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的家樂福轉身網際網路 外資大賣場重獲新生啟示錄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如今看來,在一年前所做的決定,讓「遲暮」的家樂福重獲新生。

在入華的第24個年頭,家樂福最終選擇以賣身給中國企業的方式全身而退。2019年9月,蘇寧易購正式與家樂福完成交接,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

在被收購前,虧損是家樂福過去幾年的常態,不過,在被收購後這種情形開始有了變化。正值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中國一周年之際,家樂福中國CEO田睿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據田睿介紹,在被蘇寧易購收購後的第一個季度,家樂福中國扭虧為盈,並且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盈利。

而盈利背後,則是這一年來蘇寧易購對於家樂福的改造。在收購家樂福中國時,蘇寧易購宣布了家樂福中國的「五大升級戰略」,涵蓋數位化改造、場景改造、門店拓展、到家服務、供應鏈開放五個方面。如今看來,一年的時間,「蘇家」模式融合逐漸成功,而這對於與家樂福同樣出身的外資賣場的轉型,是否會提供了一個轉型樣本?

「再也不怕送不過來」

「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那是星期六,我正在休假,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立馬叫我回公司開會討論門店改造的事。」

2019年9月28日,也就是蘇寧易購正式接管家樂福中國的第二天,接到電話的家樂福上海古北店雜貨前臺主管胡志剛如此回憶道:「因為以前,我們幾乎不會在周末接到工作電話。」

接到電話的當然不止是胡志剛,屈海斌也是其中一個。不過,作為從2007年就已經進入家樂福的「老人兒」,對於此次可謂突來的「變革」,屈海斌不但不焦慮,反而還很期待。因為他負責的部門當時問題重重,「我覺得沒有什麼情況會比當時更糟的了。」

4年前,屈海斌調到古北店,開始負責門店電商業務。當時家樂福的電商業務的訂單更多是來自於家樂福網上商城APP與家樂福微信小程序,希望能為消費者提供次日達的服務。

家樂福古北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星平 攝

據屈海斌介紹,之前處理線上訂單的方式較為傳統,當線上來訂單後,自己會拍張照片發在公司的微信群裡,群裡的店員各自去拿訂單中自己所負責品類的貨,誰負責什麼品類的貨誰就去拿,然後再堆在一起揀配。

這樣的操作方式,看上去沒有什麼大問題。可當訂單量增多的時候,揀單、打包的效率便跟不上。這讓屈海斌感到困擾,一方面希望線上訂單增加,另一方面又擔心訂單一多,自己的履約能力跟不上。

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開設中國第一家店

然而,現實情況是,1998年就存在的家樂福古北店,一直被譽為家樂福亞洲第一店,由於商品與服務名聲在外,因此開通線上業務後門店線上訂單也逐漸增多。由此訂單積壓、商品破損等情況經常出現,尤其是在促銷時期,問題會出現更多。

這樣一來,海量的客訴也隨之而來。據屈海斌透露,就在門店改造之前,部門客訴量一直都比較多,最多一個月超過3000條,這讓他壓力很大。

而如今,客訴已經不再是屈海斌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現在每個月幾乎都沒有什麼客訴,頂多就是偶爾會有這麼一兩單,這種我們也很快就會處理好。」屈海斌說。

起到這一成效的,是這一年來家樂福到家服務履約能力的快速提升。

2019年雙11,蘇寧易購宣布家樂福加入「1小時場景生活圈」,並將家樂福作為近場的核心布局。而古北店作為首批融合改造的門店,也首先推出「一小時達」的服務,門店3公裡範圍內的消費者下單,都可以在一小時內收到商品。

據了解,目前家樂福古北店線上訂單日均在1200單左右。而這一業務正在快速擴大。據了解,去年線上佔比只有門店的4%-5%,現在這一比例已經接近8%-12%,單量也翻了很多倍。

「我現在不怕送不過來,就希望線上訂單能更多一些。」屈海斌說。

家樂福有了網際網路的味道

單量的增加,讓屈海斌的工作也愈發忙碌起來。而「越來越忙」幾乎是所有家樂福員工這一年來的最大感受。但當記者問及員工是否喜歡當下的節奏時,好像大家又還挺沉浸於這種忙碌中。究其原因,記者得到更多的反饋是:有希望。

