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微米級3D列印金屬/陶瓷在軌製造

2020-12-23 南極熊3D列印網

2020年5月5日18時0分,長徵五號B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88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我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飛行任務告捷。

在本次任務中,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在新飛船試驗船安排了在軌精細成型實驗等三項科學實(試)驗,將為未來我國空間站建設運營以及走向更遙遠的深空,進行前瞻科學研究和技術驗證。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團隊的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的在軌製造設備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的太空3D列印研究據介紹,這次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把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了預定軌道,可以為我國太空3D列印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機會。為進一步提升製造精度、擴大可用於太空製造的材料譜系,由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團隊研製的「在軌精細成型實驗裝置」將創新採用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的在軌製造。太空失重環境是立體光刻技術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普通的列印漿料在失重條件下無法保持穩定形態,會發生爬壁導致液面起伏影響列印;通過國內外失重飛機,先後進行了數百次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對漿料在失重條件下的流變行為及內在機理進行了分析,利用化學及物理方法對漿料進行優化使其從液態變為軟物質形態,軟物質特有的屈服應力在失重條件下抵抗形變,抑制爬壁,且在較高剪切力作用下其又可以恢復良好的流動性,保證了3D列印順利進行。

△2018年中科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微重力下試驗3D列印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CAS Key Laboratory of 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MT)成立於2017年底,依託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一個以「太空製造技術」為研究專題的科研實體。早在2018年6月13日,中科院太空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為空間應用中心)科研人員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圓滿完成了國際首次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和基於陶瓷模具的金屬材料微重力環境下鑄造技術試驗,獲得多個完好的製造樣品及豐富的實驗數據。

△微重力下光固化3D列印陶瓷樣件
△微重力下3D列印金屬樣件

太空3D列印的作用和優勢一般來說,當國際空間站內缺少某種工具或部件時,太空人們就得花上數周甚至數月等待地面送來物資補給。有了太空3D印表機,技術人員在地球上設定出物品的製造程序(也就是設計模型文件),然後用電子郵件發送至國際空間站,整個過程耗時不到一周;而實際列印時間只有約4小時。除了時間成本,太空3D列印所節約的運輸成本同樣可觀。空間站、基地或複雜太空飛行器的系統由許多部分組成。儘管在建造時就力求可靠,但仍然面臨著零件損壞、系統升級等問題。如果攜帶大量預製零件進入太空,就會大大增加高昂的發射費用。如採用太空3D列印技術,只需將原材料和輕型印表機帶入太空,從而就地製造所需零部件,最大限度減少發射重量並提高工作效率。未來,當人類能夠從其他星球表面開採原材料時,還能在太空建立「零件工廠」,進一步減輕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重量,節約空間。

