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正式出手,5nm光刻技術被攻克,華為晶片將迎來轉機
華為近幾年不僅是在國內在世界上都受到了相當高的關注度,除了華為為世界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產品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華為作為中國崛起的「民營企業」在世界市場內「摸爬滾打」所受到的壓制與排擠。但是華為面對如此重重「致命」的打擊,並沒有一蹶不振,甘願「俯首稱臣」做別人的「小弟」,而是不斷鑽研自己的技術,真真正正的實現「中國製造」。
美G對華為的打壓,在2019年停止對華為提供GMS服務系統就已經顯露了,但是華為也隨即拿出了「HMS」來進行「自救」,讓我們暫時對華為為首的國產電子產品的處境鬆了一口氣,本來我們以為華為挺過了2019年的一劫,開始滿心歡喜的期待在2020年華為能夠繼續為我們帶來好消息,但是等來的卻是美G又限制了對華為的晶片供應的噩耗。
美G表示到了2020年9月15日最後供應期限到了之後,不會繼續和華為現合同,也就是說不會再為華為提供晶片產品的供應了。但是距離最後期限已經過去了數天,華為雖然表示自己不會選擇低頭不會退縮,會迎難而上,但是卻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的方案。
一、中國晶片發展歷程
雖然晶片聽起來非常的高級,其實它只是半導體元件的一個統稱。在電晶體出現並且大規模大批量進行生產之後,也相繼出現了大量的半導體組件,例如二極體等。它們的出現也就取代了真空管的功能結束了真空管電路的時代。尤其進入20世紀的中後期,半導體技術並沒有「安於享樂」,而是「居安思危」,不斷的革新進步,這也就為集成電路的出現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將大量的為電晶體通過集成電路集成到一個小小的晶片上,由此,晶片真正問世。由於晶片不管是在成本的節約上上還是性能上都非常的客觀,所以它才能廣泛得到推廣,甚至演變成今天一種技術的較量。
我國晶片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分為創業期(1965年-1978年),探索期(1978年-1989年),重點建設期(1990年-2000年),發展加速器(2000年-2011年)、高質量發展期(2012年至今)五個時期階段,雖然我國晶片的發展歷史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之久了,但是集成電路技術在我國確實非常薄弱的一個生產環節。不僅是因為晶片的工藝流程非常的複雜,它所涉及的材料、工程、化學、物理、光學等諸多知識、研究方面的累積,在短時期內是沒有辦法彌補的漏洞和缺陷。
二、華為不是孤立無援的,它身後有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持
美G通過對華為的打壓變相的對我國的經濟、市場以及技術進行打壓,它的狼子野心顯而易見。所以此次華為不會獨自抗壓,國家也做了一定的準備,給予一定的支持。早在2020年的8月13日,國務院就通過實行一系列政策來激活我國的晶片市場,並且發布聲明稱早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攻克了5nm光刻技術。
總結:即使我國的晶片技術領域還有不足,但是我們面對困難就應該積極面對,不應該退縮、屈服,不然永遠都會成為別人的「把柄」,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科技領域掌握一定的主動權,不能時時處在被動的境地。相信,有了國家的支持,華為此次必將攻克難關,國產品牌終將在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