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0年的新年致辭大會上表示:「今年將是華為最難的一年,生存下來是第一優先」。
果不其然,即便Y情當前,美國商務部仍然在5月15日和8月17日針對華為進行了兩輪禁令升級。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新規發布,限制華為全球晶片供應鏈,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等代工將不能為華為麒麟系列代工,華為自研晶片之路被阻隔。8月17日限制令升級,不僅將華為全球範圍內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同時還限制華為採購其他廠商的晶片。
其實不論是美國商務部5月15日的新規,還是8月17日的新規升級,美國商務部都還有一點兒道理可講,因為新規只是限制使用了美國技術的廠商和華為合作。但是在近日,外媒傳來消息,歐洲晶片廠也受華為禁令影響,沒用美國技術也不行?
在早些時候華為就曾傳出與意法半導體進行深度合作的消息,消息稱華為將與意法半導體合作研發晶片,並以此規避美國禁令。更重要的是,華為還可以通過與意法半導體的合作獲得Synopsys和Cadence Design Systems等美國公司的軟體產品。
然而在近日,根據外媒報導,意法半導體正在 「對新規則進行評估」,如果評估結果不理想,或將終止與華為的合作。歐洲最大晶片製造商之一英飛凌也表示,它也在評估最新情況,並將根據評估結果做出相應反應。
此外,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為華為各種產品供應電源管理晶片的英國科技公司 Dialog 半導體也在密切關注這一情況。
其中愛迪生投資研究公司 TMT 產業全球主管丹 · 裡德斯代爾 (Dan Ridsdale)更是明確表示:「在手機領域,歐洲半導體行業更容易受到蘋果的影響,而不是華為。」言下之意就是失去華為訂單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
要知道,上述歐洲晶片廠並不十分依賴美國技術,但是就如今看來,也受到了華為禁令的影響。直白一點說就是,歐洲晶片廠即便不在美國新規範圍之內,但是也要看美國「臉色」行事。
另外還有一則消息對華為也很不利,根據路透社的報導,美國商務部目前正在考慮強化限制半導體設備出口,包括相關軟體工具。比如華為想要通過與意法半導體合作獲得的Synopsys和Cadence Design Systems。
從限制美企與華為合作,繼而限制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與華為合作,再到如今影響到其他沒用美國技術的公司。很顯然,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的禁令是有一整套戰略規劃的,既想把華為打壓下去,又不想美國企業遭受太大損失,所以才會像現在這樣一步一步收緊繩套。
其實這就是被卡脖子的悲哀。在幾十年前,中國就已經把半導體技術列入國家重要學科技術項目,但是經不住一些人開始鼓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這才不如人意。可以說,正是「買辦主義」的出現才導致如今中國半導體產業落後的現狀,再不濟也是拖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從某方面來看,這次封鎖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如果不是這次打壓,可能10年後我們還渾渾噩噩,等到那個時候再奮起直追差距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