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字母網站上看了一部彪學大製作——《投 名 狀》。
無論是大帥訴情、鐵嶺混戰,還是鐵子結義、彪子刺馬,各種情節過於還原,細節爆炸。
「你山字營姓趙啊」
「我裝死的」
真·刺馬
本片的原作《投名狀》是陳可辛在2007年主導拍攝的一部戰爭動作片。
這部片子讓李連杰打敗成龍俘獲無數虎撲直男心,又在今年榮入彪學必修課,它在直男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可就是這麼一部可以被奉為虎撲直男聖經的片子,在豆瓣的評分卻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慘澹。
當年甚至在7分以下,畢竟也橫掃過金馬金像哎,不至於吧?
十幾年目睹之怪現狀,這究竟是為何?今天就來帶大家看看這部被低估了十幾年的虎撲直男聖經。
影片《投名狀》講述了清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之時,龐青雲(李連杰 飾)、趙二虎(劉德華 飾)、姜午陽(金城武 飾)三人因戰亂相識,卻又因政治、權力、女人等因素而走向自相殘殺結局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來自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歷來被影視改編的版本眾多。
《刺馬》臺灣/1992
《清末四大奇案》香港/1986
《投名狀風雲》大陸/1996
其中最著名的要屬1973年由邵氏出品,張徹導演,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井莉主演的《刺馬》。
《刺馬》作為邵氏經典武打片,簡單通俗的故事情節、乾脆利落的武打動作是主要賣點,所以這部影片並沒有對刺馬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深度的挖掘,只是簡單講述了一個因權力和女人致使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的故事。
《投名狀》原意是翻拍此部經典,但開拍後劇情走向已與原作不同。為了避免與原版混淆,陳可辛把原定的名稱《新刺馬》改成了《投名狀》(源於《水滸傳》林衝入山的情節),並在原版故事基礎上進行了內容的豐富。
陳可辛本來有意邀請《刺馬》的三位主演來飾演《投名狀》中三位大人的角色,但因為某些原因(別問,問就是狄姜冷戰),最後只能留下三位的姓氏友情出演。
小寶:不清楚,不明白,別問我
《演員的誕生》第一季也曾對陳可辛版《投名狀》進行了改編,但為了在僅有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表現四人之間的衝突,徹底改成了古裝性轉版《小時代》。
姜午陽:簡單來說,就是二嫂和大哥睡了
在這些影視劇中,除了老二的名字和人設在每個版本中略有不同,基本沿用《刺馬案》這一故事進行情節擴充(不知道的去百度哈)。但因為影視改編的特殊性,都對刺殺這一事件進行了弱化,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了對兄弟情、男女情之間衝突的描繪,對於人性的探究大於對政治的探討。
有別於以往的版本,《投名狀》將兄弟爭妻這一矛盾進行了弱化。正如戴錦華老師所評:「愛情成了影片裡的花邊點綴,是多餘的贅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沒有愛情的愛情故事 。」
陳可辛把以往因為弟妹太美致使大哥淫心起了的情節改成了大時代下悲情男女相互救贖的故事。就算再想給趙二虎多唱幾遍《綠光》,但一想到蓮生自身的身不由己,觀眾心裡也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所謂老婆出軌的合理性,畢竟辱罵蓮生的彈幕比起歷來幾個版本還是少了不少。
本來打算選擇舒淇來演蓮生一角,最後也換成了相對沒有那麼性感的徐靜蕾
全片雖然和狄姜版的《刺馬》一樣,劇情是以老三的口吻來敘述推進的,但不同於狄姜版的是,《投名狀》更加著重強調的是龐青雲的心理變化。
擅長武戲的李連杰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文戲擔當。大量的面部特寫給足了龐青雲這個人物內心動態的表現,也給足了李連杰臺詞功力和眼神戲的發揮。
影片中出現的三位大人也是不同於其他《刺馬案》的點睛之筆。三位老戲骨從眼珠子到指頭尖無時無刻不在超音速飈戲,真是讓人看了大呼過癮!
因為影片要在大陸上映,所以刪除了一些相對血腥的鏡頭,但劇情也因此顯得失去了連貫感。其中最可惜的是刪掉了姜午陽被凌遲處死的鏡頭,畢竟金城武在這一段長鏡頭中貢獻了他本人可被提名影帝的全片最佳演技。
每次拉近的特寫都要感嘆這張臉的帥氣是真實存在的嗎?
不過,饒是大幅度刪減,在陳可辛重啟《刺馬案》時已經有無數影視珠玉在前,但是陳可辛還是玩出了新花樣,一通改編給刺馬加入了更多時代特色,把《投名狀》變成一部後來的直男必擼經典電影。
這是為何?
歷史上的《刺馬案》誰才是背後毒手,到底是眾說紛紜。
湘軍行刺?曾國藩買兇?一樁顯而易見的政治懸案最後卻當作普通的官員謀殺案草草了之,其背後之複雜可見一斑。
雖然野史杜撰的版本眾多,但《投名狀》的故事背景應該是來自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獄訟類》,其中老二趙二虎的名字也與文中的「曹二虎」相似。
在《清稗類鈔》中,作者列出了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三種可能:
一是奪兄弟妻之仇,二是自身商業利益,三是為民捨身取義。
從電影劇情來看,《投名狀》大體按照第一種可能進行發揮,但更多的是把政治關係下兄弟情作為了主要矛盾,而把兄弟爭妻作為了次要矛盾。劉德華在首映禮上也提到了《投名狀》想要表現的一個內涵——至死不變的友情。
直男之間的友情向來是旁人捉摸不透的,學生時代男生之間解決問題的方法常常是遇事不決,牛頓力學,一切打一頓可以搞定的事絕不多說一句廢話。影片中,姜午陽跟著大哥學做事,跟著二哥學做人,像極了還未入世、思想簡單的少年。
大哥說:擒賊先擒王
老三表示立馬get√
有虎撲er表示,以前看不懂二哥,後來看不懂大哥,現在看不懂朝廷。看問題從對私人感情的抱怨到對權力鬥爭的無奈再到對現實社會的妥協,誰能說《投名狀》不是一部男性成長大作呢?
