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龔進輝
繼牽手滾石唱片、華納版權、環球音樂等頂級唱片公司後,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拓展上再下一城。
今天,網易雲音樂與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德國貝塔斯曼音樂集團(以下簡稱「BMG」)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音樂版權、音樂IP深度開發、音樂演出、在線K歌等音樂上下遊領域開展深層次、多樣化的合作。
那麼問題來了,網易雲音樂為何與BMG聯姻?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即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在版權合作上明顯更為積極,動作頻頻背後有何深意?
網易雲音樂+BMG>2
或許有人對BMG感到陌生,其是德國貝塔斯曼集團旗下全球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及音樂版權管理公司,管理全球300萬首歌曲的錄音及詞曲版權,包括大名鼎鼎的艾薇兒、小紅莓樂隊、大衛·鮑伊、滾石樂隊以及世界上最重要歌曲創作者Diane Warren等。不得不說,BMG是歐美音樂的重要根據地,在全球擁有不俗影響力。
與其他商業合作彼此各取所需一樣,網易雲音樂聯姻BMG也是互相看中對方的獨特價值,以及聯姻後帶來可觀甚至超出預期的協同效應,即常說的1+1>2。BMG之於網易雲音樂,最大價值當屬豐富的版權資源,300萬首優質歐美歌曲的錄音及詞曲版權,將進一步擴大網易雲音樂的歐美音樂領先優勢,音樂類型多元化更進一步,用戶可以大飽耳福。
當然,此次聯姻更大的看點在於,BMG為何會在眾多玩家中認準網易雲音樂,畢竟國內有實力的音樂平臺可不止它一家。在我看來,BMG青睞網易雲音樂不是草率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網易雲音樂三大優勢最終促成此次合作。
一是高效的音樂分發。隨著曲庫體量愈發龐大,傳統人找歌模式已不再適用,升級到AI驅動的歌找人模式勢在必行,在網易雲音樂7.0版本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在推薦歌單、每日推薦、私人FM之外,新增風格推薦、場景歌單、雲村精選、大家都在聽等個性化音樂推薦模塊,大幅提升發現音樂的效率,幫助BMG存量版權找到聽眾自然不在話下。數據顯示,網易雲音樂曲庫使用率高達80%,遠超其他玩家的20%水準,有利於提升BMG的曲庫利用率和歐美音樂的被播放率。
二是用戶付費意願強。網易雲音樂深得Z世代歡心,這個群體的一大鮮明特點是付費意識較高,付費比例顯著高於整體,他們更願意為虛擬產品付費,無論是會員還是數字專輯、在線付費演出,強勁的消費力推動網易雲音樂收入實現快速增長。比如,王一博新歌《無感》在網易雲音樂上線不到11小時便賣出1000萬張,體現出年輕人為不斷豐富的優質內容消費意識和意願更強,BMG在網易雲音樂推出數字專輯的話照樣能大賣。
三是濃厚的社區氛圍。截至2019年,網易雲音樂用戶超過8億,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音樂社區,而社區恰恰是網易雲音樂獨當一面的差異化優勢,也是其不斷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憑藉歌單、樂評、Mlog、個性化推薦等產品創新,網易雲音樂成為95後首選音樂平臺,95後佔比超過60%,2019年新增用戶中85%是95後。為了牢牢抓住這些高價值用戶,網易雲音樂不斷強化打造音樂社區的差異化特色,先後上線短視頻功能、LOOK直播、Mlog,從音樂、電臺、短視頻、直播、動態、雲村等多維度,搭建起更加完整豐富的UGC社區生態。不僅培養一大批忠實粉絲,在95後心中的地位與B站相當,而且有助於拉高天花板,拓寬商業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音樂市場中,不只是大眾化的神曲才吃香,其他風格的音樂照樣有人喜歡。換言之,音樂市場已呈現明顯的分眾化趨勢,民謠、說唱、國風、電音和搖滾等音樂類型大受歡迎,這些多元風格蓬勃生長,作為長尾音樂顛覆傳統「二八法則」。而其深受用戶喜愛,主要得益於網易雲音樂針對細分市場的深耕細作。因此,鑑於音樂分眾化大勢所趨,BMG代表的歐美音樂在網易雲音樂上大有可為,後者匯聚大量歐美音樂粉絲,歐美音樂氛圍最濃厚。
可以預見的是,網易雲音樂與BMG將實現強強聯合,無論是歌曲高效分發、曲庫使用率,還是精準俘獲大量高粘性、付費意願強的95後,發展空間都不可限量。一言以蔽之,BMG牽手網易雲音樂是明智之舉,而在BMG強大且寶藏的曲庫加持下,網易雲音樂將進一步鞏固自身音樂社區的優勢。
版權為音樂社區錦上添花
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拓展上明顯提速,先後與吉卜力工作室、滾石唱片、華納版權、少城時代、環球音樂達成合作,並將《歌手·當打之年》《我們的樂隊》《嗨唱轉起來》《聲臨其境(第三季)》《中國新說唱2020》等頭部綜藝音樂版權收入囊中,不斷擴大「朋友圈」。
