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兵馬俑拍照的人」原來是他,兵馬俑身份證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2020-12-15 中原網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

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節目中,趙震從幕後走到臺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

對趙震而言,「進入一號坑,那就是我的世界了」,拍攝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對話。因為秦俑坑不能打燈,有時為了給一張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線,他甚至會等一年。

有關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趙震和總臺記者分享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故事。↓↓↓

兵馬俑身份證

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1997年至今,趙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一尊尊兵馬俑的「證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檔案。所有文物檔案的總和叫文物總帳。它像一個戶口本,家裡添丁進口都要補充更新。每一尊俑的保存現狀、是否經過修復、是否參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記錄。對於圖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遠的黑白膠片,都要進行信息更新。

趙震和他的同事們,就是要給兵馬俑的文物總帳做新的補充。通俗的說,就是給兵馬俑們拍攝身份證。

下坑拍攝需要審批,為了文物安全,需要幾個部門的同事配合趙震下坑,有時也能給他布置機位搭把手。

下坑時趙震精心做好準備,沐浴更衣,下坑前一小時停止進食,穿上最軟的鞋和貼身的工作服——圍裙,他小心翼翼地下坑開始工作。

△圖中趙震的圍裙被他稱為戰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時間

一號坑的兵馬俑之間距離極近,只有30-40cm。為了保護文物,冬日嚴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僅在腰上貼一圈暖寶寶。為了不刮到秦俑,臃腫的攝影背心早已成為下坑的著裝「禁忌」;相機包不能攜帶,只有把電池放在最貼身的地方,用體溫來保持工作狀態。這份溫熱就這樣從電池傳遞到每一張照片。

夏天同樣不好受,趙震說一號坑就是「減肥培訓班」,一整天拍下來,出汗多到像洗了澡,一摸臉,汗都變成鹽粒。圍裙已經鹽化到能站在地上。

為兵馬俑拍攝證件照不單單只有正面,側面、髮髻、鞋子......所有的細節都要拍攝到位,為了完整拍攝一尊秦俑的不同角度,趙震蹲著、趴下、起立、不停地走動…….拍攝一尊俑至少用時一小時。

△圖選自趙震朋友圈,他配的文字是:聽得見搖旗吶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見耀武揚威,披袍擐甲。

這樣的勞動強度,趙震有時坐著都能睡著,回家能吃一大鍋飯。一號坑身份證拍攝完畢,趙震瘦了12斤。

日復一日,趙震覺得工作枯燥麼?他說一點也不,「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會讓所有攝影師羨慕嫉妒。」這份喜悅溢於言表。

對於拍攝兵馬俑,一開始覺得對著冷冰冰的器物,現在覺得這就是拍攝人。趙震會稱呼秦俑為「爺」,是尊敬也是親切。拍攝過程中,四目相對,兵馬俑仿佛在呼吸。趙震還會和「爺」互動:「爺現在光不錯,咱們保持住再來幾張。」

讓趙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鬍鬚和下唇發現了指紋,是千年前塑造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剛剛發現時,他腦子轟地一聲,幾乎傻在原地。

那種感覺很微妙。同一個位置,製作兵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剛剛離去,留下指紋印跡,下一秒趙震接踵而來。「這一秒」的時間,跨越了2200年。

驚喜遠不止於此。每年兵馬俑都會「復活」一次。所謂的復活,是光與影的功勞。鉛灰色的文物在陽光下瞬間變得流光溢彩,如獲新生。

秦俑坑嚴禁使用閃光燈,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灑在兵馬俑臉上,鉛灰色的面龐在映照下變得五彩斑斕,栩栩如生。那時,這支沉默的軍隊,「不動如山,動則如火掠林」。馬蹄聲廝殺聲重新回來了。

為了等待每年的「復活」,趙震十二月底會去蹲坑。從下午兩點到太陽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兩張這樣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他想用鏡頭拍下所有

