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歷史上的碧霞行宮(附碑記)

2020-12-14 齊魯晚報網

文|王玉傑

(平原的標誌性建築「龍門樓」)

山東省平原縣城東曾有碧霞行宮,又稱泰山聖母行宮,供奉碧霞元君。筆者對此進行了尋訪和研究,簡述於下。

碧霞行宮坐落在東關石橋東約160米處,路北,東關小學故址。今琵琶灣公園東北、距灣沿40米的大槐樹,是當年碧霞行宮院內東南部的一棵小樹。

行宮坐北朝南,是富麗堂皇的廟宇,正殿五間,門額曰「碧霞行宮」。正堂迎門碧霞元君銅像坐在神臺上,兩側分別為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鐵像,均是鳳冠紅袍,慈顏莊重。神像前設大香爐。殿前東廡三間,西廡三間。瓦門樓一間。行宮四至:「北拱長堤,西連巨城,南撫連池,東接雲龍大殿。」

碧霞行宮的修建。據清代《平原縣誌》明朝進士宋仕《重修碧霞行宮記》一文記載:「東郭舊有祠宇,年久頹圮而遠」。始修時間難以考訂。明代萬曆年間「吾邑士大夫及閭裡過往義士……施金錢米物以數百兩計」「劉叟則又出資助工以求底績。」工程始於萬曆二十年四月十八日,竣工於萬曆二十二(公元1594)年五月十八日。重修後的行宮「廟舊三楹改拓為五,中奉元君,旁列從祀,琉璃磚瓦,丹雘青堊,藻績漆飾,金碧交輝。」行宮煥然一新。

據民國年間城關完小學生,時年88歲的高先生回憶說,東嶽廟周邊圍牆上貼滿了綠色的琉璃磚,並組成若干古代神話故事,十分好看。民國二十四年《續修平原縣誌·雜誌》記載:「邑東郊東嶽廟殿前,有楊槐各一,左右植,三百年物也。其盛時,鳥鵲翔集,日以千數百計,經數年有枝幹枯萎,老乾鬱盤鉤折如畫。槐心亦空,朽中可容三四人,然根皮屹立,依然綠蔭重疊。十年前,突然樹巔寄生挺幹,枝葉披拂垂陰,老槐望之若樓閣焉。」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俗呼「泰山老母」。按道家說法,男子得仙稱為「真人」,女子得仙則稱「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象,降靈下士,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隋代李諤在《瑤池記》中說:「泰山女神是黃帝所遣玉女。當年黃帝建岱嶽觀,曾派遣七個女神,頭戴雲冠,身著羽衣,到崑崙山去迎接西王母來坐岱嶽觀,泰山玉女就是七個女神中修道成仙的其中一個。」

碧霞行宮,平原縣俗稱東嶽廟。東嶽,泰山的古稱。東嶽廟祭祀東嶽大帝,即泰山神。泰山神於唐玄宗時被封為「天齊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公元1291)年尊為「東嶽天齊大帝」,簡稱「東嶽大帝」。碧霞行宮東可能曾有東嶽廟。碧霞元君,相傳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為什麼平原縣祭祀碧霞元君而不供奉東嶽大帝呢?因碧霞元君凌駕於東嶽大帝之上,對此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碧霞元君與老佛爺爭佔泰山的傳說。從前,各路天神雲遊凡間,都想據守名山勝景領受塵世香火。這一天,老佛爺駕著雲頭自天而降,見雄偉泰山,風景絕佳,就在極頂埋下一隻木魚做佔山憑證。接著,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駕著祥雲來到泰山,她見高山流水,松柏蓊鬱,也愛上了泰山,就想在絕頂埋只繡鞋做標記。哪知剛挖下三尺,就發現了木魚,她急中生智,又挖下三尺,把繡鞋埋在下邊,上邊仍埋上木魚。第二天,兩人相遇後,都爭著佔泰山,結果鬧得不可開交,便找來玉皇大帝評理。玉帝讓兩人各拿憑證來,老佛爺說:「我早就在這裡埋下了木魚。」元君說:「我早就在這裡埋下了繡鞋。」玉帝說:「誰埋得深說明誰來得早。」結果,先挖出了木魚,接著又挖出了繡鞋,於是玉皇大帝便封元君為「泰山老母」。老佛爺知道元君搞了鬼,氣得把岱頂的松樹都拔了,捆了兩捆,一腳踢到山前,一腳踢到山後。所以至今山頂上缺松樹,而山前有對松山,山後有石塢松濤。

