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匯|衛星的排兵布陣、星載原子鐘、電磁波頻率……北鬥能夠導航...

2020-12-21 瀟湘晨報

6月23日,北鬥家族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對於北鬥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已經有了很多解讀。但為什麼北鬥三代需要35顆星?導航定位的原理究竟又是怎樣的?核心部件之一的星載原子鐘到底是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電磁波頻率如此珍貴?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好好解讀一下,北鬥系統中一些很「低調」的知識。

北鬥系統是怎麼分工的

衛星導航系統是由一定數量的衛星分布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組成。在地球上任意一個位置,最少需要4顆衛星,才可以對它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進行準確測定。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精確設計衛星的分布,其中包括衛星的運行高度、傾角、軌道等信息,這就叫做「衛星星座」。

北鬥三號導航系統裡的中圓軌道衛星(MEO)軌道高度約2.1萬公裡,並採用了3個軌道的設計,每個軌道上有9顆衛星。

除了27顆MEO,北鬥三號還有5顆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

GEO軌道高度在約3.6萬公裡,圍繞地球旋轉的周期恰好等於地球自轉周期(24小時),並且這個軌道就在赤道的正上方。這樣的衛星,在地球上看是靜止不動的。此次發射的就是一顆GEO衛星。

IGSO的軌道高度也是3.6萬公裡,所以它的運轉周期也是24小時。但它的軌道和赤道有一個夾角,所以是「傾斜」的。從地球上看,IGSO衛星會呈8字形運動。

理論上,27顆MEO就可實現全球定位,那為什麼北鬥三號需要額外的GEO和IGSO衛星呢?

因為這些衛星可以保證提供更精確的導航定位服務。

衛星導航的原理,其實是衛星發射一個電磁波信號到用戶手裡的設備上,這中間需要一段傳播時間。通過時間乘以光速,就能測出用戶和衛星之間的距離。如果知道衛星的精確位置,通過3顆衛星的測距,就可以求出用戶的三維坐標。

這裡的前提條件是——「已知衛星的精確位置」。這個位置就需要地面監測站來觀測。

然而,數量眾多的MEO,就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旋轉。如果要隨時監測到所有的MEO衛星,就需要監測站全球分布。

中國則主要把監測站設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的監測站,只能觀察到MEO衛星全弧段的40%。而觀察不到的部分,位置計算就會出現較大誤差、使定位精度大打折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北鬥系統首先發射的是GEO和IGSO,因為這兩種衛星都能在中國境內隨時被「看見」,從而規避必須在全球布監測站的問題。

那麼後來發射的MEO的監測問題如何解決?我們的科學家放了一個「大招」:星間鏈路。在衛星之間搭起「橋梁」,彼此間能進行通信和測距,互相監督、自動保持隊形。

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對地面監測系統的依賴。即便地面站點全部失效,北鬥系統仍然可以通過星間鏈路保持自主運行長達60天之久。

而時間長了,衛星也會退役或出現故障,所以未來北鬥還是會繼續發射系列衛星升空,保證衛星系統萬一遇到特殊情況能及時有「替補」。

星載電子鐘是用來幹嘛的

衛星測距是通過傳播時間乘以光速來計算的,由於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如果時間測量誤差1微秒,距離誤差就高達300米!

所以衛星的「對表」非常重要。但這種「對表」主要靠精度能達到千萬年誤差一秒的原子鐘。

那什麼是原子鐘?原子從高能級到低能級躍遷時,會發射出電磁波。這種電磁波的特徵頻率,叫做「共振頻率」。每種原子的共振頻率是固定的。

正因原子的共振頻率如此穩定,所以就可以當做一種高精度的「節拍器」,科學家就此發明了「原子鐘」。

但短時間內造不出原子鐘該怎麼辦?GEO和IGSO這兩種衛星就再度發揮了作用。

因為GEO和 IGSO衛星,在我們國內的地面監測站就可以隨時被「看見」,也就意味著隨時都可以「對表」,這樣就降低了過去對星載原子鐘的技術要求,給我國發展高精度原子鐘爭取了時間。目前,我國的原子鐘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為什麼頻率資源這麼寶貴