家樂福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星平 攝

在不少人看來,現在的家樂福已經有了蘇寧的味道。原本傳統的大賣場,如今越來越有網際網路企業的感覺。

「雷厲風行」是屈海斌所認為最具蘇寧味兒的一點。「比如從前這個問題可能哪裡沒做好沒關係,可以再往後推遲,但蘇寧的風格不是這樣的,一個程序經過門店驗證以後沒有問題要求三天後要上,那你三天之內所有的東西要全部到位。」屈海斌說。

可對於外界來說,這一年家樂福最明顯的「蘇寧味兒」,無疑是在與蘇寧易購的融合上。

從外在變化看,最明顯的是,現在的家樂福已經不是大賣場的代名詞,而是多種業態並存的零售綜合體。

在業態布局上,家樂福實行「1+2+1」業態組合。「1」是指遠場的社區生活中心,這種門店的面積一般在一萬五千平方米以上,輻射半徑3到5公裡,覆蓋人口二三十萬。這類門店主要是兩個來源,一個是由原來的大賣場改造而來,另一部分則是新開的門店。

「2」指的是中場的社區標超與精選店,其中,社區標超面積在1000-2000平方米,輻射周圍1.5公裡,主要開在社區周邊;精選店面積一般會在4000-5000平方米,主要開在購物中心裡,相對於前者,其商品、裝修等方面的定位會更高一些。

據田睿透露,目前這種開在購物中心裡的精選店,已經有10家,其中有8家是由蘇鮮生轉過來的,其餘兩家是後來新開的。

另外一個「1」是最貼近用戶的近場的社區生鮮店,面積在500-800平方米之間,輻射周邊500-1000米。這一業態9月30日已在上海開業。

在門店之外,家樂福接下來還會試點次日達,來擴大履約範圍,實現在家樂福所在的城市三公裡一小時達,三公裡至十公裡半日達,十公裡之外次日達。具體的做法是,在每個城市選1個門店去作為履約中心,拿出三四千平方米的面積作為線上履約的倉儲。

據田睿介紹,目前家樂福在國內52個城市約有200家大賣場、10家精選店(精品超市)、21家easy便利店。按照目前的規劃,今年家樂福將新開出15家左右的門店。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蘇寧易購與家樂福的融合併非只是在業態方面。例如在業態改變背後,蘇寧還對家樂福整個供應鏈進行了全鏈路的數位化升級。首先就是對家樂福的SKU進行數位化,在這個基礎上,蘇寧對整個蘇寧快消體系的採購、訂單、倉儲、配送,以及履約、會員服務等方面進行融合。

重新定義大賣場

之所以會以「1+2+1」業態組合來改造家樂福,除了基於家樂福自身優勢特點與蘇寧生態的思考,也是田睿對於大賣場的思考。

田睿認為,渠道有線上線下之分,但消費者更多是距離遠近的區別,因此現在的線下賣場需要大業態與小業態結合,相互補充各自所不能覆蓋好的消費群體。與此同時,線下賣場也早就過了「一招吃遍天下」的時代,因此如今的賣場,業態一定是要多元化的。

田睿非常明確地指出,之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會留下很多家樂福原有的優勢,是因為認為大賣場所秉持的「一站式購齊」的理念沒有過時,消費者仍舊需要一站式購物;之所以又會進行很大力度的改造,實則是因為承載「一站式購齊」的這種場景和內容,和現在用戶的需求不匹配,而這背後的原因則是商品同質化所導致的。

基於此判斷,田睿認為當下需要解決的,就是對門店商品進行升級。

目前來看,家樂福此次的商品升級,更多是圍繞著「吃」這一場景在展開,主要集中在生鮮、食品以及餐飲等品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田睿看來,關於「吃」這一場景的商品屬於高頻消費,更能吸引消費者進店消費。

例如在食品方面,增加新品和網紅商品的數量,便是家樂福商品改造的重要手段。記者此前在今年7月已經升級改造完畢的家樂福北京雙井店中看到,賣場中增加了不少此前不怎麼在超市能見到的新品牌,在門店的顯著位置,還陳列著火爆全網的李子柒螺螄粉、可可絲絨口味鍾薛高、漢口二廠汽水、阿華田牛奶麥芽固體飲料等網紅商品。

據田睿透露,截至目前,家樂福已經引進了2000支以上的網紅單品,「總體來講,這些網紅商品的產出效果還不錯,因此更加堅定之後整個食品類目的改造是往年輕化、健康化和個性化方向推進。」