二、《玉女卷》解釋:「父嚴而母慈,胞孕乳哺出於母,而其出之者母不自知也;天尊而地親,五材百貨產於地,而其產之者地不自明之,所謂神也。」泰山既代表峻極於天的乾象、父性,又代表發育萬物的坤像、母性。所以古帝王既在山頂祭天,又要在山下祭地。封禪制嬗變後,坤女乘虛而入,泰山玉女就成了慈善賢良,孕育萬物的泰山女皇了。古代稱大地及土地神叫「后土」,而后土夫人就叫「碧霞元君」;又加玉女是天帝之女,泰山老母就騰達於天帝之孫「泰山神」之上了。泰山女皇也就安然自若,神權赫赫了。

三、明萬曆年間平原知縣高知儉在《續修平原縣誌·重修泰山聖母行宮記》一文中說:「聖母實非女相,為廣度眾生故顯巍巍母身,乃南海水月觀音之一化像也」,「菩薩慈悲顯於南海,元君神通顯於泰山。」平原有行宮,碧霞元君自岱頂乘車到平原行宮一息,百神奉職司命奔會,考錄人間陰幽善惡,知平原眾生念何事、思何事、作何事、成何事,以行對業,以業對報,大顯萬福功德之果。

以上記述,均系神奇傳說,任憑自由評說,但平原縣東郭確實有一座碧霞行宮,供奉碧霞元君,且明、清兩代香客雲集,煙霧終日,長盛不衰。

「元君能為眾生造福。」世人朝拜泰山的都是給泰山奶奶燒香的,因路途遠,到泰山進香有諸多不便,為滿足善男信女頂禮膜拜、施捨禱告所求,為祭祀方便修了行宮。在行宮進香與到泰山頂燒香磕頭,其效果和功能是一樣的。舊社會,到行宮求福的、求財的、求醫的、求子的絡繹不絕,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士女雲集。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崇拜偶像,永遠地希冀於將來。

碧霞元君是道教的神,行宮住有道師。道教是中原漢族人民固有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原始道教理論「五行學說」和「五德終始論」與元君的揚名一脈相承。所以,平原縣的行宮是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住持和道師,在行宮禱告、訟經文,以滿足善男信女的祈求。有時還為善男信女除災驅邪舉行一種儀式,祈求者施捨錢物,行宮住持、道師,列隊元君神像兩側訟經、禱告、鼓木魚、鼓樂齊鳴,謂之「祓除」。據說施錢越多,場面越大,效果越好。舊社會,到碧霞行宮燒香磕頭的大有人在,老百姓的心靈蒙上「庇護」的虛幼。窮人多聚行宮門前乞討,每年春節前臘八日始,行宮住持或邑紳,在行宮前或附近,組織煮粥放飯賑濟,清代《平原縣誌》載康熙年間董探花《擬新春於東嶽廟舊地煮賑一月偶成此詩》曰:「樵漁結伴共閒身,形影相憐意最真。不是名心偏在老,只因觸目每月貧。半炊聊續千家火,九十仍慚一月春。東郭雲林尋舊跡,加餐疑有去年人。」

行宮西臨鬧市,東有佳景。行宮門前有廣場,廣場南有東西大道。西通東關街、東門外街。清代東關逢二大集又逢五小集,直到「文革」期間,平原大集仍設在東關。因每年四月十八日泰山頂上娘娘聖誕,平原碧霞行宮自十七日起大會四日,民國年間和解放初期大會十日,大會期間,在行宮門前搭臺唱戲,遠近士女奔走聚觀者絡繹不絕。行宮東有雲龍大殿、書院、先農墰等景觀;有南北通行的官道,明代官道上有頰川橋代筏石坊,清代,這裡有先農、雲梯兩大石橋,陰雨之際頗饒佳景,是民國年間平原八景之一,《畫橋煙雨》詩曰:「名橋列市東,橋下眾流通。細雨煙霏候,田禾潤澤中。」行宮地處鬧市,東臨諸多景點,遊人聚集,便於祭祀。

