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作家蔣一談成了業界熱門人物。作為當當網首位籤約短篇小說作家,他的短篇小說集被網站按篇拆分,製作成價格0.99元、2.99元的單本電子書進行銷售。一篇短篇小說也能賣錢了,讓作家看到生存新方向,幾元錢積少成多也是不小的財富。
曾為「變現」犯難,如今觸「網」可紅
網絡書籍浩如煙海,但無法變現,一直困擾著作家。棉棉狀告谷歌圖書館侵權,僅獲賠5000元;易中天曾表示,沒拿到數字版權的一分錢;慕容雪村將《原諒我紅塵顛倒》授權某網站,3年分成只有300元。徐靜蕾、楊瀾、魯豫在自創電子雜誌中加入廣告,大多數不盡如人意。作家陳村曾表示,安妮寶貝等作家在網上走紅,成名後卻遠離網絡,只推出紙質作品,關鍵在於版權沒有保障,「成名作家把作品首發於網絡,一夜之間會被無數網站盜版。」知名博客寫手阮一峰做過統計,他一年在某網發布88篇博客,共收到網站轉來的讀者付費近6000元。博客的點擊數變成付費的轉化率不足0.1%,這一比例遠低於電子商務網站2%到5%的轉化率。
隨著各大電商網站、文學網站爭相試水電子書,網絡出版亂象正在得到改變,當當網小說「單篇銷售模式」受到業界關注,「零售」價格合計約是電子書的3倍。其實這一模式並非噹噹首創,此前京東商城也與作家天下霸唱、那多和蔡駿籤約,獨家銷售他們的短篇小說《天坑·鷹獵》《告別》和《不微笑的蒙娜麗莎》。
讀者是否捧場,決定「網售」命運
有了商業模式,並不代表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讀者是否捧場,決定了小說的「零賣」命運。有消息稱,蔣一談短篇小說銷售數量過萬,這一數字相當可喜,被稱為「看到了短篇小說希望」,不過和淘寶達人南派三叔比起來,又是大巫見小巫。
作為首個在淘寶網賣電子書的知名作家,南派三叔開網店賣小說,單月銷售額過10萬元。他的千字短篇小說集《老九門》單篇售價0.1元,可在線閱讀、下載閱讀,打折價0.05元。其中一篇《絲帳》截至昨天,賣出167114件。南派三叔為網店定位「批發零售兼顧」之路。一部完整的《藏海花》電子版售價6元,還能按章節購買,每6章0.4元。南派三叔表示,選擇在淘寶賣電子書,因為微支付體系是解決中國盜版問題必經一步,「讓沒有印刷紙張成本的閱讀價格下降,降到和免費差不多,盜版和微付費之間的競爭關係就會局限在於『方便』上。更何況授權網站淘寶開店賣了多少本電子書,相對透明。」
文學界為蔣一談的嘗試歡欣鼓舞,因為此舉讓大家看到了傳統文學網絡變現的可能性。但論到盈利,植根於網絡的通俗小說早就走在了前面。盛大文學幾年前創造的微盈利模式,被騰訊、網易、新浪、縱橫等網站沿用。讀者上網看書,千字內容付費幾分錢,再由網站和作者進行分成,由此誕生了為數不少的年入百萬網絡寫手。證明了從張恨水、周瘦鵑到金庸、古龍的小說連載模式,由雜誌搬到網絡,同樣大火。
探索盈利模式,難離「粉絲經濟」
在微盈利基礎上,文學網站還開闢了「粉絲經濟」盈利新法。通過推出五花八門的排名榜單,忠實讀者不僅甘願為小說付錢,還願意花錢投票支持喜歡的作者在排行榜上獲得更高名次,熱鬧程度不遜於李宇春、張靚穎時代的超女投票。這筆收入同樣由網站和寫手進行分成。縱橫中文網籤約寫手「夢入神機」今年8月獲得創紀錄的1億縱橫幣投票,折合人民幣100萬元。起點中文網寫手「天蠶土豆」則表示,自己從單個讀者處得到過折合30萬元的投票。
在每部暢銷網絡小說的背後,都有數量龐大的粉絲團。與傳統文學作家相比,網絡寫手不再高高在上,他們會在網上和讀者一起討論小說下一步情節發展,以迎合讀者需求,獲得更大點擊。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認為:「作為後現代文化生產的重要平臺,『粉絲經濟』是數位化時代一種非常美妙的生存方式。」躺著就把錢掙了,相比之下,略顯曲高和寡的傳統文學,如何在網絡活得更好,路還很長。(本報記者 諸葛漪)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