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空調價格戰「殺紅眼」 能效新國標7月實施 清庫存還得降價

2020-12-24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

經歷過一季度的冰封時刻,618這個往年空調行業的銷售旺季今年被格外重視。而今年618讓空調行業更火熱的,還是去年以能效之爭點燃618戰火的格力與奧克斯。

6月1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宣布聯合線下三萬家專賣店直播帶貨。當天65.4億元的成交額再度刷新她的帶貨記錄。同一時間,奧克斯則在直播中推出新一級能效的機芯可拆洗空調,並請來演員林更新現場拆機。

演員和老闆誰當主播只是一個選擇題。而在直播這個現在的必選題背後,刺激空調消費還是簡單粗暴但有效的價格戰。而即將落地實施的空調新國標,則讓空調價格戰越發熾熱。

618前格力奧克斯再爭鋒

看起來,格力與奧克斯正在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

6月1日,奧克斯宣布其當天發布的1.5匹新一級能效空調價格為3999元。而《華夏時報》記者在京東平臺查詢,京東自營奧克斯一級能效1.5P空調售價最低2099元。

除了售價提升,奧克斯方面還強調,機芯可拆解空調歷時兩年研發,獲得1300項專利技術。奧克斯家電副總裁古湯湯當天還強調,奧克斯將繼續堅持空調的網際網路直賣模式。

而另一方面,線上這個奧克斯此前佔據優勢的市場,也愈加被格力重視。

此前一直強調線下渠道的董明珠在今年4月開啟直播生涯,為格力空調的旺季促銷親自帶貨。6月1日已經是董明珠進行第四次直播帶貨。65.4億元的直播額約相當于格力今年一季度約1/3的營收。

而縱向來看,她這次直播的帶貨金額是此前在京東直播的9倍,是在快手平臺直播的約22倍,而她第一次在抖音的直播首秀,只銷售了23.5萬元。格力自己的線上渠道在董明珠的直播中被力推。格力電器方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董明珠直播的下單主要是從董明珠的店這個入口,線上線下價格一樣。

與此前直播不同的是,董明珠在6月1日的直播除了董明珠的店外,還囊括天貓、京東、蘇寧以及抖音、快手等線上大流量平臺,以及三萬家線下門店。董明珠當天在直播中也稱,此次聯合三萬家線下店直播是格力探路「新零售」的一次嘗試,希望線下門店改變以往守著店等用戶買的模式。

需要提及的是,6月2日,董明珠在「中國企業大講堂」直播中還對外透露,除了最近的一次專利訴訟案中奧克斯賠償格力4000萬外,格力跟奧克斯還有一個官司,這次格力的訴求將達到1億。但格力電器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這一官司目前尚無具體信息。

價格戰老配方

618前夕火藥味兒愈發濃厚背後,遭受疫情重創的空調行業期望在618期間能幹票大的回血。而直播帶貨被寄予厚望。

事實上,不僅僅是董明珠等企業老總,還是自帶流量的藝人,包括李佳琪、薇婭等頭部主播,都早已在直播間裡賣起空調,蹭蹭上漲的成交額也讓家電品類中原本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空調市場看起來更加「魔幻」。

但在直播這一新形式背後,刺激消費的還是價格戰這個熟悉的老配方。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董明珠在快手直播時,正1.5匹品悅單冷定頻空調銷量超過5萬臺。這個三級能效空調原價2499元,在董明珠快手直播時售價1799元。董明珠在快手直播當天,還連線了同在直播帶貨的「小朱佩琦」。在這個直播中,格力原價4399元的空調同樣下調700元。而對於6月1日的直播,格力電器方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6月1日這次直播的補貼是格力與珠海市政府一起提供,但對於線下渠道具體補貼多少沒有具體數據。

產業在線分析師楊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直播的核心就在於降價,不同的只是購買的渠道。他同時認為,董明珠選擇在618前夕直播,選擇的時間節點好,正是空調銷售旺季。

事實上,空調的價格戰自去年已經開始。去年雙十一格力和美的分別喊出讓利30億和讓利60億的口號。格力去年雙十一投入的主力機型之一俊越系列定頻空調最低售價1399元,而變該系列頻空調的最低售價達到1599元。

楊超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空調行業的價格戰從去年開始,一直到今年價格趨勢都在往下走。奧維雲網(AVC)白電事業部總經理趙梅梅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空調的價格戰並沒有結束,激烈的價格競爭仍在持續。

降價還會持續

在企業紛紛發力直播打價格戰背後,空調行業在一季度遭遇重創。

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空調行業銷售規模為149.2億元,同比下降58.1%。而格力電器今年一季度203.96億元的營收,同比減少49.70%。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58億元,同比下滑72.53%。

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空調包括整個家電的日子都不好過,好多企業講要不保規模保利潤,但實際上包括格力、美的、海爾在內,空調的價格還是在往下走,「還是還得低價搶市場,還是得流動起來。」

但空調市場已經出現回暖跡象。奧維數據顯示,今年5月線上空調銷售額同比下滑22.62%,銷量同比下滑2.68%。空調均價同比減少626元。在今年3月,這三個下滑數字分別是43.5%、25.14%和796元。

但一個需要提出的問題是,在需求回暖時,空調為什麼還要打價格戰?