民國十九年(1930年),東關小學建立,校舍設在東嶽廟東西廡內。1947年將行宮正殿拆除,其物料用於劇院修建,泰山聖母銅像被盜。後來,廡廟改建為校舍,2008年東關小學拆遷,東嶽廟遺址,只剩下孤零零一棵大槐樹。

現在,重讀明代進士宋仕《重修碧霞行宮記》一文中的遺詩,方可回味其歷史概況:

東郭之陽巍一宮兮,金碧絢爛秀氣鍾兮。

額以碧霞古所封兮,雲冠務裳廟貌隆兮。

大小執事蘼弗共兮,歲修禱賽祈年豐兮。

五嶽效靈茲其東兮,刻石記事垂無窮兮。

附:碑 記

一、重修碧霞行宮記

明邑人 宋仕

碧霞者,世所崇奉於岱嶽絕頂者也,其神曰「天仙玉女交碧霞元君」。四方來謁者,捐施金繪珠玉羖馬之類,每歲設官管榷,以助公帑。神之顯靈,異於天下,其來尚矣。

世傳,為岱嶽女,非也。人心崇尚習舛承訛,非特愚夫愚婦莫知,即博雅君子亦鮮有能究其實者。舊聞,岱頂有玉女池,池側故有玉女冢,說者不一。及觀李諤記瑤池,則謂:黃帝建岱觀,嘗遣女七人,雲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迓西崑侖真人是知玉女者,必皇帝所遣七女中之修而得仙者。後世緣之祀於山,而其靈響肸應行宮別廟在在有之。至吾邑為西北孔道,四方之修廟祀者,勢必經東郭,舊有廟宇,年久頹圮,而遠人之至者,號佛頂禮,歲歲不絕,弗稱也。然莫有能任其事者,邑人劉叟九韶,素有義聲,慨然以鼎新為己責,命道眾募緣,身董出入,庀工鳩材,務為堅久計。於是,吾邑士大夫及閭裡過往義士、耆宿,鹹施金錢米物,以數百兩計。劉叟則又出貲助工,以求底績。廟舊三楹,改拓為五;中奉元君,旁列從祀。琉璃磚瓦,丹雘青堊;藻繢漆飾,金碧交輝。其高廣深邃,規制增舊;於赫穆清,洋洋漠漠。遠近眾庶,拜瞻之頃,靈風颯然。智者敦其誠,愚者啟其敬;忠者堅其志,狡者阻其謀。善心生,欲心窒籲休矣哉,神之惠乎?殿工肇於萬曆壬辰四月十八日,成於甲午五月十八日。其殿基廊廡之類,尚以費缺,有待是役也。綱維其事者不一,其人鹹得列於碑陰雲記,成系以詩曰:

東郭之陽巍一宮兮,金碧絢爛秀氣鍾兮。

額以碧霞古所封兮,雲冠霧裳廟貌隆兮。

大小執事靡弗共兮,歲修禱賽祈年豐兮。

五嶽效靈茲其東兮,刻石記事垂無窮兮。

(原載清代《平原縣誌·藝文志》)

二、重修泰山聖母行宮記

平原令 瀛州 高知儉

夫!自太極出,拱龍溪還,醇劫刃之臺高敞,神光遐散,流昧五方,寶華之藏,洞開玄象,闡圖禪表,五鎮故恆衡啟坎離之趾。嵩華昭金玉之靈,惟震作乾符,雄峙海岱,昭章天地,吐納青精,日月交輝,寒暑遞成。東方為不動智境,天地之孫也。中有仙閭神府,玉虛神洞,虎嘯龍騰,風雲之所;氳吸霓裳,鶴蓋神駕之所,往還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糺,照日分紅,神化變態,悠忽生靈,碧霞元君聖母現焉。

聖母實非女相,為廣度眾生,故顯巍巍母身,遒南海水月觀音之一化象也。緣此眾生,煩惱熾盛,姿心行惡,自他俱損,正法不可化導,深可慟,愍故應運降靈。乘時設教,大哀廣濟,拔滯溺之沉淪。一極悲心,拯昏迷之隕墜,令茲眾生免除惡趣,誕登淨土,此菩薩之盛心也。菩薩慈悲顯於南海,元君神通顯於泰山,茲戒定慧,聖智難測,不悛之徒,可不怖耶?

