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50出頭的凌先生
一天晚上突然劇烈頭痛
感覺頭都要爆炸了
尤其在枕部持續脹痛
後來頭痛雖然有緩解
但是不能低頭,一低頭就加重
於是家人趕緊送他來蘇州科技城醫院就診
內科醫生安排他做了CT檢查
沒發現什麼問題
於是再做CTA檢查腦血管
檢查結果未見明顯異常
那凌先生到底是緣何頭疼呢
內科醫生請了神經外科醫生會診
也覺得有問題
建議先住院觀察
神經外科主任朱文昱分析病情後
決定做DSA 腦動脈造影
意外發現右側椎動脈V4 段有一個小動脈瘤
朱文昱不禁深思
凌先生的頭疼症狀始終未緩解
是不是這個動脈瘤引起的?
難道已經破裂了?
於是決定做一次腰穿
腦脊液檢查結果證實有大量紅細胞
動脈瘤是破裂過的!
由於這個動脈瘤的位置深
局部解剖複雜,開顱手術操作困難
於是醫生選擇為他進行
腦血管介入動脈瘤支架輔助栓塞術
凌先生目前情況穩定
頭疼的症狀緩解並消失
再過兩天就能出院了
可以說凌先生是鬼門關裡走了一遭
顱內動脈瘤
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齡可發病,多數好發於40至60歲中老年女性。
動脈瘤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動脈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幾種
先天因素
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周圍缺乏組織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動脈分叉部。管壁中層缺少彈力纖維,平滑肌較少,由於血流動力學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衝擊,這與臨床發現分叉部動脈瘤最多、向血流衝擊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先天動脈發育異常或缺陷(如內彈力板及中層發育不良)都是動脈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先天動脈發育不良不僅可發展成囊性動脈瘤,也可演變成梭形動脈瘤。
後天因素
動脈硬化
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削弱了動脈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壓力。硬化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40~60歲是動脈硬化發展的明顯階段,同時也是動脈瘤的好發年齡,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係。
感染
感染性動脈瘤約佔全部動脈瘤的4%。身體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經血液播散停留在腦動脈的周末支,少數栓子停留在動脈分叉部。顱底骨質感染、顱內膿腫、腦膜炎等也會由外方侵蝕動脈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感染性動脈瘤的外形多不規則。
創傷
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手術創傷,由於異物、器械、骨片等直接傷及動脈管壁,或牽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動脈瘤。
其他
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腫瘤等也能引起動脈瘤。顱底異常血管網症、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及腦動脈閉塞等也可伴發動脈瘤。
動脈瘤發生後,常常進一步發展
出現動脈瘤擴大
高血壓是導致動脈瘤逐漸擴大的
一個重要後天因素
動脈瘤的破裂實際是只有瘤壁的滲血
這種破裂與想像中的動脈瘤爆裂
(如術中動脈瘤破裂)是不同的
這種情況下往往出血十分洶湧
病人常在幾分鐘之內陷入昏迷
因腦幹受損而迅速死亡
動脈瘤破裂出血後
出血處由血凝塊凝固
以及血管痙攣收縮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加之腦脊液的促進作用,破裂處停止出血
在出血後1~2周,纖溶現象亢進
使破裂處纖維網脆弱、血凝塊液化
由於此時動脈壁破裂口的纖維化尚不牢固
故容易發生再出血
朱文昱說類似凌先生這樣以單純頭痛起病
無其他合併症狀,容易被患者忽視
而一般的影像學檢查無明確異常
又容易被非專科醫生漏診
但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後果非常嚴重
幾乎均會再次出血
且一旦再次出血後果非常嚴重
動脈瘤第一次出血死亡率30%
第二次60%,第三次90%
二次出血兩個高峰期
①出血24小時內;②出血後10-14天
單純藥物治療及不治療的顱內動脈瘤
5年生存率小於10%
因此要引起重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