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會發黴,書籍會發黴,皮鞋會發黴……相機也會發黴?沒錯,隨著申城「入梅」,相機收納若不妥當,同樣會出現發黴、電子短路的情況。昨天,記者從南京東路冠龍照相器材公司了解到,由於很多攝影愛好者在梅雨季節不注重鏡頭保養,以至於每年出梅後的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相機鏡頭髮黴送修的「小高峰」。
出梅後進入維修高峰
南京東路冠龍照像器材公司工作人員昨天告訴記者,剛進入梅雨季節,來修鏡頭的顧客還不多。「不過,根據往年的經驗,出梅後的那段時間,送修鏡頭的顧客較平時要集中不少,大都是因為梅雨季節保存不當造成的。」
除了保養不當之外,有些攝影愛好者的閒置相機也格外容易受潮。「機身+鏡頭+攝影包」是大多數攝影愛好者購買相機的標準配置,然而,潮溼的雨季讓攝影包內防震的海綿吸滿了潮氣,令其乾燥的速度比周圍的空氣更慢,更容易造成因潮溼導致的各種器材故障。此外,還有一些攝影愛好者雖然發現鏡頭髮黴,但選擇了不恰當的處理方法,也導致了相機出現故障。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顧客試圖採用浴霸、電取暖器、高瓦數燈泡等,給相機烘乾除溼,來達到去黴的效果,但由於相機緊貼熱源,使得部分電子元件或塑料外殼被烤傷了,只能送修。
鏡頭一旦發黴,維修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該工作人員表示:「鏡片長黴斑需要打開鏡頭去除,屬於大修,以佳能鏡頭為例,基本要六七百元以上的維修費,甚至可以買一個入門級的鏡頭了。」
【保存】
儲藏於乾燥密封空間
那麼,應如何在黃梅天裡妥善使用、保存貴重的攝影器材,避免因天氣原因造成的器材損耗呢?
對於每天都在使用的器材,由於較高的使用頻率保證了器材內部空氣的流通,很少聽說哪臺每天都在頻繁使用的相機出現鏡頭髮黴或者電子短路的現象。因此,保持一定的使用頻率是最簡單的防潮手段。
對於那些使用頻率不高,或者長期閒置的器材,則需要防潮設備的保護。冠龍的工作人員建議,「電子防潮箱」是職業攝影師存放閒置器材的首選設備,可以電子控制箱內的溫度溼度,雖然價格偏高,但控溫控溼程度精確可靠。市面上有售一種類似「樂扣樂扣」的密閉塑料盒,盒蓋上有溼度計,一般搭配裝有藍色矽膠顆粒的乾燥盒使用,吸潮後矽膠顯示粉紅色。這種乾燥盒可烘乾後反覆使用,價格便宜。如有條件根據密閉、吸溼的原理,也可DIY自己製作。
如果在下雨天要帶相機出門的話,一位資深攝影師則建議,最好給相機帶上「雨衣」,目前在市場上可以找到各種型號、尺寸、質地的「相機防水罩」。此外,很多攝影記者還會選擇食品保鮮膜,作為臨時的防雨措施。因其具有很強的附著力和延展性,可隨著機身鏡頭隨意覆蓋,更重要的是攜帶方便,買上一卷放在攝影包裡,有備無患。
【急救】
進水或發黴先試試「心肺復甦」
除非使用比相機還貴的專業潛水相機罩,再周全的防水措施都很難避免意外發生。潮暖的氣候裡,鏡頭內部出現水霧,或者因按鈕滲水導致相機「罷工」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相機因進水出現故障,最穩妥的處理方法是儘快送往專業維修點檢測修理,但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應急。
高溫、急速流動的空氣可以有效地迅速乾燥相機內部,打開相機的電池蓋、卡槽,取下鏡頭,打開鏡頭蓋。在儘量無塵的環境裡,用電吹風吹乾受潮或輕度進水的相機,效果顯著。很多攝影記者曾多次使用這些土辦法「喚醒」過在暴雨中休克的單眼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