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大漠 綠色長城——鄂爾多斯在毛烏素沙地綠色實踐中書寫世界奇蹟

2020-12-25 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

  

    金秋時節,行走在鄂爾多斯境內的毛烏素沙地,處處可見藍天白雲,綠草如茵;微風拂過,草香花香沁人心脾;登高遠眺,滿目蔥蘢,綠色觸手可及。

  若把時間坐標拉長,新中國成立之時,鄂爾多斯則是另一番景象:佔國土面積48%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浩瀚無垠、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48%的乾旱硬梁、丘陵溝壑區,也是一片荒寂。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積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境內,亦稱為鄂爾多斯沙地。

  綠色,是鄂爾多斯人千年的夢想。播種綠色,是鄂爾多斯人的堅守。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鄂爾多斯歷屆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把生態建設擺在首位,「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持之以恆地在毛烏素沙地開展了大規模治沙造林運動。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鄂爾多斯深刻認識、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作出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戰略用意,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本建設,持續做好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大文章,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沙裡淘金、綠富同興的生態大戲。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

  而今,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鄂爾多斯人高擎綠色之劍,在大漠中構築起一道又一道綠色長城,使境內70%的毛烏素沙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劃破了「生命禁區」不可治癒的堅冰,守住了自己的家園,守衛了九曲母親河,守護了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提供了「綠色樣本」,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綠色信念——回望毛烏素沙地「生態苦旅」,治沙造林史是一部奮起抗爭、悲壯雄渾的進軍史,也是一部「中國特色生態建設」創業史

  「毛烏素」是蒙古語,意為「不好的水」,荒沙地、鹽鹼水似乎是毛烏素的標誌。但時光回溯千年,這裡卻是水草豐美之地。

  史料顯示,秦漢時期毛烏素地區是氣候溫暖溼潤的綠洲。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漢朝尚書令虞詡在給漢順帝上書的《議復三郡疏》載,這裡「沃野千裡,谷稼殷積……水草豐美,土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唐代以來,這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元明以後更是濫墾濫牧。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毛烏素沙化程度達歷史之最,逐漸退化成為不毛之地,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一曲綠洲向沙漠退化的悲歌,在毛烏素哀奏千年;毛烏素人久為風沙所苦,卻不知道「苦日子啥時候是個頭」。

  改變,是必然,也是必須。

  為了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鄂爾多斯各族人民響應綠化祖國號召,開始滿懷壯志地書寫一部可歌可泣的綠色傳奇。

  一場喜雨滋潤後,碧空如洗,烏審草原綠意蔥蘢。記者來到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83歲蒙古族老人傲特根格日樂家,聽老額吉講述過去的故事,一幕幕場景躍然眼前。

  談起當年的經歷,老額吉情不自禁唱起一首當年剷除醉馬草時的蒙古族牧歌。歌聲穿越時空,和60多年前毛烏素沙地上空飄蕩的草原民歌匯聚在了一起……

  上世紀50年代,處在毛烏素沙地腹部的烏審召風沙肆虐,牧草不長,醉馬草叢生。當地牲畜的死亡率高達40%,其中大部分因啃食醉馬草致死,剷除醉馬草成了烏審召人最緊迫的任務。

  1958年,布日都嘎查牧民寶日勒岱帶領60多名青年組成「紅色青年突擊隊」,把深入沙地剷除醉馬草的任務包了下來。

  茫茫大漠,風沙肆虐。「紅色青年突擊隊」逆行在毛烏素沙地中,哪裡有醉馬草,哪裡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以天為被、地為席,幹到哪裡就吃在哪裡、住到哪裡,出工和收工時常常排成一列,領隊人扛著紅旗,大家齊唱草原民歌,防止隊員在大漠裡迷失。

  傲特根格日樂就是「紅色青年突擊隊」的一員。當時,只有20歲的她扛著鐵鍬、背著鍋碗被褥,在人群中身影尤顯單薄瘦小,但步履堅定、信心滿滿。

  連續奮戰後,醉馬草難覓蹤影,烏審召牧業迎來大發展。1959年,烏審召牲畜總數增長34%,成畜死亡率下降到3.3%,啃食醉馬草中毒致死的現象基本消除。

  1960年,年僅22歲的寶日勒岱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並出席全國「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登上天安門城樓,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由剷除醉馬草開始,以一代治沙女傑寶日勒岱等為代表的烏審召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秉持著心中的綠色信念,從挖草甸圍庫倫、興建草庫倫和樹庫倫,到「前拉後擋」與「穿靴戴帽」治理沙丘,在浩如瀚海的毛烏素沙地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

  年復一年的綜合治理,烏審召有效地鎖住了一道道「沙漠黃龍」,「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料、要樹」的「四要」誓言漸漸變成現實。據統計,當時17萬畝流動沙丘被封固,有近6萬畝寸草不長的荒漠變成了林草蔥鬱的草牧場。

  歷史將這一刻定格。為了生存全民治沙,烏審召是鄂爾多斯市的一個縮影。

  1965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作出決定,命名烏審召為學習大寨的典型——「牧區大寨」。

  1965年11月25日,《內蒙古日報》發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烏蘭夫為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公社的題詞:「學習烏審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設草原,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號召全區人民向烏審召學習。

  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牧區「大寨」——記烏審召公社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革命道路》和《發揚烏審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論文章。

