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瞄上"麥克風監聽" 越界獲取"過度"惹來禍患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App瞄上「麥克風」

對於很多貼著科技標籤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收集用戶的各種信息,在市場上搶佔先機,不僅是做生意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的先決條件。如果看到數據背後超越營銷功能的價值,或許就不難理解一些App為何會去過度索取消費者的權限,盡一切可能收集用戶信息了。

目前國內對於App過度調取用戶權限的相關法律和監管比較滯後,一旦「越界」後具體的懲治措施並不明確。實踐中,也尚未有App「越界」調用權限後被追責或受到處罰的判例。此外,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還僅限於刑法,在民法和行政法上還存在不少真空地帶,這直接導致相關保護規範力度不足,措施不夠。

在專家看來,公民隱私保護意識的提高有利於形成保護個人隱私的良好氛圍,但這其實還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要對數據的擁有者提出要求,強化對巨頭企業行為合法性的行政監管。尤其是針對消費者被侵權,但尚未察覺損失的情況,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展開檢查,建立適當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行政處罰機制,一旦發生數據和信息洩漏,必須倒查追責,讓隱私保護更加規範。

你有沒有遇到過,自 己說過或者無意間關注到的東西,居然在使用另外一款App時獲得了「精準推送」,這時候你只能感嘆「大數據」真是無孔不入。

紐約時報日前在一篇報導中稱,在谷歌的Play商店上,有超過250款手機遊戲App被發現存在偷偷使用手機麥克風監聽的行為。這些手遊自帶的麥克風權限會在你觀看電視廣告、或者節目表演時收集音頻信號,用於今後的精準廣告推送服務。

消息曝光之後,相關應用的開發者發布聲明,表示旗下產品不會在未獲得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擅自調用啟動用戶的麥克風。不過,這樣一則語焉不詳的簡單聲明,對消除用戶的疑慮毫無幫助。在事件不斷發酵過程中,更多人對自 己的手機開始「杯弓蛇影」起來。

在個人生活幾乎被App完全控制的今天,我們還能保存多少個人隱私?

試想一下,你只是在和朋友閒聊的時候無意間提起,想去試試某家西餐廳。5分鐘後拿出手機一瞄:今日頭條已經為你推送了三條與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問題是,此前你從未在其它手機應用軟體 (App) 或者瀏覽器上,做過相關的搜索。怪了,今日頭條怎麼知道我想吃西餐?

是驚喜? 還是驚嚇? 年初,「我可能被『今日頭條』偷聽了」成了網絡上的熱門「槽點」,許多人懷疑這款App會調用手機上的麥克風,把「偷聽」來的個人隱私數據賣給了廣告商。

惹上麻煩的,還不只是今日頭條,近期,一連串的「侵犯用戶隱私」事件接連曝出,360、百度、支付寶等企業也身陷其中……當我們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完全交給App「打理」時,我們很少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款App可靠嗎?

「偷開麥克風」,圖啥?

對於「偷開麥克風」的強烈質疑,今日頭條很快給出官方回應:從技術上看,目前聲音信息的處理,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去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今日頭條也絕對不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用戶隱私數據。

記者採訪了幾位業內專家後得知,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手機應用軟體調用麥克風錄製用戶日常語音,根本就是小事一樁,用戶擔心手機麥克風搜集自己的信息,並非杯弓蛇影。在美國,多款安卓遊戲最近就被媒體曝出會偷偷調用手機上的麥克風,來監聽用戶周圍的聲音。原來,這些遊戲安裝了一款來自阿方索 (Alphonso) 公司的軟體,可以通過識別電視廣告和節目中的音頻信號來收集人們正在觀看的數據。這些信息將出售給廣告商展開分析,從而提高廣告的準確性。

不過專家也同時表示,從成本和效率上來說,不僅這些語音數據的記錄、傳輸和保存工作成本巨大,而且以目前自動語音的識別水平,全部用機器完成面向廣告推送的關鍵詞捕捉,「性價比」超低。

麥克風會不會是「臥底」,各有各的說法。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官方表示,所有應用商店中的軟體在上架時都要經歷審核,在後臺獲取麥克風權限的軟體也會出現在「設置 隱私」列表中,如果在沒有獲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獲取麥克風權限,將遭到下架的處理。

應用商店對調用麥克風設立了嚴格規定的管理權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App擁有者對麥克風的「垂涎」程度。如果不是有偷窺的「引誘」,這些五花八門的軟體究竟為啥要集體盯上「麥克風」,進而採集用戶的語音信號呢? 如果打開手機中的「隱私」設置一看,很可能你會嚇一跳:絕大多數App都在向用戶索取隨時訪問手機麥克風的權限,類別包括電商、出行、社交,甚至音樂、理財等等。動不動要打開用戶手機上的麥克風,有這個必要嗎?