衛星導航還要用到頻率資源。但電磁波的頻率資源,就像石油一樣是有限、不可再生的。

全世界所有需要發射電磁波通信的行業,都會佔據其中的一部分頻段。比如,無線電廣播、移動通信等。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規定,衛星導航系統能使用的頻率範圍只有5個。

這就好比,一條走廊被劃成很多小段,每個小段裡有一張長凳,分別貼了標籤。衛星導航系統只分到了五張長凳,想要開發衛星導航系統,必須坐在這5張凳子上才行。

根據ITU的規矩,使用這些凳子要事先申請,「先到先得」。最先搶佔位置的是美國和俄羅斯。美國的GPS系統佔據了其中兩張凳子的正中間。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佔據了另外兩張凳子的正中間。

於是只剩下一張空的長凳,以及其他4張凳子的邊角可以坐了。

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和中國的北鬥系統,都想佔據剩下那張空凳子的黃金位置。

但是ITU還有一個規定,在申請獲得通過以後的7年之內,必須完成衛星發射入軌,並使用這個頻率,否則資源會被回收。

2000年4月18日,中國的申請獲得通過,在接下來的7年裡,科學家夜以繼日地奮鬥,攻克各種難關,終於在2007年4月17日晚八點,成功接收到信號。而彼時距離頻率資源截止時間僅剩4小時!

之後,在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我們在各方面都實現了後來居上,也就此為北鬥系統爭取到了寶貴的電磁波頻段。