  作為全國牧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牧區大寨」烏審召的故事享譽全國,成為各地學習的典型,並在鄂爾多斯大地迅速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他是一個毛烏素沙地中的普通牧民,也是一位與沙漠抗爭的鬥士,更是一名用堅守和執著播撒綠色的「治沙愚公」,他叫沙木騰。

  沙木騰在鄂託克旗蘇米圖蘇木哈達圖嘎查用一輩子的堅守,栽培林木3萬多株,讓1.5萬畝光禿禿的明沙坡披上了綠裝,6000多畝流沙得到了有效控制,被當地農牧民譽為「沙漠白鬍子老人」。

  1972年以來,「治沙愚公」沙木騰曾多次出席旗、盟、自治區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受獎30多次;1975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並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鄂爾多斯大膽改革創新,較早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政策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從鄂爾多斯東部到南部再到西北部,若為毛烏素沙區百姓畫一幅像,一定會有這些元素:黝黑髮亮的皮膚,粗糙結繭的手掌,倔強的脾氣,十足的韌性。就像在沙區隨處可見的一種植物——沙柳。

  沙柳作為當地鄉土樹種,生命力極其頑強,具有「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加上它成活率高、適應性強,是固沙綠化的不二之選。

  在烏審旗,我們見到了這樣的沙柳,這樣的人。

  一條烏黑油亮的長辮子,紅黑相間的花格半袖,綠色長褲,粉色絲巾,笑容淳樸。她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女傑、全國治沙英雄,因為治沙名揚國際的中國女性,殷玉珍。

  殷玉珍出生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1985年,19歲的她嫁到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新家的地名「緊背沙」,她想,不會比娘家那邊更荒涼吧。誰知道,這裡沒有路、沒有電,抬頭是沙,低頭也是沙,方圓十幾裡只有一戶人家、一棵樹。

  新婚夜,風颳得邪乎。「新房」是在一個多半截子埋在沙裡的「地窨子」裡。刮上一夜「黃風」,「地窨子」幾乎被埋住。終於盼到天亮,門打不開了,小兩口挖了半天沙才爬了出來。

  咋不想逃離呢?殷玉珍垂著淚低著頭在前面走,老實巴交的丈夫白萬祥在後面哭,再後面是眼巴巴的公婆。家裡那條小狗也追上來,圍著她咬褲腳。還是心軟了,夫妻倆抱頭痛哭,又回到了那間「地窨子」裡。

  哪兒的黃土不埋人呢?這輩子就讓沙子欺負著,一寸一寸吞噬了?好強的殷玉珍不甘心。一次她去打水,猛然發現井邊的一株小樹泛了綠。一個念頭瞬間點燃:一棵樹能活,這沙窩窩裡就能種樹。有了樹就能擋住沙,擋住沙就能保住家。

  山窮水盡時,殷玉珍賣掉了家中僅有的財產——一隻三條腿的母羊和剛產下的羊羔,換來200多棵樹苗。

  「她這麼折騰你也願意啊?」記者問。

  寡言的白萬祥還沒回答,正在隔壁間梳頭的殷玉珍大聲打趣:「不願意連老婆都沒了!」

  白萬祥無聲地憨笑,半天才說出一句:「她種樹是對的。」

  1987年3月,殷玉珍懷著8個月大的兒子,挺著大肚子種樹。「那苗苗多珍貴啊,錯過季節就栽不活了。」突然,肚子一陣劇痛,殷玉珍倒在地上,孩子就降生在沙子上……

  「現在的驢馬牲口都沒有吃過那樣的苦。」她回憶時一臉的決絕,「寧肯種樹累死,也不叫沙漠欺負死!」

  天道酬勤,年年如一日的造林總算有了回報。據林業部門測定,到1999年,殷玉珍種樹治沙面積已達3萬畝,「緊背沙」變成了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沙漠綠洲」。

  跨入新世紀,鄂爾多斯確立建設「綠色大市」的發展目標,在全國率先推行「禁休輪牧」,出臺了「三區」規劃、禁休輪牧、生態治理獎補機制等政策措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相繼啟動實施,大量國家資金和工程項目帶動了沙區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是林業建設歷史上投資大、速度快、成效好,農牧民得實惠多、引人注目的高速發展時期。

  各旗區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前擋後拉、穿鞋戴帽,鎖邊蠶食、逐步推進」等治理方法,以及「高杆造林」「水衝沙柳」「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荒漠化治理新技術,形成了「以個體造林為主,國家、集體、群眾一起上」的治沙造林局面。

  1966年,斯慶巴特爾出生於鄂託克旗蘇米圖蘇木馬什亥嘎查,當地牧民把他稱為「綠洲的開闢者」。2001年,他從當地承包了4600畝的荒沙,其中半流動沙丘佔三分之二,當時能看得見的綠色只有16株旱柳,雖然少得可憐,卻依然倔強地向他展示著綠色的希望。

  他從中領悟到:「沙漠再大也是死的,只要找對路子,橫下心,治一丘少一丘。」從此,斯慶巴特爾正式踏上了「播綠苦旅」,開始了他「與沙共舞」的人生。

  「那時候沒錢買樹苗,丈夫靠外出打工來支撐,經常住在牧民家裡受苦幹活,只換樹苗不要工錢。」妻子斯慶其木格辛酸回憶。

  在與沙漠朝夕相處的艱難日子裡,斯慶巴特爾漸漸摸清了它的「脾性」。根據立地條件,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種植沙柳、旱柳為主,種植楊柴、花棒為後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走科學治沙的道路。

