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對內蒙古工作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裡綠色長城」「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紮實舉措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呼倫貝爾草原致富帶頭人米吉格道爾吉——
「科學利用草場讓我們受益無窮」
7月16日,記者一行來到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這裡曾經是貧困嘎查,如今是全旗牧區現代化試點建設的排頭兵。
「過去由於分散經營,收支成本沒有很好計劃與控制,牧民收入很低。」「80後」黨支部書記米吉格道爾吉帶著嘎查兩委班子反覆討論和研究致富門路,發展脈絡漸漸清晰——成立牧民養羊專業合作社,按照自願原則,將18戶牧民家的牲畜和草場進行集中分配,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合作社成立4年後,18戶牧民戶年均收入提高近1萬元。
在米吉格道爾吉帶領下,2019年6月,新巴爾虎右旗第一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按照草畜平衡的標準,制定了牲畜劃區輪牧方案,拆除了網圍欄,科學劃分四季輪牧草場和打草場,在保障草牧場生態平衡的同時,畜牧業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科學利用草場讓我們受益無窮。」米吉格道爾吉深有感觸。
大興安嶺老林業工人於久江——
「不再砍樹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
白狼鎮地處大興安嶺中段嶺脊南側,居民主要以林業職工為主。於久江以前是阿爾山市白狼林業局的一名林業工人,一個月收入2000元。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大興安嶺林區得以休養生息。於久江的工作從伐木變護林,管護3萬畝林地。
不伐木了,老林業工人雖然還有工資,但算不上富裕。為此,白狼鎮鼓勵大家搞特色旅遊增加收入。
於久江也在2013年辦起了林家樂。夏天拉馬車,帶遊客欣賞林區風情;冬天拉爬犁、雪圈,帶遊客體驗冰雪樂趣。「這兩年日子真是紅火,來玩的大巴車常在門口排隊。」老於開心地說,「真正實現了『不再砍樹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
林家樂之外,於久江還種了5萬多棵樹苗。每月拿一份4000多元的護林工資,加上搞旅遊、種樹苗,一年收入10多萬元。「現在這日子別提多充實,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老於一臉幸福。
毛烏素沙地牧民吉日嘎拉圖——
「和沙地『打仗』40年,我們勝利了」
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裡。7月19日,記者來到這片沙地腹部的鄂爾多斯市烏審旗。
「和沙地『打仗』40年,我們勝利了。」58歲的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牧民吉日嘎拉圖感慨。他告訴記者,1984年,布日都嘎查實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他家分到14000多畝草場,但真正能放牧的不足600畝。那時風沙肆虐、土地貧瘠,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必須封住明沙!」全家人下定了決心。吉日嘎拉圖和妻子趕著毛驢到30多裡外找沙柳、運沙柳,回來栽沙柳。好不容易把沙丘圍住,風吹一夜,沙柳又全被埋了。
「就這樣種了埋,埋了又種,一直堅持了五六年。」吉日嘎拉圖記得,直到1990年才摸索出治理沙丘的辦法——先固一面坡,再治一堆丘。他和妻子找準沙丘的一個側面全種上沙柳,這樣柳條就不會被埋……這些年過去,他家的14000多畝草場,如今已有八成實現綠化。
馴服沙地,沙地吐金。吉日嘎拉圖家在治沙增綠中也收穫了好日子。「我家去年純收入就有20萬元。」這個樸實健壯的漢子笑得合不攏嘴。(記者 陳沸宇 李林寶 吳 勇 張 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19日 第 02 版)
責編:張振
31858568,.綠富同興 小康路寬(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020-08-19 04:08:56,.204343,.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