學,兒子患癌症,接著妻子又患癌入院進行治療,讓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度陷入困境。
王紅霞得知熊先生家的情況後,她站在病人家庭的角度開展疏導工作,向他們解讀救助政策。在鎮村兩級的幫助下,熊先生重拾信心,並提交了臨時救助和低保申請,當他領到了救助金和低保證的那一刻,終於露出了笑顏。
但是這些錢,對於熊先生的家庭情況來說還遠遠不夠,王紅霞便開始思考為這個家庭拓展救助途徑,她再次宣傳慈善臨時救助政策,並指導其申請慈善臨時救助金,解決了熊先生一家的燃眉之急。
「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是一種肯定,既肯定了社會救助工作的作用,也肯定了我的工作。如果縣域內有一戶困難群眾無法享受應有待遇,那是我的失職。」王紅霞說。
在幫扶熊先生的過程中,王紅霞還對照新政策中的救助標準,為城東新區孔令偉等29個貧困家庭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用最快的時間和速度做到了應保盡保。
結對幫扶,一戶一策真脫貧
作為脫貧駐點「第一責任人」的王紅霞,在2015年,積極幫扶木港鎮泉波村。據了解,泉波村519戶2731人,有建檔立卡戶130戶555人,是湖北省重點扶貧村。於是,她帶領20名幹部與48戶貧困群眾「結親」,督促幹部入戶調查,全面了解農戶務工收入、產業發展、技能培訓、扶貧貸款等情況,並實施「一戶一策,精準扶貧」方案。
王紅霞從制定《泉波村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到帶領幹部一次又一次進村,與黨員和村幹部一起研究脫貧攻堅工作,一戶一戶走訪、一個一個問題解決,凝聚成了「帶不走」的扶貧力量。
王紅霞盡心盡力地指導和協調,讓村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牽頭引路「唱主角」,在產業發展中不斷提升戰鬥力,讓群眾摸得清市場、取得了收益、看得見希望,真正激發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在集體的努力下,積極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光伏65KW、桑蠶園400畝、雜柑、薴麻,水產養殖基地120畝,助農民增收。去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過去的「零」到34.1萬元,讓農民摘掉「窮帽子」,端上「金飯碗」。
據了解,王紅霞用心用情,扶「志」扶「智」,全力幫助貧困戶陳思宋和陳思炬,通過知識、技術、觀念等方面的幫扶,讓他們積極行動起來,發展桑蠶、雜柑、薴麻及養殖雞豬等產業,陳思宋和陳思炬不僅脫貧,還走上了致富路。
泉波村黨支書兼主任陳祥瓊感慨地說:「現在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伙兒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無微不至,一步一履送溫暖
「群眾的事無小事,我要保持一顆同理心,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能幫一點是一點,能做一件是一件,解決實際困難才算真真幫助。」王紅霞在民情日記裡寫道。
家住興國鎮熊家堖社區的李祥針,兩個兒子和兒媳都意外去世,夫妻倆帶著6個孫兒和孫女過日子。王紅霞得知情況後,不辭辛勞,迅速入戶調查,當看到李祥針夫妻的生活境況後,她核實並委託社區報送材料,很快落實了他們的低保金,並指導其申報辦理了孤兒救助,在今年疫情期間,又為其家庭解決臨時救助3500元,為這戶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今年7月9日 ,陽新縣軍墾農場、排市鎮富河潰堤,導致特大洪災。王紅霞帶頭捐款,與全體幹部職工一起出錢捐物又出力,為災區群眾送去溫暖。洪災過後,她又投身於災後防疫消殺工作,發揚「5+2」和「白加黑」精神,齊心協力助力災區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站崗值守測體溫,既當宣傳員,也是愛心員,為重點防控區域送去溫暖,她還出錢出力,為困難群眾送大米蔬菜、口罩、手套等物資。
王紅霞的同事說,她是平凡人中的「大能人」, 她幫扶過的群眾說,她是貧困群眾心中的「大好人」。王紅霞的真情幫扶和精準服務,用實實在在的工作實績,向黨和人民提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通訊員吳華臻、陳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