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故事】重慶南路上,這所上海人熟悉的醫學院背後的故事

2020-12-17 澎湃新聞

沈軼倫 上海老底子

戰爭年代,從這所醫學院走出的醫生救助了許多病患,甚至這所醫學院的建築也成為生命的方舟。而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來自這所醫學院的戰士逆行入江城,「戰病疫,救蒼生」。建築不會說話,但歷史會記住這個校園裡孕育的力量。

【一】

1952年11月5日,在上海,有1604名醫學生以一個新身份開始上課。

新身份的全稱是:上海第二醫學院學生。經過當年的院系調整,在重慶南路前私立震旦大學舊址成立的這所全新的醫學院,由前震旦大學醫學院(創辦於1911年)、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創辦於1896年)和同德醫學院(創辦於1918年)三所私立學校合併而成。第一屆學生中,有前震旦醫學院學生519人,前約大醫學院學生335人,前同德學生370人,此外還有本年度新招考的本科、專科學生380人。

老校門

從這時候開始,上海人口中有了一個全新的親切的稱呼:「二醫」。這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前身。

從原來各自的教室,匯聚到昔日的震旦大學校園內,新一屆學生在這一歷史悠久的校園裡開始學習。建校時,只設醫療和口腔兩個本科專業和內科、外科、口腔三個專科;最初的培養辦法是「一、二年級學習基礎課程,三年級開始分科;經過四年學習、一年實習,畢業後即可擔任醫師職務」。同時,還設立專修科,學口腔科的兩年畢業,學內科、外科的兩年半畢業,「根據用革命精神辦教育的原則,用速成辦法培養出大批醫務人才」。兩年還沒到,1954年8月,由於淮河洪水,上海第二醫學院立即派出醫療隊,和上海其他醫學院的醫療大隊一起,出發前往安徽支援防汛地區衛生工作。

從3個專科開始,到如今成為包含24個學院(系)、13所附屬醫院,覆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生物學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的一流醫學院,學院歷代學人創造了我國乃至亞洲、世界醫學史上的許多「第一」。在這些建築裡,發生的變化和故事有許多;不變的是,在人們需要的時候,來自這所醫學院的身影從未缺失,他們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貢獻。

大解剖室

國有難操戈披甲,人有險眾士爭先。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來自交大醫學院的勇士逆行入江城。4月,在他們平安歸來解除隔離後,環瑞金醫院四周的道路上,掛滿了旗幟,「戰病疫,救蒼生」,歡迎英雄凱旋。

【二】

為什麼瑞金醫院離交大醫學院這麼近?

開車經過南北高架,可以清楚俯瞰到瑞金醫院和交大醫學院,兩者位置毗鄰,由一條思南路分開。

這樣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兩個機構的誕生之初。1902年末,蔡元培等請馬相伯建學院,馬相伯捐三千畝地產予以資助,並請天主教法國耶穌會協助。從1903年到1912年,震旦學院的校址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設「文學」、「質學」(即科學)兩門課程。1908年起設文、理兩科。1903年2月,震旦學院正式開學,馬相伯自任總教習,親定章程,確定震旦辦學宗旨。但到了1905年2月,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學生憤而集體退學,馬相伯辭職,震旦學院停辦。1905年8月,震旦學院在法國耶穌會主辦下重新開辦,成為天主教法國耶穌教會直接控制的大學。

1912年到1928年,震旦遷址盧家灣呂班路(今重慶南路)。1914年起,分設法政文學科、算術工學科、博物醫藥科,後改稱法政科、工程科、醫學科。1911年,設震旦大學醫學院先修科。醫學先修科兩年,臨床實習四年畢業。也在同一時段,天主教江南代牧區法籍主教姚宗李與法租界公董局合作,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東側購地160畝建立「聖瑪利亞醫院」,醫院中文名「廣慈醫院」。震旦醫學科學生的臨床實習就是在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前身)、安當醫院(今盧灣區中心醫院前身)完成。畢業後,最優秀的醫學生進入廣慈醫院工作。從這個時候開始,這所醫學院就和這所醫院再沒分開。

因為這份淵源,所以,在老上海人中間,即便不從事醫療行業的人也知道,只要聽說誰在「震旦」讀書然後在「廣慈」工作,那必定是個會說法語的醫生。早年,震旦大學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也多會前往法國和比利時留學深造。其中,留學比利時歸國的傅培彬、程一雄、佘亞雄,和畢業于震旦大學醫學院的沈永康、史濟湘、林言箴都是廣慈「法比派」的代表人物。