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百度身上的故事。就在2018年伊始,百度遭到了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的提訴,指控其旗下 App 涉嫌「監聽電話、定位」的不當行為。

此前,江蘇消保委表示,用戶在安裝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前,未被告知百度公司獲取各種權限的目的。作為搜索及瀏覽器類應用,上述權限並非提供正常服務所必須,已超出合理的範圍。而百度的回應和今日頭條幾乎是一個套路:「百度App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電話』,而百度App敏感權限均需授權,且用戶可自由關閉」。

不難發現,江蘇消保委和百度之間一個重要的分歧點就是,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是否存在過分調用用戶數據的問題。

越界獲取,「過度」惹來禍患

其實手機App看上的權限,還有很多。麥克風只是冰山一角。

來自網際網路第三方研究機構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的《2017年中國安卓手機隱私安全報告》顯示,相比2016年,非遊戲類App在2017年越界獲取「通話記錄」權限的由3.2%增長到6%,越界獲取「彩信記錄」權限的比例由0.2%增長到14.3%;教育類App中,獲取「使用話筒錄音」權限的比例由65%增加到68%,獲取「打開攝像頭」權限的App比例由53%增加到74%;而投資理財類App越界獲取「讀取通話記錄」「讀取位置信息」「打開藍牙開關」和「訪問聯繫人」權限較多,分別有7.7%、5.7%、4.2%。

有意思的是,不少App常常鍾情於和自身功能幾乎「渾身不搭界」的權限,比如手電筒App會要求讀取位置信息,理財App會提出讀取通訊錄等等。而如果用戶拒絕某些權限的申請調用,這款軟體還會在使用過程中反覆彈出調用權限的申請,甚至就索性無法使用了。

如此「越界」,自然是為了儘可能獲取更多的用戶數據。所謂「得數據者得天下」。一些App開發者「不管有用沒用,拿到權限再說」的做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積累自己的大數據資源,這無論對商品和服務的精準推送、廣告投放,還是軟體改進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更深層次看,對於很多貼著科技標籤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收集用戶的各種信息,在市場上搶佔先機,不僅是做生意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的先決條件。如果看到數據背後超越營銷功能的價值,或許就不難理解一些App為何會去過度索取消費者的權限,盡一切可能收集用戶信息了。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對於App過度調取用戶權限的相關法律和監管比較滯後,一旦「越界」後具體的懲治措施並不明確。實踐中,也尚未有App「越界」調用權限後被追責或受到處罰的判例。此外,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還僅限於刑法,在民法和行政法上還存在不少真空地帶,這直接導致相關保護規範力度不足,措施不夠。

由於存在各種監管盲區,受利益驅使,目前相當多的企業都無視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對於用戶而言,手機App搜集到的信息越多,用戶所面臨的風險也會越大:一旦惡意盜取用戶數據的行為發生,隱私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竊取,後果可大可小。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用戶往往習慣在安裝手機應用時,一路允許授予大量的權限。因此,專家也建議大家要關注手機上App的權限設置情況,禁止App調取不必要的權限。

選擇,隱私換取生活便利

曾幾何時,我們還不怎麼關注自己個人信息的洩漏問題,郵箱地址、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甚至是身份證號碼都有可能輕易地暴露給陌生人。然而,當你被各種廣告、垃圾信息不斷騷擾,還時不時面臨受騙上當的風險時,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凸顯了出來。如今,社會各界普遍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隱私也就成了今年的一大輿論焦點。

事實上,在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限制自己的隱私信息被網際網路公司所掌握。用部分的個人隱私換取生活便利,大概是現代人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以地圖App來說,當你在愉快地使用免費導航功能的時候,所有的位置信息其實都已經留下了痕跡。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對於個體來說,隱私保護就是空談呢?

對於近期集中爆發的App搜集個人隱私事件,有業內專家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沒給出不同的解釋。科技自由撰稿人寧宇在自己的公號上發表文章,認為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用戶對App搜集個人信息的行為,其實也不必過於杞人憂天。寧宇認為,大公司關注的是群體行為,因此對於客戶行為的分析,往往是針對某個維度進行的,如果你在這個維度的特徵符合他的生意目標,就會給你推送相關信息。

按照寧宇的解讀,如果聽過「群體畫像」,你就可以大概理解這門生意的邏輯:網際網路公司在採集用戶數據時,一般是先事無巨細先搜集數據,然後在此基礎上給個體貼上興趣、行為特點等各種維度的標籤,再按照標籤來劃分群體,進而完成相關的分析。簡單來說,單個用戶在這些企業面前,很可能就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標籤。智能推送信息,最多能做到增加交易的成功率,儘管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騷擾,但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和麻煩。因此,對於App搜集個人信息,既不要麻木不仁,也不必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用戶真正需要關心的是,如果這些數據信息被惡意盜用,甚至根據個體情況,來編造謊言、製造騙局,從而給用戶帶來財物和精神傷害,這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

