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銳龍AMD Ryzen存儲性能大躍進
2017年2月22日22:00 AMD正式發布了銳龍AMD Ryzen處理器,DIY事業群組也在3月2日22:00解禁的第一時間為大家奉上了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詳細評測,相信大家對這款處理器的性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過還是有很多讀者對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相關存儲性能有所顧慮,畢竟磁碟讀寫性能也是影響處理器的一個重要因素。
AMD官方宣稱5大特性
其實在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發布之前,AMD不僅僅是CPU性能落後於Intel,就連存儲方面也完全跟不上Intel的腳步。內存方面,早在2014年Intel的Haswell-E處理器及X99平臺,已經率先為桌面平臺帶來原生DDR4內存支持,2015年的Intel Skylake也已經支持DDR4。
NVMe協議也是Intel等公司帶頭髮起的標準,NVMHCI(非易失性存儲主控制器接口)最早在2007年的Intel 開發者論壇上已被提出,並在同年由Intel領銜成立了NVMHCI工作組,當然,這其中還包括了美光、戴爾、三星、Marvell、NetAPP、EMC、IDT等公司,現在採用NVMe協議的SSD(如三星960PRO)讀取速度已可以達到3.5GB/s,完全秒殺SATA SSD。
同樣,USB 3.1規範還是由英特爾等大公司發起。與現有的USB技術相比,新USB技術使用一個更高效的數據編碼系統,並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數據吞吐率(USB IF協會),現在採用USB 3.1的存儲設備(如三星T3)已經可以達到450MB/s,這個速度幾乎和傳統SATA SSD相當。而在這期間,AMD正在全力研發Ryzen處理器以及全新架構顯卡,根本無暇顧及這些。
銳龍AMD Ryzen處理器CPU性能評測地址:點擊進入
我們不得不感嘆,AMD想在Intel多年布局的近乎壟斷的硬體生態圈中殺出一條血路,著實不易,同時內心也生出一絲疑惑,AMD真的進步如此神速嗎?在沒有自己晶圓廠的情況下,不僅CPU性能追平Intel,就連存儲方面也毫不落後?為了得出答案,繼CPU性能評測後,DIY再次為大家奉上銳龍AMD Ryzen7 1800X處理器和i7 6700K對比的存儲性能測試,測試環節包括:DDR4內存、USB 3.1讀寫速度、NVme SSD性能、SATA 3.0 SSD性能四大部分,儘可能全面且客觀的讓大家了解這款處理器的存儲性能。
2Ryzen內存測試:有BUG兼容性較差
銳龍AMD Ryzen內存測試:有BUG兼容性較差
據悉Ryzen 7的一個「小Bug」:當插滿4條DDR4內存的時候,頻率最高只能上到DDR4-2400,插2條的時候就能上到DDR-3200。華碩官方也跟帖進行了回應,他們表示,這是由於AMD限制了RAM內存調節選項,很多主板廠商的內存工具不兼容所致,並強調不只是華碩,其它主板也是如此。為此,我們使用了芝奇DDR4 4000MHz 8GB*4進行了驗證。
華碩ROG CROSSHAIR VI HERO BIOS
當插滿4根芝奇DDR4 4000MHz 8GB內存時,內存容量顯示為32768MB,頻率變為2133MHz,無法進行超頻(XMP也是Intel提出的內存認證標準,適用於DDR3和DDR4,AMD並不支持)。這點與華碩官方描述一致,AMD方面回應目前主要集中精力優化CPU性能,預計1-2月後會發布BIOS改進內存兼容性能。
然後我們減少兩根內存進行超頻設置。
華碩ROG CROSSHAIR VI HERO內存超頻選項
在這款華碩主板上,內存選擇頻率最高只能達到3200MHz,儘管目前AMD官方並沒有給出關於銳龍AMD Ryzen內存頻率的相關參數,但是華碩方面表示目前AMD限制了RAM內存調節選項,所以最高只能到3200MHz。而在測試中,芝奇DDR4 4000MHz 8GB*2隻能超頻至2933MHz,無法達到3200MHz,說明目前AMD對內存的兼容性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下面我們用AIDA64對平臺的內存性能進行測試,AIDA64內存帶寬測試項目主要包括內存的讀取、寫入、拷貝和延遲參數,並提供全方位的硬體信息的檢測功能,方便用戶知曉平臺硬體配置的準確信息。
