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國再次對華為出手。這是美國在晶片方向上,對華為的第三波進攻了。
第一波是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企業賣晶片給華為。
當時,華為做出快速反應,全面啟用自己研發的海思晶片。不僅擋住了美國的狙擊,還借勢把海思晶片推向一個新高度。
華為的實力反擊,搞得美國措手不及。原以為絕殺的禁售清單,結果卻形同虛設,只能不斷延後對華為的禁售日期。
美國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搞得極為狼狽。
但美國並未死心。一年後,即2020年5月,對華為發起了第二波進攻。
美國升級了對華為的限制。要求,凡是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未經過審批,不得為華為生產晶片。
美國此舉意在封殺華為晶片的代工商--臺積電乃至中芯國際等,讓華為再也無法生產自己的晶片。
美國這招是打到華為要害處了。
前不久,餘承東表示,Mate 40麒麟9000晶片,很可能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由於美國的制裁,華為雄霸全球的高端晶片,不得不告別江湖。實為悲壯!
但華為並未屈服。華為調整產品設計,設法通過購買第三方晶片,比如聯發科和高通,來替代自產晶片,實現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正常開發。
但美國仍未就此罷手。昨晚,又對華為,發起了第三波進攻。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宣布,除非有特殊許可,否則任何基於美國軟體或技術所開發、生產出來的晶片,都不得供貨給華為。
意思就是,現在連聯發科、高通設計生產的晶片,都不許出貨給華為。完全封死華為的退路。
同時,美國商務部強調,這項限制禁令立刻生效。
美國這次乾脆連限期都不給了,完全是「不打死華為、不罷休」的節奏。
.......
美國從2018年開始,對我國發起多維度的進攻,試圖攻陷我國防線,讓我國籤下類似日本的廣島協議,從而再無挑戰美國的潛力。
結果,硬是被我國抗住了。華為則是反擊力量中強有力的一波,搞得美國是灰頭土臉的。
美國則視華為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什麼招都出,結果沒搞定華為,反而把美國的底褲扒的一乾二淨,讓全球人都見識到美國無底線的無恥。
現在,美國祭出大殺招,想徹底搞死華為。
不知華為這次危機會如何化解,難道華為手機也要成為絕版嗎?
......
如今,實現全面自主可控,擺脫美國的魔爪,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據說,華為已經進軍晶片製造,啟動28nm晶片的全國產化研發。憑藉華為的產業實力和研發體系,相信會大大加速我國的晶片製造進程。
在CPU、GPU、內存條領域,我國也是初現框架。中國長城的CPU、景嘉微的GPU、長江存儲的快閃記憶體,都已經投入應用,並在快速迭代中。
在作業系統領域,我國也已經取得重大進展。華為的鴻蒙系統,主攻手機等移動端;中國電子的麒麟系統,主攻電腦、伺服器等,兩者都已經初步具備大規模普及的條件。
周末聚會,一位業內朋友聊到:中國不缺創新能力,缺的是市場;沒有市場,企業就沒法有效迭代,技術自然跟不上。我甚為認可。
如今在美國的逼迫下,國內市場全力向我國企業傾斜,沒有條件也創造條件上,大大加速了國內自主可控產業的發展。
在舉國之力之下,我國自主可控的速度,很可能會遠超我們預期。
可以密切關注自主可控板塊的最新進展。
......
今日三大指數,均維持窄幅震蕩格局,上證一度試圖挑戰7月中旬高點,差點就成功了。
其實,上證是否創新高,並非行情的關鍵;行情的關鍵,在於三大指數能否形成共振上行。若不能形成共振,上證的突破,更多會是一場誘多的騙局。
現在,雖然說多軍已經取得相對優勢,但還沒到樂觀的時候。在交易上,仍需保持謹慎,要嚴格選擇買點,控制好建倉節奏,不要急著一口氣吃成胖子。
最後,提醒一個風險。馬上要進入8月下旬,中報業績會密集發布。一般來說,越晚發布的,業績爆雷的越高。需多多提防。
放眼中期來說,往上趨勢不變。主線板塊中不少板塊都調整的不少,隨時可能出現企穩信號。與其追高,不如深挖,靜待良機。
主線板塊:
穩健的:大金融(地產)、舊基建(工程機械、水泥),類消費;
彈性的:新基建(IDC,5G基站,光模塊)、券商、消費電子、鋰電池、自主可控(半導體)、物聯網、傳媒。
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