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要12月21日消息 (記者 王小暢)「公交車上只有我一名乘客,花一塊錢車費包了一輛『豪車』……」類似這樣的「炫耀」在海口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裡並不鮮見。據了解,目前海口公交分擔率只有10%左右。如何增強公交對市民的吸引力,是海口提升公交服務水平要面對的問題之一。海口市民對此有何看法?海口市又將採取哪些舉措提高公交分擔率呢?
記者體驗:乘公交周末享「包車待遇」
司機:線路比較繞
20日10時左右,記者從海口文明東路七中公交站乘坐一輛32路公交車體驗,這路公交車的起訖點是省檢察院至世紀公園,途經海口市多個主要商圈。記者上車時看到,這輛有13個座位的小巴型公交車還有幾個空位。
公交車從七中站出發後,乘客開始逐漸減少,到和平南路六合大廈站,車上剩下6人,接著抵達東湖公交站時車上就只有5人了。車輛繼續行駛,到達熱鬧的明珠廣珠公交站,有兩名老年乘客上車,支付車費刷的是老年人優待卡。此後,公交車又途經泰龍城、省醫院龍華門診等站點,當車輛抵達鹽灶一橫路公交站時,車上的乘客就剩下記者一人了,享受著「包車待遇」。
對於這路車的上座率情況,一名經常乘坐該線路的乘客介紹,上下班時段這路車的乘客很多。在非上下班時段,這路車跟周末的情況差不多,他有一次早上十點多鐘乘車,車上也就一兩名乘客。
「上下班尖峰時段人比較多,平常的時段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該公交車司機的看法和乘客差不多。他稱,32路公交車雖然途經一些熱門的站點,但其走的是一些小路,比那些大公交車要繞,如果大公交車能夠抵達的站點,乘客一般不會選擇這路車。
除了線路繞對乘客吸引力不足外,該司機認為,鹽灶區域的舊城改造也是一個原因,他相信等鹽灶區域居民回遷後,該線路的客源會有所增加,屆時應該會有更多人乘坐該公交車。
該司機建議,這條線路從世紀公園往省檢察院方向行駛時,在龍昆北路這段比較繞,車需要行駛到華銀大廈處才能調頭回到鹽灶。如果八灶街修好後,線路調整到那邊,可能會更順暢一些。
海口公交車。記者 王小暢 攝
市民圖方便出行愛騎電動車
感覺乘公交更安全但效率較低
海口公交車分擔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海口市民的出行習慣。
「我自從學會騎電動車後,就很少再乘坐公交車了。」市民丁先生介紹,他已經有兩三年沒有坐公交車了,因為自從他學會「騎電驢」以後,自己變得「矯情」了,坐公交車會覺得頭暈,可能是空調的味道讓他受不了。
丁先生認為,電動車和公交車相比,他覺得優勢在於方便,隨時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需要去等公交車。「雖然說現在海口公交系統也是很發達,可以實時查看公交車的動態,但是也比不上我自己擁有交通工具方便。」
丁先生是一名九零後咖啡師,他的朋友中也大都以騎車為主。「我周邊的朋友都是騎車為主,不坐公交車的理由我也不知道,他們一般不騎車的話就是叫網約車,可能也是為了圖個方便。」丁先生說。
對於這樣的出行習慣形成的原因,丁先生認為,「騎電驢」可以滿足他去哪裡的需求,因為海口城市沒有那麼大,想去的地方也沒有那麼遠,騎車都可以抵達。
在記者採訪多名市民中,便捷性是市民出行首要考慮的因素,如果乘公共運輸工具也很方便,多名市民表示願意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這幾天海口很冷,騎車風吹就跟刀割一樣,讓人很難受。」市民陳小姐稱,周末加班她就選擇了公交車,除了天冷的原因外,她前幾天騎電動車發生事故擦破皮了,心裡對騎車還有點陰影,另外是周末乘公交車不堵,時間花費上和騎車差不多。
陳小姐稱,周一到周五,她去上班的路都比較堵,騎車可以控制在35分鐘內到單位,如果乘公交車她心裡就沒有數了,有一次乘公交車遇堵車,一個多小時過去還沒能到單位,她只好下車坐摩的了。
「如果坐公交車花費的時間和騎車差不多,我會果斷選擇坐公交車上班。」陳小姐笑著說,坐公交車除了安全外,如果有座位,她還可以在車上多睡一會。
快速公交可增強公交吸引力?
海口學習先進經驗謀劃構建公交快線網
據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目前海口公交分擔率僅為10%左右,這一比率相對偏低。不過,提高公共運輸分擔率,不僅是海口正在面對的課題,也是全國很多城市正在研究破解的問題,有一些城市在破解這一問題時積累了先進經驗。
據溫州媒體報導,溫州主城區公交分擔率居浙江省第三,公交車是溫州市民最為重要的公共出行方式,其中,BRT快速公交是市內公共運輸的「主力幹將」。溫州利用快速公交網絡,提高了市民乘坐公交的出行效率,增強了其吸引導力。溫州自2015年12月27日開通首條BRT線路以來,短短5年時間,建成多條BRT張路,已經「成網成片」,服務版圖不斷擴大。
19日,《海口市公共運輸全面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發布,從該計劃中我們不難發現,海口市也正在積極學習其它城市的先進做法,正在完善快速公交網絡,通過提高公交速度及便捷性增強公交對市民的吸引力,提升公交在人們出行中的分擔率。
該行動計劃提出,加快構建公交快線網,擴大支線網服務範圍,增加微循環線路規模,滿足最後一公裡出行需求。大力推進公交專用道施劃和利用率提升工作,實現公交專用道連續成網,重點圍繞海甸五西路、海秀路、長堤路、海府路、紅城湖路、秀英大道等道路,優先施劃公交專用道;2021至2022年,適時啟用海甸五西路、海秀路、海府路、海港路、濱海大道等公交專用道,並優化、提升利用率;2022至2023年,適時施劃長堤路、紅城湖路、秀英大道公交專用道。2023年12月底前,新增公交專用道45—55公裡,公交專用道總規模力爭達到90公裡,公交車平均運行速度由15公裡/小時提升至20公裡/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