銳龍AMD Ryzen7 1800X(左)、i7 6700K(右)(點擊查看大圖)
在AIDA64測試環節,銳龍AMD Ryzen7 1800X的讀取、寫入、複製速度為分別為42776MB/s、42313MB/s、35363MB/s,i7 6700K讀取、寫入、複製速度為分別為41212MB/s、44163MB/s、38688MB/s,兩者幾乎沒有差距,但是1800X內存延遲相對較高,1800X的內存延遲為91.6ns,而i7 6700K僅為50.8ns。
reddit某位內部測試者回復
關於AMD處理器延遲過高這個問題,國外一名內部測試者表示:現有的測試程序,包括AIDA64內存測試都是過時的,會得出錯誤的測試成績。他們使用正確的軟體,內部測試得出的延遲為19ms(原文為ms,其實應該是ns),遠遠低於這個數字,比Skylake的IMC(46ns)更加出色。不過該測試者並沒有提及使用哪款軟體得出此數據,所以在內存延遲問題上,我們暫時不會妄下定論,期待AMD官方的回覆。
此外,我們也實驗了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內存最大支持容量,答案是64GB,和Intel 200系主板持平(X99平臺內存最大支持容量為128GB)。單根內存最大支持容量為16GB,所以使用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用戶請不要購買單根32GB內存。
3Ryzen usb 3.1測試:速度相當可觀
Ryzen usb 3.1測試:速度相當可觀
AMD官方宣稱AM4平臺全面支持USB 3.1 Gen2,這是一項什麼技術呢?簡單的說就是USB 3.1最大理論帶寬相比3.0時快了一倍,達到10Gb/s(Super Speed+)。USB 3.1編碼方式從此前USB 3.0的8b/10b換成了128b/132b,帶寬損耗率從20%大幅下降到3%。目前在Intel高端平臺上後置USB 3.1接口已經成為標配,但前置USB 3.1接口主板產品較少,帶USB 3.1接口的機箱更為少見。
歷代USB接口規格
但讀者萬萬不可認為只要是USB 3.1接口速度就會翻倍,因為USB 3.1接口目前還分Gen1和Gen2兩種標準,而USB 3.1 Gen1就是USB 3.0換了個馬甲,速度並不會比USB 3.0快多少。所以現在絕大多數宣稱支持「USB3.1」標準,但不肯說明究竟是Gen1還是Gen2的電子產品或是PC配件,實際上骨子裡都還是USB3.0的讀寫速率。比如2015年蘋果發布的New Macbook稱它是USB 3.1規範的,但速度並非標準中的10Gbps,而是5Gbps,官方標識的是USB 3.1 Gen1,只支持5Gbps。所以說和蘋果對比一下,AMD還是很良心的。
下面進行測試,本次測試使用的產品為三星T3,此款移動SSD官方宣稱讀寫速度為450MB/s,我們選擇CrystalDiskMark進行A/I平臺對比測試。CrystalDiskMark是一款簡單易用的硬碟性能測試軟體,但測試項目非常全面,涵蓋連續讀寫、512K和4KB數據包隨機讀寫性能,以及隊列深度(Queue Depth)為32的情況下的4K隨機性能。隊列深度描述的是硬碟能夠同時激活的最大IO值,隊列深度越大,實際性能也會越高。
銳龍AMD Ryzen7 1800X(左)、i7 6700K(右)
在CrystalDiskMark中,銳龍AMD Ryzen7 1800X的讀取速度為425.8MB/s,寫入速度為431.8MB/s,i7 6700K讀取速度為420.9MB/s,寫入速度為406.4MB/s。可以發現銳龍AMD Ryzen7 1800X不僅不弱,還有小幅領先,可以達到三星T3的標稱讀寫速度,著實讓人驚喜。
4Ryzen SSD測試:成績合格
Ryzen SSD測試:成績合格
最後再來看看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SSD讀寫性能表現,我們使用了兩款SSD,一款是使用SATA協議的英睿達MX300,另一款是使用NVMe協議的Intel 600P。
AS SSD Benchmark是一個專門為SSD測試而設計的標準檢測程序,它涵蓋了持續性讀寫、單線程4KB隨機讀寫、64線程4KB隨機讀寫以及磁碟尋道時間等關鍵數據的測試,最後還會根據公式將成績標準化,能比較科學的反映固態硬碟的真實性能。
