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秋節前,家長群被節日祝福刷屏
□楚天都市報記者郭會橋柯稱賀俊張裕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如今,家長微信群、QQ群已成為中小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便捷的溝通工具,學校放假、開家長會、布置作業等都會在群裡發布。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群裡的垃圾信息、重複問答已成為不少家長和老師的「隱形負擔」。有老師甚至直言,希望家長在群裡少一些附和,多一些有效溝通。
老師苦惱
家長們客套話刷屏反而淹沒了重要通知
江漢區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蔡玲,覺得自己要得「手機恐懼症」了,每天看不完的信息,都來自班級家長群。「學校填表通知得很詳細,仍有不少家長不停問怎麼填。其實只要認真閱讀通知就行,刷屏反而會耽誤其他家長看通知。」
武昌區一所幼兒園的老師柳娟也感同身受。她說除了學校的通知,老師每天還要把小朋友吃飯、遊戲等照片發送家長群。家長們看到後都會回復「謝謝老師」「老師辛苦」等。「我很感謝家長對我工作的支持,但每個家長都發一句客套話,後來的家長反而看不到重要信息了。」
更讓柳娟鬱悶的是,有些家長會在群裡發廣告或各類點讚、為孩子拉選票、轉發抽獎等信息,有時候十多分鐘後拿起手機,未讀消息就過百了,點開一看不少都是家長們聊瑣事或無效信息。「有些家長怕錯過重要通知,只好一條條翻回去看,很麻煩。」
江岸區一所初中英語老師李璇目前是班主任,常有家長在班級群留言「老師,請讓某某放學後到外婆那去」「老師,請告訴某某回家自己熱飯」等。李璇說,類似瑣事多了,很不利於教學工作的開展。「我一般看到會回復,遇到不禮貌的家長時,心裡也不舒服。」
事實上,如何在家長群中「一碗水端平」,也讓老師們絞盡腦汁。「以前我會隨手發點孩子上課的照片或視頻,後來發現我做錯了。」蔡玲說,有家長沒在畫面中看到自家孩子就會問,其他家長也會跟著問。如果不理,家長會連續追問甚至私聊她,她只得專門去拍這些家長的孩子。漸漸地,她琢磨出了竅門,要發就發集體照,或多角度拍攝。「家長頻繁在群裡諮詢,有次我晚上11點半還在回復孩子在校情況,一次兩次倒沒事,若家長都這樣,我怕連備課、寫教案的時間都沒了。」
家長吐槽
視頻佔滿手機空間 時刻盯群比上班還累
「明年兒子讀小學了,家長群肯定會更多。」武昌區長城嘉苑的鄭女士說,目前她手機裡有9個家長群,除了幼兒園班級群,還有校外興趣班群,如圍棋、美術、鋼琴等。「最煩家長在群裡發恭維話,但我不跟著說,又怕老師不高興。」
無獨有偶。江岸區的許女士說,孩子上小學,班級群原則上只讓一位家長加入,大多數都是媽媽加群,校外興趣班也有家長群。「老師通知、檢查作業等都在群內進行,我每晚都要花大量時間看群,生怕漏了哪個群內的消息。」武昌友誼社區的瑤瑤媽說,雖然她只有一個家長群,但老師總會發孩子上課、吃飯吃水果等各種視頻,「每天很多視頻,我手機空間都不夠了。」
徐東劉女士的孩子讀五年級,家長群一直是全家人關注的重點。三年級時,孩子有個周末沒做完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裡點名。劉女士就在群裡解釋孩子作業太多,除了學校的,還有興趣班的,看快半夜12點了就讓孩子休息了。第二天她放學接孩子,班主任留下她說學校布置的作業並不多,但她的留言卻讓人覺得作業多,請她以後注意發言。「我後來怕再說錯話,就儘量少說話,加上工作忙很難做到一一回復。」過了一段時間,劉女士的孩子回家後卻說,班主任跟他們幾個學生交代,回家後一定要「提醒」家長及時回復群消息。看著孩子一本正經地質問「你為什麼不及時在群裡回話」,劉女士哭笑不得。劉女士打開手機微信對記者說,她不僅把孩子班級群置頂了,還不敢像其他群一樣設置「消息免打擾」,看群消息比上班還認真,「也很累」。
漢口澳門路的徐女士則認為,不能因為怕產生衝突而減少群裡的家校溝通。孩子的二年級家長群中,老師提相應要求後,家長們一般不說話,偶爾有人說些無關緊要的話,老師也不回復。「久而久之,一點人情味都沒了。」
校方無奈
家長群的負能量 處理不當易失控
「老師,睡了沒?」「睡了,有事嗎?」「你睡什麼睡?你給孩子布置那麼多作業,憑什麼你能睡覺,我孩子12點還不能睡覺?」上個月,一則《小學生家長深夜問老師「睡了嗎」,家長群瞬間炸鍋》的新聞上了熱搜,據說這位質疑的爸爸最後被踢出了家長群。
因質疑老師被踢出群的事,本報也曾報導過。去年11月,黃石的楊先生看到班主任在家長群裡推廣一款軟體,認為價格過高,就在群裡多說了幾句,結果被班主任踢出群。楊先生氣憤地找學校理論,校長說他在群裡「傳播負能量」。
近幾年,武漢中小學大多收緊了對家長群的管理,甚至禁止家長建群外群。「家長群確實帶來了方便,但溝通似乎更難了,管理上也帶來了一些難處。」漢口一所小學的校領導告訴記者,家長群一旦管理不力很容易失控,產生一些難以控制的局面。比如前幾年,學校按規定暫停收取託管費,家長們感覺不方便,在群裡議論紛紛。有家長聽說區裡另一所小學收託管費,就在群裡說了,一時間家長們群情激憤,質問老師「為什麼我們學校不能交」。新來的班主任經驗不足,沒法核實消息並在群裡正面回應,一些家長便相約次日集體去學校討說法。校方發現後,連夜叫班主任發信息澄清,才將矛盾提前化解。「學校歡迎正面溝通,一旦矛盾升級,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一些家長的過度敏感,也讓學校「如臨大敵」。一位不願具名的老師說,有些負責任的老師會在群裡布置一些自主作業,公布哪些學生做得好,希望推動學生參加的積極性。沒想到,有家長把老師幾年來布置的作業全部截圖,列印出來並告到上級主管部門,說這個老師布置作業太多。「我們現在儘量在群裡不多事。」
漢口一所幼兒園孩子的家長楊先生說,去年10月,班級群裡有位家長的孩子上課時腳踝扭傷有點紅腫,回家說是老師打的,這個家長拍照發到群裡找老師討說法。「很多家長感到後怕,紛紛詢問自家孩子是否也被打,還集體找園方質問。」老師哭著發誓說沒打孩子,卻無人相信。後來事情澄清了,老師再不敢帶這個班。「其實她是個很有經驗的老師。雙方的信任崩塌了,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