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2020-12-24 荊楚網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逛動物園強制「刷臉」有必要嗎

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發給他的「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升級為人臉識別」的簡訊。有著法學專業背景的他,對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尤其關注。此前,他就對酒店「刷臉」入住以及人臉信息安全保障存疑:「如果已經核實了身份證信息,基本就可以判定為本人,『刷臉』並不是完全有必要的。」

10月26日,郭兵來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是否為有關政府部門要求?人臉識別設備由哪一家公司提供?」在和工作人員交涉時,他發現門檢員正用手機為遊客「刷臉」,而非專業人臉識別設備。

「智慧景區都這樣做。」「今天遊客多,手機『刷』快一些。你放心好了,信息很安全的。」工作人員的回答讓郭兵對園方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產生不安的感覺:「萬一因員工安全意識不高或有不法想法,致使我的人臉信息洩漏怎麼辦?」最終,在協商退卡無果後,他選擇了訴訟的方式。

一審中,郭兵提出的要求判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4項訴訟請求,均未得到法院支持。這成為了他上訴的最主要原因。

一審法院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以甄別用戶身份、提高用戶入園效率為目的使用指紋識別具有合法性。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刷臉」入園這一要約,未對郭兵發生法律效力。

「照此推定,人臉識別格式條款無疑也是合法有效的,相當於默認了野生動物世界『刷臉』要求的合法性。這不是『架空』了相關立法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義嗎?」郭兵認為,法院未解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消費者使用單一方式入園的「霸王條款」不符合「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如果依據手機號和姓名完全可以認定入園者的身份,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就不具備必要性。」

對此,張建文也指出,一審法院並未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界限、面部特徵信息的處理規範等核心問題進行討論,這與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性、面部特徵信息的高敏感性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立法走向並不符合。

人臉信息收集缺乏有效規制 你的「面子」可能在「裸奔」

像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樣,不經意見徵求就默認個人同意「人臉識別」的現象並非個案。

有媒體報導,一些房企售樓部利用人臉識別系統精準識別出初次到訪客戶,針對性推出購房優惠。這看似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是在未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人臉信息,進而實現精準營銷等商業化目的。

「一些政府部門出於維護公共安全目的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通常不會建立在個人同意的基礎上,當公眾習慣了此種方式,對於商業領域未經同意收集面部信息的行為,自然不排斥、沒有警惕性。」張建文表示。

某「刷臉」支付設備供應商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每增加一個「刷臉」支付訂單,商家會得到相應的返利佣金,所以大多數商家會首選讓客人「刷臉」支付,「客人也不太會有異議,甚至覺得很好玩。」

「我們的『臉』太容易得到了。我堅持在第三方技術機構見證下,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我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照片、指紋等全部個人信息,」郭兵說,「目前對人臉信息收集、應用並沒有現行的規定和標準,更多依託收集者的道德水平,這很讓人擔心。」最初,一些朋友和家人說他太較真,但他認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引起企業和社會對人臉等敏感的個人生物信息的重視,案子才有現實意義。」

滯後的立法亟待提速

郭兵和張建文都表示,在《民法典》尚未生效、《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的背景之下,我國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等生物敏感信息的保護規範相對分散,個人通過訴訟維權的難度較大。

令人欣慰的是,面部特徵信息處理的限制性規定在行業內部規範和地方性立法已有所體現。2020年11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牽頭編制的《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實施,對遠程人臉識別系統中的關鍵環節制定了參考標準。日前,工信部也要求App在收集用戶圖片、人臉等個人信息時要遵循「最小必要化」原則。杭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人臉識別禁止性條款的地方立法——《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了小區物業不得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規定了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這是實踐正向反哺立法的一種表現。」郭兵參與了《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前期的立法聽證,但他也指出,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指紋、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的明確法律規定。

為此,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階段,他提交了一份《關於完善生物識別信息特別保護的意見》,建議提高人臉信息技術應用的門檻,並納入行政許可範疇;對公共安全和公共場所加以具體列舉,進一步明確「公共安全目的」範圍。