平原,當靈境通衢,洞天衝路,嚴淨寶域,飛符聖所,神幢寶蓋,玉輿珠帷,出沒雲霄,霞紛煙靄,不可思議之地也。舊有行宮,不知創自何時,迄嘉靖間,一宏廓之,其殿宇簷廊,雨溜風摧,日徵月邁,蓋有年矣。茲有信士劉九韶、韓琚等,共發善心,稀(該字底本『飠』字旁)陳為煥力足者,取足於力不足者,取足於神或為化導之首,或充篙柁之人。

於時,遠近善士,效前賢之義舉,發博施之願心,即同入海得珠售錢,百倍人之力亦神之力哉。經始於萬曆壬辰夏六月,落成於乙未春三月。北拱長堤,西連巨城,南撫連池,東接雲龍大殿。尊嚴仙居,爽塏墀壇,載淨廊廡,軒峨肅肅,陰陰盤龍,翔鳳冥冥,恍恍洞日棲雲。時也淑景初延,幽潛驟啟,清風備長空之御,卿雲引法駕之先,勅萬靈以警塗,招八神而掣策,天動雷震,隱隱轔轔,碧霞元君普現之中,又親現焉,貞化之中又分化焉。張翠靈之羽,蓋駕太乙之神車,慈顏暄春日之和,懿範懍秋霜之蕭,妙法無窮,神機莫測。自岱宗而啟軔,指平原而一息,於是,百神奉職,司命奔會,考録人間,陰幽善惡,知此眾生念何事、思何事、作何事、成何事,以行對業,以業對報,大顯萬福功德之果,十惡不善之殃,創樹冰山,夙緣斯顯,眾生其怖耶。瞻此廟貌,既生怖念,將革一切未萌之噁心,懲一切將結之昏,冒作善作,福淨念淨,度迷離顛倒夢想,不生恐怖,況心蠢蠢,含靈茫茫,九壘並受,無量之福,是誰之力也?神宮四達,可以來宗,靈景十絕,可以駐蹕,揚旙雲表,驅車辰星,年年歲歲,是奉是崇,仙駕戾一,展拜有六,介福純碬,民樂年豐,宣助皇化,謳歌太平,巍巍洋洋,其無疆哉。