楊超認為,格力的直播降價主要還是源於老能效產品的庫存較多,涉及到能效切換問題。據記者了解,今年7月1日空調新能效標準即將落地實施。屆時,除了定頻空調外,現有的變頻三級能效空調也不能被生產或進口。格力去年雙十一主推的俊越系列以及今年直播中多次提及的品悅系列都是三級能效空調。

楊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有一年消化周期,但空調企業還是會選擇儘快消化老庫存。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19冷年整個家用空調行業的庫存高達4862萬臺。

趙梅梅則認為,引流機、特價機這類產品仍然會存在,相關的價格競爭也仍會持續。「但企業也會積極的向中高端產品進行引流,一級能效的產品包括目前比較火熱的健康產品,會拉動空調整體價格有結構性的修復。」她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相關焦點

  • 能效新國標落地,空調價格戰下半年能止住嗎?
    「家電人」了解到,新國標規定的是今年7月1日不再允許生產新國標外的產品,到2021年7月1日才不允許銷售,有1年的過渡期。 這就是說,在2021年7月1日前一定要把你庫存的將被淘汰的產品出清,否則過時再賣將是違法銷售。
  • 空調「以舊換綠」 能效新國標落地空調迎來換新大潮
    7月1日,備受關注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簡稱「空調能效新國標」)正式實施,這意味著空調能效標準全面提升,將有助於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各部委也都在推動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產品生產與普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在去年聯合印發的《綠色高效製冷行動方案》中提出,要通過實施「節能補貼」「以舊換綠」等措施,促進綠色高效製冷消費。
  • 小米空調巨省電新品明天見:能效超新國標三級
    9月14日,小米智能家電官方微博放出預告稱,明天將發布一款小米空調新品。官微發文稱:「省電,是對一臺好空調最大的期待。新能效、巨省電的空調能為你省多少?小米空調新品,明天揭曉。」海報顯示,原三級能效指數是3.5,新三級能效指數是4.0,而小米空調新品達到了4.13,超越新國標三級。這也意味著,新品就是新三級能效,定位偏低端,價格方面應該有驚喜。今年7月1日,史上最嚴"空調新能效"標準(GB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正式實施。
  • 格力加碼空調價格戰 繼續清庫存保2000億營收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格力加碼空調價格戰,繼續清庫存保2000億營收 12月12日晚上,格力電器官微發布「讓利活動公告」,空調降價促銷增加兩款機型、讓利800~1000元。延續雙十一、11月底的價格戰,欲清理定頻空調庫存,保住2000億營收的規模。
  • 空調新國標已實施一個月 線下線上冷熱兩重天
    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空調新能效標準7月起正式實施。這意味著低能效、高耗電的定頻、3級能效變頻產品都將面臨淘汰。家電市場上的空調如何變化?連日來,信息時報記者多方採訪發現,線下不少賣場仍以老能效空調為主,而線上新能效則成為新的賣點。
  • 格力空凋老大易主美的,更大價格戰要來!買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空調產量1.04億臺,同比下降16.4%;空調行業主營業務收入2949億元,同比下降21.6%;空調行業利潤總額265億元,同比下降20.7%,這也是近8年來空調冷年最大的市場降幅。空調冷年是空調行業的一個周期,指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8月。一季度,受疫情所致線下活動停擺的影響,疊加房地產銷售、裝修受阻,空調銷售量額幾近「腰斬」。
  • 空調能效新國標落地:近5成空調或遭淘汰 老國標產品仍可購買
    央廣網三明8月10日消息(福建臺記者陳靜 尤溪臺記者鄭梅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炎炎的夏天,空調也成了大部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家用電器。同今年空調銷售旺季一起到來的,還有號稱「史上最嚴」的空調新國標。能效新國標的實施將對目前空調市場產生什麼影響呢?
  • 空調旺季打響價格戰,格力舒炫大1.5匹變頻空調原價4199元,到手價僅...
    記者昨日走訪市場了解到,雖然庫存壓力加大,不料遇上「史上最嚴」的空調新能效標準正式實施,於是在這個夏天,原本應漲價的空調卻出現了價格「冰點」。與此同時,高端機的暗戰也悄然而起:格力電器早在新能效標準實施之前就已在著手準備更高標準的空調研發,目前符合新能效標準的產品已達數百款;美的空調也已完成303款符合新能效標準的產品儲備。
  • 空調能效新國標實施 利好綠色節能產品推廣
    備受關注的GB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以下簡稱「空調能效新國標」)近日已正式實施,空調能效標準全面提升,空調市場面臨新一輪洗牌。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製冷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家用空調產量全球佔比超過80%。
  • 三星中央空調:單元機能效新國標實施,利好高效節能產品推廣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製冷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家用空調產量全球佔比超過80%。目前,空調、冰箱等製冷產品已成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消費升級的終端消費品,製冷能耗總量高、增速快、節能減排潛力大。我國製冷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15%以上,年均增速近20%,大中城市空調用電負荷約佔夏季高峰負荷的60%。