在張建文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雖然將敏感個人信息和一般個人信息作了分類,確立了面部特徵信息的特殊地位,但在人臉信息處理條件上仍較為寬鬆。他建議,人臉識別應用各方應強化數據安全合規治理,推動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行業自律規範,以彌補行政監管的不足。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21日 04 版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提起上訴:要求動物園一併刪除指紋等信息
    南都記者了解到,11月29日,「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浙江某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已提起上訴,請求撤銷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此前判決,改判支持其一審全部訴訟請求。去年10月,因為不願意被強制刷臉,浙江某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案件引發廣泛關注,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
  • 我是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郭兵,「臉」上安全為何重要,問我吧!
    我是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郭兵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難題待解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21日 04 版)「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郭兵相關面部信息,並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11月20日,隨著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郭兵的朋友們發來「祝賀勝訴」的簡訊,但他卻對這起被媒體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祝賀勝訴」的簡訊,但郭兵對這起被媒體廣泛稱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一審判決結果不服,已經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也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案件之外,因人臉識別濫用造成危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
  • 「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只是看個動物 為啥強制刷臉
    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近日在杭州開庭,「臉」受不受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法律人士表示,當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但相關法律仍存空白,個人信息的採集和應用邊界有待明確。動物園將入園方式從按指紋改成「刷臉」,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杭州一動物園被起訴
    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作為消費者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該案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11月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 浙大法學博士拒絕「刷臉」入園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人臉識別案」昨...
    都市快報訊 因不同意進動物園也要刷臉,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學博士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此案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事情源於郭兵的一次消費經歷。據起訴書,2019年,郭兵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年卡,支付了年卡卡費1360元。
  • 刪除原告面部特徵信息!「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
    來源:經濟日報因為被動物園要求採用「刷臉」方式入園,遊園年卡辦理者郭兵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決定以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提供服務的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20日,這一涉及公民生物識別信息採集的服務合同糾紛案,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即將開庭:動物園強制刷臉入園遭起訴
    還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嗎?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浙江某大學副教授郭兵作為消費者,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時隔大半年,該案即將開庭。6月11日,據媒體報導,作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2019年11月3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2020年6月15日,該案將在富陽區法院開庭審理。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被受理,將於12月底二審開庭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人臉識別第一案」當事人郭兵處獲悉,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案件,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11月20日,富陽區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1038元,並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刷臉技術的應用邊界在哪裡?
    當人臉識別在單位和小區門禁中泛濫使用的境況下,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去年7月、10月,野生動物世界兩次向郭兵發送簡訊,通知年卡入園識別系統更換事宜,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野生動物園將年卡用戶的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再度升級為人臉識別。郭兵認為人臉信息屬於高度敏感個人隱私,不同意接受人臉識別,要求園方退卡。雙方協商未果,2019年10月28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同年11月3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 「刷臉第一案」開庭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被訴「強制刷臉」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隱私保護意識進一步覺醒,「刷臉第一案」杭州開庭未來的判決結果,可能將進一步提示相關企業,收集包括人臉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其行為正當性的邊界應該在什麼地方;收集主體有哪些權限;怎樣對用戶進行充分告知,並且尊重用戶選擇等。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二審開庭 原告堅持指紋、人臉識別非必要
    預告時間:20202-2914:45  12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人臉識別第一案」當事人郭兵處獲悉,杭州中院已於11日受理其上訴案件,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因部分請求未獲法院支持,郭兵提出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民事判決。郭兵就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人臉識別相關店堂告示、簡訊通知內容屬於不公平、不合理規定,提供的服務存在欺詐行為等為由,提起上訴。
  • 華訊投資張巖:人臉識別靠譜嗎?國內出現「嚴監管」信號
    華訊投資張巖了解到,近5年來普及的新技術中,要說因為安全性而導致發展受到局限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人臉識別。現在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真的靠譜嗎?
  • 「自願式強制」刷臉、戴頭盔看房,人臉識別信息採集邊界在哪?
    其一是,法學教授起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案宣判獲勝訴,這也是「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其二是,為保護個人信息,男子戴頭盔進售樓處看房。  這份敏感並不多餘。有專家指出,面部信息、指紋、虹膜在內的民眾生物信息,不像數字密碼那樣可以更改,數據一旦洩露危害極大。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杜曉彤 李穎超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臉識別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刷臉支付,曾經一度成為「網紅」,但因各種爭議在現實中的推廣受到極大局限。「所以現在刷臉支付的推廣情況其實不是很好。」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 看動物要刷人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無數張「臉」期待整頓亂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洪恆飛 黃齡億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近日在杭州開庭。「臉」如何受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案件起因是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入園方式從按指紋改成「刷臉」,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入園,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將其告上了法庭。該案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人臉識別第一案」。6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將擇期宣判。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該案由於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採集、使用等問題,受到輿論廣泛關注,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 臉、指紋、手掌紋、虹膜、視網膜、語音、體形、個人習慣(如籤字)等生物特徵的識別,都有相應的識別技術支持。這些特徵常被視為便捷的身份認證形式,因為它們大多與生俱來,且具備唯一性。
  • 看動物要刷人臉?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這場持續了4個小時的庭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肖菁「為什麼看個動物,要識別人臉」?浙江某大學副教授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用人臉識別方式入園,而以服務合同違約將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這件「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靶向,不是野生動物世界,而是在技術瘋魔時代,人臉、指紋等個人隱私中最為核心敏感信息的採集和應用,邊界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