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世界」——太平洋史研究的新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太平洋世界」是20世紀末以來太平洋史研究轉型中出現的一種新路徑、新的歷史分析框架。它以太平洋水體部分為出發點,輻射覆蓋海流所及的周邊大陸、半島和島嶼,重點關注地理大發現以來該區域內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的生物交換、人員交往、物資和文化交流。就核心特徵而言,「太平洋世界」試圖集中研究「屬太平洋的歷史」(history of the Pacific),這是它與既往的太平洋史研究——「在太平洋的歷史」(history in the Pacific)形成區別,並被視為新路徑的關鍵原因。

「太平洋世界」路徑的史學淵源

    「太平洋世界」最初的史學淵源可追溯到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世界」,其海洋中心、海陸相結合的整體視野和相應的歷史哲學,構成了「太平洋世界」路徑的核心因素。

    無論學者是否樂於承認,布羅代爾的地中海史學不只推動了新地中海史研究的興起,還推動了大西洋史研究向「大西洋世界」路徑的邁進。之後,經由哈佛大學教授伯納德·白林等人發展起來的「大西洋世界」研究,把大西洋海陸多元文明看成是歷史分析的整體單元,「為有關早期近代最重要的歷史發展提供了分析性比較,並界定了明確的歷史分析範疇」。「大西洋世界」研究的興起,讓掙扎在「大洋洲史學」和「民族國家史學」困境中的太平洋史學者看到了路徑突破的可能。通過吸納和借鑑,太平洋史研究開始向「太平洋世界」路徑轉換。

    此外,全球史研究的勃興,也為太平洋史研究突破「歐洲中心」、發現和重構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的「社會空間」提供了新視角。全球史倡導去傳統中心化,內容上表現為對他者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發掘,視角上則由俯視轉向平視,由重點化轉向全面化;注重整體性聯繫和互動,內容上表現為發現整體和意義,視角上由單向度視角轉向雙向度乃至多向度。藉助全球史視角的深度介入,「太平洋世界」研究得以在一個更開放、更寬廣的時空視野和語境中重新審視並建構。

「太平洋世界」路徑下的史學研究

    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太平洋史研究基本上被兩種路徑主宰:以坎培拉學派為代表的「局內人」的大洋洲史學,以及仍將太平洋歷史依附於大國歷史的「局外人」的帝國史學。隨著太平洋作為單一研究單元被「發現」,打破內外壁壘、重構新路徑的呼聲日盛。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太平洋史專家保羅·達希發現太平洋在殖民時代之前便是有人的地方,並注意到它在人種、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內在聯繫性,由此提出「太平洋海域是橋梁而非邊界」,使太平洋實現了學術視野上的開放。約翰·麥克尼爾則從環境史視角入手,採納泛太平洋的大視野,關注該地區人類的關係和交往,以及由此帶來的動植物和環境變遷。在他看來,太平洋地區曾經的原住民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在白人拓殖之後遭到破壞,經過「庫克大交換」,太平洋世界的環境面貌被徹底改變。以達希和麥克尼爾對太平洋時空性的延展和整體聯繫性的開拓為基,「太平洋世界」研究路徑建構成型。

    從2000年開始,美國歷史學家丹尼斯·弗林主編的叢書《太平洋世界》陸續出版。這套用新的研究視角編匯的文集,意在引起學者對「16世紀以來不斷發展的重要卻常常被忽視的跨洋和內部聯繫互動」的注意。它對「太平洋世界」研究新路徑的初步定位,以及在調和總體史與微觀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努力,為太平洋史研究的全面轉型打開了局面。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對「太平洋世界」術語的倡導,的確帶來了太平洋史研究整體視野的初構和對傳統陸地中心觀念的質疑,大洋洲史研究者漸漸自覺關注與外部的聯繫,「局外人」也開始從非西方視角來看待太平洋,但絕大多數學者仍未實質性擺脫「在太平洋的歷史」的框架束縛。