隨著1952年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內一批留學英美的外科大家加盟廣慈醫院。他們中有留學美國的董方中、李杏芳,留學英國的周錫庚,畢業於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的周光裕、柴本甫、汪道新等,這就是後來俗稱的「英美派」。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手術臺上,就能看到學術背景不同的兩派醫生連外科手術打結方式都不同,「法比派教的是用左手打結,英美派教的是用右手打結」。有一種說法是,在戰爭救援時,醫生們在手術時用左手打結,右手還可以剪線,不用助手或其他醫生幫忙。在一個世紀前外科醫生稀缺的年代,歐洲培養外科醫生,就是講究要獨當一面,刻意培養能「一人包幹天下」的全能手術醫生,用心良苦。

兩種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學術流派,放在一起,讓醫學院的實力更強了。

這其中有「新加盟」的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和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倪葆春(1899年-1997年,外科學教授,曾任上海聖約翰大學代理校長、醫學院院長)。在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時,他是醫學院副院長。

1950年初,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師生參加為解放軍防治血吸蟲病(左三為倪葆春教授)。

也有「本土人才」的身影:震旦大學醫學院1922屆畢業生劉永純是我國卡介苗防癆創始人之一。上海卡介苗BCG防癆接種開始於1937年,到1948年,採用劉永純手制疫苗而被接種者,共有七千餘人。為了推廣卡介苗,在製造疫苗之外,劉教授還撰文、演講,詳細論述疫苗的用處,並親自接種兒童,測驗疫苗效率,以作精確的統計,十餘年如一日。

劉永純教授親自示範接種疫苗

一個上海人或許並不一定認識這所醫學院的畢業生,但每個人都在無形之中因為這所學校的貢獻而受益。

【三】

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校區內,還可以看到兩份珍貴的城市財富:重慶南路225號——一幢1930年建造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磚混結構的博物館,和西1號樓——1936年建造的、具有現代派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圖書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東院校園

博物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868年,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創建徐家匯博物館,收藏從長江流域採集來的名貴生物標本。1930年,徐家匯博物館遷到了位於呂班路(今重慶南路)的震旦大學,後改名為震旦博物院。該院收藏最豐富的是植物標本,有50000餘件,在遠東首屈一指。震旦博物院的收藏,後來都移交給了上海自然博物館。

而圖書館也叫「老紅樓」,1936年建成,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樓高四層。記錄醫學院歷史變遷的醫學院檔案館就在其中。

院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當屬現在還在作為辦公用房使用的東院一舍,興建於1909年。東院四舍始建於1916年。而另一棟為醫學生居住的宿舍,在淡水路416號,由法國建築設計師賚安設計,建造於1932年,原為薩坡賽小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院士正是從這所小學畢業,升入震旦大學附屬中學,之後免試直升進入震旦大學。1948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走入廣慈醫院。

戰爭年代,從這所醫學院走出的醫生救助了許多病患,甚至這所醫學院的建築本身也成為生命的方舟。「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在震旦大學任舍監和教授的法國神父饒家駒,在震旦大學校園內建立了上海國際救濟會第一難民收容所,7000多名流離失所的難民在這裡尋到安身之處。震旦大操場西北隅搭建臨時帳篷,收容難民,大禮堂開辦臨時傷兵醫院,收治傷員1410人。

建築不會說話,但歷史會記住這個校園裡孕育的力量。近日,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醫院呼吸科查瓊芳醫生撰寫的《查醫生援鄂日記》正式出版。日記完整記錄了上海醫療隊援鄂的點點滴滴,是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抗疫日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為該書撰寫了序。他寫道:「兩個多月來,我在感動、擔憂甚至哽咽中為數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援鄂醫療隊送行,更通過微信朋友圈關注在湖北、武漢『玩命』的援鄂戰友,那種『去留肝膽兩崑崙』、『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無畏精神,可歌可泣!」

