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撥回 2019,哪怕是任正非,也想不到會在明年和自己成材的「親兒子」分家。
榮耀,中國手機 Top5,超越了蘋果,超越了小米+紅米,更是有機會和大哥華為平起平坐。
但今天的榮耀不再是誰家的榮耀,榮耀的榮耀要靠自己重新掙。
折合約 2600 億人民幣,這筆錢也是華為當下要全力投入「晶片科技競賽」的最後籌碼,這場和時間的賽跑。一旦輸了就沒有退路。
但其實,華為斷臂求生的事情,已經發生過 3 次了,每次靠著出售業務及時補充」血量「渡過難關。
任正非在籤字出售榮耀的時候,大概有重重地吸了一口煙,但他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抉擇,在華為二十多年的歷史裡,這樣的時刻有 3 次之多,華為最慘的一次,任正非已經同意將華為手機業務作價 600 億元賣身摩託羅拉。
斷臂求生,壁虎斷尾,華為深諳棄車保帥之道。
正如軍人出身的任老很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毛爺爺曾經在失去延安之後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們要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而對於華為而言,榮耀,就是今天華為的「延安」,是存人失地而達成人地皆存的重要轉折。
第一次「斷臂」:出售現金流「親兒子」,存下過冬糧
1993 年的華為,憑藉著 C&C 08 交換機的成功,華為才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其實比起小米,華為才是最開始的「性價比玩家」,當時進口交換機的價格在 300 美元左右一臺,而華為通過自研發把價格降到了 80 美元一臺,成功成為各省市郵電部門的採購大頭,一舉把電信業務推向全國。
但此時的華為,也因為交換機這種重資產的模式,背上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一度要郵電局提前墊資才能繼續生產。
任正非的想法是,做一個更賺錢的「副業務」,幫助華為快速收益。
當時的電信基站,還得有配套的電源,而華為過去是採用外採購的形式來做,從全國 200 多家的電源公司裡招標。
(華為早期的任正非)
1995 年,華為啟動了電源業務,從總部調了 100 多位員工,專心做電源市場。
當時市面上的電源公司,90% 以上都是「倒爺」,從海外進口電源再轉手在國內高價賣出。
華為一進入就是降維打擊,當年實現了 2.16 億的收入,和高達 5000 萬的利潤,並成為了這個市場絕對的老大。
到了 2000 年,這家叫「莫貝克」的子公司,改名「華為電氣」,光註冊資本就達 7 億元,並且成為給華為輸血的重要渠道。
不過同是 2000 年,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電信市場深受牽連,華為瞬間就迎來了冬天。
這一年,年營收仍然高達 220 億的華為,讓任正非坐立不安,他發布了一篇文章《華為的冬天》表示,如果大家都樂觀,說明公司的末日很快就要來臨。
果不其然,只用了半年,華為的增長率直接從 80% 掉到了 16%,冬天就在眼前。
任正非又是怎麼做的呢?