  • 小米智能家電官方微博放出預告稱: 將發布一款小米空調新品
    【每日科技網】  9月14日,小米智能家電官方微博放出預告稱,明天將發布一款小米空調新品。省電,是對一臺好空調的期待。新能效、巨省電的空調能為你省多少?小米空調新品,明天揭曉。
  • 新國標空調加快普及 價格還將下探?
    2020年1月6日,史上最嚴苛的家用空調新能效標準正式官宣。7月1日,空調能效新標落地,空調「新國標」一鍵開啟家用空調節能模式。2021冷年,作為新國標全面普及的元年,在存量周期的背景下,空調行業的競爭愈加激烈,這一戰火也已經燒到了新國標空調普及戰線。以這一基本面為底層邏輯,可以預見,2021冷年,新國標空調的價格將逐步下探。
  • 新能效升級疊加原材料大漲,能否終結空調價格戰?
    十一月下旬,各個製造行業屢屢被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信息刷屏,相比於其他家電品類,空調行業今年則遭遇疫情和天氣因素的雙重打擊,行業庫存高企,並一度陷入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直到今年末,空調行業狀況明顯好轉,但伴隨原材料價格瘋漲,空調價格上漲之火燃起。
  • 美的空調降價出貨!只是清理老能效庫存?
    美的空調在十一期間開閘放水,35智弧變頻空調從2399元的價格直降到1799元,提前引爆空調雙十一價格大戰。針對這次美的空調價格跳水,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美的空調這次降價是為了快速出清其老能效庫存產品。據「家電人」10月12日下午在京東線上平臺查詢,美的這次降價主力機型是KFR-35GW/WDAA3@,已經顯示無貨狀態,當晚該款產品已經被下架。
  • 新老能效空調對比:用一年電費相差69元
    7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行《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新國標對空調能耗提出了更高要求,被業內稱為迄今為止最嚴的能效標準。當前,老能效空調已全面停產,但庫存的老能效空調在2021年6月30日前仍可銷售。作為消費者,新老能效過渡期,該如何選擇性價比高的空調?
  • 新能效標準實施 空調價格會越來越高嗎?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 文/圖)近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空調新能效標準正式實施,低能效、高耗電的定頻以及三級能效變頻產品將面臨淘汰,空調產業進入新的調整階段。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空調廠商庫存壓力加大,價格戰持續不斷。新能效標準會對空調市場帶來什麼影響,未來空調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嗎?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商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 新科空調能效比遠高新一級國標 市場前景大有可期
    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假期中,家電產品銷量節節攀升,特別是空調市場,據統計,新一級能效空調產品在線上線下總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300%!佔空調總成交額的32%以上,每賣出十臺空調就有近四臺是新一級能效空調。
  • 姍姍來遲的單元機新國標
    2019年,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出臺了新的單元機能效國家標準GB19576-2019《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當時規定新國標自2020年5月1日起實施。然而由於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經研究決定將單元機新國標延期至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
  • 見證:與行業熱點同步,奧克斯空調618新能效產品銷量居行業第一
    而618又恰逢空調銷售的旺季,對空調廠商來說意義就更為重大。特別是今年618又是處於能效新國標即將實施(7月1日)的前夕,對空調企業來說,又是一場能效新國標落地的預演。盤點此次618的大考,奧克斯空調憑藉新能效普及風暴推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據奧克斯空調618戰報顯示,奧克斯空調總銷量穩居行業前三強,其中新能效機型銷量達15W+,創新能效銷量第一。特別是新一級能效總銷量超7W+,佔奧克斯新能效機型總銷量的49.6%。所以說本次618大促說它是新能效產品落地的預演,一點都不過分。
  • 降價幅度不及去年 今年「雙11」空調價格戰為何沒「打」起來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祖爽)「雙11」作為今年下半年最大的促銷節點,空調企業歷來不會錯過。去年,格力電器「雙11」驟然出招,引發空調市場價格戰。不過,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雙11」空調價格戰的「戰火」並不猛烈,海爾空調更是在官方微博放言「拒絕價格戰」,即使是宣布「雙11」空調產品最高直降3900元的格力電器,也沒有了去年「讓利7億」的豪氣。今年空調行業價格戰為何偃旗息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