又如在餐飲方面,記者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家樂福門店中增加了餐飲區域。該類商品更多採取整合品牌商資源的方式,做輕資產化的運作,由合作的中央廚房生產,在現場簡單加工後出售。

而在目前很多賣場處於「半放棄」狀態的百貨與紡織類目,在過去一年家樂福也在定位上做了較大的調整,改成了體驗式的類目。通過聯營、代銷、經銷三種方式,以小而美的品牌店中店的形式進行改造,家樂福對該品類只是管庫存,管進價和管售價。

不難看到,對於生鮮、食品、家居等板塊,每個板塊家樂福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但沒有哪個板塊是被戰略放棄或者忽視的。這也就和前面田睿所講的思路一致,「大賣場一站式購齊沒有錯」。

當然,在改造過程中,家樂福並非只是一味增加品牌與商品,因為這並不符合當下大賣場精選商品的經營理念。因此,家樂福也會定期淘汰銷售小於某個值的商品。據了解,目前家樂福門店中已經淘汰了6000個商品。

不過,田睿也指出,精選商品數量,是行業一個大的方向,但是不能過於激進,因為這關係到供應鏈深層次的問題。

蘇寧的「圖謀」

時間倒回到一年多前,2019年6月23日,蘇寧易購官宣以48億元現金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這一消息無疑像是一顆「深水炸彈」,瞬間將讓市場沸騰起來。

儘管家樂福名聲在外,但在蘇寧收購之前的七八年中,家樂福中國幾乎一直都處於虧損的狀態。業內人士議論紛紛,拿下家樂福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對於蘇寧來說,這筆買賣是否划算?

蘇寧易購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家樂福中國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合計為-19.27億元,2018年度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5.78億元。

家樂福中國2018年、2017年主要財務指標

圖片來源:蘇寧易購公告

如此大動作,蘇寧當然有自己的「圖謀」。

在當時宣布收購時,蘇寧對外表示收購家樂福中國,有利於補齊其大快消的短板。根據蘇寧易購方面在公告中所述,此次家樂福中國融入蘇寧生態,未來將主要推動蘇寧易購在快消品領域的發展,從而讓其實現在大快消類目的跨越式發展。

顯然,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蘇寧一直都在盡最大可能讓家樂福融入到蘇寧生態中。如今,「蘇家」融合一年,對於家樂福的現狀,蘇寧方面是滿意的。

在今年半年報發布後,蘇寧易購方面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曾經表示,家樂福的第一階段整合較為順利,上半年家樂福實現盈利1億元以上,現金流也已轉正,接下來家樂福的整合將進入第二階段。

蘇寧一心讓家樂福快速融入生態,那麼家樂福中國融入蘇寧,又是如何促進蘇寧大快消發展的呢?

田睿表示,過去一年,蘇寧家樂福的快速融合,不是蘇寧方面一味地投入,家樂福的表現也對蘇寧業務有所反哺,除了讓蘇寧鎖定國內優質大型綜合超市資源外,家樂福還在供應鏈、會員等方面對蘇寧易購的業務有所推動。

「其實蘇寧易購線上的超市是不缺流量的,但是缺什麼呢?第一個缺比較好的供應鏈、缺商品,第二個缺比較好的、能夠最貼近用戶的履約場景。家樂福加入進來以後,蘇寧易購正好全部補齊了。」田睿進一步對記者說。

在場景融合層面,作為蘇寧全場景零售重要一環,家樂福不僅與周邊蘇寧易購雲店、蘇寧廣場、蘇寧小店、紅孩子母嬰店構成離消費者最近的場景,同時還與3公裡內的蘇寧其他業態打通連接,使蘇寧的「1小時場景生活圈」更完整。

而在供應鏈融合層面,今年5月,家樂福供應鏈全面接入蘇寧小店,通過店倉一體化建設完成家樂福與蘇寧小店的打通,這使得蘇寧小店一下子增加了3萬多個商品。而通過供應鏈開放,蘇寧小店單店日銷提高30%以上,同時,蘇寧小店的整體毛利率實現5%-6%的提高。

據田睿透露,家樂福預計會在十月底全面開放其供應鏈,面向所有的社會渠道、第三方開放,甚至是一些區域性的連鎖超市。在外界看來,這也與蘇寧易購要做「零售服務商」的定位相契合。