茲刻石以告後人,使知神力廣大,繼是而修者,尚循制度之備雲。(原載:民國《續修平原縣誌·藝文志》

王玉傑,山東省平原縣人。1963年參加工作,先從教後從政,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8年。1999年退休後,熱心地方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研究平原縣舊志。2011年10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歷史散文《平原龍門札記》。應邀點校乾隆《平原縣誌》、民國《續修平原縣誌》並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董訥柳村詩集注釋》。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龍虎山天師府供奉的碧霞元君「變身」了
    在天師府授籙院祈福堂內供奉著碧霞元君,大家都曉得。但是最近諸位道友來參拜時有沒有發現,碧霞元君已經悄悄「變身」了!是因為天師府請了彩繪師傅對碧霞元君的神像進行彩繪,如今碧霞元君之神像正神採奕奕地端坐在祈福堂為信眾賜福解厄。
  • 唐山「碧霞元君廟」:景忠山上唯一沒被唐山大地震毀壞的古建築
    取上山門牌樓、四帥殿、一茶棚、二茶棚、三茶棚、財神廟、玉皇殿、知止洞、大雄寶殿、南天門、望海樓、朝仙門、碧霞元君祠等百餘處古建築,錯落成山,疊映生輝。碧霞元君廟:數代人多次修繕,近五百年歷史明嘉靖二年(1523年),薊鎮總兵馬永在三忠祠東邊修建碧霞宮,供奉著碧霞元君的塑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薊鎮總兵尤繼先將碧霞宮擴建。
  • 北京白雲觀慈航殿,慈航普度天尊,碧霞元君救苦救難
    北京白雲觀慈航殿,慈航普度天尊,碧霞元君救苦救難 元君殿奉祀道教女神。中座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別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別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過去婦女們最擔心的就是不育、難產,產後又擔心嬰兒出天花、鬧眼疾、夭折或落下殘疾,而這裡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 碧霞池內果真有亭臺樓閣、水榭迴廊
    昨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了對碧霞池的考古結果:現在越城區西小河邊王陽明故居前的王衙池,系當年的碧霞池,是王陽明「天泉證道」之所,碧霞池內還建有亭臺樓閣、水榭迴廊,能容納百人,與文獻記載幾乎一樣。碧霞池這座看似普通的水池,卻承載著令人敬畏的人文和思想,流淌著陽明心學的清泉。
  • 泰山娘娘,被後人尊為碧霞元君,掌管天下狐仙,民間信仰遠勝五嶽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正如媽祖娘娘在民間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四海龍王,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在民間的信仰也遠勝過五嶽。泰山有女,最早見於西晉張華《博物志》周文王以太公望為灌壇令,一年過去,風調雨順。人稱天仙玉女,即後來的碧霞元君。玉女本是泰山之女,後世文人覺得泰山的地位還不夠尊貴,便又為玉女編排了一個更顯赫的履歷。李諤在《瑤池記》說:黃帝初建岱嶽觀,派七天女下凡,雲冠羽衣,焚修以迎西崑真人。玉女為七女之一,在泰山修真得道。
  • 跟隨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冬覽泰山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 碧霞元君下廟泰山靈應宮|城中古道院 清靜祈福地
    泰山靈應宮,原名天仙祠,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下廟,位於泰安市靈山大街311號(與校場街交匯處東北角),為泰山老奶奶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相比泰山頂上的上廟碧霞祠,其具有處在市中心的便捷優勢,所以每逢初一十五,都有許多的虔誠信眾前來敬香朝聖,逐漸成為泰安市民禮拜泰山奶奶的新去處。
  • 越南末代皇帝避暑行宮
    行宮是我國古代的皇家專屬建築,行宮是用來給皇帝外出度假、巡查地方政府時的臨時住所。行宮一般有著和普通民居不一樣的建築規格和輝煌氣派的裝飾風格。行宮是普通人不能進入的場所,因此會給普通老百姓有一種神秘的影像,能進入皇帝行宮遊覽是老百姓一件感興趣的旅行活動。鄰國越南曾今是我們國家的藩屬國,所以很多歷史古蹟風俗文化是和我國相似。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越南大叻的保大末代皇帝三號避暑行宮。
  • 出身不凡的「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早就已經不是送子娘娘那麼簡單