遊客「哇哦」的表情

2200年的兵馬俑,在趙震眼裡,不是老爺爺更像是20多歲的蓬勃少年。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他發了一條微博,祝福永遠年輕的秦俑,青年節快樂。

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趙震的鏡頭下,特色更加清晰明顯:有小圓臉、國字臉、還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們姿態各異:有的目光堅定,有的神色輕鬆。他們是獨特的個體,又是氣勢磅礴的群像。

△圖為趙震和「爺」的合影,他說這尊秦俑很像「滅霸」

趙震在社交媒體上的頭像是兵馬俑的側臉,眉目英挺線條流暢,輪廓清晰。這是東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和精氣神,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特別美。

等身的兵馬俑,和人一樣高大。通過鏡頭,四目相對,他們仿佛活過來了,血肉豐沛,呼吸均勻、情感飽滿。這種對視,無聲勝有聲,一眼千年。

趙震不自覺地想像起當時的秦帝國,「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那個年代很迷人,如火山般噴薄爆發出燦爛的文明。那種觸動在心裡,是一場地震。他相信百萬無名將士以血肉之軀安天下;相信中國基因裡的獨特美,美在嚴陣以待的秦兵百萬,剛毅堅定、大氣磅礴。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離把這種震撼之美帶給觀眾,是趙震的工作意義。

疫情前,下坑拍攝的趙震總能聽到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遊客,用不同的語言腔調,說一句話:哇哦!

驚嘆的背後是震撼。趙震曾想用攝像頭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來。因為環境因素影響,計劃暫時擱置。但他總想有一天,能啟動這個項目,記錄下不同面孔,不同語言的「哇哦」。這是世界對兵馬俑的震撼,更是對中華文化的震撼。

「守陵人」與「守陵人家屬」

趙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從小到大,趙震都守在這兒。小時候,父親在博物館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過,趴在一號坑欄杆上,看著父輩們圍著兵馬俑工作。

當時條件艱苦,吃餛飩都得騎自行車跑三四公裡,但趙震覺得很幸福。村裡人很親切,不靠別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馬俑一聲「爺」的情。

後來,趙震成了文物攝影師,博物館成了他的家。兒時叫的一聲「爺」,就這麼一路叫了下來。

趙震說,我就是這裡的守陵人,他妻子也會玩笑說,那我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屬。在夫妻倆眼中,守陵人這個名字,一點不瘮人,還格外溫情。

趙震和妻子有個習慣,晚上喜歡繞著秦陵遛彎,他們稱之為「走陵」。有時候颳大風下大雨,也會去秦陵走一圈,和「爺」說說話。

「走陵」一圈,剛好5.20公裡。每次夫妻倆走完,趙震總想說一句很俗但很想說的話:「達令(darling,譯為親愛的)我帶你來看我守的大陵」。都是最愛的人,都是要守護一輩子的事。

其實,趙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別攝影助理」,有時候助手不夠,妻子會幫著拿筆記本和電池。無法進入文物區,妻子就遠遠在文物區外面看著他。有時候趙震想起來妻子的樣子就鼻子酸酸的。

細想那個場景,其實也很浪漫,女孩攥著電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馬俑一號坑。她傳遞的不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奏報,更像是獨屬於兩個人特有的浪漫密語。

△圖為趙震在妻子生日時送給她的畫

有時結束工作回家,渾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有時候趙震妻子打趣說「不讓進門」,他會說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別人想要還沒有呢!