他選擇了在華為電氣最高光值錢的時候,套現,給母公司留下寶貴的過冬資金。
作價 7.5 億美元出售給愛默生,別小看這筆錢,這是華為當時 2 年的利潤,就是靠它華為才堅持在電信市場上投入巨資加入 3G 時代的競爭。
這,是華為的第一次斷臂求生,但很快,就將迎來第二次。
第二次斷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妙棋獲新生
時間來到了 2003 年,任正非在考察了美國波士頓後,作出了進軍海外的決定。
美國,當時的科技高地,擁有完善而激烈的市場競爭,華為離開了國內的「溫室培養」,能不能在美國存活,就決定了它是否在全球市場具備相同的競爭力。
此時,華為的數據一片大好,全球市場銷售達到了 317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90%,當年海外市場銷售比例佔到了 27%。
但美國人很快就對華為還以顏色:專利戰。
思科(Cisco)對華為發起了世紀訴訟,在拉鋸之間,華為的產品遭到了停售,已經開足馬力生產的產品全部堆積,眼看就要變成電子垃圾。
華為,這時候最需要的是,資金,讓自己先活下去。
任正非再次想到了出售。
這次他的想法更「瘋狂」,一時心灰意冷的任老,決定把整個華為打包出售。
談到了 2003 年 12 月,摩託羅拉 CEO 扎菲羅夫斯基飛往中國海南島,和任正非在沙灘上散步談論收購細節,出價 75 億美元(615 億人民幣)。
摩託羅拉的價格非常有競爭力,這相比華為在市場上的估值足足溢價 190%。
這筆交易距離達成,只差 2 天,在任老基本同意的前提下,摩託羅拉一次內部動蕩,扎菲羅夫斯基被新 CEO 埃德-贊德取代,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了收購。
並表示:華為是個未知的外國品牌,還身背官司,完全不值。
現在的我們肯定會為華為的留下而慶幸,但當時的華為卻完全不是,沒有這筆資金能不能活下去撐到思科官司結束都是個疑問。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任正非想到了,思科的主要競爭者 3Com。
華為下了一步妙棋,和 3Com 組建了一家聯合公司,華為-3Com,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華三。
用華三公司 51% 的股份,華為首先換取了 3Com CEO 克拉芬的出庭足證,他的法庭上的辯論讓思科完全無法反駁:
「在成立合資公司前的數月,3Com 進駐華為並與華為工程師們奮鬥數月,本人親眼目睹了華為的世界級工程技術能力,並且華為的產品完全是獨立自主設計,並不涉及任意抄襲行為「。
有了業界老大的背書,加之華三可以暫時華為進行出貨,這一招成功以退為進,站穩了美國市場。而華三本身也迎來了發展高潮,到了 2006 年它在交換機業務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36.5%,成為第一。
華為再一次兌現承諾,選擇了出售,作價 8.82 億美元將華三的 49% 股份完全賣給 3Com。此時的華為也非常需要這筆錢,因為重金投入的 3G 網絡研發,直到 2008 年才投入商用。
(新華三公司)
第三次險斷臂:華為手機將被賣,美國次貸危機及時救命
華三的 8.82 億賣身錢,也只堅持了 2008 年。
華為這種重研發的模式,註定了需要有巨額的現金流在手,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
而在華為內部,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親兒子」,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足夠強大才有資格活下來。
2008 年,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華為再度陷入了「冬天」。
任正非這次盯上的,是從 2003 年開始,5 年時間不溫不火的運營商定製手機。這時的華為手機,完全沒有核心技術,
2003 年 6 月 24 日,這是華為擬定的手機業務賣身日。
通過出售手機及終端業務,將在國外的 5 家聯合資本(貝恩資本、高盛、KKR和Silver Lake)中獲取 35 億美元。
冥冥中自有天意,因為美國雷曼引發的次貸危機,5 家國外資本放了華為鴿子,要求下調華為手機的估價,並加入收購附加條件,例如保證收購後的回報。
任正非被激怒了,要能保證回報,我還賣來幹嘛!
4 個月後,華為終端部門換人,陶景文接替成為新總裁,並定下了新方案:推出華為自由手機品牌,針對谷歌系統做智慧型手機。
又一招妙棋,到了 2009 年,華為終端年收入達到了 40 億美元,單年賣出 3300 萬臺手機,去年收購時的估值還要高。
華為終端,到了那個時刻,就靠著自己在強手如林的華為內部,在任正非心中牢牢打上了「非賣品」的印記,成為三大主航道之一。
(早期的華為智慧型手機)
有很多朋友對華為今天出售榮耀感到憂心,畢竟斷臂嘛,在過去的傳統商業觀念裡都是極為危急時才會幹的事。
但對於華為來說,完全不是這樣,斷臂,才能造新血,才能為下一次更強力的成長蓄能。
正如任老所說: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讓榮耀放開束縛,讓華為得到過冬存糧,這是任老下的又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