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結構裡的生物細胞長啥樣?電磁場裡到底有什麼?如果把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通過VR虛擬技術,讓學生可以直觀看到,甚至身臨其境地去「觸摸」。那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將會變得更加有趣、生動、易懂。
13日,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活動周系列活動,該活動將分不同對外交流主題貫穿整個9月。據悉,在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方面,該校擬將推出新加坡特色在線課程。而該課程與VR虛擬技術為核心,由南洋理工大學虛擬實驗室主體負責,開發好的VR虛擬課件,首次在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學生中進行體驗。
同時,該校也在為新加坡一所小學規劃和開發特色中文及文化在線課程、開展師生人文交流互訪等活動。以達到知識在線互換與共享,實現成華區在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的又一突破。
學生體驗
2D平面躍升至3D立體 未來或將進入學校課堂
戴上VR眼鏡,手指在空滑動,瞬間就從成都「穿越」到新加坡。為讓孩子們現場體驗VR虛擬技術的「魔力」,負責在線課程開發的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蔡奕漁,邀請一位五年級的學生進行體驗。通過VR設備,體驗者來到虛擬場景裡的新加坡,伴隨音樂和場景切換,體驗者說:「場景裡的摩天輪一輕輕一碰就動。城市裡的動車像過山車一樣穿梭。這畫面太逼真了。」
什麼是VR虛擬教學?蔡奕漁教授介紹,虛擬實境技術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逼真的學習環境,課堂體驗從2D平面躍升至3D立體,直觀的立體的畫面,放大化的操作,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他說:「希望我們把更多的教育合作成果和技術運用到兩地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讓成都更多中小學生通過VR更好了解新加坡乃至世界各地。」
據介紹,VR技術應用於教學當中,可以將教學中非常抽象的概念通過形象立體的模型讓學生更加形象深入地去理解,可以把微觀世界中的細胞、基因等通過這些資源進行深度的理解。而這在傳統的教學中是很難達到的。
其實,孩子們現場體驗的VR虛擬教學課件,是南洋理工大學研發團首次在國內小學進行選點,讓孩子們進行現場體驗。而該虛擬課件,未來或將真正進入到電子科大附小的課堂教學中。對此,蔡奕漁教授表示,將VR虛擬教學課件投入到小學教學中,能激發孩子們創新創造能力,同時讓孩子們更直觀的了解世界,「新加坡與四川兩地語言相通,經貿往來密切,在人文交流、科技創新等方面合作空間很大。」
知識互換
成華區對外交流又出新成果 學校擬推新加坡特色在線課程
看完整個體驗,現場一位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老師表示,期待VR虛擬教學這套特色在線課程早日進去課堂。「這項技術,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顛覆了我們傳統的以老師講為主教學方法,將以學生為主進行探索。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教學方式會感到特別新奇,激發其學習興趣。」
對此,電子科大附小校長康永邦表示,將VR虛擬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是新加坡特色在線課程的一小部分,也僅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這次學校國際理解教育活動周貫穿整個9月,主要是新加坡主題文化交流,與新加坡輔華小學開展國際化課程交流是其中的重點。」
比如在「走班」教學中學校將擬為新加坡輔華小學的師生開發特色中文及文化在線課程、開展師生人文交流互訪等活動,康永邦表示,在線課程是知識互換與共享的體現,「發揮我校文化特色擬為對方開發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在線內容。同時吸收對方學校優質科技教學技術,進一步提高師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
「電子科大附小是成都市的『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建設單位,已先後與斯洛維尼亞、英國謝菲爾德學校等學校籤訂友好協議。」成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華區正通過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提升全區教育國際化水平。目前全區有33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分別與美國、俄羅斯、法國等16個國家(地區)的70餘所學校締結姊妹校關係。與此同時,該區還大力實施「百名名優教師出國(境)研訓計劃」,持續開展校際連線、海外研學等項目,推進外籍教師全覆蓋。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趙雨欣 圖片由電子科大附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