  從2003年起,斯慶巴特爾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進一步加快荒沙治理步伐,「前擋後拉」先打「遊擊戰」,再打「陣地戰」,再倔強的沙子也被治得沒了脾氣,灌木植物成活率達到9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頂層設計和規劃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力度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根本上推動了毛烏素沙地治理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鄂託克前旗以水為中心的造林種草大文章,繪就了「三區分劃、突出重點、整體跟進」的生態建設大藍圖。截至2019年底,鄂託克前旗累計圍封退化、沙化草牧場1288萬畝,改良「三化」草原34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3.9%,植被覆蓋度達到了46%以上。實施「千家萬戶種百樹」等地方工程,創新實施「掏錢買活樹」機制,湧現出一批以曹扎娃、馮治庭、米啟旺等為代表的造林大戶。

  鄂託克旗以每年造林22.5萬畝速度遞增,截至2019年,累計完成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428.32萬畝。先後湧現出斯慶巴特爾、嘎如迪、查汗巴娃等全國和全區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集中連片造林大戶達到200餘戶。

  在烏審旗,森林面積現已達到了576萬畝,宜林荒沙面積降至不足200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32.89%和80%。建成千萬元以上規模林沙企業3家,培育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國家級專業合作示範社2家。僅千畝以上的造林大戶就有214戶,湧現出了以殷玉珍、盛萬忠、烏雲斯慶13姐妹等為代表的治沙勞模和造林大戶。

  殷玉珍35年的堅持,感動了世界。7萬畝綠植,把這一帶的毛烏素變成了「綠色王國」。聽過殷玉珍的故事,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漂洋過海來到烏審,一定要親眼見見這個了不起的中國女性。

  她帶我們攀上一座防火塔,眼底是一望無盡的綠色。「站在哪個梁上看,都是望不盡的綠。我的夢想,就是把這裡變成綠色的海洋」。這個倔強的女人,依舊甩著長長的辮子。夕陽給她被風沙壓彎的身板,鍍上了一層金色。那一定是不向命運屈服的顏色。

  紅色傳承——打開毛烏素沙地「綠色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根植於心的時代追求

  黨的十九大以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有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和一大批重大生態工程落地,毛烏素沙區牧民幹勁更足了。

  綠色發展實踐中,鄂爾多斯堅決落實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決策部署,久久為功,踐行對「生態」和「綠色」的理解,建立「牧區大寨」體驗式生態教育基地和烏審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接力傳承,讓綠的底色在這片沃土上更加濃重。

  進入新時代,綠色烏審繼往開來,傳承弘揚「牧區大寨」精神,推進「黨建領航·綠色崛起」品牌創建,挖掘整理「牧區大寨」生態建設歷史資源,創新開展「回顧式」生態體驗教育,構建起從烏審召嘎查到布日都嘎查的「老樹講生態」生態教育項目,進一步挖掘展示紅色革命文化,「牧區大寨」黨員幹部培訓教育基地投入運營,「綠色信念+紅色傳承」新內涵正在廣大黨員幹部當中掀起新的「頭腦風暴」。

  走進烏審召鎮烏審召嘎查,「牧區大寨黨旗紅」一行紅色大字赫然入目。「我們要打造『全國畜牧業老典型』鄉村振興新典範,讓新時代的『牧區大寨』精神傳得更遠、更久。」烏審召嘎查黨支部書記永紅說,他是在「牧區大寨」精神影響下長大的,寶日勒岱當年倡導的「空中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都變成了現實,牧民的家園從荒漠變綠洲,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布日都嘎查牧民蘇雅拉達來,不僅從母親傲特根格日樂等上輩人身上傳承了烏審召人治沙造林永不停息的行動力,還繼續向下一代傳遞著「牧區大寨」精神,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將「綠色行動」進行到底。

  前兩年,蘇雅拉達來在城裡買了新房,供2個孩子上學居住。假期周末,孩子們常常回來牧區照料家裡的牛羊,和父母親一起種樹造林、綠化草場,綠色印記已經牢牢銘刻在祖孫三代人身上。

  「草原生態不好,我們就生存不了。只有把草原生態建設好,環境好了,我們的收入才能提高。」現在,蘇雅拉達來家養鄂爾多斯細毛羊150多隻、牛30多頭,還從林草部門申請到1000畝楊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加上禁休牧補貼等收入,一家6口人年純收入能有20多萬元。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綠的草地,成群的牛羊……」歌中對美麗、幸福草原的嚮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傳承中,綠色信念綿延不息。老額吉傲特根格日樂依舊精神健碩,步履穩當,她唱了60多年的牧歌,直到今天,乃至未來,仍會繼續傳唱下去……

  紅色七月,殷玉珍比平時更加忙碌了。去年6月,烏審旗生態文明教育、薩拉烏蘇幹部實訓基地在她家的小別墅西側正式投入運營,她又有了一個「教員」的新身份。

  一連數日忙著教學,不知果園咋樣?殷玉珍給丈夫交待著,自己拐到果園裡看看。偌大的果園坐落在房子西面兩百米外,一陣桃李杏的香味飄浮在空氣中,沁人肺腑。

  一條林蔭大道旁邊的幾百畝瓜果雜糧全是有機種植,不施化肥農藥,肥料用的是羊糞和牛糞。「沙地裡無汙染,都是綠色食品。」殷玉珍說。

  果園東南面百米外一片林子中間,200多隻羊在圈裡吃草。牛圈暫時空了,今年春天,殷玉珍把20多頭牛全賣了,用來買松柏樹苗。

  日上頭頂,松樹散發出特有的清香。殷玉珍喜歡綠樹和沙土的氣息,就像她喜歡睡土炕、愛吃農家菜一樣。即使頭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標兵等多頂桂冠,她始終保持著農家女樸素、勤勞、厚道的品質。

