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廣受科研股民關注的2018 年 SCI 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終於發布了!
學霸菌整理了今年的影響因子,用一句話總結今年的趨勢: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OA 日子不好過。
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
影響因子在 10 以上的期刊目前有 200 多本,首先來看排名四強的牛刊:
《臨床腫瘤雜誌(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以223.679的影響因子高居榜首,足足是排名第二名的近 3 倍;
《Nature Review Materials》排名第二,IF=74.449;
《新英格蘭醫學(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以70.67的微小差距屈居第三;
排在它後面的是《柳葉刀(Lancet)》,IF=59.102。
醫學四大刊方面,除了進入四強的《新英格蘭醫學》和《柳葉刀》:
《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表現也不錯,以51.273的影響因子排名第九。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相較稍微差一點,以27.604的影響因子排名 38 位。
大家口中並列的CNS勢頭依然強勁,《Nature》、《Science》和《Cell》分別以43.07、41.037和36.216的影響因子排名 13、14 和 18。
今年國產牛刊勢頭更足了,鍾愛國產 SCI 期刊的學霸們肯定很開心。
《Cell Research》繼去年拿到 15.393 後,今年更進一步,IF=17.848—— 要知道《Nature Communication》也只有 11.878。
雖然跟醫學四大刊還有不少差距,但咱們每年進步一大截,已經展現出了趕超英美頂級期刊的實力了。
OA 期刊日子不好過
牛刊們個個喜笑顏開,但是學霸們比較關心的 OA 期刊的行情仍然一路走低,日子不太好過。
《Plos ONE》自從獲得影響因子開始,到今年剛好十年。從最初的4.431到今年的2.776,真是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畢業文章要求在 IF 值 3 以上的學霸們,恐怕不會首選《Plos ONE》了。
Nature 旗下的 OA 期刊日子也不好過,《Scientific Reports》雖然以4.011勉強保住了 4,但影響因子也同樣一路走低,大概率會走《Plos ONE》的路子。畢業文章要求在 IF 值 4 以上的學霸們,選擇在《Scientific Reports》發文章就有一定風險了,萬一畢業的時候,影響因子掉到 4 以下,那真沒地方哭了。
另外一本醫學筒子們大愛的期刊《Medicine》,在改為 OA 模式後,影響因子在次年暴跌一大半,從 2014 年的 5.723,變為 2015 年的 2.133,今年的 IF 只有 1.87,估計短期內很難翻身了。
看來 OA 期刊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要想推行 OA 模式,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
再來關注一下這幾個指標
JCR 充分意識到單一影響因子帶來的評價失真,所以也在不斷地改進評價方式。比如會定期剔除一些自引率過高的期刊。
此外,JCR 也引入一些新參數來儘量公平公正地評價期刊。
這些指標在默認的期刊影響因子列表中都可以找到。大部分指標的意義都可以望文生義地猜到,在這裡就著重介紹兩個:
Eigenfactor Score和Article Influence Score。
這兩個指標的計算公式非常複雜,具體數值則由 eigenfactor.org 網站按照年度發布。Eigenfactor Score 和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的區別在於:
前者與總被引次數有關,所以會受到期刊發表文章總數量的影響,數量增加則有利於本徵值分數的提升;
而後者則用來描述該期刊中每篇文章的平均影響力,與期刊發文總數量的增減無關。
在 JCR 上發布的這兩項指標,均經過歸一化處理,這樣可以保證不同期刊的該項指標具有可比性,同時這兩項指標也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穩定性。
2015 年,在 Eigenfactor Score 的基礎上,JCR 又發布了其增強版 Normalized Eigenfactor。JCR 對這個新指標的解釋為:
Normalized Eigenfactor is the Eigenfactor Score normalized, by rescaling the total number of journals in the JCR each year, so that the average journal has a score of 1. Journals can then be compared and influence measured by their score relative to 1.
計算方法是用期刊的 Eigenfactor Score 除以同學科其他期刊 Eigenfactor Score 的平均值,比如某期刊的 Normalized Eigenfactor 為 2,這表示該期刊的影響力兩倍於同學科領域的期刊。
影響因子雖重要,切勿迷信
影響因子 IF 提出已經一甲子了,改開後引入國內也有三十多年歷史。國內學者對此趨之若鶩,追捧成風。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國傑曾戲謔:SCI 成了 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的蠢主意)並批判科研考核僅以 SCI 來衡量學術水平這一做法。
不光國內如此,印度有影響因子綜合症,美國有影響因子神話,歐洲也普遍認可影響因子評價體系用於科研績效考核。
單一影響因子的評價方式,確實過於粗暴和草率。以 CA 為例,該雜誌的高影響因子實際上是由每年兩篇的統計報告扛鼎,一篇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和一篇 Cancer statistics。如果排除這兩篇報告,該雜誌的引用數將縮水八成。反言之,如果該雜誌每年只發這兩篇報告,據估算則影響因子會輕鬆破千。
影響因子的存在,更多的也是為大家在追蹤文獻時節約時間。
通過 JCR 的指引,我們在追蹤文獻時只需要關注那些 IF 值高的,Eigenfactor Score 和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值高的雜誌就可以了。
這才是 JCR 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是靠幾分的文章來一刀切地對科研績效進行考評。
參考文獻
1. 顧歡,「標準特徵因子」「標準論文影響分值」與 SNIP 在跨學科評價中的相關性分析,情報雜誌,2017,36(8),120-123.
2. 曹澗秋,郭少鋒,陸啟生,論學術期刊的評價與利用 —— 從 JCR 指標談起,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38(1),27-32.
3. 劉雪立,全球性 SCI 現象和影響因子崇拜,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5-190.
4. 蔣筱,葉春峰,特徵因子(EigenfactorTM)與期刊評估,醫學信息學雜誌,2009,30(9),52-55.
5. 阮偉娟,JCR 期刊引證指數系統淺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190,58-62.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