考考你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吳小莉專訪「北鬥」衛星總師:星載原子鐘,「我不會買你的了」
    北鬥衛星成功組網,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的精度就越高。有「導航衛星心臟」之稱的星載原子鐘就發揮著提供時間基準的作用。那麼,原子鐘是什麼?為何重要?中國又在原子鐘的研發上取得了哪些成績?
  • 揭秘北鬥衛星的「中國心」——專家解析我國新一代星載原子鐘
    隨著北鬥三號第5顆、第6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李春景與他的團隊擊掌相慶,作為203所原子頻率標準研究室副主任,他曾負責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重大專項高精度星載銣原子鐘的研製,他帶領的團隊研製的星載銣原子鐘被視作北鬥二代導航衛星研製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其技術含金量之高,攻克難度之大,曾讓北鬥導航衛星總設計師謝軍感言其研製過程「可歌可泣」。那麼,原子鐘是什麼樣的鐘?
  • 作為北鬥導航衛星「心臟」,這台鐘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
    只有通過在衛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鐘,才能實現衛星直接播發出高精度導航定位信號。 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約合數百萬年甚至1千萬年才有1秒誤差,日前獲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新中國70年)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中新社武漢8月18日電 題: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作者 馬芙蓉 楊婷婷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心臟」,直接決定了導航定位的精度。若衛星存在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的時間誤差,則會產生0.3米的測距誤差。作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1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一技術日前獲評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GNSS衛星的「心臟」——星載原子鐘由於採用光速傳輸的電磁波信號進行測距,衛星 1 納秒的時間誤差可導致 0.3 米的距離測量誤差,因此精準的時間保障尤為重要。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非常穩定的特點進行計時的工具。目前,原子鐘在太空環境下能夠做到 300 萬年誤差 1 秒。
  • 衛星導航原理,北鬥導航到底如何?
    北鬥二號共發射20顆衛星,其中標稱星座只有14顆(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剩餘6顆屬於備份衛星和試驗衛星。除了採用和其他三大系統同樣的無源定位技術以外,北鬥二號還有一大進步:開始使用國產原子鐘。原子鐘是利用電子躍遷釋放電磁波原理製造的鐘。在原子內部,電子繞原子核高速旋轉,有不同的旋轉軌道。
  • 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成功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重啟」發射後成功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就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衛星,GEO衛星被抓總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北鬥人稱為「吉星」,因為在「吉星」家族中排行老三,大家也親切稱呼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為「嚞(音「哲」zhé)星」。
  • 矚目: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的「西安交通大學」力量!
    2020年6月30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第三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定位成功、有效載荷完成開通,經過遙測數據判讀,星載基準頻率合成器、原子鐘、導航任務處理單元、星間鏈路等載荷設備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號正常。
  • 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定點成功
    光明日報北京6月30日電(記者張蕾)30日下午,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定點在東經110.5°工作軌位,標誌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的完成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介紹,定點成功相當於衛星進入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準備正式「開工」。
  • 為什麼北鬥三號衛星採用新一代原子鐘後,定位精度能提升10倍?
    原子鐘如同衛星的心臟,離開原子鐘,衛星的定位功能將毫無實義。為什麼這麼說?當我們在地面拿著一部手機,之所以可以通過GPS、北鬥等導航系統獲得自己準確的位置,主要就是依賴手機內置的導航模塊。換句話說,現在的衛星定位是利用信號傳播時間來換算距離,最終得到地面終端的準確坐標。導航定位準不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原子鐘的準確性。舉個例子:北鬥二代系統中,我們的原子鐘誤差率,每1萬秒誤差10^(-14)秒。
  • 兩千萬年誤差一秒,北鬥的國產核心器件有多強?!
    100%,這其中就包含了星載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 原子鐘 人們日常使用的鐘表每年都會產生1分鐘左右的誤差,對於嚴苛的生產和科研環境,普通的計時工具再也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原子鐘也因此應運而生。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計時,因為該電磁波的穩定性,加之精密儀器的控制,其精度可至每2000萬年誤差1秒。
  •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讓中國人擁有了守護國門的金鑰匙!
    我們在衛星上發射一個電磁波,然後測算這個電磁波從衛星傳遞到我們之間的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乘上光速,就得到了距離。所以在衛星導航當中,我們是通過測時間來測距離的。這也是我們可以為大家提供精確時間的一個主要的原因。距離除以時間等於速度,我們可以得到速度。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
    ■本報記者 林珂北鬥三號全球衛星系統作為我國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全世界僅有的能夠提供全球導航定位的四大衛星系統之一。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系統。
  • 中國北鬥橫空出世紀實——寫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據他介紹,北鬥系統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等七大系統組成,是跨部門、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複雜系統工程。統帥「千軍萬馬」,離不開科學頂層設計和高效組織領導。在頂層,國家有關部門聯合成立領導小組,並設立管理辦公室,具體承擔國家衛星導航領域主管機構職能,對北鬥系統建設、應用產業、國際合作實施歸口管理。
  • 中國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 北鬥,那顆最亮的「星」
    躊躇滿志的北鬥人轉過頭就要面對冰冷現實:國外技術封鎖設障、國內專業人才匱乏、研究經費捉襟見肘、適合的空間頻率被瓜分殆盡…… 北鬥二號研製初期,原打算從國外引進的核心器部件——原子鐘,由於技術封鎖無法如約引進。「那個時候,我們的北鬥二號工程已經全面啟動了,沒有核心的東西,我們的系統、我們整個研製工程就要受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回憶。
  • 衛星導航高增長 北鬥全產業鏈受益(名單)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系統作為我國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全世界僅有的能夠提供全球導航定位的四大衛星系統之一。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系統。
  • 經濟日報萬字長文:中國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紀略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回憶,當時五院聚集國內優勢力量,短短幾年時間便完成了控制分系統的星載計算機、中心控制線路、推進分系統的大容量表面張力貯箱、490牛頓推力發動機等產品的技術攻關,最終,北鬥一號衛星推進分系統65臺部件產品「全部實現了國產」。如果將衛星導航系統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技術就如同它的樹根,而頻率資源則是大樹賴以生長的土壤。
  • 蘋果手機終於支持中國北鬥了!「不用北鬥就會被淘汰」
    衛星定位採用的是無線電測距方式,即距離=光速×傳播時延。由於光速太快,為了精確地測出距離就必須精確地測出傳播時延。這樣就使時間精度成為導航的核心。人們平時所用的鐘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鐘的誤差,這對日常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但衛星定位則需要世界上更準確的計時工具——原子鐘。它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穩定的電磁波來計時。
  • 北鬥「收官星」成功發射!衛星單機關鍵元器件100%國產,還有這些亮點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說,北鬥一號解決了衛星最基本的問題,諸如供配電的太陽帆板,是為衛星提供由光轉為電的部件,以及控制系統的轉動機構,這些核心產品的國產化,讓北鬥衛星的身體有了一副中國體格;北鬥二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攻克了以導航衛星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讓衛星導航系統「心臟」跳動出中國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