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Amelie注目深圳」,將文藝進行到底
文 | 林森
編輯 | 不慌
冬天嘛,就是要靠近溫暖的人和事。
上周,在第七季樂領SHOW上,我們見到了攝影家肖全、藝術家沈少民、不丹駐華代表尤金·蘭多爾。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他們,與深圳也發生著奇妙的緣分。
聽聞他們一路走來的經歷,相信你也會有幾分思考和溫暖。
肖全:
滿世界地走,心仍在路上
第一次見肖全的時候,他剛從北京趕回深圳,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他的攝影展「時代肖像」到了撤展之際。那天,他把拍攝的作品籤名賣了後,捐給深圳海洋珊瑚保育工作。
現場十分熱鬧,他忙得不可開交,索性坐在地上,我們也便有了簡單的交談。
圖源:招商蛇口深圳
提起肖全,這位「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每個人都會對他的作品嘖嘖稱讚。當年,肖全在攝影圈內外名聲大噪,更多源於他的大型攝影集《我們這一代》,那是對中國50-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藝術界人士的影像建檔。
顧城、三毛、張藝謀、陳凱歌、姜文、史鐵生、崔健……在他的鏡頭下,都呈現出最本真的一面。
肖全鏡頭下的三毛
當然,他拍名人,也拍普通人。從2015「時代肖像」攝影計劃開始後,肖全輾轉昆明、成都、重慶、杭州等多個城市,今年回到深圳這一站。
儘管有些疲憊,但談起深圳,肖全眼中泛著光:「1994年我跟馬克·呂布拍深圳的時候,地王大廈還沒動土,瓦礫堆上站著一些農民工。東門舊建築正在被打爛,新的建築正在升起……」
1994年 深圳
而今,住在南新路的肖全,經常要從濱海大道穿過,坦言深圳一天一個樣,變化特別大。
第二次見肖全,是在9天後的樂領SHOW上,肖全的狀態特別好,和深圳朋友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美麗世界」。
在1994年的羅湖口岸,一位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告訴肖全:「你一定要去巴黎,你一定要去」;後來,一個電影導演對肖全說,家裡有地賣地有房賣房,一定要去歐洲;一個義大利朋友對他說,一定要去古巴,那是攝影師的天堂;一個記者告訴他,最應該去的是尼泊爾。
也許,對於攝影家來說,滿世界跋山涉水就是他們必經的修行。巴西、古巴、尼泊爾、敘利亞、西藏……那天,肖全看著一張張照片,不斷地說著路上的故事和細節。
這就是他和這個世界聯絡的方式:「這些年我滿世界地遊走,今天我的心仍然在路上」。
肖全鏡頭下的眾生
沈少民:
「科學+藝術」,是深圳未來公共藝術的方向
如果你看過沈少民的藝術作品和訪談,會發現他有著浪漫的靈魂,但他同樣也是一名挑釁者,清醒而犀利。
在深圳,他曾經將2000條電子「鯉魚」置於一片白色鹽灘上。當2018年全民沉迷「轉發錦鯉求好運」的熱潮時,沈少民讓所有的機械魚微弱地呼吸著掙扎著,在他的構想中,魚就是人,展場就是社會。
去年12月,在大鵬溪湧海邊,沈少民用33噸海鹽堆砌了一個巨大的白色立方體,名為《海的紀念碑》。他說海水曬乾變成鹽,鹽是海的屍體,潮起海水衝刷,它又慢慢回歸大海。
沈少民在2019UABB溪湧分展場展出的新作《海的紀念碑》(沈少民的詩:我把大海/撈岀水面/晾乾了/再疊出它鼾睡的形狀)
而作為深圳國際藝術家版燈光秀總導演,他直言很多城市的夜晚不缺亮度,缺的是溫度:「把城市的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這很不人性化。在深圳我去過一些公園,那些樹很好看,但是晚上它們被打上紅的綠的各種顏色的燈,用力過猛,像聊齋一樣。」
看沈少民的作品,總有一種沮喪感,我想這大概就是來自於思考的力量。畢竟,表象背後的真相往往是殘忍的。而藝術家的憂傷,某種程度上恰是時代的希望。
沈少民作品《永遠有多遠》
沈少民與深圳的淵源,是一場陰差陽錯的緣分。由於疫情,他回不了北京的工作室,也回不了澳洲,就「困」在這裡。而當疫情情況好轉,沈少民早已開啟了在深圳的工作室。「我很喜歡這座城市,喜歡這裡的人,因為都很年輕,很有活力。」
一直以來,務實的深圳被詬病缺乏藝術環境,經濟物質與精神建設的衝突感讓人直呼其「文化沙漠」。而在沈少民看來,「科學+藝術」,可能是深圳未來公共藝術的方向。深圳有很多高科技企業,有很多科學家和國外留學的年輕人,不保守,不排外,是可以把公共藝術做到最前沿的一個城市,這才符合深圳的特徵。
