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國,就愛國」這是張維為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
「我非但不會勸人不要移民,我還要鼓勵他們移民呢,因為對於移民海外的國人,我有一個粗粗的估計:一出國,就愛國,這個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國內罵得越多的人,出去後往往轉變得越快,因為他們把國外想像得太好了,他們對歐美的印象是電影和廣告上看來的,和真實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結果出去後失望者眾多。」我告訴這位提問者:「一出國,就愛國,效果比黨的教育還要好。」
為什麼會「一出國,就愛國」呢?
張維為的解釋是:出國以後,他們大失所望,感覺那些發達國家並不比中國好。世界在巨變,中國進步快,美國退步也快,一進一退,雙方的差距就縮小了,不少領域雙方的情況已開始逆轉。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空前的提高,中國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趕上,甚至超越西方。
張維為還認為,90後、95後大概是中國最自信的一代,他們沒有貧窮中國的記憶。他們還是手機的一代,他們一出國,會發現,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做到了:一部手機全部搞定。
可是中國藥科大學的許可馨,還有國科大的季子越,還有那個美國空氣香甜的楊舒平,這些都是90後95後,可沒有張維為所說的自信,完全是新一代的恨國黨。他們可不是「一出國,就愛國」,反而是一出國就忘本。不知張維為如何解釋呢?
張維為的立論邏輯本身就是錯誤的,愛國和出國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愛國的不一定出國,出國的也不一定愛國,把愛國主義建立在國家的進步發達富裕的基礎上,其實對愛國主義的褻瀆。「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愛國主義是對國家的深厚感情,豈能以功利心態來對待呢?錢學森鄧稼先那一代留學生是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回來的報效國家的,愛國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
張維為鼓勵移民,其實不用鼓勵,中國的移民潮就沒有斷過,而且越來越厲害。亞非銀行指出,2018年全球富豪擁有的總資產達到204萬億美元,其中有10.8萬富豪選擇移民其他國家,其中的13.9%來自中國大陸。
聯合國全球移民數據報告稱,全球最主要的5個移民輸出國分別為印度(1800萬移民)、墨西哥(1200萬)、中國(1100萬)、俄羅斯(1000萬)和敘利亞(800萬)。
中國移民的特點是以富豪和技術精英為主,這就意味著轉移資產和技術移民,國家大量的資產流出國內和技術人才流失,這對國家難道是好事嗎?
為什麼移民呢?
根據調查,教育是考慮移民的首要因素。由於資金原因,許多國家的學費對於國際留學生和本國學生的差價,幾年下來已經與移民所需要的花費持平。
二是留學生低齡化,家長逐漸意識到孩子太小離開父母非常不利於成長,因此希望全家或至少母親過去陪伴。
三是87%的被訪人群對中國的霧霾現象表示不滿。「毒奶粉」、「地溝油」、「豬肉精」,「殭屍肉」,「轉基因食品」等一系列事件導致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對孩子生長的健康造成極大威脅,成為人們考慮移民的第三大因素。
中國的技術精英流失有多嚴重呢?
據美國媒體《紐約時報》調查顯示,201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到2017年仍然留在美國的比例為62%。其中,各國留學生留下來的比例不一,中國留美博士成為最不願回國的代表,高達92%的中國博士選擇留在美國,比例高居世界第一。第二名為印度,佔81%。
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我這一屆的清華本科畢業生有2251人,大概有一千六七百人選擇到美國留學。大部分人現在都還待在美國,具體數字有沒有統計。這批學生留在美國,我感到非常的遺憾。
張維為只強調「一出國,就愛國」,卻忽略了「一回國,就埋怨」的問題。
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執教五年之後又選擇再次的出國。著名生物學家顏寧美國留學回來後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可是現在最終又出走美國。
許晨陽留下三句話,指出為何「留不住人才」的問題關鍵
1、 國內學風浮躁,不適合潛心搞學術
2、 對年輕學者支持不夠,申請項目要論資排輩
3、 學術造假嚴重,而且得不到懲處
張維為說一部手機全部搞定年輕人的自信,可是為什麼搞不定季子越許可馨,更不要說顏寧和許晨陽了。
這次疫情,人們驚訝地發現海外的小留學生居然有1.5萬人,當這些孩子坐著飛機回國的時候那種無助驚恐的眼神很讓人心痛。
當董卿跑到美國生孩子的時候就應該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跑出去了?
愛國不愛國不是聽他在說什麼,而是看他的腿往哪裡跑。
不知道這些小留學生的家長們信不信張維為的「一出國,就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