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是熱點。不管是不是專業人士,都要關注一下,都要議論一下。我是語文老師,但主要教初中,不過教語文這個事兒是相通的,所以至少可算是半專業人士。我就從半專業人士的視角來談談我對高考作文的幾點看法。
1.毋押題,打好根基最重要。
每年高考作文題一出來,總會有各路「神仙」通過各種渠道曬自己押中了高考作文題。
這事兒在外行看來實在是一種神鬼莫測的預見性,但在內行看來,實在又算不得多令人驚奇的事兒。如果有人猜中了第二天要開獎的福利彩票頭彩的號碼,那我會覺得很神奇。畢竟這事兒如果不做假的話,能猜中的機率實在太低。
但如果說押中了高考作文,在我感覺上最多也就相當於花兩塊錢買彩票,中了五十塊而已。實際情況是很多人不止買了一注,而是買了十注二十注,然後中了五十塊,這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呢?
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說二、三十年前押中高考作文還有相當的難度的話,那現在這種難度則大幅降低了。
圍繞著立德樹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來押題,可以說百分之百會命中。或者再簡化一點,你圍繞「愛國」來猜,也十之八九可以猜得對。把這些關鍵詞再和時事聯繫起來,什麼四十年、七十年或者一百年之類,那就簡直就可以無往而不利。
但押中了這些大方向,或者說大題材,又有什麼意義呢?押中了不意味著學生就一定能寫好。大家都知道,但並不是大家都能寫好。即使退一萬步說,真的押中的題和考試的一模一樣,也帶著學生精心準備了作文,那又怎樣呢?難道我們語文老師教了學生這麼多年,只是為了帶學生通過一次考試,就算完成了任務嗎?
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是帶著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扎紮實實地提升寫作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讓學生能夠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未來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與思考,並且這種判斷與思考,不是大言空言頻出,而是腳踏實地,言之有據,邏輯嚴謹,這才是真本事。
2.要下水,但各自寫各自的。
每一年高考題一出來,也很快就有各種「下水文」跟進。關於什麼是「下水文」,業內似乎不需要解釋,但對外需要解釋一下。
百度百科中說:「下水文是教師的範文,其中一點必須注意:不能使用成人口吻寫作,要調試寫作年齡,要模仿同齡人的狀態作文。」
可實際上,一看這個解釋,問題就來了。即使是業內,對「下水文」理解也不相同,是否需要「下水」,如何「下水」,「下水」到什麼程度,都是沒有定論而需要不斷討論深入的問題。
我個人以為,教師寫「下水文」有必要,就像遊泳教練教遊泳一樣,至少自己要會遊泳才行。自己從沒有實踐過,或者只是很多年前在水裡撲騰過那麼幾次,現在就要站在岸邊比比劃劃地指導別人,這種做法實在有點兒可笑。現在很多老師的問題是不斷指導學生寫作文,但自己卻從不寫作文。
是不是寫了「下了水」就能給學生當範文呢?這也大為可疑,反正我個人是沒有這個信心。真正的範文在那些經典名作中,而不在語文老師的「下水文」中,如果把語文老師的下水文當成範文,即使不是「取法乎下」,也一定大多數時候算不上「取法乎上」。用老師的下水文當範文,反而給學生套了個框子,範文變成了「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終就成了束縛,成了累贅。
「下水文」下到什麼程度,也值得思考。如果說要調試寫作年齡,模仿學生的寫作狀態,我更是不同意。老黃瓜刷綠漆——裝嫩。很多時候,「嫩」是一種狀態,裝是裝不出來的。要各自寫各自的,之所以要寫「下水文」,實際上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交流,但這種交流絕對不止停留在具體篇章的具體技術上。
老師遇到的問題學生不一定遇到,反過來,學生遇到的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遇到。通過交流明白各自甘苦,互相借鑑,互相促進,教學相長才是目的。只有老師自己寫作起來不怵頭,才有資格教訓學生寫作不應該怵頭;只有老師通過寫作實踐抓住了肯綮處,才能在講課的時候講到點子上。
梁啓超先生說,作文教學「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老師的下水文,正是通過親身的寫作實踐不斷體會這種作文規矩,作文規律的過程,只有這樣老師講起作文來才能頭頭是道,只有這樣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是妄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沒感情,還是不要寫為好。
我們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常常談到「要動情」的問題。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誰都不是傻子,你自己都不感動,怎麼可能打動別人呢?
