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多次發文強調本科院校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完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提出建立以學院本科教學評價、專業評價、課程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為主體的全鏈條、多維度、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
全方位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涉及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教學評價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學校在開展教評的過程中積累了哪些經驗?如何利用教評數據?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學質量管理評估中心(以下簡稱「評估中心」)主任袁長青博士向《麥可思研究》進行了詳細介紹。
「引人入勝」的新平臺
袁長青主任介紹,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於2018年成立評估中心,實現了「管辦評」分離,形成了由分管校領導負責、評估中心牽頭、院係為基礎、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本科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同時,評估中心入選全國高校質量保障機構聯盟(CIQA)常務理事單位。
長期以來,學校一直在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活動。袁長青主任表示,「以往的評價方式經歷了從紙質化到電腦化的過程,為學校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原有的評教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下教學改革的需要。」為了進一步促進和完善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學校通過調研走訪兄弟院校、開展專家論證等程序,決定引進國內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第三方教學質量管理平臺,並於2019年下半年開始,在全校範圍內採用新平臺進行評教。
袁長青主任認為,藉助新平臺,學校可以將期末評價、期中評價、隨堂評價、教師評學、領導評價、督導評價、同行評價、教師自評等多種評估形式整合起來。具體來看,該平臺以課堂和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為中心,具備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量化和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模式,能夠形成有效閉環,契合學校建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出的「全鏈條」「多維度」等要求。
此外,該平臺的智能助教模塊能幫助教師快速高效地發布調查問卷,掌握課堂反饋信息,加上平臺具備的籤到、搶答、測驗、分組討論、自動生成教學日誌等功能,教師能利用現代化手段管理課堂,是教師課堂教學創新的一個體現。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袁長青主任說道,「移動端評價、歷史數據查詢等功能給師生帶來諸多便利,受到師生廣泛好評。通過數據和文本分析,該平臺可以為每位教師出具個性化評價報告,有利於教師持續改進教學,提升育人質量。」
評教需要師生「總動員」
新平臺的有效利用需要師生雙方積極參與。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南北兩個校區分別召開了使用培訓會。各單位主管教學的領導、系主任、教學秘書、教師代表和教學督導共200多人參加了培訓。在培訓會上,平臺研發工程師通過講解、現場演示和操作、互動交流等環節,讓各方代表對平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了初步了解。隨後,評估中心還應學院邀請,為有需求的學院單獨開展培訓,並且製作了詳細的系統操作指南,在學校官網、公眾號上進行宣傳。
學生是參與評教的主體部分,袁長青主任介紹說:「目前國內有個別高校對學生評教採取自願參與的做法,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但為了確保評教結果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學校還是採取積極措施,確保較高的學生評教率。」評估中心要求各教學單位及時做好學生評教的宣傳動員工作,力爭全體學生參與評教。正如前文所述,新平臺支持電腦端和手機端評教,通過參考學校發布的操作指南,學生可以快速便捷地完成評價工作。
此外,在評教過程中,評估中心會定期查詢各教學單位的評教進展情況,在全校範圍內定期通報評教進度。各教學單位的管理員也可以自行查詢未參評的學生名單,及時督促,保證學生參評率。
功能豐富也需要「循序漸進」
學校在使用新平臺進行評教的第一個學期,主要利用了期末評價、教師評學、教學督導評價、領導評價、同行評價等5個功能模塊,各項評估工作整合在同一個系統內,實實在在提升了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無紙化的評價模式能即時呈現評價結果,反饋教師教學情況,有效協助管理部門和教師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學評價必須圍繞並服務於改進和提升教學質量這一主要目標。」袁長青主任表示。
那麼,學校如何通過數據解決問題以提升教學質量呢?
袁長青主任介紹,評估中心每學期在各項評估數據基礎上,從學校、學院、專業、課程、教師等不同層面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專項分析報告。分析報告會直接反饋到校領導、教務處、各教學單位和教學督導等,同時部分內容公布在學校官網上,方便教師和學生查詢。「評教數據和分析報告是教學管理人員了解我校教學質量現狀,查找存在的問題,以及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
具體來看,根據數據分析的具體結果,教學督導會著重對排名較後的教師進行聽課和指導;學院根據評教結果可以有選擇性地要求教師舉辦公開課;教師可以通過查詢自己各項評教指標的具體得分了解問題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此外,在進行教師評優評先、職稱晉升時,學校會參考教師的評教結果,不過袁長青主任強調,「最主要的還是用於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學相長。」
教評的未來展望
袁長青主任透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學生評教活動的高校之一。評教指標歷經多次修改,日趨完善。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 教師分數虛高、區分度不夠;
● 部分學生評教打分隨意性較大,評價結果不夠客觀、準確;
● 評教結果反饋滯後,不利於教師及時改進教學。
經過一學期的 「試水」,不少問題能在新平臺的運用下獲得解決。因此,學校將考慮推出多維度、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發展性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方案,有效提高評教結果的區分度、有效度和可信度,最終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這一改革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優化評價指標體系。新的指標體系將充分考慮課程類型、教師崗位類別、學生人數等多方面因素,設置評價指標、評價方式及權重,提高評價分數區分度。重點評價教師在知識傳授、能力(技能)培養和素養提升方面的表現。
● 增加過程性評價。根據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或課程結束後發起隨堂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專家評價、期中評價、期末評價等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實時查看學生、教學督導、領導、同行等評價反饋,也可以主動發放問卷開展隨堂評價。
● 增加質性評價。獎勵質化、建設性評教,將學生的建議或意見設置為必答選項,通過對學生評語進行高頻詞彙分析,幫助教師準確獲取學生的建議或意見。
因此,在大力使用上文提及的5個功能模塊的基礎上,學校計劃從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全面應用新平臺的各項功能模塊,開展期中評價,推廣隨堂評價,並試行課程和教材評價。袁長青主任表示,「把質量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標準制定、保障、控制、評估等各環節中,有利於建立『實時監控—科學評估—動態改進』的常態化評估長效機制。」
作者 | 麥可思 範春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