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新國漫上院線,都會迎來一批國漫之光的浪潮。從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線後,之後的《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羅小黑戰記:不再流浪》、《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優秀國漫電影紛紛營造出萬人空巷的場面,國漫崛起一說便開始盛行於各大網絡埠。為何會有「崛起」一說呢?首先是有曾經的繁榮景象再到落寞低迷的一個過程。下面我將為大家舉例見證國產動畫的輝煌歷史。
在新中國的早期便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國產動畫(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國產動畫」,因為當時都是採用手繪,逐幀繪製而成),而且當時的每一部都可以奉為經典巨著。首先是196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上集,引用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的鬧龍宮、反天庭的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孫悟空的英雄形象。而當時參與《大鬧天宮》的創作人員有23人,每位創作人員每人僅僅手握一隻畫筆,逐幀繪製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一部經典巨著,影響深遠,創造了國漫的巔峰時期的開端,打起了國產動畫的新紀元,而遠在海外的青年漫畫家鳥山明老師更是有著動畫啟蒙教育。
另一經典優秀國產動畫則是由徐景達、馬克宣執導的動畫短片《三個和尚》於1982年上映公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大鬧天宮》獲得成功後,再續佳作,以三個和尚在經歷沒水喝和寺廟失火之後,齊心協力吊水挽救危機的故事,闡述了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念,該片榮獲丹麥第四屆歐登國際童話影展銀質獎、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等各大獎項榮譽。此次的創作乃是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而成,既批判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落後思想,又提倡了「合作共贏」的正確價值觀。還將西方的現代漫畫表現手法巧妙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獨特的風格特點之中,整個影片幽默詼諧,既能帶來歡快的觀影體驗,同時又能引人深思。
而《葫蘆兄弟》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原創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國產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我們兒時歡聲笑語的記憶。於1986年在央視一套中播出,共13集,講述了七個葫蘆娃為救爺爺與蠍子精和蛇精的鬥智鬥勇的過程,每一集都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正確引導。改片也連續獲得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首屆中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三等獎、第三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系列片獎等獎項榮譽。是國產動畫繁榮的另一裡程碑。
當然,在早期的國漫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也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國產動畫,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至今仍是膾炙人口。例如《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記》等等優秀動畫,國產動畫進入欣欣向榮的鼎盛時期。
資料來自全網前所整理:
零叄視域主筆:
回首過往國漫巔峰時期,零叄視域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