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31日電(記者 黃慧)「親清在線」累計兌付政策資金73億元人民幣,惠及企業26.9萬家;首創「健康碼」,「一碼就醫」累計服務553.47萬人次……今年,杭州取得了包括上述在內的諸多成績,這離不開誕生於此的城市大腦。事實上,綜觀浙江,該省城市大腦建設應用已由杭州「單兵突進」發展為浙江全省整體推進。
在此背景下,浙江於12月31日在杭州舉行「全省城市大腦推進大會」,總結推廣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經驗,加快推進該省各地城市大腦建設。
浙江率先探索城市大腦 建設推廣成效頗豐
浙江省副省長高興夫指出,城市大腦是數字浙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的有效載體,浙江起步早、特色明顯。
據悉,2018-2020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均對城市大腦建設和推廣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6月,浙江印發全國首個省級指導性文件《浙江省「城市大腦」建設應用行動方案》。今年,浙江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八次全會先後作出了「加快城市大腦建設與推廣」「大力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行『城市大腦』中心城市全覆蓋」的決策部署……
與此同時,浙江各地積極開展富有成效的探索。2012年,寧波、杭州等地開始探索智慧城市建設。2016年,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率先啟動,目前已建立了「一整兩通三同直達」的治理體系,打造了直達民生、惠企、社會治理的豐富應用場景和數字駕駛艙,實現了從「數字治堵」的局部探索到「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的多領域、全方位重大跨越。
今年4月以來,該省各地加快了城市大腦建設步伐,溫州、台州的城市大腦已上線使用,衢州、湖州深化推進城市大腦迭代升級,寧波、麗水、嘉興、紹興、舟山等地正加快建設進度。各地聚焦民生熱點和市域治理難點堵點,積極開展多業務協同應用創新,湧現出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典型案例,例如溫州「惠企政策直通車」「醫療影像服務雲」「為僑服務全球通」,湖州市民看病「醫後付」、公安窗口「刷臉辦」、停車出場「無感付」。
高興夫介紹,城市大腦建設的探索實踐,帶動了相關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生態的逐步形成。「杭州城市大腦成為首批4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之一,其協同創新基地已集聚產業鏈核心技術企業60餘家,浙江省城市大腦產業聯盟已匯聚產業鏈上下遊生態夥伴300餘家。」
據悉,城市大腦平臺市場化應用推廣目前已走出浙江、走向全國,並已拓展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阿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瞄準薄弱環節 加快城市大腦建設推廣
關於如何建設城市大腦,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表示,城市大腦是城市數位化的抓手,政府數位化轉型是城市大腦建設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城市大腦建設離不開三個體系:治理體系、技術體系和市場體系。就治理體系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整兩通三同直達』。」
他介紹,「一整」強調整體政府的建設,從過去以部門和信息化為基礎,慢慢變成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建設。「兩通」指的是治理要通,系統要通,「三同」則指數據和政府、企業之間要相互協同。「最終目標是實現惠企直達、民生直達和基層治理直達。」
「從技術體系構建的角度講,城市大腦離不開四大核心的支持,包括中樞系統、系統與平臺、數字駕駛艙和應用場景。」王堅強調,在城市大腦建設中,「創新」和「實踐」兩個詞非常關鍵。
聚焦杭州,「先離場,後付費」「先看病,後付費」「30秒入住,20秒入園」等已變成現實,便利大眾生活。如前述所言,不僅是杭州,浙江全省在城市大腦建設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高興夫指出,城市大腦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例如部分地方建設推進相對緩慢,實施方案制定後未能快速推進實施;數據共享開放還不夠;老百姓對城市大腦的作用獲得感不強等。
為此他強調,今後一個時期,浙江城市大腦建設要做到著力抓好市域統籌,加快推進「一市一腦」建設;著力強化應用導向,理清城市大腦和政府數位化轉型的關係,積極探索城市大腦建設的多元模式;著力推進利民惠企,聚焦百姓反映最為強烈的治堵、停車、就醫等突出問題,運用數位技術謀劃建設跨區域、跨部門的場景應用;著力推進技術創新,提升城市大腦「智力」等十方面工作。
「城市大腦建設是未來所向、城市所需、人民所盼。我們要快速部署、迭代升級、廣泛應用、創新發展,使之成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重要標誌性成果。」高興夫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