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道的象山人,但已經不太會說方言,整整20年在寧波學習與工作,極少的回家,更是絕緣於家庭以外的一些接觸。唯一持續關注的,就是象山教竹笛的「奇葩神人」方仙勇的動向,也是我過往20年,可以拿出一堆數據來說事的、真實的、災難般的教學事故。
截止目前:象山戶籍學生通過竹笛暫無一列,考入國家、公辦、第一段本科音樂學院(11所音樂學院)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學等專業的。就讀於象山濱海學校初三的張峻滔是象山戶籍的學生,竹笛項目,唯一一個通過浙江省學生藝術特長生A級認證的。(2018年,通過)
過往不少年,也偶有回象山,也有見過幾個吹笛子的孩子,基本都是一面之緣。去年的中秋,回了一趟象山,看了一下父母。順便見了見象山的一個女孩。區別於其他家長,這孩子的父母願意兩周一次的接送孩子來寧波學習,接受不廉價的教學課費。轉眼一年,20節課,目前看來一切順利,孩子的演奏上基本具備了一些能力,逐漸走出之前的一些"誤區」,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若將來,孩子有了更好的發展與長進,首先得益於:孩子的父親願意相信歐老師是個好老師,願意支付不低的課費的同時,堅持兩周一課,一課行程148公裡(單趟:74公裡、額外92元的來回過路費)風雨無阻。
關於花錢培養孩子的這事,基本沒有哪個爹娘是不捨得的。條件好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名目繁多的培訓機構,琳琅滿目。因為,錢能辦很多事,以至於很多家長不願意陪伴孩子多一些時間,因為他們習慣於用錢去解決很多事。小到,小學階段的跳繩不好,想著找個「專業」老師去練幾節課;大到,中考之前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現在看來,做優秀的家長的難,就是難在,肯為孩子花心思、花時間。而不是,錢。但,絕大多數的家長身在廬山中,看不到全局。隨波逐流之時,一日一日的默念「人家怎麼培養,我們也怎麼培養」的心理暗示中度過。
談到對於孩子學習竹笛上,花心思的家長。在我16年的教學生涯中,屈指可數。究其原因的本質就是:對於業餘愛好的培養是「玩樂」的心態。稍微有點認真的家長,也有被老師的各式各樣的社會頭銜、各種花樣百出的商業比賽金獎、業餘考級最高級、全國藝術特長生優等生的名頭,忽悠得惶惶不可終日,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作為一個行業內,從業16年器樂教學工作者,深諳行業內各式各樣的比賽、考級;對於這一行當內的同行們,也是了熟於心的。每個機構都是自己的一種生存活法,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所為的一套理論而教。以我個人的「學生竹笛培養邏輯」:要學,好好學,認真學;規律時間上課,每日定量練習。積極參加正規的比賽(教育部門、文化廣電系統),參與社會公益性質的表演。若參與商業比賽,客觀對待金獎銀杯的成績;參加相對規範的業餘考級。浙江省範圍內,非剛需的考學的竹笛學生,要把「浙江省學生藝術特長等級A」當成目標。結合自己的特長水平,為重點高中「藝術特長生」、為重點大學「高水平藝術團」做長遠準備。
一個象山學生,跑148公裡,寧波來笛子,為哪般?是不是,家長錢多,人傻?一切一切,我們待日後再驗證。以上論斷,一定一定不是所有家長都能看明白、弄清楚。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的家長來說,他們孩子的學笛子本來就是一個「過場」罷了。通過網絡資訊的呈現,能在一片「學笛如何如何好「、「某某獲得全國金獎」、「竹笛少年,苦練數年,獲得專家肯定」等花樣文章中,看我的這一平日所感的行文,還能有所思考,著實是非常難的。正因為於此,所以在為數不多的、上心的家長來說,一旦能做到幾條,小小的竹笛,勢必給孩子不一樣的「特長未來」。希望每個學笛的孩子都有一個好未來,這樣在下一個時代,竹笛粉絲的素養可能會更提升一些。不至於,竹笛成了「非物質的文化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