但現在的問題是無論是指導學生高考作文也好,還是老師自己動筆寫高考作文也好。常常是動情不夠,而是要先琢磨著命題人是怎麼想的,然後接著琢磨著閱卷人是怎麼想的,琢磨來琢磨去,就是缺少了自己咋想的這個重點,就是不能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固然命題人有命題人的意圖,閱卷人有閱卷人的標準,應該考慮他們的種種限定。但是一方面要滿足這些限定,另外一方面又務必要有自己的真感情,真思想在。如果脫離了自己的真感情,真思想,只想著怎麼滿足那些雜七雜八的限定性要求,結果只能是寫出假大空面目可憎的八股文。
固然高考作文題是讓人帶著鐐銬跳舞。有很多時候讓人覺得有諸多的不舒服,似乎不能談自己所想的,說自己想說的。但也並不是絕對的不可能,只是增加了難度而已,應該嘗試著從困境之中尋找縫隙,打開缺口。老師千萬不要教學生只會大言空言,甚至只會引用名人名言,沒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引用再多的名言,那也只是狐假虎威而已。
4.既要讀經典,也要讀生活。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常常要和現實生活尤其是和時政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一些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多讀一些時文,多模仿一些時文來寫作文。這個思路我以為是典型的「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直線思維,是治標不治本的思維模式。短期看似乎有效果,但長期看則是害了學生。
不是說時文不能讀,可以讀一讀,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讀時文的水平上,則是典型的捨本逐末。作文不僅僅是表達,更是思維,而真正的深度思維一定存在於經典之中,而不是時文之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多讀經典,要讓經典成為自己人生的近衛軍,要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聖賢書要讀,窗外事也要聞。那些經典提供給我們的是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的「理」,這些理要在事上磨,然後才能體會得更深入,更透徹。這個事不僅僅是別人的事,更要是自己的事。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學會在庸常的生活中做深度的思考。既要讀經典,也要讀生活,兩者結合在一起,才可能創造更富有價值更富有意義的人生。
以上四點是我對高考作文的一點淺見。其實以上每一點都值得展開來反覆說,深入說,限於篇幅,我在本文中只呈現一個全貌,而不是具體論證與操作。
當然,光說不練假把式,我也要寫一寫高考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我最欣賞江蘇的作文題,這個題目和傳統結合,又有現實的切入,有較強的思辨性,而不是請君入甕式地要求證明某一個結論。其次,我也比較欣賞浙江的作文題,這個作文題接地氣兒,而不是飄在空中。下面,我就寫一寫浙江的作文題。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子曰過的話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燈
當我的生活成為一部「作品」,我將如何對待我的讀者?
排除「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和「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這兩條道路,我將堅定地選擇第三條道路,「執兩用中」,而不是單一地死揪住某一端不放。
子曾經曰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雖然現在「中庸」常常被和老好人,和騎牆派混為一談,遭到批判,但真正的「中庸」並不如此。夫子也批判那些老好人,他說「鄉愿,德之賊也」。
一次,子貢問夫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夫子說:「未可也。」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夫子又說:「未可也。」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是夫子肯定和讚賞的人呢?夫子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可是人生的大智慧,寫好人生這本大書,如何處理好「作家」與「讀者」的關係,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處理好「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實在是值得思考的大問題。基本原則是不應該左右逢源,也不應該巧言令色。一個人不可能像人民幣一樣,每個人都喜歡,更何況即使是人民幣,也有人看不上呢。
那如何做到「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呢?這個答案夫子在《論語》中說了不止一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些最明白的話語中,蘊藏著最深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要擇善而從,真正的中庸就是要「擇善而固執之」。
「擇善而從」,就是在書寫人生這本大書的過程中,要關注「讀者」。但關注「讀者」,也不意味著忽略了自己,不意味著不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夫子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儘管天下無道,他依然要「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他要堅持他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當夫子在匡地遭到圍困時,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當司馬桓魋要殺夫子,生命都將遭到威脅時,夫子卻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天命在茲,不用去管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這是人生的最強音。
「知其不可而為之」 不但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更是在人生境界上的一種超越。當然,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絕不是蠻幹。夫子用行動告訴我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懸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夫子不斷告誡學生說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子曰過的這些話,給我很多人生上的啟示。他所講的「理」是指路的明燈,我所經的「事」正是我所走的路,走在這條人生之路上,有這樣的指路明燈,完全不用擔心會迷路。
【後記】
隨著近年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聲音不斷加強,與此相關的各級各類的各種文件相繼出爐。我們向來有什麼東西一重視就要進校園,一進校園就要落實到考試中去的傳統,於是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中高考各門學科,尤其是語文學科中最重要的考查內容之一。
而《論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中的代表,所以不管是中考也好,還是高考也好,都要涉及到《論語》的考查。這成了令廣大師生非常頭疼的問題,常常面對《論語》考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對此的思考是如果僅僅把《論語》當成考試來應對,那必然頭疼,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把《論語》從這種考查中抽離出來,不是用應付考試的思路來學《論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學《論語》用《論語》,反過來才能把考試考《論語》這事兒當成小菜一碟,輕鬆應對。
我常常對學生講,不要以為《論語》就是名著閱讀中涉及到的那麼三分五分,也不要以為《論語》就是現代文閱讀或者文言文閱讀中涉及到的那麼一點點,事實上,毫不誇張地說,《論語》要佔語文試卷總分的一半以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不僅是名著閱讀或者其他閱讀涉及《論語》,寫作這幾十分更需要用到《論語》。如果你對《論語》很熟悉,那麼《論語》就可以成為你思維的武器, 「文學即是人學」,《論語》有大量對「人」,對「人生」的深度思考,這些可以成為你作文中的思想骨架,成為引人深思的「理」,這些「理」再與具體生動的「事」相結合,你的作文怎麼可能寫不好,怎麼可能得不到高分呢?
我選擇浙江的高考題,寫這篇作文,只是為我上面這個判斷做一個實踐上的證據支撐。
另外,還有兩點需要進一步強調。
第一:我不是為了寫高考作文而寫高考作文,沒有任何給學生做範文的意思。只是我對這個作文題有所感,有所思,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而已,只是在抒發我的真情感,表達我的真思考而已。
第二:經典不止《論語》一部,每個人的稟賦不同,興趣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愛讀《論語》,能讀其他經典也很好。而且,也不要迷信什么半部《論語》治天下,只讀《論語》,不讀其他,一樣會傻不愣登,這個道理換到讀其他經典上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