  汗水浸透在沙地裡,沙地以逐年增收的果實回報殷玉珍。有機瓜果、雜糧優質優價,供不應求;種植養殖近幾年每年收入七八十萬元,蘊藏的財富從綠色的林海裡如不竭的泉水涓涓流淌。

  松樹是常青樹,在北方冬天的嚴寒風雪中,依然身姿挺拔。從不懂樹到逐漸懂得科學種樹,殷玉珍2005年以來每年幾萬、十幾萬株栽種油松、圓柏、樟子松等七八個松柏品種。目前,她已經種松柏樹3萬多畝,目標是種到5萬畝,讓7萬畝沙地全部披上「新綠裝」。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是種樹人最大的精神力量。」殷玉珍信心滿滿地說,「感恩黨和國家,感恩新時代,我不僅要種十年的樹、百年的樹、千年的樹,讓這裡一年四季常青常綠,更要用心用情地講好每一堂生態課,讓子孫後代能萌綠色福報。」

  「我個人能量有限,這靠的全是黨和人民」。這是沙木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走進鄂託克旗蘇米圖蘇木,老故事經久不衰,一個個新時代的治沙英雄又在這片草原上續寫出了新的綠色傳奇。

  斯慶巴特爾,這位新時代的全國勞模,談及沙木騰時說:「沙木騰已不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我們這裡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精神力量。換句話說,我們都是沙木騰,人人都是沙木騰。」

  歷史的進程不會因為個人而改變,但會因個人的努力而產生奇妙的蝴蝶效應。放眼整個蘇米圖,在一個個「沙木騰」的模範帶動下,已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6.4萬畝、天然林保護工程9.3萬畝,「沙木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林、萬畝林基地、騰格爾林等眾多義務植樹基地相繼建成並初具規模。

  隨著生態的改善,近幾年來,蘇米圖蘇木以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業為基礎,把加速發展肉牛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助力牧民發展肉牛產業。

  2017年,斯慶巴特爾已種活苗木11萬株,草場綠化覆蓋率高達90%,養羊的數量日益增長。作為一名黨員,他把自己的1000畝優質牧場,無償贈與生活陷入困境的原承包者的弟弟。

  2018年,斯慶巴特爾開始減少養羊數量,一次性貸款10萬元,買了13頭當地土牛。

  2019年,蘇米圖蘇木成立政府主導的「內蒙古寶曼牧業有限公司」及牧業技術和農機技術服務隊、專業養殖合作社5個,建立肉牛示範養殖基地1處、凍配改良站3處,集體飼養安格斯肉牛433頭。不到一年時間,為牧民累計完成改良4000餘頭肉牛,全蘇木養殖量達到5.8萬頭,曾經的沙漠變成了萬頭牛場。

  去年,斯慶巴特爾依託政府技術力量,實施了「土牛換優牛」,養殖60多頭優質肉牛,主要品種以西門塔爾肉牛為主,其中還有十幾頭黑安格斯。當年,出欄20頭6個月大的牛犢,僅此一項,純收入就有14萬元。

  「牧場有林、林中有果、林下有草、草裡養雞,一林生多『金』,去年收入超過100萬元。」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沙爾利嘎查老支書額爾德尼說,「村裡自然條件較差,地越種越薄,靠啥奔小康?打『綠色牌』!黨和政府引導群眾發展林草產業,既能『鎖』住水土,又能『鼓』起錢袋。」

  像額爾德尼這樣的家庭林場、草場戶還有很多。2019年,鄂爾多斯以國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契機,重點依託林草生態建設工程項目,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全市範圍評選家庭林草場示範戶,當年完成57戶命名掛牌。截至目前,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申報家庭林草場戶子達600多戶,計劃完成草原生態修復28.16萬畝。

  「這是在實踐中探索找到的一條適合鄂爾多斯荒漠化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的『細胞工程』,是實現由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轉變的有效途徑。」市林草局局長韓玉飛介紹,在全市範圍選樹熱愛林草生態發展,且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經濟效益較好的農牧戶為家庭林草場示範戶,通過典型示範,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市林草生態建設,形成林草生態修復治理規模效應。

  生態是底色,發展是根本,和諧是境界。

  鄂託克前旗在生態建設中摸索「黃金法則」——在草畜平衡的天平上,「草」和「畜」是兩個矛盾的變量,變「減畜」為「增草」,同樣可以達到二者的平衡。

  鄂託克前旗人對檸條極為「熱衷」,就拿昂素鎮來說,可利用草牧場總面積560萬畝,現有檸條總面積240萬畝。今年啟動「百萬畝檸條項目」,計劃種植10萬畝,目前已種植7萬畝。不僅鎮裡規劃種檸條「大項目」,廣大農牧民也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種檸條改良草場。

  三年前,蘇力迪嘎查牧民賽西雅拉圖為了徹底改變家中1800畝草牧場沙化狀況,作了一個「釜底抽薪」的決定,在嘎查的幫助下向鄂託克前旗農牧局申請檸條種植項目,在自家草牧場上種滿了檸條。為了保證檸條的成活率,賽西雅拉圖舉家搬遷,不再放牧,讓檸條在這片草原上紮根、生長、繁衍。三年後,賽西雅拉圖的草場已是綠意盎然。