在專家看來,提高公民隱私保護意識,有利於形成保護個人隱私的良好氛圍,但這其實還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要對數據的擁有者提要求,強化對巨頭企業行為合法性的行政監管。尤其是針對消費者被侵權,但尚未察覺損失的情況,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展開檢查,建立適當的個人信息侵權行為行政處罰機制,一旦發生數據和信息洩漏的情況,必須倒查追責,讓隱私保護的問題更加規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手機APP會隨時監聽用戶? 安全專家稱用戶「想太多」
    事情始於去年7月,江蘇省消保委曾對一批熱門手機APP進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其中「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在消費者安裝前,未告知其所獲取的各種權限及目的;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權限」。消保委向百度公司發出調查函後,多次催促回復未果,決定對百度提起民事訴訟。
  • 【風險提示】過度採集信息問題突出 手機App普遍存在越界索權
    過度採集信息問題突出  App普遍存在越界索權  經常逛淘寶的人都知道,只要在淘寶網搜索某件商品,很快就會出現大量相關推送。  「這讓我感到很不安,網絡上的一舉一動都好像有『老大哥在看著你』,沒有隱私可言。」在北京工作的張帆說。
  • 百度的APP能監聽你的電話嗎?
    手機截圖  上周,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下稱江蘇省消保委)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監聽電話、定位」。1月8日,百度召開媒體溝通會,再次強調旗下APP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電話,同時百度APP敏感權限均需授權,且用戶可自由關閉。  專業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用戶給予APP相關權限,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監聽等操作的。
  • 騰訊報告:所有安卓App均獲取隱私權限 2%越界獲取
    不過,安卓端手機App越界獲取手機權限的情況正逐漸減少,到2018年下半年,僅有2%的手機App存在越界獲取手機隱私權限的行為。該權限被惡意App軟體獲取後,被洩露的聯繫人數據很有可能被傳播垃圾郵件、簡訊或電話的人利用,而且用戶的帳號數據也會洩露;而讀取簡訊/彩信權限則允許App發送簡訊、接收簡訊、查看設備上存儲的簡訊、 毫無提示地刪除收到的簡訊,如果該權限被流氓App利用,會產生資費。此外,實時簡訊驗證碼是很多關鍵服務的「最後防線」,涉及該權限的獲取時,用戶要更加注意。
  • 貝貝App索要麥克風權限「監聽」通話?回應:開權限是為貸款服務
    原標題:貝貝App索要麥克風權限「監聽」通話?  隨著母嬰類產品的需求旺盛,一些母嬰類電商平臺也應運而生。其中,以主打「媽媽團購」為特色的母嬰特賣平臺貝貝網受到不少媽媽的青睞。  然而,寶媽們可能並不知道,當使用貝貝App給寶寶挑選母嬰用品時,該App不僅會讀取用戶的手機通訊錄,還會使用麥克風權限「監聽」通話,但其聲稱「麥克風錄音」權限是應用在金融服務。  要求提供多項權限  貝貝網是杭州貝購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網站,主營母嬰產品,貝貝App以獨家折扣、限時搶購為特色。
  • 百度的APP能監聽你的電話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手機截圖  被指控涉嫌「監聽電話」,百度方面回應稱,沒有那個能力;專業人士表示,技術上可以實現監聽,但很少有人這麼做  上周,江蘇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下稱江蘇省消保委)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監聽電話、定位」。
  • 美圖秀秀等91款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有的甚至可以監聽手機...
    最近,中消協發布了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情況,報告顯示,共測評的10類100款APP中,有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越界」,即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一起來關注一下。一、超九成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從測評結果來看,100款APP中多達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 手機"竊聽風雲"大調查:APP為啥要獲取麥克風權限?