政治陰謀論、兄弟反目、兄佔弟妻,這三點隨便拿一點來,都足以讓任何直男瞬間腎上腺素飆升。集合了三元素為一體的《投名狀》被奉為「虎撲直男聖經」確實也並不奇怪了。
討論究竟怎麼玩兒才能讓龐青雲順利通關也一直是各位JRS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過,我認為此片最牛逼的一點事講明白了「血酬定律「。
這個概念出自2003年吳思出版的《血酬定律 ──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所謂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酬報,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關係。
用大白話說就是「人命如草芥」,魯迅筆下的「人吃人」。
龐青雲、趙二虎、姜武陽三人起初是為了一口飯吃,隊伍越來越大,拼了老命,是為了「安家費」,後來龐青雲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不僅僅是拼自己的命,還有地下烏壓壓一片人的命。
最後兄弟三人自相殘殺,發現從頭到尾拼的命,不過是都被朝廷收入囊中,即暴力的最高統治者。
小丑,竟然是自己。
陳可辛講得已經很明白了。
當然,這是軟的,此片在硬度上也做到了絕無僅有的大膽嘗試。
陳可辛拍《投名狀》透露著一股莽勁兒,對動作片零經驗的他愣是懷著老電影裡把實彈演習搬上大熒幕的精神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從導演、演員、攝影到每一位群演,大家真是鉚著一股勁兒才能在那些天不時地不利的環境裡熬出來。
更難得的是《投名狀》中陳可辛花了大手筆做出的古裝戰爭場面。為了追求畫面的真實感,陳可辛要求動作指導程小東不要用威亞,不要設計花裡胡哨的武術招式,整體都要實一點。
對《西線無戰事》有執念的陳可辛,為了拍出中國人自己的塹壕戰,動用機械和人力共同協作製造出了大量的人造戰壕。他坦誠自己有意表現戰爭中最不光榮卻最寫實的一面,那種在雙方無仗可打,只能在腐爛中熬著等死的焦灼。
陳導創意很好,但塹壕戰不太符合歷史事實
舒城之戰,整部影片最為壯觀的場面之一,全景鏡頭的掃視讓人很自覺地聯想到庫布裡克的《光榮之路》。
同樣是為了表現戰爭場面的宏大,哪怕已經過去了五十年,科技也進步到足夠使用一些小技巧省事,但導演相信用真人實景進行拍攝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才是最直接的。
陳可辛為拍攝這個場面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大投資實地布景,六百多名工作人員沙裡來土裡去,甚至連死人倒下的動作都是由動作指導給每位群演挨個設計的。
為了同時兼顧戰爭場面的全景拍攝和冷兵器對抗時的人物特寫,他和程小東採取多機位全方面同時拍攝的手法,電影裡短暫的12分鐘實則拍攝了二十多天。
在這部影片中,古銅色調下的戰爭場面讓人看不到所謂的暴力美學,第一人稱視角的機位只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總的來說,這其實是一部各方面都很優秀的電影。
在2008年神仙打架的金像獎上,和《投名狀》爭「最佳影片」的是《門徒》《神探》這種神片,「最佳導演」也是爾冬陞、許鞍華、杜琪峯、遊乃海這些大牛導在一起競爭,最後,《投名狀》把「最佳影片」到「最佳攝影」拿了個遍。其中兩位主演提名金像獎「最佳男主」,李連杰也因此片封了帝。
宣布獲獎後還一頭霧水不敢相信的傑哥
但在同時期的《集結號》的對比下,《投名狀》雖然投資夠豪,陣容夠強,可口碑還是敗得比較慘烈。
搜狐娛樂:《投名狀》敗在了題材和宣傳
有些人怪那個年代觀眾的口味太獨特太刁鑽,但可笑的是,刁鑽的觀眾審美也沒能攔得住導演們水平大踏步下降的步伐,誰能想到曾發誓力爭上遊的中國人開始逐年玩起了比爛小遊戲。
tell me why
從《甜蜜蜜》到《中國合伙人》再到《奪冠》,陳可辛的鋒芒也被某些「化骨綿掌」削弱了不少。
畢竟懂得趨利避害是每個北上導演最先學會的票房美德,寧可被直接臭罵也好過被各種陰陽一番。
唐季禮+成龍,曾經的動作片黃金搭檔,如今的爛片套餐王
當然,《奪冠》所處的環境和當年的《投名狀》已不能相比,但要想再誕生一部和《投名狀》同水平的片子卻也是夠嗆了。
現在的導演或許搞得來紀實,拍得了古裝,但想要再來這麼一部又寫實又有政治隱喻的古裝戰爭大製作,恐怕沒人敢誇下這個海口。
曾經的俗套戰爭片,如今的直男聖經寶典。十年前的《投名狀》不被大眾看好,十年後大家才發現錯失好片。所以,現在的我們也別失望得太早,說不定十年後更爛呢?(手動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