  同是昂素鎮,2019年,阿日賴嘎查牧民王忠種植苜蓿面積達到1000餘畝,當年賣草100多萬公斤,賣牛羊100多頭只,純收入200萬元以上。苜蓿價格高的時候賣草,價格低的時候用它餵牛,可以實現多種增收,短短幾年,王忠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賽西雅拉圖、王忠等種養殖大戶,還有一筆額外的「生態獎金」。近年來,鄂託克前旗堅持走生態文明之路,並率先設立了生態建設與保護獎勵基金,每年拿出100萬元獎勵在生態建設與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農牧民、嘎查村。

  昂素鎮阿日賴嘎查牧民孟克吉日嘎拉依靠2000畝草場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年收入60多萬元,「為了保護植被,我放牧的原則是,載畜量如果是200隻,我只放100隻。」

  「不要蒙塵的GDP!」帶著這樣的決心,鄂爾多斯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實現環境保護生態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過程低碳化、產出回報最大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煤礦「三大難」水、火、瓦斯中,水列居首位,煤礦人形象地稱其為「水老虎」。透水事故一旦發生,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然而,在神東礦區,人們在礦井下建水庫,將「老虎」關進籠子裡,變水害為水利。在滿足煤炭生產需求的同時,大量閒置的礦井水用來澆灌樹木,助力地上生態修復、形成生態循環,荒漠礦區變綠洲。

  林子蒼翠連綿不絕,松樹列隊挺立咬定青山……從鄂爾多斯伊金霍洛國際機場驅車向東6公裡,置身於天驕御苑的茫茫林海,遊客們往往難以置信: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飛鳥無棲樹」的荒涼之地?

  從2018年開始,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按照「科學規劃、規模開發、綜合治理」的思路,積極找差距、補短板,採取「生態建設+工礦企業+產業+農戶」的模式,實施了伊金霍洛旗採煤沉陷區天驕御苑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規劃總面積5.1萬畝,總投資1.46億元,分兩期實施,一期已完成綠化2.1萬畝。

  「這塊採煤沉陷區的荒山荒坡變為花果山,為發展生態旅遊打下良好基礎,必將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聖圓烏蘭木倫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玉剛描繪著礦區的未來。

  無獨有偶,全國已建成的最大煤炭化工一體化項目——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將礦井水、疏矸水處理達標後重複利用,而且每年還「長餘」出上千萬噸水資源輸往泊江海子溼地保護區,工業效益轉化為生態效益,工業文明同生態文明和諧共生。

  今年58歲的任永奇是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勝站站長,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任」。1979年,任永奇在東勝縣泊江海子國營治沙站工作;2004年,他被安排到新成立的東勝遺鷗自然保護管理站。從治沙到護鳥,變的是工作崗位,不變的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初心。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東勝區泊江海子鎮和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境內,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及其棲息地。

  任永奇介紹,由於氣候因素所致,從2003年開始,該保護區水域面積逐年萎縮,湖心島消失,遺鷗數量急劇減少,鳥類遷徙期間在保護區內棲息覓食的各種鳥類約2萬餘只,其中遺鷗約400隻。

  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溼地水域面積逐漸擴大。據統計,今年已有40多種約1.5萬餘只鳥類來此棲息,其中遺鷗有2000多隻,是近13年來遺鷗首次大規模回歸。

  金色獲得——探究毛烏素沙地「綠色啟示」,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天舒雲闊、綠水微波,夏日的光線照耀在溼地谷內靜謐的薩拉烏蘇河面上,粼粼波光使河水顯得愈加清澈明淨。

  古老的「河套人」人類文明、綺麗的自然景觀、宜人的生態氣候……薩拉烏蘇散發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神秘魅力,給人們帶來驚奇與沉思,吸引著人們去探尋它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追溯它亙古不變的神奇。

  薩拉烏蘇河下遊,因巴圖灣水庫的存在,形成了獨特的溼地氣侯,2012年,獲評「薩拉烏蘇國家溼地公園」。溼地包含水域、草地、森林、沙地、農田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多種生態系統又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薩拉烏蘇河經過巴圖灣水庫向下洲是河谷農業區,川河田畸、林田稻香,有「塞外小江南」之稱。

  2017年,無定河鎮構建起自治區唯一一個國家田園綜合體「樣板間」。這一項目以梁小平的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載體,將循環農牧業、創意農牧業、農事體驗有機結合起來。

  好山好水出好魚,巴圖灣鯉魚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豐富的漁業資源推動「漁家樂」集中連片,村民通過現代農業這根「金扁擔」,一頭挑起巴圖灣的綠水青山,一頭挑起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田裡蟹稻共生,網絡全程可看。這是無定河村現代農業的「可視化」呈現,也是田園逐夢人梁小平給城裡人吃的一顆「定心丸」。

  村裡開始探索「三金增收」的帶動模式,保證農牧民通過租金、股金、薪金全鏈條分享發展紅利,村裡的水稻面積從1000畝發展到4000畝。梁小平他們按照大米品質、上市時間、銷售渠道的差別,推出了兒童粥米、精品禮盒等產品,1公斤大米能賣60元,村民一年一畝地能增收3000元。