在樂領SHOW上,沈少民開場分享了一路走來的藝術創作。不過在我看來,最吸引人的是他開場講的那個樸實而飽含深意的故事。
那是影響沈少民創作生涯的一個人,他的父親。沈少民17歲那年,父親在去世前送他一句話:「你一定要不怕吃虧,而且要學會吃虧。」
幾十年過去了,沈少民的人生經驗告訴他,父親的話是對的,這個社會上沒有一個人願意跟愛佔便宜的人共事。
末了,沈少民深情地念起自己的詩:
假如/我明天離去
請把/我的心臟/浸泡在標本瓶裡
再裝上太陽能/起搏器
太陽在/愛你的心跳就在
——《致愛人》
尤金·蘭多爾:
談論幸福,必須有長遠眼光
在這次樂領SHOW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丹駐華代表尤金·蘭多爾(Ugyen Rangol)的到來,他看起來十分優雅紳士,為我們分享了「不丹的幸福密碼」。
從他的開場,就足以見微知著:「我從不丹來的,非常開心來到中國。中國和不丹沒有建交,但我來中國的時候,我的國王跟我講了一句話,政府對政府的關係不重要,人對人的關係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謝中國歡迎我。」
這個真誠而善良的外交主張,令人動容。
這是一個不以GDP,而以GNH(國民幸福指數)為標準的國家,人口不到南山一半,GDP比南山每平方公裡GDP還少,但他們有著最純真質樸的笑容。
為什麼一個小國家能夠生存下來,不丹駐華代表尤金·蘭多爾給出的答案是:陛下的願景;民眾可以參與到國家重大決定;對生物多樣性的仁慈和包容。而他們的幸福感也來自於免費的醫療、72%的森林覆蓋率、鼓勵年輕人和家裡人團聚……
不丹的微笑
在尤金·蘭多爾看來,幸福並不一定意味著個人的高興,比如買了輛新車、新手機很高興,但很短暫。「當我們談論幸福時,必須長遠地看整個城市或整個國家的未來。」
他認為,深圳很快就會達到某種程度的幸福感。
「這是一個非常創新、活躍的城市。這麼多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在這裡工作。但對他們來說,你必須給他們提供素質教育、安全環境、健康環境、良好的醫療保健,尤其是食品安全。如果你們能給年輕一代提供這些,我想你們一定會很幸福。這意味著一個集體繁榮的城市,富裕、繁榮,而且非常創新。」
尤金先生和孩子在一起
在深圳,我們習慣做一個星辰趕路人,不問過去,不問歸期。
其實這一路上,我們歷經千千萬萬次擦身而過後的相遇,順延相遇的軌跡,又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只是,往往忘記了思索與回味。
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過是一場平靜而美好的分享和交流。感謝第七季樂領SHOW,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匆匆行走中缺失的那份美好。
我們知道,樂領成立於2016年,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旅居生活及豐富生命體驗的系統服務平臺。樂領SHOW是由樂領支持搭建,分享美好生活理念的公眾平臺。我們堅持」對話世界,豐盛人生」的定位,邀請各領域具影響力,對人生有獨特見解的講者,分享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講述精彩的人生故事。
三年來,樂領SHOW堅持「對話世界,豐盛人生」的定位,邀請各領域具影響力,對人生有獨特見解的講者,分享對美好生活的理解。
知名媒體人楊錦麟、作家馬家輝、金蝶集團創辦人徐少春、《新周刊》創辦人孫冕、薰衣草森林創辦人林庭妃等各界大咖,都曾在此暢情分享精彩人生。
我們也期待,下一季樂領SHOW的美好呈現。
本期主編
尹維穎,「Amelie注目深圳」創始人、主編,資深媒體人。畢業於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先後在《南方都市報》、《晶報》擔任記者、編輯、部門主任等。著有《注目:一位文藝記者的職場遇見》一書,熱愛寫作與旅行,希望活成最好的自己。
「與深圳一起成長」系列
往期閱讀
(雙擊圖片閱讀)
葛微:這是一座學習之城,更是一座奉獻之城
KellyHe:我是土生土長的羅湖人,見證了深圳的巨變
楊瑞:在這座城市,因為不斷創造價值而有歸屬感
曉昱:20歲的物質生活書吧,遇到40歲的深圳特區
李若媛:我就是典型的深圳CITY GIRL
張冠群:深圳比鄰香港,有太多學習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