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華為放出鴻蒙作業系統的消息,一開始可能只是倉促應戰的一個空城計,所以遭遇了很多人的質疑,有說鴻蒙不過是哄蒙,華為根本就是在放空炮迷惑視線。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華為開發作業系統的質疑聲全部來自國內,國外一片寂靜。也許國外並不太關注一家商業公司的新產品計劃,而谷歌也沒有任何表示,就顯得很不尋常。
華為這3年的境遇極為特殊,美國打壓是一條主線,還有幾條暗線就是持續存在的商業競爭。由於華為的戰略涉及的層面廣,很多歐美高科技公司既是合作者,又成為潛在的和現實的競爭者。這在全球範圍內的科技領域並不罕見。比如蘋果手機採用三星和LG的屏幕,同時也是競爭者,華為也採用了三星的屏幕,同時也存在競爭關係。
從美國對華為禁供的清單裡,我們發現了這些潛在的對手,主要集中在晶片和作業系統領域,反而是5G技術沒有禁供,因為在這個領域裡,華為處於領先位置。這恰恰是美國打壓華為的主要原因。
晶片和作業系統是信息通訊技術的底座,這一硬一軟兩個部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目前看來,短期內華為很難在晶片領域有所突破,如果華為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只能在軟體方面突破。此時,鴻蒙作業系統成為關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為的生死與此緊密關聯。
國人的耐心只有1個月。
當華為在美國的打壓下,放出了鴻蒙作業系統的消息,引發了群情激奮,似乎馬上就可以用上自己的作業系統了。然而幾個月過去,華為並沒有拿出作業系統,很多人不答應了,開始說鴻蒙就是哄蒙,華為玩的又是漢芯一號的把戲。就算是在鴻蒙1.0發布用在華為智慧屏上,部分懂王又做出了截圖,用自己的智商證明華為還在造假。12月16日,鴻蒙2.0手機系統如期而至,懂王們又進一步深入核心代碼,領著一眾人繼續質疑,還在用各種截圖證明鴻蒙作業系統不過是Android的套殼。然而我們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支持聲大過了質疑聲。
其實,我們用常理分析,就可以判斷出鴻蒙作業系統會不會是Android的套殼。
首先,鴻蒙作業系統對於華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產品那麼簡單,而是關係到一個19萬人的飯碗的特殊產品,也是華為1+8+N戰略的核心,同時關聯到那些外圍公司的核心利益。華為不可能用如此關鍵的產品開玩笑。
美的,九陽,老闆,海鯊科技和360的產品開始接入鴻蒙系統,這些公司押注本土作業系統的行為不可能是一時衝動。
其次,對於鴻蒙作業系統,谷歌沒有任何反應。如果華為的作業系統就是套殼Android,那麼谷歌用一紙法律公文,就可以讓華為幾萬人參與耗費了兩年多時間努力的成果打水漂,不僅華為成為笑話,那些押注華為系統的智能家電公司、汽車廠也會損失慘重。
第三,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後網際網路時代必然走向物聯網,基於此的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5G背景下,對作業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分布式全場景就是下一代作業系統的特徵。基於此,谷歌開發了Fuchsia,華為的鴻蒙對標的就是Fuchsia,是針對下一代物聯網的作業系統。手機只是物聯網的一個節點,所以華為一直強調,鴻蒙作業系統不僅僅是一個手機作業系統。
一件事情總有兩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個產品推出的時機至關重要,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結合多方面因素,可以說鴻蒙系統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鴻蒙作業系統的天時。
已經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正好是鴻蒙作業系統的天時。
鴻蒙作業系統的地利。
從國內的大環境來看,國家大力支持科技自立自強,期望將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鴻蒙系統來得正是時候。
同時,華為優化的F2FS文件系統克服了安卓傳統的碎片化缺陷,已經為谷歌的安卓系統所吸收。華為開發的方舟編譯器一方面可以提高編譯後作業系統程序的運行效率,另外一方面可以非常方便現有的APP移植到鴻蒙系統上運行。這兩個典型事例證明華為有技術能力開發作業系統。
鴻蒙作業系統的人和。
眾多的國內用戶就是鴻蒙系統的最大支持者。
物聯網給了鴻蒙作業系統最大的機遇,從華為歷來的表現可以看出,華為具備開發作業系統的技術能力,也有建設作業系統生態所需的充足資本,同時遇上了國內政策的利好,也得到了國內用戶的支持,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鴻蒙作業系統很有可能一炮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