  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惠民。鄂託克前旗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舉措,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探索「一個戰場」同時打贏「兩場戰役」。

  經過一場喜雨的滋潤,敖勒召其鎮查乾巴拉嘎蘇嘎查曾經的荒灘上,萬畝沙柳林更加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嘎查的變化要從2018年成立的扶貧造林合作社說起。合作社總戶數25戶,吸納9戶貧困戶,將爭取來的生態治理項目委託企業實施,社員給企業打工,在保證林木成活的同時,社員的收入也增加了,項目驗收合格後,合作社用經營收益幫助脫貧戶發展產業。

  在鄂託克前旗4個鎮30個嘎查村,「合作社+貧困戶」「政府購買式造林」的生態扶貧模式「遍地開花」。目前,鄂託克前旗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共有30個,社員人數達28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2018年至今,全旗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共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等工程18.43萬畝,項目總資金投入5460萬元,直接利潤達337.29萬元,貧困戶和普通牧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

  美麗生態轉化為「美麗經濟」,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遍地黃沙到如今的綠韻遍野,從住著柳笆房到住上包磚房再到樓板房、小別墅,大草原上的牧民綠色信念看得見,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看得見。

  1970年出生的青克樂,是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通史嘎查牧民,祖輩5代人生活在毛烏素沙地腹部。「過去生態不好,沙化嚴重,從我的祖父開始種樹治沙,如今有幾萬株樹木,大部分草場種有檸條、苜蓿,基本上已無沙可治。」

  青克樂家有草場近8000畝,飼草料基地147畝,標準化棚圈1400平方米,是鄂爾多斯細毛羊改良示範戶和「雙羔」實驗研究戶,飼養著1100多隻細毛羊和60多頭優質肉牛。

  近兩年,一家三口人年收入突破了百萬元。青克樂把家業傳給了大學畢業的兒子,學油畫專業的小主人是個「藝術牧民」,家裡養殖放牧的營生一點也不含糊,飼草料加工機、自動飼餵機、送料車等各類現代化機械運用自如,還會操控無人機、電子監控設備,無人機「溜達」一圈,幾千畝草場的放牧情況在手機上一目了然。

  這兩天,駐村第一書記錫林塔娜和小主人正在商量,想借著北鬥系統全球組網的東風,給家裡的牧場「接」上北鬥,牛羊全部帶上項圈,打造數字牧場、實現智慧化放牧。

  綠歸毛烏素,生機盎然。蘇裡格經濟開發區內一派熱鬧忙碌的景象。

  在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供排水車間內,機器轟鳴,人員往來,工人師傅正在給「產品」裝包。這裡的產品就是幾千萬噸化工廢水經各裝置逐級處理後分離並產出的工業級硫酸鈉和氯化鈉,而廢水達標處理後循環利用,實現了煤化工廢水系統零排放和資源再利用。

  「我們的產品主要是煤柴油、煤瀝青等,原材料來源於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周邊企業產生的廢料、廢渣,去年產值達3000餘萬元。」內蒙古海峽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斌說。

  2020年,這裡還將籌備20萬噸劣質油加氫項目,產出汽油、柴油和石腦油。

  ……

  像這樣已經運行或正在籌劃的項目在蘇裡格經濟開發區有很多。如果把「頂天立地」大項目比作象棋中的「帥」,作為大企業大項目的延鏈、補鏈項目,「鋪天蓋地」的小項目則如圍繞在「帥」棋旁的「相」「馬」,「馬走日,相飛田」,各項目之間科學擺布、成群結鏈,效益凸顯,一盤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大棋在蘇裡格經濟開發區擺開——

  100個項目、過千億元投資,產業鏈深入延伸,搭載起一個體量龐大的工業園區;

  62個工業項目、38個基礎配套項目,架構起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平衡兩極;

  1999年到2020年,這裡的項目從「滄海一粟」變「沙海百星」,從零開始,實現速度與質量的同步飛躍……

  騰籠換鳥,凸顯生機。2012年前,蘇裡格經濟開發區入園企業(項目)有29個。近10年來,通過「擠水分」,剔除殭屍企業(項目)14個,招標優質項目85個,截至2019年底,100個項目實實在在產生效益,園區工業經濟發展實現速度與質量並駕齊驅。

  統籌好了速度與質量,平衡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又成為一道必答題。

  位於圖克工業項目區的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主要投入年產175萬噸尿素項目和年產100萬噸甲醇項目的建設運營。大型煤化工項目投產後收益大、利稅多,同時產生的廢料多、處理難。其中,廢水處理就讓很多企業大感頭疼。

  「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建立起了比國家標準要求更嚴格的廢水處理系統,通過對氣化廢水預處理、有機廢水生化處理、廢水回用、濃鹽水蒸發和結晶等步驟逐級處理,實現了清水全部回用,廢水無一外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煤化工廢水零排放。」中煤鄂爾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供排水車間工藝主任程會軍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姓就是最好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

  「這就是我承包的7000畝沙地。」在烏審召鎮查汗廟嘎查毛烏素沙地深處,牧民烏雲達賴指著遠處的大片沙柳自豪地說,「沙柳既能防風固沙,又能當牛羊的飼料,枝條還可以賣給生物質電廠。」自從承包沙地種沙柳,他家一年多收入3萬多元。目前,像烏雲達賴這樣治沙又致富、為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種沙柳的當地牧民已有200多戶。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志麗介紹,作為全國首家開發利用沙生灌木平茬技術進行生物質發電的熱電廠,實施60萬畝生態能源林基地建設,從單一的治沙造林業務擴增到生物質發電、螺旋藻生產,形成由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質發電(碳減排)—螺旋藻生產(碳捕集)構成的「三碳經濟」產業鏈,每年為當地農牧民提供3000多個就業機會,年供綠電1億多千瓦時,年產螺旋藻約200噸,綜合減排二氧化碳總量達75萬噸/年。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