此外,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蘇寧將家樂福會員併入蘇寧易購會員體系,利用數位化渠道進行用戶運營。對每一位家樂福會員,蘇寧在激活、轉化、復購、喚醒等每個階段建立起數位化觸點。據了解,目前蘇寧易購80%隨時付費會員來自於家樂福,這些會員的加入也大大提高了蘇寧易購的日活。

不過,這些並非最終的效果。「真正的效果還沒有顯現出來。」田睿表示,蘇寧與家樂福的融合工作大概會在2021年9月份完成,到時候「多場景一盤貨」的融合效果會完全顯現出來。

外資大賣場在中國的「重生」

儘管如今家樂福改造尚未完成,效果也還未完全顯現,但顯然也讓當下的外資大賣場看到了更多希望。

上世紀九十年代,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歐尚、樂天瑪特等外資巨頭,及大潤發、好又多等臺資大賣場相繼進入中國大陸爭奪市場。在21世紀初的黃金10年中,主流外資企業保持每年平均15-40家的發展速度,為中國的零售行業帶來的變化不可謂不大。

大型國際連鎖超市企業進入中國時間及首店選址

彼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外資大賣場大多都能非常輕鬆的打敗各地零售企業。同時,外資大賣場企業也成為了中國現代零售業的黃埔軍校,輸出了大量採購和運營人才。

然而,2010年後,隨著國內零售行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形態的零售場景出現,大賣場不再是市場上最先進的業態,單店的銷售水平不再保持增長,隨後關店調整現象屢見不鮮。

超市龍頭企業中國區銷售額(億元)

隨著業績的進一步下降,外資企業萌生退意,紛紛開始在中國市場賣身變現。從最早臺資的「好又多」賣給沃爾瑪,再到樂購變成了華潤,大潤發和歐尚賣給了阿里,再就是去年家樂福委身蘇寧,麥德龍被物美拿下。目前依然在堅持的還有沃爾瑪,但今年9月,已經不時有消息傳出,稱沃爾瑪已就出售大賣場中國業務部分股權事宜與一些企業洽談。

外資大賣場的節節敗退,若要總結原因,無疑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因低成本紅利快速崛起,如今也因這一優勢消失而掉隊。但歸根結底,在行業人士看來,還是因為其思想上未能跟上市場的變化。

「新零售,新常態」這是田睿在採訪過程當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田睿表示,中國市場變化太快,變化最快的是消費者,所以大賣場想要活下去,一定要變,一定要適應中國市場,不變就不行。

或受到家樂福改造的啟發,記者注意到,9月26日,經歷2個多月的升級,麥德龍全國首家新概念商場在上海普陀正式開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麥德龍普陀商場看到,此前麥德龍高聳的貨架在這一新商場內有所減少,增加了更多與消費者視線齊平的倉板陳列。同時,新概念商場更加注重生鮮和現制產品,增加了30%的冷凍產品區域,並在肉類、水產和烘焙區新增透明加工間,新增包括果汁吧、烤制區、甜品坊、試吃站等新功能區,以豐富線下服務……

據麥德龍中國總裁康德介紹,未來,麥德龍將以麥德龍上海普陀商場為模板,在全國陸續布局新概念商場,並於2023年完成35家商場的升級計劃。

家樂福和麥德龍這兩大外資大賣場領域的一線品牌,皆於去年與中國企業聯手,起初也並不為人所看好。短短一年時間過去了,通過全渠道轉型,兩家傳統大賣場的網際網路味道已經越來越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外資大賣場的另一形式的「重生」。

當然,田睿也表示,目前家樂福改造的形態也只是在當下的一定時期內,根據市場特點所做出的改變,這並非終極形態,未來可能還要不斷去優化。

記者手記|變局中 企業只有不斷謀變 才能走得更穩

在我們個人生活軌跡中,「求變」和「求穩」往往都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向。可在商業市場中,「變」與「穩」很多時候都是相互成就的。

回顧商業史,不難發現,沒有哪家成功的企業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哪家優秀的企業是不時刻在謀求變化的。正如亞馬遜從網上書店起家,但在成為電商巨頭後依然不斷探索,進而憑藉雲計算業務成為超級巨頭;又如阿里巴巴從B2B,到淘寶天貓再到雲計算,逐漸從電商平臺升級為「數字經濟體」。這些優秀的企業都在告訴外界:那些能夠穿越周期的企業都做對了同樣的事情,那就是謀變。

