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微米氣泡水產生態養殖基地在蓬江區棠下鎮掛牌。據了解,該基地主要用於養殖具有國家專利技術的「高氧生態魚」,從而幫助農民養「好」魚,讓市民吃到健康魚。
兩大國家專利技術支持
據悉,超微米氣泡水產生態養殖基地的運營公司——廣東漁優一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優一族農業」)是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廣州市華南莧草科技應用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的一家新型農業科技企業。該公司建立生態基地的底氣,也來自於合作單位的兩大國家專利技術支持:超微米氣泡技術和MCOF高能效氧化水質淨化技術。
「我們在高能效增氧技術領域已經研究了10多年,3年前開始研究超微米氣泡技術,原本是想將這兩項技術結合用於汙水治理,但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了,對美味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於是我們就往這個方向來研究。」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林蠡說。林蠡是廣東水產行業的專家,從事水產行業30多年,走遍廣東21個地級市,為廣東水產產業發展輸送科研和理論指導進行不懈努力。
林蠡表示,「高氧生態魚」的研發是高新技術厚積薄發的結果,技術的落地不僅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助力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順應時代,用高品質魚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氧生態魚」?廣州市華南莧草科技應用研究所所長關海濤進行了進行了生動解釋:相當於給魚禁食,在這個過程中要給魚提供非常好的水,進行增氧,從而加速其排出體內廢物、有害物。即通過「軍事訓練」,讓一條普通魚變成無農藥、抗生素、大腸桿菌、寄生卵殘留的健康魚。
而「增氧」的關鍵,就在於超微米氣泡技術。「現在的增氧機很難達到更深的水層,效率也沒那麼高,超微米氣泡技術的水泡比普通氣泡要小至少上萬倍,所以上升速度也比較慢,能充分接觸水並把氧氣擴散出去,增氧效率提高近百倍。」關海濤表示,利用新技術,只需要十幾天就能讓一條普通魚發生質變。
實現多方共贏
「棠下鎮是漁業養殖大鎮,養魚的農民很多,但由於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指導,農民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我們綜合多方力量建設這個基地,可以改變這個現狀。」漁優一族總經理馮漢堂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正在和棠下鎮的村莊商談合作協議,達成合作協議之後,漁優一族也將利用自身的資源,為農民提供更多養殖方面的技術支持,實現多方共贏。
在超微米氣泡水產生態養殖基地,記者看到,養殖大棚內,16個直徑達五米的超大型養殖桶呈「一」字排列。桶內密布的小氣泡不斷往外冒,一條條大魚正暢遊其中。馮漢堂表示,單個養殖桶容量是2500公斤,目前的生產規模是4萬公斤。
「我們的『高氧生態魚』正在進行小規模的上市,由於魚肉沒有泥腥味、魚腥味,味道比較鮮甜,非常受消費者的歡迎。」馮漢堂說,漁優一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門基地擁有兩千畝魚塘和山林,發展空間廣闊,未來將專注超微米氣泡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助力現代科學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來源:江門日報(記者胡晴晴、實習生鍾雨薇)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