  雨晴煙晚、滿目芳菲,漫步康巴什區,青翠妙景仿佛一軸水墨畫卷在眼前鋪展——

  青春山,綠色蔥蘢;烏蘭木倫湖畔,水鳥翩躚;水面,靜影如璧。輕風拂過,畫簾盡卷,山朦朧、水朦朧、樹朦朧,人也仿佛醉在這煙雨景色裡。

  一城綠彩,一湖畫意。康巴什,這個從荒漠上崛起的年輕城市,正以其獨特的新姿態,展現著別樣的美。

  荒漠化,如同一柄鋒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每一個地球人的頭上,也高懸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生命線上。

  治沙,關乎一個古老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治沙與治國,在當代,歷史性地走到了一起。

  這是一個地區的責任,一代人的覺醒,更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面對世界的莊嚴承諾:改善受影響人口的生活條件,改善受影響生態系統的狀況,通過國際合作籌措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切實執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使全球受益。

  2017年9月6日,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

  「中國將堅定不移履行公約義務,按照本次締約方大會確定的目標,一如既往加強同各成員國和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共同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習近平主席發給大會高級別會議的賀信,體現了中國在防沙治沙上的大國擔當。

  沙海巨變,舉世矚目。會議達成《鄂爾多斯宣言》,鄂爾多斯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範。

  大會期間,《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人員考察團,深入毛烏素沙地進行專題考察。「毛烏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巴布稱為「中國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大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面對196個國家、地區和2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將「中國現代名城」榮譽送給了鄂爾多斯。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眾多榮譽稱號接踵而至,鄂爾多斯,昔日生態大漠華麗轉身為一座崇尚綠色、宜居幸福、充滿活力的現代新城。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植物種群與數量不斷豐富,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在全市參與生態建設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林業總產值達44.5億元,累計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沙區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1.8萬元,實現了綠富同興的夢想。

  在鄂爾多斯,無論是寶日勒岱、殷玉珍還是斯慶巴特爾……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是一代代共產黨人中的典型代表,都是為戰一片黃沙,盼一星綠蔭,苦苦堅守數十年,為綠色而奮鬥,為綠色白了頭,用心血和汗水在毛烏素沙地上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這些平凡的農牧民、第一線的林草人、最基層的黨員幹部、最普通的科學工作者,數十年埋頭改變,不言不語,不離不棄。縱使時光再艱難地拖行,治沙也成了他們生命中最透亮的聲響、最深沉的底色。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人與沙和」;從強調「人定勝天」,到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回歸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毛烏素沙地由黃到綠的「涅槃」之路上,鄂爾多斯草原兒女用幾十年的持續努力,摸索出具有中國特色、向世界推廣的治沙方案:

  這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制度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

  「毛烏素沙地治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型環境治理體系的先行探索,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民眾廣泛參與的生態環保體系」高度契合,也高度遵循經濟與社會普遍發展規律。

  這不正是生態意義上的「鑿空」之舉嗎?杳渺的歷史長嘆,在今朝找到了答案。張騫時代的商品輸出之路,也成了中國精神、中國行動、中國方案的輸出之路。

  今天,毛烏素沙地正在退出鄂爾多斯版圖,彰顯了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世世代代與黃沙打交道的鄂爾多斯人民過上有品質生活的歷史擔當。

  「毛烏素沙地治理」成為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防治荒漠化模式,並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

  遙遠的東方地平線上,一輪紅日噴薄而出,萬道朝霞交相輝映……每一個中國人都懂得它的含義,這,是嶄新的開始!

