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啟君老人今年72歲了,她是成都鐵路局的退休職工,家住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
疫情期間很多人在家裡,無聊得在網上比賽數瓜子、堅果、紅豆、綠豆;李啟君老人卻安靜地坐在書桌前看書學習。
隨著戰疫的勝利,武漢解封,人們欣喜地外出、復工,老人還是呆在家裡複習功課,她要為考試做準備。
五年前,老人在家人的支持下,報名參加了自學考試,如今她已經通過了9門,還有3門待考。
因為年紀大了,眼睛不好記憶力也減退了,她看書得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一個知識點要反覆看好多次才記得住。
已經退休十幾年了,如今72歲的高齡,本該是含飴弄孫享清福的時候,為什麼李啟君老人還要如此辛苦,花這麼長時間去考一個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大學文憑呢?
原來當年老人上高三時,突然生了一場大病,讓她錯過了報考大學的機會。後來又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一直沒有機會再學習。
退休後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這時她想起了自己曾經那個沒能實現的大學夢。於是跟家人說了自己想自考的想法,家人們高興老人能有自己想做的事,都很支持她。
老人從小愛好文學,所以在選專業的時候,她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她說:「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如果今年攻不下來,我就明年繼續。」
我們總以為年輕的時候努力打拼,到老時整日搬張椅子坐在屋簷下看看人看看天,就是最安逸最好的生活了。
但是很多老人發現,忙活了大半輩子,突然閒下來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幸福,更多卻是孤獨和空虛。
近年來我們看到一些老人,他們在大家覺得已經不再創造價值的年紀,卻通過努力學習實現了更高的人生價值,有的成為了畫家,有的成為了作家,有的成為了冒險家等。
羅蒙諾索夫曾說:現在,我怕的並不是那艱苦嚴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學習和認識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對我來說,不學習,毋寧死。
對生活懷有熱忱的人,永遠不會停止學習和對世界的探索。
022: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有句話說得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時間是不斷流逝的,我們回不到過去,也無法直接穿越到未來。
一個人能改變的只有當下,過去的已然過去,將來如何卻由今時的所作所為而決定。
李啟君老人參加考試是為了年輕時候的夢想,想要彌補曾經的遺憾。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那些整日為過去懊喪的年輕人:
追求夢想,什麼時候都不晚。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立刻行動起來。
老人所要的其實不僅僅是一張畢業證書,更多的是追求與時代共同進步。
很多人上學時覺得苦,進入社會後就再也不肯主動拿起一本書。看到一個暢銷書的榜單也不會好奇它們寫的是什麼。
等年紀漸漸大了他們會發現,與後輩開始無話可說,代溝顯現,自己已然落伍。這時有心想要去學習一下新事物,又發現許久不用的腦子調動起來實在太吃力,於是就放棄了。
到老時,只能在家庭聚會上坐在主位,等著晚輩們一一來問侯,然後安靜地看著大家熱鬧地聊天,獨自感受孤獨。
別林斯基曾說: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只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
世界的車輪永遠向前,一旦我們停止學習,就會被甩在時代的末端。學習跟年紀無關,一個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任何時候都想要學習新的東西。
一個人能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遭不容易,當在有限的人生裡,不斷地去體驗,儘可能多地去了解這個世界,方不負此生。
033:開始行動是一切成功的先決條件
有一位勤勞的農夫在一塊無人肯播種的荒地上辛苦勞作。 過路的人看到他在這塊堆滿了磚頭、瓦塊和鏽銑、地下生滿樹根的瘦土裡挖田。便嘲笑他說:「喂,老頭,你是在挖金子吧!」
農夫一聲不吭,埋頭苦幹,清除了磚頭、瓦塊和鏽鐵,剷除了地下盤繞的樹根,然後開始整理,施肥。一晃幾年過去了。到了收穫時節,農夫滿懷喜悅地在田裡收穫。
這時,一位趕著牛車的年輕人對老農喊道:「喂,老大爺,你哪輩子積了大德,上天恩賜了你這麼一塊肥沃的土地。」
農夫擦了一下臉上的汗殊,大聲回答:「年青人。上天恩賜我這塊寶地時,人家都在罵我是個老傻瓜。」
人人都想擁有現成的良田,卻沒想過良田其實本來都是荒地,若沒有第一個人去辛苦開墾,這世上哪來的良田?
世上從來沒有安逸的不勞而獲,只有不為人知的辛苦勞作。
農夫一切的收穫都始於他在荒地上揮動的第一下鋤頭,這一個動作就像是起跑線上的槍響,沒有它,就沒有過程和結果。
能否成為一個畫家,關鍵於他在有沒有在畫布上畫下第一筆;能否成為一個音樂家,關鍵在於他有沒有唱出第一個聲調;能不能成為一個作家,關鍵在於他有沒有寫下第一個句子……
任何事若要謀成,不在於想,而在於做。
044:想做就做,不必等準備周全
十年前種樹,今天便可乘涼;今天種樹,十年後也可乘涼;若一直不行動,就永遠沒有樹可乘涼。
只要你有種樹的想法,那便種去,不必非要選擇多好的樹苗,等待多合適的季節。有些事,一旦拖延就會變成永遠的擱淺。
所以,考慮好了就去做,別等什麼萬全之策和周全準備;不要像那個每天祈禱中彩票的人,只會祈禱卻從不去買一張彩票,上帝就算想幫忙也沒辦法。
任何想法不落實到行動上,就只是空談。
很多人年輕時因生活所迫,被迫放棄了夢想,就像開頭的李啟君老人一樣。
李啟君老人在67歲時,不再需要為了生活奔波,她想起了曾經的夢想,沒有讓年齡成為自己的攔路虎,勇敢地踏上了尋夢之路。
雖然不容易了,學習了五年,還有三門未考,但她堅定信念:今年不過,明年接著考。
馬克思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因為唯有行動才能將想法轉變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