    轉入「屬太平洋的歷史」,探究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微觀生態的形成,進而關注因連通性而形成的太平洋歷史的整體性,才是「太平洋世界」路徑走向成熟的標誌。加拿大約克大學榮譽地理學教授唐納德·弗裡曼2010年出版的《太平洋史》堪稱首部較集中體現「太平洋世界」路徑特點的專著,在某些方面甚至已領先於同期的大西洋史研究。但因過度突出整體性和去國家化,書中缺乏微觀敘事,儼然一個未完成的框架。之後的幾位學者則相繼賦予「太平洋世界」以更清晰的路徑內涵。美籍日裔歷史學者馬特·松田發展了弗林的構想,通過《太平洋世界:一部海洋、人民和文化的歷史》,嘗試從跨本土主義的多點化視角,將太平洋各處聯繫起來進行研究。英國歷史學家戴維·阿米蒂奇借鑑布羅代爾和「大西洋世界」的概念、方法,明確提出「太平洋世界」的研究路徑問題。他主編的《太平洋的歷史》把大洋洲納入太平洋,將人類學家豪歐法的「群島之海」歷史與環太、亞太歷史相融合。美國西部史專家戴維·伊格勒用「太平洋世界」視野重構美國西部史,他的《偉大的海洋》用「一種海洋而非陸地的路徑」,通過環境、商業和文化元素,揭示出美國遠西部在成為國家擴張的紐帶前就已經是太平洋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堪薩斯大學的環境史專家格裡高利·庫斯曼則另闢蹊徑,從19—20世紀的太平洋鳥糞貿易這一微觀議題入手,探討太平洋諸島與澳大利亞、北美等外緣大陸間的密切聯繫,以及它們在全球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試圖據此證明,太平洋世界在全球產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此,以太平洋為中心的多點化視角下的聯繫和比較、對「內史」的容納、與環太大陸傳統國家史研究的結合互滲,以及從微觀專題透視整體意義,構成當下「太平洋世界」路徑的體系性框架,形成了研究「太平洋本身的歷史」的新模式,並日趨成長為太平洋史研究的主導性路徑。

「太平洋世界」路徑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作為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後發研究,「太平洋世界」的研究者及時察覺了「大西洋世界」研究存在的問題:對大西洋史的論述仍未擺脫簡單的帝國史模式,敘事中基本排除了印第安人、非洲原住民及混血種族;只重視沿岸主要大國間的跨國關係和對他者地區的單向度影響和改造,對其反影響關注甚少;缺乏作為一個體系、區域或文明所應有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忽視了與其他海域和地區的聯繫。得益於坎培拉學派學者的努力,太平洋史學者在克服前兩個缺陷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對後兩個問題的解決,研究者們尚未取得有效突破。除卻這兩個結構性問題,「太平洋世界」路徑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突出挑戰。