Intel 600P 銳龍AMD Ryzen7 1800X(左)、i7 6700K(右)
英睿達MX300 銳龍AMD Ryzen7 1800X(左)、i7 6700K(右)
在Intel 600P測試中,銳龍AMD Ryzen7 1800X的讀取速度為1623.49MB/s,寫入速度為547.99MB/s,4K讀取速度為28.50MB/s,4K寫入速度為101.66MB/s;i7 6700K讀取速度為1492.92MB/s,寫入速度為538.47MB/s,4K讀取速度為24.46MB/s,4K寫入速度為129.48MB/s。1800X在連續讀寫速度有所領先,尋盤時間i7 6700K則更快一些。
而在英睿達MX300測試中,銳龍AMD Ryzen7 1800X的讀取速度為477.76MB/s,寫入速度為278.79MB/s,4K讀取速度為23.22MB/s,4K寫入速度為78.36MB/s;i7 6700K讀取速度為495.99MB/s,寫入速度為488.24MB/s,4K讀取速度為29.29MB/s,4K寫入速度為125.96MB/s。可以看出1800X在這一項測試中明顯落後i7 6700K,不過幅度很小。
寫在最後:
由於送測銳龍AMD Ryzen7 1800X處理器只有一顆,CPU首測工作繁重緊張,所以留給存儲測試時間並不多,筆者只能利用一切空閒時間進行測試,所以本文每個測試項目只採用了一款產品,評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這裡只能和大家說一聲抱歉。
不過雖然測試項目較少,我們還是收穫了不少AMD官方未透漏的信息:比如內存延遲略高、USB 3.1速度超越Intel平臺、NVMe SSD性能和Intel平臺旗鼓相當。雖然目前銳龍AMD Ryzen處理器內存還存在著4根內存不能上高頻的BUG,但事實上內存對CPU和顯卡的性能影響極為有限(詳情可點擊《高頻內存有啥用?我們用新泰坦X作了測試》),還有就是AMD也承諾了會在後面驅動中修復此BUG,小夥伴們也不必過於擔心。
另外提醒準備入手銳龍AMD Ryzen處理器的讀者們理智消費,最近各大媒體幾乎將AMD捧上了天,有些編輯甚至引經據典翻出A/N歷史歌頌AMD,其實大可不必,AMD的確給Intel帶來不少壓力,但指望AMD一舉奪下Intel多年來所耕耘的生態環境還為時過早。不過筆者還是希望AMD未來能夠徹底崛起,重新和Intel分庭抗禮,因為只有通過合理的競爭,才能促進整個晶片行業的進步,讓我們拭目以待!
5附:AMD測評平臺簡介
附:AMD測評平臺簡介
在本次測試中,我們將使用簡體中文版Windows 10 64位版本的作業系統,關閉所有Windows開機啟動項,並不對作業系統進行任何優化,用以獲取最大的系統穩定性與兼容性。
測 試 平 臺 軟 硬 件 配 置核心配件CPUAMD銳龍 AMD Ryzen 7 1800X主板華碩ROG CROSSHAIR IV HERO顯卡微星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內存海盜船8GB DDR4 3000MHz x2硬碟浦科特M7V 512GB散熱器超頻3東海X5系統及驅動程序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主板驅動AMD晶片組驅動顯卡驅動Nvidia顯卡驅動378.66DirectX環境DirectX 11/12幀數監控Fraps 3.5.1
銳龍 AMD Ryzen 7 1800X
本次測試採用的是華碩ROG CROSSHAIR VI HERO這款主板,新一代的ROG C6H主板採用了高端ROG產品特有的裝甲覆蓋式設計,在主板散熱區域設置了AURA信仰燈效區域,為玩家帶來個性化的使用體驗。在設計上延續了ROG一貫的高端風格,將最新的AURA技術融入其中,同時又憑藉強大的用料及做工,最大限度保證了銳龍 AMD Ryzen處理器的性能發揮。
本次測試平臺
超頻三東海X5散熱器採用HDT技術,5根6mm純銅熱管直接與CPU緊密接觸,保障了熱量的及時傳導,特殊設計的12釐米狼爪扇葉風扇有很好的散熱效果,藍光效果也可以為玩家帶來時尚的體驗,PWM智能調速設計使得風扇能夠提供更加靜音的使用效果,高效的散熱能力也可以保障CPU的穩定運行。
超頻三東海X5散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