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14 11:12:56
AI對安防行業的附加價值,早在2010年已經開始體現出來了,由於AI技術普及度低、智能化產品價格高、場景應用局限性大、人們對智能安防產品的接受度不足等因素,目前大部分企業對於AI技術的場景化應用還處於嘗試使用階段,近90%的市場份額仍被傳統安防佔據。
從Marketline權威分析機構對安防市場規模統計數據可以看出,AI在安防的附加價值已經逐漸開始凸顯,在2016年前後,AI附加價值已經有了一個小的爆發,未來,或將迎來AI技術的井噴式發展。
AI技術從幕後來到臺前,會給安防業務發展、企業戰略、行業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我們一起來探究。
AI+安防業務發展趨勢
AI+安防業務不僅需要智能化硬體產品的支持,更需要企業有競爭力的軟體核心技術。AI+安防要解決的將不再是人與人、人與車之間的結構關係,而是能自助判斷「你是誰」。同時,系統集成商夾在製造商/經銷商和用戶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隨著同行的激烈競爭以及日益增加的運營成本利潤不斷萎縮,尤其是來自行業巨頭對硬體市場的衝擊,系統集成商和產品廠商的界限將消失。
前後端雲端融合成為AI+安防行業正在發生的趨勢之一。在早期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安防後端「雲」化,使安防淡化了集成的概念,壓縮了中間環節,並催生安防運營服務的新業態;前端產品「端」化,使前端產品不再是單純採集數據的設備,而是依據使用場景的不同從雲端下發對應的服務。AI的出現後加速了前後端雲端融合,實現基於可視化的全面感知系統和互聯互通的雲平臺。
AI+安防企業戰略的變化
投資併購熱:AI技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中小企業無法承受,近幾年安防企業開放、合作的呼聲漸高,早在2008年,全球監控領域三大巨頭AXIS、BOSCH、SONY高調宣布合作。傳統安防企業和AI公司通過投資/併購的方式快速取長補短,這也是傳統安防企業最有效創新升級的方式。
巨頭們紛紛利用自身現有搭建的供應源,已開始搶佔市場,目前智能安防應用的場景絕大部分是公安體系,比如地鐵、車站、重點社區等進行人臉布控,大數據監控平臺取代原始的圖偵系統。從安防發展來看,新技術的切入基本都是政府,成熟後逐漸向民用普及,未來,AI+安防也將落腳TOB業務。
AI+安防在民用B端中,首先較為成熟的切入口是智慧樓宇,包括社區和園區。整合視頻監控、入侵報警、門禁和出入口控制等系統,實現安防子系統的集成化。雲端平臺統一採集數據,形成大數據,可靈活使用AI技術實現場景化應用。令令開門門禁大數據,為運營管理者提供高價值的參考,比如各出入口門禁數據分析,可以據此實時調整配套的商業資源和租金。
AI+安防行業格局變化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帶動下,安防正在向城市化、綜合化、主動安防方向發展。城市化體現在AI技術在火災發生實時聯動報警、犯罪現場遠程可視化及定位監控、同步指揮調度等方面的應用;綜合化則體現在基於物聯網、增強現實、智能分析、GIS、大數據與軟體集成等多種技術形成的立體防控系統;主動安防體現在抓拍人臉、布控報警、屬性識別、統計分析、重點人員軌跡還原等功能,並作出及時有效的智能預警。
早在2017年AI安防產品已經在政府、國安、公安得到小範圍的應用。目前,AI安防產品已經逐漸受到認可,市場也已經逐漸成熟,隨著國家政策的推動,將迎來快速上升期。
從目前數據來看,安防的AI改造才剛開始,增量市場遠比存量市場可觀。安防設備技術升級迭代速度比較快,從行業數據來看,基本是3~5年的周期,預計AI+安防產品大規模的運用最多不超過3年,對於AI+安防初創企業和傳統安防積極擁抱AI技術的企業而言,將迎來彎道超車的最佳時機。
責任編輯:YYX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