    首先,作為一種新路徑,「太平洋世界」的學術概念界定並未達成相對一致的意見。其次,「太平洋世界」應如何更好地處理與大洋洲史的關係,兩者能否實現相容甚至相融?畢竟,太平洋歷史研究總體還相對滯後,諸島史和專題史還有太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內容。再次,如何在保證「太平洋世界」主體性的前提下更好地處理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關係?近年來的微觀史學採用了在宏大的全球視野下研究地方、地區和跨地方、跨地區的歷史,即所謂「定點」加「跨越大陸劃分的空間聯繫」的分析方法。庫斯曼的現有研究與此有相合之處。但僅將整體性轉化為一種視野和意義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在「太平洋世界」的宏大建構中有機地融入足量的微觀生態,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作者:王華,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推動太平洋島國研究持續深入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賽)12月19日,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山東省首批重點新型智庫建設單位、山東外事研究與發展智庫——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太平洋島國藍皮書: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和《劍橋太平洋島民史》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 《傳媒》雜誌: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_新媒體動態...
    筆者通過對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媒體融合實踐的研究,探討了傳統報業融合發展的路徑,以期為傳統報業的轉型提供參考。   以「融」為核心,多路徑促發展   為了使傳統媒體走出困境,讓融合更具規範性,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指導意見。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東方神採    近代以來,翻譯作為中西文化對話的載體與表現形式,成為中國引進西方現代文化與文明觀念的最便捷途徑,它將西方近代學術上的各種新成果帶入了中國。經過西學洗禮,中國學界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改變。
  • 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成立
    2020年7月31日,北太平洋海洋發展吉林研究中心(冰上絲綢之路吉林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東北亞海洋發展合作論壇在長春舉行。會議在吉林日報中央廚房指揮中心,以雲視頻會議、線上線下互動形式進行,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和智庫的專家學者80餘人參加會議。
  • 氣候變化: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的爭論焦點
    光明日報記者 王傳軍    南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年度地區領導人峰會——第50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會議13日在吐瓦魯首都富納富提拉開帷幕。來自18個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及中國、美國、日本等對話夥伴國的代表聚集峰會,討論南太地區面臨的政治、經濟、安全等議題。
  • 第四屆太平洋島國研究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 12月18日,由中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島國研究分會主辦,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聊城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承辦的第四屆太平洋島國研究高層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的學者,對「疫情之後的太平洋島國發展」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對未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進行了展望。學者們一致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必將不斷深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太平洋島國人民,也一定能夠共享更為豐富的現代信息化文明成果。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科斯雷州州長希格拉發表視頻致辭,對論壇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日報評述:美澳阻撓中企進軍太平洋島國
    參考消息網12月31日報導《日本經濟新聞》12月30日刊發題為《太平洋島國成美中爭霸最前線》的報導,作者系記者松本史,文章指出,南太島國對於美國及其同盟國澳大利亞來說在地緣政治領域擁有重要意義,他們都在阻撓中企的業務進入該地區。
  • 2019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最佳路徑發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白莉娜報導 4月20日,中國颱風網正式發布「2019年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最佳路徑數據集」(以下簡稱最佳路徑數據集)。  據悉,最佳路徑數據集包括了1949以來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熱帶氣旋每6小時的位置和強度。根據相關業務最新要求,從2018年開始「最佳路徑數據集」中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數據從登陸前24小時及在我國陸地活動期間加密為逐3小時一次。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筆者結合光明日報社的探索,梳理在增強資源凝聚能力的基礎上創新媒體服務能力,構建服務型媒體的路徑。  光明日報社融媒體的實踐探索  強化核心內容生產,提供高質量傳播服務,創新輿論引領能力。傳播服務是媒體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既包括提供資訊傳播,也包括提供觀點傳播。
  • 「進口」颱風要來西北太平洋?颶風赫克特已進入中太平洋
    它不聲不響地加強到了我國標準中的超強颱風強度,以「平西王」的姿態划過幾乎整個東太平洋,進入中太平洋。這個名叫赫克特(Hector)的颶風不知道,美國空軍已經盯上了它,即將派出飛機飛進它的颶風眼;它更不知道的是,它很有可能進入西北太平洋地盤,從颶風改名為颱風。
  • 《太平洋島國藍皮書: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發布
    中國網12月20日訊 19日,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共同發布《太平洋島國藍皮書:太平洋島國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指出,總體來看,2019年太平洋島國地區政治、經濟、外交局勢保持平穩。
  • 太平洋板塊中部擴張 環太平洋頻發七級以上強震
    太平洋板塊中部擴張 環太平洋頻發七級以上強震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2010年04月08日04:18
  • 太平洋
    328 0 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太平洋證券六個
  • 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研究方向為太平洋史、美國史、世界近代史。  一、馬尼拉大帆船時代世界貿易網絡中的北太平洋  「遠洋航行開創了世界性的聯絡體系」,[4] 16世紀下半葉開始,太平洋作為聯結歐洲、新大陸和東南亞、南亞的重要海上通道被納入世界貿易網絡。
  • 愛茉莉太平洋:化妝品也能「私人訂製」
    來源:經濟日報本屆進博會,總部位於韓國的全球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精選了11大知名品牌、近400件展品參展,品牌和展品數量均比參展首屆進博會時翻番。在愛茉莉太平洋展臺,能夠私人訂製的化妝品體驗區吸引了眾多「愛美」觀眾前來體驗。
  • 環遊世界,《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又去哪兒了?
    網易娛樂3月30日報導 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上映以來,以霸氣十足的戰鬥場面和構局精巧的世界觀再度贏得觀眾的青睞,成為2018年度的引進片票房王者。除了當下世界頂尖的特效,影片中出現了包括中國、日本,澳洲、北歐在內的多地外景風光,也是讓網友大呼養眼,看電影就像去旅行。
  • 臨清「牽手」太平洋建設集團打造新型城市
    「太平洋建設無論前往何處投資,著眼點絕不僅是某個項目,更是項目背後的廣闊市場。臨清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顯著,太平洋建設希望牢牢把握臨清發展的大好機遇,積極尋求合作契機,與臨清市攜手同行、走向共贏。」3月30日,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嚴昊與臨清市委書記何憲卓在南京出席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時表示,雙方將攜手推進臨清發展。
  • 美媒:美空軍擴大「太平洋跳島行動」
    24 20:07:24 來源: 參考消息 舉報   參考消息網12月24日報導
  • 單恆偉會晤太平洋建設集團創始人嚴介和
    12月23日上午,企業家日報社特聘副社長、中國企業家聯誼會秘書長單恆偉應邀與世界 500 強排名第 75 位、全球建築業私企排名第一、中國企業 500強排名第 24 位的太平洋建設集團創始人、莊嚴智庫理事長嚴介和,在其老家——江蘇省淮安市地球村見面會晤,就企業家日報社和中國企業家聯誼會如何助力太平洋建設集團與全國地方政府進行關係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