網易雲音樂此舉看似畫風突變,實則水到渠成。這得從音樂平臺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說起,一是先花高價囤積版權來獲取用戶,再想方設法謀求流量變現,典型代表是老音樂平臺;二是先通過音樂社區來籠絡年輕人,再謀求補齊版權短板,比如網易雲音樂。
在我看來,這兩種模式有本質區別,歸根結底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前者把音樂平臺定位於音樂播放器,片面認為版權越多越好;後者則堅信社區是音樂平臺的未來,社區氛圍和品質感最重要。有人說,它們「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其實,後半句說對了,前半句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版權是音樂平臺獲客的根基,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此引發版權大戰,無節制、不理性的競爭無形中推高版權成本,獨家版權費用更是水漲船高,業內只有財大氣粗的老音樂平臺才能玩轉,一大批中小玩家生存維艱。而網易雲音樂出生即確立社區化戰略方向,首創歌單、樂評等全新的聽歌體驗,構建一條讓UGC內容反哺平臺的鏈條,以音樂為出發點,營造社區氛圍,通過熱評、Mlog及其他UGC內容聚集用戶,並以此增加用戶黏性。
因此,版權模式更適合老音樂平臺,而社區模式則讓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拓展不利的情況下殺出一片天地,與老音樂平臺分庭抗禮。嚴格來說,這兩種模式是有好壞之分的,它們在不同階段表現不同,前期版權模式更吃香,吸引流量後迅速建立起平臺優勢,社區模式則相對弱勢,但越往後走局面顛倒過來的趨勢越明顯。
要知道,音樂平臺不僅看重拉新,留存也是持續優化的一個關鍵指標。囤積版權對拉新有幫助,卻無助於留存,因為用戶容易把其當成聽歌工具,而工具型產品的特點是用戶有需求就用、用完就走,粘性上不去導致商業化犯難,這是老音樂平臺在取得領先優勢後面臨的最大尷尬,因缺乏強運營手段而難以留住用戶。
反觀網易雲音樂,前期在版權爭奪上表現不算太搶眼,導致用戶體量不佔優,但長期深耕社區,不僅使其充分了解音樂用戶的喜好和行為,搶佔年輕人心智,還建立起良性音樂生態,涵蓋音樂創作、音樂宣發、互動分享等各個環節。如今,隨著版權大戰降溫,網易雲音樂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用戶增速和留存遠高於行業增速。網易CFO楊昭烜在網易今年Q2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網易雲音樂Q2營收繼續保持同比三位數增長,會員和直播收入均增長顯著、再創新高。
版權大戰回歸理性,之所以對網易雲音樂是個重大利好,原因在於版權方發現社區化對於新增和留存的音樂版權具有極強的分發和激活能力,甚至可以基於版權創造更多新價值。這不僅證明網易雲音樂有先見之明,走對了路,更為潛在版權合作徹底打開想像空間,成為版權方的心頭好。
因此,你會看到,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拓展上動作頻頻,聯姻BMG在意料之中,且不會是終點。我認為,當社區根基牢固後,此時網易雲音樂發力版權合作是錦上添花之筆,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要知道,發展版權增量,將為獲客、內容生態、互動分享等方方面面營造更多可能,進一步促進社區繁榮。
可以預見的是,網易雲音樂依託社區這一差異化優勢,加上在版權上愈發自信,未來之路將越走越順,終將迎來厚積薄發。而其先苦後甜的奮鬥經歷,也給全行業帶來啟示:企業要做正確的事、創造價值的事,而不是做容易的事。
簡單來說,囤積版權相對容易,無非是砸錢,考驗企業財力和投入決心,且很快能見效。而打造高質量的社區則不是用錢能解決的,不僅費力不討好,試錯踩坑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內難奏效,需要時間積澱和長足耐心。但再難也得咬牙堅持,因為在做正確的事,長遠來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顯然,網易雲音樂在這方面已領先行業足足7年。在風雲變幻的在線音樂市場,其是為數不多的長期主義者,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終將守得雲開見月明。如今,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這既是音樂的勝利,也是社區的勝利,在充分嘗到社區的甜頭後,版權的豐富將使其煥發更多絢麗光彩。
結語
在95後眼中,「雲村」(網易雲音樂)與「小破站」(B站)並列,屬於Z世代用戶的顯著標籤之一。其實,二者均面臨巨大競爭壓力,但在各自領域殺出重圍,引發外界冷思考,即資本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在無力與巨頭硬拼燒錢的情況下,唯有打造用錢買不來的護城河才有一線生機。而網易雲音樂、B站無不在用戶生態、社區運營等方面下足功夫,終成行業屹立不倒的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