正如家樂福中國CEO田睿在採訪過程當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新零售,新常態」。快速變化已經成為行業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而在這一情況下,誰也不敢斷定未來幾十年這個市場將會變成什麼樣。能做的就是根據經驗,依靠科技的力量,儘可能尋找到行業發展的脈絡,一步一步進行摸索。所以,因時而變,一定是所有企業需要去走出的那一步。

變,首先就是理念上的改變,這也是很多企業最難踏出的那一步。就像這幾年外資賣場一樣,之所以會在中國市場快速敗退下來,真的是因為資金不夠,又或者是技術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最主要的還是理念上的不重視。

就如田睿看來,中國市場變化太快,變化最快的是消費者,所以大賣場想要活下去,一定要變,一定要適應中國市場,不變就不行。

而一旦下定決心轉變,可能很多之前認為不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往往都會變成現實。即便再「遲暮」的企業,也依然可以重獲新生。這一點,在家樂福中國的身上可以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企業想要走得更好更遠,一定不能止步不前,必須要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思路。

當然,變,也不是盲目的變,一定要講究方式與策略,更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輔助我們做出更接近完美的決策,這樣才能更好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

相關焦點

  • 365天,蘇寧再「造」家樂福
    一年的融合調改已經讓家樂福再次散發出外資零售的當年榮光。賣場升級、舊品汰換、系統更新、業態整合……這一年註定是要載入家樂福歷史的關鍵一年,甚至可以說是家樂福真正融入中國市場的一年。在蘇寧的助力下,家樂福完成了過去25年間不曾有過的改頭換面。
  • 無錫外資大賣場相繼關門 大超市進入調整期
    市商務局的外資零售商店備案目錄顯示,2012年以來僅有大潤發一家擬在盛岸西路開設新店。大賣場「噴髮式增長」時代已漸行漸遠,「包賺錢」神話也逐漸被打破。市商務局一位負責人直言,現有外資超市基本能滿足無錫的消費需求,市場呈飽和狀態,增設新店不過是「從別人嘴裡分肉」。面對此種局面,外資大賣場如何在熱開場後不遭遇冷收場,成為零售業巨頭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蘇寧吃下家樂福,大賣場業態到底怎麼了
    由於筆者初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就與家樂福有關,於是近年來對於KA大賣場相關的信息還是會多多留意一些。記憶中的家樂福記得2009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走訪至少5家家樂福門店。英國的樂購,韓國的樂天,美國的沃爾瑪,德國的麥德龍、荷蘭的萬客隆、泰國的易初蓮花、包括同宗來自法國的歐尚等一水外資KA大賣場都十分羨慕家樂福的發展,可謂在中國境內無論外資還是本土商超都視家樂福為老大哥。可謂是風光至極。記得2010年那個時候每天都需要一大早就跑到家樂福超市等待門店開業,在門口等候的不光是我們苦哈哈的快消品業務,還有眾多等待去購物的人。
  • 沃爾瑪、家樂福越開越「小」 這難道是大賣場趨勢?
    ▲家樂福上海成山路店聯商網消息:大賣場可能真的要「大變樣」了。而這樣的變化首先開始於兩大傳統大賣場巨頭沃爾瑪和家樂福。今年年初,家樂福迎來年內第一家門店上海成山路店的開業,與以往不同的是,相比「品類齊全、一站式購齊」的傳統大賣場,該店「更小、更方便、更注重服務」,家樂福稱其為「新概念生活超市」。無獨有偶。就在8月初,沃爾瑪也迎來兩家「緊湊型」門店的開業。
  • 「大賣場鼻祖」家樂福入局精品超市,圖什麼?
    蘇寧入主家樂福半年後,開出了第一家門店,不同於家樂福傳統的大賣場,這家將於5月1日在重慶開業的門店是家樂福第一家精品超市,也是第一家入駐蘇寧易購廣場的超市業態。這種精品超市業態被命名為「家樂福精選」,內有10000多種商品,較家樂福大賣場的基本款SKU減少了50%以上,減少百貨紡織等非食品類,生鮮食品的品類基本保持不變,每個分類的SKU進行優化篩選。 精選店以「社區生活中心」為定位,目標人群是新中產階層和年輕群體,主打高端、進口、網紅商品,配套了3公裡內1小時送達的服務。
  • 杭州家樂福一投資方退出不幹了 外資超市褪下光環