△圖為趙震工作完一天,口罩已經黑了

「我志願守護跪射武士俑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對總臺記者表示,博物館裡的所有人,和一號坑的秦俑一樣,沉默不語,隊列整齊,朝一個方向,勇往直前。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懷夢想。

其實,秦俑們也守著趙震。起初本不打算參加《國家寶藏》的趙震,因為妻子的一句話,堅定了決心。她說:「背後有800多個爺撐著呢,怕什麼!」一下子就讓他定了心:「我的800多個爺就是我的底氣!」這才有如今趙震站在《國家寶藏》的舞臺,向億萬觀眾與網友講述與國寶有關的故事。

其實,趙震的職業不只是文物攝影師,他還喜歡通過畫筆描繪不一樣的歷史世界。

向下滑動一覽趙震創作受邀《國家寶藏》始末 手繪作者:趙震

對國家寶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寶藏不一定價值連城、金碧輝煌。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啟後的路標,讓我們了解自己,時刻提醒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

△圖片來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趙震受邀成為《國家寶藏》節目的國寶守護人,守護跪射武士俑,守護的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文化家底。

舞臺上的趙震目光堅定,擲地有聲:

我們志願守護

跪射武士俑

守護歷史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的工作步履不停,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讓大家看到秦俑的昂然氣概,讓大家更理解,秦俑造就的精氣神,至今仍奔流在我們體內;讓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的歷史文化之美,精神力量之美!