    於是真宗封玉女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在泰山建碧霞元君祠。明朝時,又將碧霞元君祠擴建升格為碧霞靈佑宮,到了清朝又改為碧霞元君祠。最後一種說法,也是最為當地人認可的說法,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傳說他們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所以碧霞元君才會被叫做「泰山娘娘」。對碧霞元君的信仰為何如此虔誠先稍微囉嗦幾句「東嶽大帝」。
  • 古詩賞析第八首:元稹《行宮》
    詩文注釋1、行宮:古代帝王離開京城時出行所居的宮殿,詩中指唐代東都洛陽的行宮上陽宮。2、白頭宮女:白居易有一首《上陽白髮人》,其中提到有一些宮女在唐玄宗天寶末年被配送到上陽宮,禁閉於宮中四十多年,最後這些宮女由青春妙齡變成白髮蒼蒼。
  • 福建霞浦「媽祖第一行宮」與臺灣宮廟「雲端」共祭媽祖
    中新社寧德10月25日電 (記者 葉茂)25日,農曆九月初九,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舉行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秋祭活動,並連線臺灣宮廟共祭媽祖。當天的祭祀大典上,霞浦縣松山天后行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梅月以主祭人的身份主持媽祖祭典,並代表海內外媽祖敬仰者以傳統的「三獻之禮」敬獻媽祖,祈求兩岸和平、社會和諧。
  • 武漢「屹立不倒」行宮,留存8百多年,雕梁畫柱都是「神獸」圖案
    武漢屬於長江文化的興盛地,這裡雖然沒有中原文明的歷史悠久,但是也楚漢文化的興盛地,所以地區遺留的文物古蹟也是非常豐富,而且文化氣質鮮明。又因為處在南北文化的交接帶,長江流域的核心位置,所以武漢的發展也是相當的繁榮。而小編這裡就有介紹一個位於武漢漢陽區內的行宮。
  • 康熙、乾隆駐蹕平原
    康熙皇帝在位時曾3次東巡、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乾隆皇帝6次南巡,其中有4次途經並駐蹕平原。康熙皇帝駐蹕平原據乾隆十三年《平原縣誌》(後簡稱乾隆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皇帝東巡。此次出巡於九月二十八日啟程,十月二十九日回宮,歷時月餘。
  • 中國「最大」平原,橫跨我國四個省,有著我國很多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的河流會給人們留下非常多的痕跡, 在自然界中這種痕跡特別明顯, 因為他們自然留下的這些痕跡我們不能改變和流動, 山、海、湖這種東西是自然最深刻的記憶,這些東西能給我們能量,讓我們生存,但對於這些東西的形成卻止不住,人們依賴這些生存,以這些來維持和繼續自己的生命,平原、高原都是不同的山地地形,但比較平原實際上有生命力,高原有海拔問題
  • 田莊臺古鎮:來自遼河平原上的歷史文明古鎮,盤錦文明的發祥地
    田莊臺鎮隸屬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位於大窪區東南部,東臨大遼河,西至渤海,南距營口市22公裡,北距大窪區21公裡,是盤錦市的東南門戶,是大遼河下遊、遼河平原上發祥較早的歷史文明古鎮。歷史上流傳著「先有藥王廟,後有田莊臺」的說法,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變化,始終香火不衰,聲名遠播。中國明代,萬裡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向東蜿蜒直至鴨綠江邊,構成一道堅固的軍事防線。據說,在今天的遼寧大地上,那些以「臺」命名的地方,都是古時候長城烽火臺的所在地,古鎮田莊臺踞守在遼河右岸,西望營口,東連錦州,南面渤海,成為控制敵船由海上入侵內河的要津。
  • 河北承德 | 一下雪避暑山莊便成了熱河行宮
    河北承德 | 一下雪避暑山莊便成了熱河行宮 2020-12-11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皇帝行宮到最美鄉村的蛻變!
    從皇帝行宮到最美鄉村的蛻變!▲古井附近也有仿王府的庭院群落,可以租住當然,讓鄭各莊村獲得這麼多榮譽不僅是其在歷史上的聲名赫赫現在生活在這裡這裡有紅樓島紅樓島因紅樓選秀而得名它坐落在溫都水城中部的湖心島上,島上佔地面積約20畝,湖水覆蓋面積89.46畝,
  • 走近昌平②|「溫泉古鎮」小湯山的皇家禁苑「湯泉行宮」
    到了清代,這裡建起了行宮,在清《光緒昌平州志》中有明確的記載:「湯泉行宮在州城東三十裡,康熙五十四年建設入五品級副總領二人,八品總領一人,效力書帖式二人……」。並有詩句為證:「小春風日溫而清,離宮駐蹕逸趣生」。由此可以想像因這裡的美景帝後們心生嚮往。
  • 水西莊曾是乾隆駐蹕的行宮
    水西莊行宮 楊強 天津歷史上曾有座著名的私家園林——水西莊,乾隆皇帝四次駐蹕於此,而且與北京頤和園還有些關聯。周汝昌曾低頭沉思後說道:「水西莊成為行宮,沒有發現宮殿式建築也有可能,皇帝在水西莊也不用上朝啊!但是大觀園寫了那麼多次宮殿,如果水西莊與大觀園原型有關,還要深入考證一下。」 近日,吉朋輝先生發現,水西莊的確存在著一組金碧輝煌的宮殿。根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決定東巡,路過天津。
  • 京北草原,大汗行宮
    到大汗行宮來感受一下帝王的步伐吧。64匹戰馬拉動的「嘞嘞車」,蒙古族是草原部落、是遊牧民族,隨著草地的富足而行,所以成吉思汗外出打仗是帶著他的后妃的,而且有必要物資隨行。所以他們的寢帳下邊都按有巨型車輪便於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