相關焦點

  • 記者手記:毛烏素沙地為什麼成了「綠水青山」的實踐樣本
    15年間,多地探索走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橫亙陝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正是「兩山論」生態文明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樣本之一。作為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在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下,經歷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嬗變。
  • 毛烏素沙地治理一線報告: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
    原標題: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來自毛烏素沙地治理一線的報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拍攝的治理後的毛烏素沙地(無人機照片)。記者 連振 攝橙紅色的沙棘果緊抱枝頭,柳樹上墜滿黃葉,油綠的松樹成行成片……深秋,廣袤的毛烏素沙地上疊翠流金。
  •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
    劉毅攝  連綿的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生機盎然,蔚藍的天空上飄浮著朵朵白雲,清新的空氣讓人忍不住暢快地來上幾個深呼吸……  這裡是毛烏素沙地?腳底時而踩出的黃沙以及遠處的沙丘提醒我們:是的,沒錯。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橫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南部、陝西省榆林市北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東北部。
  • 中國昔日不毛之地毛烏素沙地長出「致富樹」
    中新社鄂爾多斯6月17日電 題:中國昔日不毛之地毛烏素沙地長出「致富樹」中新社記者 李愛平「以前連草都不長的毛烏素沙地,這幾天桃花、牡丹花都開了,你說變化大不大?」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當天,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境內的殷玉珍這樣問記者。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地,三分之二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中國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消息顯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態整體改善。
  • 毛烏素沙地的「明沙」綠了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1日電 題:毛烏素沙地的「明沙」綠了「明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地區方言,意為明晃晃的沙地,光禿一片、無邊無際。這是在茫茫大漠中掙扎許久的人才能創造、理解的一個詞。深處4.22萬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地中心,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當地人開始艱苦卓絕的治沙事業。近60年過去,「明沙」之上,綠色生活悄然上演……父親的沙,兒子的草「我父親說『你趕緊回來吧,門都快被沙子擋住了!』」1萬多畝草場的深處,坐在現代化磚房裡,吉日嘎拉圖大叔回憶起30多年前的情形。
  • 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全球播出,為世界治沙提供「中國...
    目前,一部記錄了中國治沙領域成功案例的大型紀錄片《大漠綠色夢》英文版,正在央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深圳衛視國際頻道面向全球播出。該紀錄片不僅讓海外觀眾深刻了解到中國人民與荒漠化間的博弈與較量,也更為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中國形象,使「國際傳播」的維度得到進一步豐富。
  • 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綠色實踐新篇章 開啟生態大數據智慧管理模式
    11月17日,由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公司(以下簡稱「大數據公司」)牽頭、聯合蒙草集團組成的聯合體中標的《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暨旅遊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正式開工。據悉,該項目規劃新建毛烏素智慧生態空間和生態大數據平臺,建成後將成為集沙地草原生態治理歷程展示、生態文旅與生態大數據平臺於一體的綜合性示範項目。
  • 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韓玉飛感慨地說。毛烏素沙地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鄂託克前旗、鄂託克旗、杭錦旗等7個旗區境內,是我國4大沙地之一。60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不畏艱難接力播綠,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態呈整體改善態勢,走上了生態與發展良性互動的生態文明之路。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中國沙漠綠化的成就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近些年來,人們不斷意識到沙漠的存在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問題和發展問題,為此,治理沙漠環境,恢復生態活力就成為了當下人與自然共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自上個世紀以來,為恢復荒漠生命力,一直艱苦的不懈努力,期間也湧現出不少治沙人的傳奇故事。如今,中國的沙漠黃地已逐漸變成了生機綠地,而這樣難以置信的變化,也恰好在美國NASA衛星的觀察和拍攝下一一顯現,這不僅引發了國際關注,而且還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 十四五·新開局|綠色之韻
    【摘要】 十四五·新開局|綠色之韻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
  •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九】初心變恆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九】初心變恆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遼寧彰武固沙造林科研… 2020-11-18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有望成為國家級綠色清潔新能源基地
    風能資源富集,且品質具有連續性強、穩定性好、有效風速持續時間長的優勢,在大漠、沙地、草原以及4200公裡邊境線上,風資源更具有品質清潔、無鹽霧和腐蝕性物質浸入特點,也沒有颱風等災害性的侵襲,是建設規模化風電基地不可多得天賜資源。二是太陽能資源富足,日照時間長,光能取之不盡。內蒙古太陽能年日照時間在2517—3277小時,每平方米太陽能輻射量4800—6400焦耳。
  • 內蒙古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內蒙古生態環境廳巡視員張樹禮介紹,截至目前,內蒙古有52家礦山企業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有191家礦山企業列入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  在鄂爾多斯礦區,2018年,恢復治理面積首次超過損毀面積;2019年,需建成綠色礦山19個,實際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有70個;截至目前,共建成國家和自治區兩級綠色礦山97個。今年,鄂爾多斯提出到2024年優先部署安排基礎條件好、儲量規模大、服務年限長的大中型礦山建成綠色礦山,不符合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企業逐步退出市場。
  • 帶私人伴遊去鄂爾多斯高原,體驗不一樣的旅行生活
    河套地區地理結構圖:鄂爾多斯高原處於中心位置,農牧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地表貧瘠,黃河三面合圍成的荒漠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四周被綿延山脈環抱,所以鄂爾多斯高原在相對高度上又稱為「鄂爾多斯盆地」。黃河三面環繞,「幾」字形的大拐彎加上在一側阻隔的長城,完整地勾勒出了鄂爾多斯高原的邊界。
  • 十大生態高爾夫球場:世界綠色交響曲
    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的趨勢,當然,生態高爾夫球場只是綠色運動的自然補充。長期以來,高爾夫球場經常因其環境問題而受到批評,這與其巨大的綠色形象相反。但這正在改變。從野生生物保護到低排放,高爾夫球場將環境放在首位。
  • 世界第一!我國綠色信貸超11萬億,綠色金融前景廣闊引中外資競相布局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綠色信貸餘額已逾11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1.2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今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還積極發行了抗疫主題綠色債券,為推動我國綠色復甦發揮了積極作用。綠色金融、生態金融的迅猛發展,極大促進了我國生態綠色產業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在生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論壇上,庫布其國際生態研究院院長、億利金融總裁張利鈞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 內蒙古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
    目前,勝利能源以「露天礦、發電廠、輸煤系統」為主體的「兩輪一軸」煤電一體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礦區成為具備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兼具草原特色風情的大型煤電開發、環境治理與觀光旅遊一體化的「生態、環保、綠色」示範區。2019年,該礦入選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2020年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 市生態環境局:書寫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篇章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始終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凝心聚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解決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環境問題,著力提升行政辦事效能,努力書寫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篇章。劃定345.4平方公裡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進一步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100%達標。4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實現全面消劣,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整體穩定,16家涉重金屬企業完成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