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領先的晶片供應商臺積電斷供後,華為Mate40搭載的麒麟9000已成絕唱。如果不對幾大關鍵供應商下發供貨許可,華為整個手機業務的命運都將成謎。
那麼,華為下一個造富業務是什麼呢?
媒體11月4日報導,比起外界此起彼伏的猜測,華為內部似乎還很平靜。所有的研發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手機相關的晶片、HMS、鴻蒙,EMUI乃至一張小小的手機壁紙,都仍在更新升級中。
下一代華為旗艦手機能如期發布嗎?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幾個月前,華為在內外緊急調動晶片資源,全力為Mate40的發布保駕護航。但傳聞中,麒麟9000的晶片餘糧僅能支持到明年年初,而華為至今還未宣告有可解的替代方案。
最理想的結果是,在晶片餘糧用盡之前,幾家關鍵廠商就能拿到對華為的供貨許可。但坐以待斃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主意,華為當然想自己握緊命運的那根繩。
實際上,華為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多位接近華為的人士透露,按照計劃,鴻蒙系統本不會出現在2019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至少還要打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但當時外界的壓力,將被質疑為PPT的鴻蒙系統推到了臺前。
如今,鴻蒙不再是躺在PPT上的概念,而將在明年全面用於華為手機。對華為而言,軟體層面的漏洞雖難,但可解,至少能在短期內呈現出一個可替代方案。
麒麟代工之路已經無法走通,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直接購買高通或聯發科的晶片。儘管華為曾多次表示願意購買高通晶片,多家晶片廠商也在積極向美國遞交供貨申請,但絕大部分申請都遲遲未得到批覆。
但手機晶片已是燃眉之急。根據調研機預估,麒麟9000的晶片庫存在1,500萬顆至2,000萬顆之間,僅能勉強維持至2021年。最壞的情況是,華為手機無法搭載製程最先進的晶片,從而失去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力。
那麼,華為如何盤活「死局」?
據媒體報導稱,華為已啟動意在規避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終端產品的「南泥灣」項目,筆記本電腦、智慧屏以及一系列IoT智能產品受美國影響較小產品均包括在內。雖然華為並未正面承認過南泥灣計劃的存在,但IoT系列產品的研發進展的確在加速。
好消息是,Intel、AMD這兩家筆記本電腦CPU的主要供應商已經宣布拿到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這也為華為PC業務留下追趕的空間。
去年5月,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指出華為未來三大突破點:車聯網、人工智慧和邊緣計算。長遠來看,華為還是將寶押在了未來技術上,雲與人工智慧(Cloud&AI)BG毫無疑問扛起了大旗。但就該BG的營收貢獻來看,目前尚難以成為華為營收的頂梁柱。
華為多次闡明自己的業務理念:「不造車,而是幫助車廠造好車」。但除了造車本身之外,華為幾乎攬下了所有汽車行業的賺錢業務。分析表示,華為做了一個「聰明」的選擇。汽車是重資產行業,製造汽車投入極重,而軟體、零部件恰恰是未來汽車行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曾表示,汽車產業正在把ICT技術定位為新的主導性汽車技術,未來行業70%的價值來自增量業務。
當車機終端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華為顯然不會錯過這個造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