▌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相關焦點

  • 兵馬俑的「身份證」,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
  • 「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衝上熱搜!原來是他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節目中,趙震從幕後走到臺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
  • 「全世界最棒工作」,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衝上熱搜!原來是他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兵馬俑身份證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1997年至今,趙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一尊尊兵馬俑的「證件照」多出自他手。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檔案。所有文物檔案的總和叫文物總帳。
  • 用AI讓兵馬俑動起來?復活的兵馬俑原來長這樣
    你見過兵馬俑動起來的樣子嗎?近日有位b站up主@大谷Spitzer發表了一個視頻作品「AI還原的秦代兵馬俑,原來這麼帥?人工智慧讓藝術作品動起來!」@大谷Spitzer用AI技術將兵馬俑和名畫中的人製作成面部可以動的視頻,視頻中的兵馬俑和其他歷史名人活靈活現,讓網友們讚嘆不已。
  • 「給兵馬俑拍照的人」上熱搜
    每當透過鏡頭看著它們(兵馬俑)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發出這番感慨的,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攝影師趙震。隨著央視最新一期《國家寶藏》的播出,作為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人,趙震分享了他為將近8000尊兵馬俑辦身份證的故事。為了最好的自然光線一等就是一年;說起自己發現兵馬俑臉上2200年前的工匠指紋,他激動到哽咽。
  • 兵馬俑也有「身份證」,專屬攝影師這麼說
    平平無奇的周一 網上衝浪的小忒被一條熱搜成功吸引 在《國家寶藏》第三季最新一期的節目中 #給兵馬俑拍照的人#這個話題衝上熱搜 什麼?還有專門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 給兵馬俑拍照的他有個震撼發現,剛強:真·寶藏攝影師
    剛強:今天有一位名叫趙震的攝影師在網上火了,他就是給兵馬俑拍照的人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當中,趙震講述了自己給兵馬俑拍照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細節很震撼,就是趙震說他發現了兵馬俑臉上的工匠指紋。△視頻:趙震講述給兵馬俑拍照的故事
  • 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他,有個震撼發現!
    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他,有個震撼發現!每當透過鏡頭看著它們(兵馬俑)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發出這番感慨的,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攝影師趙震。1997年至今,趙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隨著央視最新一期《國家寶藏》的播出,作為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人,趙震分享了他為將近8000尊兵馬俑辦身份證的故事。
  • 細微處觀歷史——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與現代三維掃描技術的碰撞
    《國家寶藏》第三季熱播,他卻衝上熱搜!引來上億網友關注獲得央視官媒點讚他是趙震一個#給兵馬俑拍照的人#從事秦俑考古發掘和館藏文物23年的攝影師直至目前趙震已完成了862尊兵馬俑的拍攝由於秦俑坑不能打燈有時為了給一張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線甚至要等上一年說起自己發現的#兵馬俑臉上2200年前工匠指紋
  • 為兵馬俑拍「證件照」攝影師:我有世上最棒的工作
    「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走紅:發現2200年前工匠指紋激動到哽咽。跪射武士俑雙手在腹前作握弓狀,這樣的動作代表他的兵種是弩兵。在秦始皇帝陵中,像這樣的各類秦俑(按照密度估算)有近八千個。給兵馬俑做「身份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走到臺前講述他們的故事。疫情期間,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內,為每尊兵馬俑拍攝頭部正面證件照,完善文物檔案。」
  • 兵馬俑真是活人直接燒制的?專家:全部都是空心傭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有人說秦始皇算得上仁君,因為他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戰亂紛起的局面,但也有人批判他實行暴政,不僅勞民傷財,還有人懷疑他的皇陵的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那麼事實當真如此嗎?
  • 被日本人摔碎!兵馬俑都受過哪些劫難?
    更有甚者,在所有已出土的兵馬俑中,找不到兩尊形制相同的陶俑,只能感嘆古人技藝高超。只是有些比較遺憾,這些兵馬俑原來都是彩色的,光是罩衫就有朱紅、粉紅、天藍、白色等等,而褲子的顏色一般都是粉綠色,當然也有少數其他顏色。發掘之後,由於埋在地下時間太長,而且當時保護技術不完善,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土黃色的它們。
  • 為兵馬俑拍"證件照" 攝影師:我有世上最棒的工作
    跪射武士俑雙手在腹前作握弓狀,這樣的動作代表他的兵種是弩兵。在秦始皇帝陵中,像這樣的各類秦俑(按照密度估算)有近八千個。  給兵馬俑做「身份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走到臺前講述他們的故事。疫情期間,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內,為每尊兵馬俑拍攝頭部正面證件照,完善文物檔案。」
  • 第一個發現兵馬俑的人,為此被罵20多年,柯林頓卻請求與他見面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楊志發可能絕對不會選擇做那個"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人,這個名號給他帶來了幾十年的恐慌,改變了他原本平靜的命運。作為一個普通農民,楊志發這輩子都想不到自己會和秦始皇這位大人物扯上關係,但是命運就是這麼奇妙。
  • 如何使用粘土做出復古的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裡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楊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裡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 一不小心,挖出個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的故事
    他一看到現場,就很激動,他憑著銅鏃和秦磚,猜想這極有可能是秦武士俑陪葬坑。1974年4月26日下午,趙康民派人把現場清理完畢,把全部文物裝上三輛架子車,送縣文化館。當晚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4月27日,開始用環氧樹脂膠粘接,殘缺處用石膏填補,連續奮戰多天,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趙康民斷定它們是秦代之物,而且給它們取名「秦代武士俑」。
  • 文物攝影師趙震:他給862尊兵馬俑拍了「證件照」 - 每日更新...
    節目中,趙震分享了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他說,拍陶俑就像在拍人像,看著陶俑的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  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因為秦俑坑不能打燈,有時為了給一張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線,他甚至會等一年。  有關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趙震分享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 為每個兵馬俑拍下「證件照」,攝影師: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跪射武士俑雙手在腹前作握弓狀,這樣的動作代表他的兵種是弩兵。在秦始皇帝陵中,像這樣的各類秦俑(按照密度估算)有近八千個。給兵馬俑做「身份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走到臺前講述他們的故事。疫情期間,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內,為每尊兵馬俑拍攝頭部正面證件照,完善文物檔案。」
  • 秦兵馬俑調查報告
    而且悄無聲息地弘揚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於讓現代人跨越歷史的鴻溝、穿越時光的阻礙,讓不同國家的人穿過語言和地區的障礙,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提升了中國文化和歷史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了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
  •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世界八大奇蹟」,兵馬俑還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西安臨潼,因其非凡獨特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以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74年在陝西西安臨潼發現了兵馬俑陣地。這些兵馬俑鬼斧神工、形態逼真的高超技藝與豐富內涵,讓人嘆為觀止,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