這一段最新的援鄂故事,延續著校園裡前輩的足音,最終也會留存在歷史悠久的醫學院裡。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上觀新聞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母校故事】重慶南路上,這所上海人熟悉的醫學院背後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醫學院被遺棄的小熊上熱搜!沒想到背後的故事這麼暖
    醫學院被遺棄的小熊上熱搜!沒想到背後的故事這麼暖 2020-06-19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畢業季,滬上20所院校畢業生們送給母校這些禮物!
    離別前,滬上20所院校的畢業生們,為母校準備了獨一無二的贈禮,表達對母校深深的祝福之情。跟著小布一起來看看吧~復旦大學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們徵集最想念的復旦建築,通過建模、3D列印、填塗色彩而成。禮物名為《光陰爛漫 復旦印象》,寓意復旦學子度過了豐富多彩的青春時光,復旦的精神印刻心中,激勵前行。
  • 百年樹人 西安大學南路上這所小學百年校慶
    12月19日,西安市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 300多名校友和老教師回到母校,與師生們歡聚一堂,共襄盛舉。    大學南路小學初創於1920年,當時校名為邊家村小學,1940年易名戰幹小學, 一度改名啟智小學。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合併黃雁村小學、張家村小學,定名為黃邊張小學載入教育史冊。
  • 畢業季滬上20所院校畢業生們送給母校這些禮物
    離別前,滬上20所院校的畢業生們,為母校準備了獨一無二的贈禮,表達對母校深深的祝福之情。畫像《遠航》,三艘小船分別由刊發畢業季相關報導的《上海交大報》、學生在線學習組圖、學生志願者抗疫故事報導構成,代表有著特殊記憶的2020屆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群體,底部的波浪則由畢業生求學期間大事記構成,寓意同學們將承載著母校的培養與期待乘風破浪,在新的徵途上揚帆遠航。
  • 202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招聘133人公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位於創新求索、文化薈萃、包容並蓄的黃浦腹地,其前身是由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併而成的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1997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立項。
  • ...匝道 路循 西藏南路 老西門 新村 東路 重慶南路-上海頻道-東方網
    54、985路:上海體育館~浦東南路東昌路,循原線至浦東南路商城路~浦城路~東昌路~浦東南路循原線至上海體育館。  55、986路:塘口~復興中路,走重慶南路~復興中路路口原地調頭循原線至塘口。  56、大橋一線:東明路~太倉路,自東明路起經東明路循原線至重慶南路~太倉路~馬當路循原線至東明路(太倉路重慶南路站設臨時上、下客站)。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開工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29日報導: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開工儀式在浦東新區天雄路隆重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上海一所具有百餘年辦學歷史的醫學院校,此前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方面表示,建設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推進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和健康上海建設的重要戰略布局,是助推交大醫學院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的重要戰略支持。
  • 《丁香花》背後的愛情故事:有幾人知曉所唱的亡者是誰?
    一首《丁香花》18年前在網絡上爆紅,它背後的故事更讓人動容,婉轉吟唱著那最美麗的丁香姑娘,歌曲感動了無數人,更承載著無數人對青春的懷念。對那些走出象牙塔的人來說,《丁香花》不僅僅是一首歌,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對最美好記憶的懷念和埋藏,每當聽到這首歌,所有的情感似乎都找到了發洩口,在歌中無聲地傾吐。
  • 百年樹人 西安大學南路傷這所小學百年校慶
    12月19日,西安市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 300多名校友和老教師回到母校,與師生們歡聚一堂,共襄盛舉。    大學南路小學初創於1920年,當時校名為邊家村小學,1940年易名戰幹小學, 一度改名啟智小學。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合併黃雁村小學、張家村小學,定名為黃邊張小學載入教育史冊。
  • 有哪些流行金曲背後的故事讓你動容?有時候歌曲背後故事更加精彩