    姚上毅認為,雖然家樂福之前保持著較好的分紅,但現在一些公司追求投資的「短平快」,投資超市的吸引力有限。  外資超市入杭蝸居10年  「門店虧損,投資方退出,這說明外資超市已經褪下了原有的光環。」一位曾經在浙江某外資超市工作的區域經理說。  從麥德龍超市2001年在杭州開出艮山店開始,外資超市進入杭州已是第10個年頭。
  • 中國超市38年簡史:如何在沃爾瑪、家樂福的壓迫下成長?
    不過,在這一階段,臺資、本土企業並不是其中的主角,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歐美老牌超市企業在一線城市勢如破竹,他們都是大陸和臺企商超學習的對象,家樂福是其中光環耀眼的明星。02 外資巨頭攪局1995年-1997年是外資連鎖超市進入中國市場的高峰期,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卜蜂蓮花爭相進入中國。外資商超落子中國,得益於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政策的逐步放開。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外資巨頭眼中的香饃饃,以零售行業為例,從九十年開始,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樂購Tesco等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在國內布局,攻城掠地,搶佔國內的零售市場。
  • 國美聯姻家樂福 大賣場家電數碼開始全面託管模式?
    4月10日,家樂福中國宣布與國美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家樂福全國200多家門店將全面引入國美,推出「店中店」。據了解,家樂福也由此成為首家與國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店中店」經營模式的外資零售巨頭。另據財聯社消息,家樂福與國美推出「店中店」模式只是合作開端,雙方針對資本等層面的合作「都在談」,下一步或將在資本層面展開合作。
  • 一年實現大逆轉,家樂福完美演繹外資商超重生之路
    換句話說,在被蘇寧收購之後,外資商超界「老炮兒」家樂福得到了重生。外資商場究竟遇到了什麼困境,家樂福的重生之路又有什麼啟示?雙面夾擊,外資商超「漸行漸遠」作為國內商超的「開山鼻祖」,純外資的家樂福也曾「闊」過。
  • 大賣場逆勢升級 蘇寧家樂福上海萬裡店重裝開業
    大賣場逆勢升級 蘇寧家樂福上海萬裡店重裝開業來源:聯商網2020-06-18 13:39聯商網消息:6月18日,上海,蘇寧家樂福萬裡店重裝開業。提振經濟、穩價保供、促進市場繁榮,是零售企業的社會責任。蘇寧家樂福近期在上海頻頻發出大賣場首發、調整升級的信息,可以看出,零售業的迭變時代已經來臨。有權威機構預示:未來,在供求和業務連續性方面的持續挑戰,將迫使更多零售集團重新思考業務模式,此舉將鼓勵業內新一輪的創新和競爭。自2019年9月16日,家樂福融入蘇寧集團後,蘇寧賦能家樂福的一系列科技、金融、家電正在改變著大賣場的固化貨架模式,蘇寧家樂福正在做著最大的改變。
  • 三家「店中店」首發落戶家樂福 大賣場不再「千店一面」
    圖說:上海家樂福古北店裡的店中店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昨天,上海農場、樂購仕、福先生餐廳三店首發落戶上海家樂福古北店,形成大賣場裡的店中店。近年來,超市大賣場格局不斷發生變革,業內人士認為,努力營造個性化、分層化、社區化的大賣場,不再局限千店一面模式是個重大突破和引領。作為上海重要的戰略「飛地」,隸屬於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上海農場一直是上海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和「肉盤子」生產基地。
  • 蕭山家樂福今日起停業 杭州超市進入「洗牌期」
    但是昨天,家樂福發出的公告稱,從今天起,家樂福蕭山金城店將停止營業。此前,沃爾瑪關閉了朝暉店和鳳起店,華潤萬家關閉了在城南的分店,家樂福蕭山金城店是杭州今年關閉的第四間大超市。大型超市、賣場的經營進入「洗牌期」。
  • 家樂福讓「鮮」
    而在誼品生鮮等生鮮玩家在做新嘗試的同時,家樂福也在尋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隨著大賣場、傳統商超在中國的式微,尤其外資零售已經失去了之前20年的絕對優勢,家樂福等所有的商超都已經意識到,中國消費者的結構、習慣發生了質的變化,電商平臺的多年教育和各種到家業態的崛起,都在拔高用戶對消費體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