    現在很多App都希望獲取手機麥克風權限,這背後究竟有何用途?澎湃新聞記者查閱了國內幾家主流App獲取麥克風權限的理由,比如,淘寶、京東等電商App是出於讓用戶方便使用語音購物或與客服語音交互的目的,微信、QQ等社交App則出於語音輸入或語音轉文字等目的,美團點評等生活O2O平臺則是出於分享點評視頻等目的。
  • 幾乎所有手機APP都在獲取用戶信息:對「越界」取隱私說不
    幾乎所有手機APP都在獲取用戶信息:對「越界」取隱私說不 對於應用服務商們來講,通常的傾向是把這個應用範疇劃的越大越好,避免將來受到訴訟的可能APP下載要儘量選擇官方渠道,第一次安裝軟體要建立一個習慣
  • 突然刷屏的捏臉APP ZEPETO竟是有監聽和錄像功能?
    突然就刷屏了的捏臉app Zepeto?火爆朋友圈的ZEPETO 遊戲竟是有監聽和錄像功能?最近很多小夥伴應該都下載了火爆朋友圈的ZEPETO,創建你的3D虛擬形象,現在玩ZEPETO和當年玩QQ秀的應該是同一批人。
  • 麥克風不應該影響耳機音質,監聽耳機也應該能在手機上用
    同樣地,麥克風為了正常收音,也會有正/負兩極,正極為信號輸出,負極為電流迴路。因為用於迴路的負極不需要負載信號傳輸,所以一般有麥克風的耳機會將耳機單元的負極與麥克風的負極共同使用一條線芯,迴路中難以避免的信號串擾使得聲音的分離度和清晰度大受影響。
  • APP廣告不斷「越界」,要給用戶一個說「不」的機會
    在搜尋引擎中查找一些關鍵詞,立刻就有相關的廣告佔據屏幕;刷著朋友圈,卻時不時看到平臺推送的廣告;剛和朋友聊起過什麼商品,打開網購軟體很快就會接到相應的廣告推送……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而大多數用戶面對不斷「越界」又關不掉的APP廣告,只能束手無策。
  • 如何選擇監聽耳機及錄音棚監聽耳機推薦
    足夠專業的監聽耳機並不便宜,但是不必為每個人都提供價格最高的耳機,不需要選擇多個相同的型號,也可以試著選擇不同的型號應用實現多樣化。鼓' L$ m4 \' f0 y# s9 u" {www.audioapp.cn  audio app鼓:隔離度對於錄鼓來說比什麼都重要。不僅需要這種來隔離鼓聲(讓鼓手可以聽到混音),而且還可以防止噪音和混音串音到麥克風。
  • 手機App監聽你和家人的對話,對話出現在評論區和新聞中,教你關閉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手機被人監聽,大多數都是來自APP的後臺監聽隱私,當你發現手機App監聽你和家人同事的對話,對話出現在了評論區和一些小編的新聞中,教你關閉。美國知名的社交軟體Facebook(臉書)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在他電腦上做的網絡隱私防護。
  • APP被指「監聽」用戶 個人信息靠什麼保護?
    此前,因「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手機APP涉嫌在消費者安裝前,未告知其所獲取的各種權限及目的,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權限,百度被江蘇省消協提起公益訴訟,案件已被當地法院正式受理。此外,很多今日頭條的用戶也懷疑自己被「竊聽」了。
  • 百度:旗下App沒能力監聽電話,小米:獲取權限後,可進行監聽
    隨著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大公司捲入用戶隱私的糾紛,在不斷地解釋和澄清中,我們也發現了更多「侵犯」隱私的手段,比如一款App就可以監聽你的電話。今日(1月9日)中午,MIUI官方發微博稱,App在獲取用戶的權限後,具備監聽電話的能力。
  • 9成APP權限越界 編輯教你一招制服流氓軟體
    近日中消協公布了一份「百款APP信息手機和隱私政策測評」,其中不少我們熟悉的軟體都因權限越界榜上有名。什麼叫做權限越界?如何避免信息洩露?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所了解。」通訊錄信息」、「身份信息」、「手機號碼」三類信息,但在有些APP上則會收集與本身毫無關係的信息來進行商業化。
  • 9成APP權限越界 教你一招制服流氓軟體
    近日中消協公布了一份「百款APP信息手機和隱私政策測評」,其中不少我們熟悉的軟體都因權限越界榜上有名。什麼叫做權限越界?如何避免信息洩露?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所了解。由於報告內容過長,這裡放上原文,有需要可以看一下,我這裡先簡單總結一下。
  • 禁用麥克風就能防止監聽?用耳機也可以
    有沒有想過會有人透過你的網絡攝像頭監視你,通過你的麥克風監聽你?是不是想想就覺得毛骨悚然!
  • 今日頭條監聽手機麥克風?人工智慧與用戶隱私亟待劃清界限!
    接著,今日頭條又被網友質疑「亂用手機麥克風監聽用戶說話」。   頭條能監聽你的手機麥克風?  對此,今日頭條於2018年1月4日下午2點58分緊急發布【致廣大用戶關於授權今日頭條使用手機麥克風的說明】(以下稱《說明》):「除非用戶授權頭條使用麥克風,否則無法收到語音信號;今日頭條用戶信息積累靠的是用戶點擊,而在技術上無法通過麥克風收集聲音信息的方式獲取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