    今天就讓咱們說說,哪些經典歌曲背後的故事曾經打動了你。而且有故事的歌曲,大多數都是一個比較悲傷的故事,因為悲劇更具有感染力,往往能夠激發創作者更加強烈的創作欲望。那麼因為被真實的故事所觸動,從而寫成了歌,其實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歌曲,其歌詞直接就是描述了背後故事,第二種歌曲,歌詞和背後的故事息息相關,但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不像第一種那樣直接。
  • 選址張江科學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今正式開工
    開工儀式現場 本圖片均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提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是上海一所具有百餘年辦學歷史的醫學院校,此前擁有重慶南路、閔行兩個校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方面表示,建設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推進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和健康上海建設的重要戰略布局,是助推交大醫學院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的重要戰略支持。
  • 你所不知道《刺客信條:王朝》背後的故事~
    所以想不想跟本鵝一起了解一下這部作品背後的故事呢?話不多說,走著~【只因為這是刺客信條】好的作品沒有橫空出世,需要的永遠是精心打磨,據許先哲老師所說,《刺客信條:王朝》作品從2018年就開始籌備,一般這種情況可能會有些小夥伴會認為是育碧出大綱,許先哲老師和張肖老師這邊按部就班將其畫成漫畫,但實際上這次情況比較特殊,育碧給予了兩位老師充足的創作空間,基於一個品牌元素去自由發揮,完全原創出一個新的故事。
  • 一首悽美的歌曲,背後讓人淚奔的愛情故事!
    前幾日網易雲給我推了張智霖的天梯live版的,聽罷覺得很棒,和學姐出去散步給她放了這首歌,她說這首歌背後的故事超感人的。我就去百度了,6000級天梯,人一生的承諾。新聞裡有一句,72歲的小夥子倒下去了的半天,被裝進了棺材裡,徐奶奶認為比她這一生的時間都長。
  • 共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上海交大發布微電影《心之所向》
    延續著錢學森、黃旭華、王振義等大師前輩的足跡,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共同唱響《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都是追夢人》,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2021年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公益短片同時在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幕、北京王府井
  • 「就業」上海交大醫學院招17人,5月20日前報名
    有志於醫療教育事業的小夥伴們看過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公開招聘17名工作人員,崗位包括研究人員、輔導員、大數據工程師等。有意願可登陸上海交大醫學院人才招聘網(http://join.shsmu.edu.cn/)註冊報名,管理崗位每人限報一個崗位,即日起至5月20日開放報名。
  • 重慶掌故︱這條路背後的重慶開埠史 99%的重慶人不知道
    熟悉的街景,滿載的回憶,總有些故事會跟一條老街、幾棟老建築有關,情懷滿溢,終成這城市裡抹不掉的記憶。位於南濱路的慈雲老街,便是這樣一個傳承城市文脈的載體。慈雲寺實拍從童年時坐在長輩膝頭聽說慈雲老街的故事,到長大後關於老重慶的記憶,再到客走他鄉時忘不了的家鄉情……都繞不開這條蜿蜒的老街,可以說這裡匯集了一部巴渝文化史。
  • AJ配色背後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
    又到了H一天一更的球鞋科普時間了,要知道AJ已經可以算是目前國內的潮流代名詞了,但是大家只是覺得他好看,但是又有誰知道AJ 配色背後的一些小故事呢。今天H就給大家帶來了幾款經典並且有故事的配色。這來源於喬丹在1985年的一場全明星表演賽,喬丹全場砍下30分,並且在第4節一次快攻扣籃,直接扣碎了籃板,要知道喬丹的扣籃動作是比較「優美」的曾經也一度讓很多人為此癲狂,可是就是這個「優美「扣籃把籃板直接扣碎,於是NIKE為了紀念喬丹的這一瞬間,用來自喬丹當時身著的橙黑色球衣的配色靈感,設計發售了這雙AJ 1扣碎。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畢業季|畢業|上海|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思博...
    離別前,滬上20所院校的畢業生們,為母校準備了獨一無二的贈禮,表達對母校深深的祝福之情。跟著小布一起來看看吧~復旦大學復旦大學的畢業生們徵集最想念的復旦建築,通過建模、3D列印、填塗色彩而成。禮物名為《光陰爛漫 復旦印象》,寓意復旦學子度過了豐富多彩的青春時光,復旦的精神印刻心中,激勵前行。
  • 上海故事 | 穿越百年煩囂:16路電車今何在?
    張淵源 圖溯上海引 言不知不覺間,老上海熟悉的16路電車線路自誕生至今足有一百歲了。36路自魯班路起,經重慶南路、重慶中路、成都北路、新閘路、江寧路、長壽路、武寧路,至東新路。
  • 「歌曲背後的故事」十有九假,但這個故事是真的,且感天動地
    平常我們在聽到很多流行歌曲的同時,偶爾還會聽到一些「歌曲背後的故事」,而故事總是很感人,讓歌曲的感染力瞬間提升。比如唐磊《丁香花》背後悽美的愛情故事,比如張雨生《大海》背後感人的兄妹情,比如《感恩的心》背後的母女親情等等,而事實上,大多數所謂「故事」都只是故事,不是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