南極熊配圖:美國NASA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3D印表機,使用到的技術是FDM熔融擠出,通過噴頭加熱,高分子聚合物線材熔化成液態,然後靠機械力從噴頭擠出來,層層堆疊成型。圖片來源NASA2014年,NASA研製的世界上首臺太空3D印表機抵達國際空間站,揭開了人類「太空製造」的序幕。3D列印技術在太空的操作環境與地球大不相同,技術難度也不一。在地球上,依靠重力,3D印表機擠出的加熱塑料、金屬或其他材料能自然地沉積,一層一層列印出三維物體。而在太空零重力條件下,需要使用以給定速率旋轉的離心機來確保材料沉積到位,或者修改3D列印的過程來使設備平穩運行。不過,原本基於地球的3D列印技術更容易適應有著微重力環境的月球和火星。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任務將驗證在軌3D列印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5月5日, 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隨著太空3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實現太空飛行器零部件的「自給自足」正在成為可能。2014年,NASA研製的世界上首臺太空3D印表機抵達國際空間站,揭開了人類「太空製造」的序幕。據介紹,為進一步提升製造精度、擴大可用於太空製造的材料譜系,由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團隊研製的「在軌精細成型實驗裝置」將創新採用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對金屬/陶瓷複合材料進行微米級精度的在軌製造。
  • 打破我國火箭紀錄!長徵五號 B 發射成功,我國空間站又近了一步
    2020 年 5 月 5 日 18 時,長徵五號 B 運載火箭(CZ-5B)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在約 488 秒後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圓滿成功。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一箭穿雲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級,運載能力位居世界現役火箭前列,足以將目前人類研製的最重無人探測器之一
  • 長徵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發布會回應兩次發射失敗,不料卻被「花式...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基礎改進研製而成,主要承擔著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是目前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此次飛行任務驗證了火箭方案的正確性,考核了火箭的功能性能,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 揭秘長徵五號B火箭四大「黑科技」
    隨著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一道烈焰划過天際,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預定軌道。如此寬敞的空間,也是為了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而量身打造的。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現場,鄧燁晨攝據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長徵五號B火箭整流罩採用流線型的馮·卡門曲線外形,可以更好地減小空氣阻力,減輕載荷影響。馮·卡門曲線是一種非線性曲線,按照馮·卡門曲線製造的整流罩展開之後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立體的,製造難度高於錐形整流罩。
  • 外殼「輕如蟬翼」箭體「堅不可摧」|哈爾濱製造給「長徵五號B...
    機電學院金屬橡膠技術研究所姜洪源教授團隊為長徵五號解決了高真空、大溫差、強輻射等極端工況下阻尼減振難題。依託學校的研發基礎與優勢,金屬橡膠技術研究所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技術瓶頸,製備了滿足不同工況和不同結構需求的金屬橡膠構件,部分金屬橡膠元件成功替代了重要裝備上的進口元器件,並在嫦娥三號著陸器等任務中得到成功應用。
  • 西安航天力量助力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西安網訊 (記者 劉柳 何潮一)昨天傍晚,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迎來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任務實施的「開門紅」,拉開了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為後續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
  • 長徵五號和長徵五號B都有哪些區別?
    2020年5月5日18點左右,我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正式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打下基礎。這是令人無比激動的時刻。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陝西力量」為火箭保駕護航
    陝西力量為長五B發射成功助力5月5日18時,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豪邁出徵,成功將我國新一代航天飛船試驗船送入近地軌道。航天六院:研製交付兩種共10臺主發動機本次發射,六院為火箭研製交付了兩種共10臺主發動機,分別是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組成的芯一級動力和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組成的助推器。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意義有多大!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載荷組合體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即將發射 全長53.7米
    最近,關於我們中國的載人空間站在軌建造又傳來了好消息。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即將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執行首飛任務!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全長53.7米,一級半構型大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於22噸,無疑這是我國近地軌道運力最大的火箭,代表著當前的航天實力。從世界範圍來看,現役的各國運載火箭中,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的運力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 長徵五號B發射成功,海南書記省長祝賀
    5月5日18時,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記者注意到,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的地點,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作為發射場所在地,海南省委、省政府,文昌市委、市政府,提前對火箭發射做了多項保障工作,並對火箭發射成功表示祝賀。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創亞洲紀錄 發射近22噸太空飛行器為中國新...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這是中國和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太空飛行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主要用於近地軌道大型太空飛行器發射,未來將承擔中國載人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而此次首飛成功也進一步奠定了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發成功 航天航空概念股或受益
    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發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升空圖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主要承擔著我國空間站艙段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是目前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為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奠定了重要基礎。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軌道
    就在今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點火升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飛行一段時間後將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至送至地月轉移軌道。此次發射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本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53次成功發射。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完成
    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據了解,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是當前國內外太空飛行器結構的主要材料,密度低、強度高,開展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技術研究,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發展空間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 長徵五號B發射「01」指揮員是東大人
    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01」指揮員胡旭東(左二)5月6日,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姜慧娟興奮不已,她驚喜地發現,在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指揮大廳,坐在正中央的「01」指揮員,就是她的學生胡旭東,東南大學2003屆能源與環境學院畢業生。
  • 我的世界: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MC玩家製造同比例模型致敬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489秒後進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圓滿成功。我看到這個消息非常的開心,因為我國又有一枚重量級的火箭實驗成功。
  • ​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發射過程堪稱完美 接下來還有更重的...
    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場觀看長徵五號發射,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難掩激動。「這次發射成功是長徵五號火箭在關鍵的時候贏得的一次非常關鍵的勝利。飛行過程堪稱完美,實現了最初確定的準時發射、精確入軌的目標,也為後續嫦娥五號探月之旅打下了一個非常完美的開端。」王珏說。
  • 俄羅斯版長徵五號:時隔六年再度發射,安加拉A5起大早趕晚集
    此次發射原計劃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同一天發射,但由於技術原因拖延至12月14日。安加拉A5早在2014年就實現了首飛與之相比,長徵五號自遙三火箭之後就已經結束實驗性發射階段,具備應用性發射服務提供能力,天問一號、嫦娥五號接連發射成功已經證明了這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