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退選,美國總統選舉基本鎖定戰局

2021-01-04 新華網客戶端

隨著美國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8日宣布退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2020年11月3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如無意外已鎖定戰局,由民主黨籍前副總統喬·拜登對決共和黨籍現任總統唐納·川普。

兩人均已年過七旬,一個從政履歷豐富,一個標榜政壇「圈外人」形象。按照美聯社的說法,「幾乎肯定」兩人將在美國迄今「最昂貴」「最骯髒」的總統選舉中一決高下。

「安慰」與「顛覆」

拜登今年11月年滿78歲,如果勝選將成為美國迄今最高齡總統。川普也近74歲,但兩人的執政風格截然不同。

按照法新社的說法,川普主張「贏家政治」,從政生涯一路顛覆,拜登則給人安慰,試圖讓民眾感受到能「重返2016年以前」。儘管被川普稱作「瞌睡喬」,拜登篤定,經歷過共和黨政府動蕩不安的4年後,美國民眾願意稍作休息。

拜登曾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聯邦參議員之一,輔佐過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貝拉克·歐巴馬8年,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首都華盛頓度過。按照美聯社的說法,沒有哪位總統候選人的政府就職經驗比拜登更豐富。

但川普不同於拜登以往任何一位政治對手。他的資金優勢明顯,且有意不惜代價取勝。美聯社報導,川普團隊打算採用類似4年前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的「非常規」手段,向拜登發起真假信息混合的「抹黑」戰。

各有「命門」

依據多家媒體分析,拜登與川普作為總統候選人各有弱點。在全力迎戰川普前,拜登先要爭取桑德斯的「左傾」選民支持,這並非易事。主要原因一是拜登與桑德斯的政策主張存在較大差異,二是川普常以主流政壇「圈外人」自居,有意「分流」同為「圈外人」的桑德斯選民。

與桑德斯相比,拜登獲民主黨高層鼎力支持,選民群體也更龐大,被不少民主黨人認定更有可能擊敗川普。但拜登從政數十年,留下不少可供川普陣營攻擊的軟肋。按照法新社的說法,拜登的一個「致命缺陷」是小兒子亨特關聯烏克蘭政界的腐敗「疑點」。

儘管川普先前企圖施壓烏克蘭政府調查拜登父子「腐敗嫌疑」而遭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眾議院彈劾,亨特與烏克蘭的牽連仍將成為他攻擊拜登的「武器」。

川普的一大「命門」則是持續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美聯社報導,美國多地疫情數周后才會迎來「峰值」,疫情衝擊將影響選民態度和競選組織工作。路透社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拜登與川普的對決將聚焦後者應對新冠疫情的處理方式,這一公共衛生危機正在徹底改變美國人的生活並擾亂經濟。(海洋)

延伸閱讀

【天下人物】桑德斯:「左翼老將」再斷白宮夢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8日宣布退出總統選舉民主黨選戰。這意味著,領跑該黨預選的前副總統喬·拜登將大概率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這是桑德斯連續第二次從民主黨預選中突圍失敗,這位78歲的「左翼老將」今後恐怕再難參選,但能夠預見的是,他所代表的「進步派」運動不會終止,還可能對民主黨未來政治綱領產生更多影響。

遺憾退出

桑德斯當天發表講話說,在過去幾周裡,他和團隊及許多支持者就其競選前景進行了評估。鑑於目前拜登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票數上的領先優勢,他「幾乎不可能」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基於此判斷,他決定停止自己的競選活動。

桑德斯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移民家庭。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學本科學位期間,他積極參與民權、反戰等政治運動,對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理念倍加認同。

大學畢業後,桑德斯回到紐約市。在多個行業浸染後,他於1968年移居美國東北部佛蒙特州伯林頓市,並在那裡開啟政治生涯——先是以獨立派人士身份當選伯林頓市市長並數次成功連任,之後又先後當選代表佛蒙特州的聯邦眾議員和聯邦參議員。

2015年5月,桑德斯正式啟動首次總統競選活動。與其他主要競選人不同的是,桑德斯拒絕接受富人的政治獻金。與此同時,他重視基層競選活動,並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儘管在那次民主黨選戰中,他最終敗給了希拉蕊·柯林頓,但其「全民醫保」、免除公立高校學費等「進步派」主張得到了年輕一代選民熱捧。

2019年2月,桑德斯第二次宣布競選美國總統。憑藉這些年積攢的影響力,他一上來就被視作大熱門。在今年2月民主黨預選早期階段,桑德斯表現強勁,在年輕選民和拉美裔選民中支持率高於其他民主黨競選人。

隨著2月底「溫和派」主要代表拜登在南卡羅來納州大勝後,「溫和派」競選人紛紛退選並團結支持拜登,民主黨預選形成拜登和桑德斯對決的格局。在3月以來的預選中,拜登領先優勢不斷擴大,黨內要求桑德斯儘早退選的呼聲增加。

這是2019年10月15日在美國俄亥俄州韋斯特維爾拍攝的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左)和前副總統喬·拜登參加辯論的資料照片。

美國聖安塞爾姆學院政治學副教授克里斯多福·加爾迪耶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桑德斯此次敗陣,外因是「溫和派」陣營在不利開局下迅速形成合力阻擊,內因是他未能擴大支持者範圍並挖掘更多選民。此外,「進步派」主張不乏質疑者,桑德斯沒有去認真說服他們。

未來之路

作為「進步派」代表人物之一,改變美國不平等現狀、縮小貧富差距是桑德斯一直以來的追求。無論在國會提案還是競選總統,他一貫主張實施「全民醫保」、提高最低工資、增加富人稅收、免除公立高校學費、大力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

桑德斯退選後,拜登成為當前唯一的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不出意外的話,他將代表民主黨挑戰現任總統、共和黨人川普。拜登8日發表聲明稱讚桑德斯引領的「進步」運動,並努力拉攏他及其支持者,以追求黨內團結。

桑德斯在8日講話中對拜登表示祝賀,同時表明合作意願以推進「進步派」議程,但並未明言支持拜登。桑德斯說,自己的名字仍舊在餘下各州預選的選票上,將繼續爭取儘可能多的黨內代表選票。他同時強調疫情暴露出美國當前醫保體系的短板。

加爾迪耶裡分析說,桑德斯此時退選有政治考量,若繼續堅持,不過是又一次預選失利,還將損害他在國會乃至美國政壇中的影響力。還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時退選,桑德斯將成為拜登需要爭取的對象,可能更有利於他實現政治訴求。

此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雷爾·韋斯特告訴記者,桑德斯退選使得拜登能夠專注於對陣川普,有助於民主黨儘早布局選戰。《今日美國報》文章認為,今年的美國總統選戰將有很強的不可預測性,雖然民主黨團結一致不能保證最終勝利,但至少能避免黨內分裂。(記者孫丁 徐劍梅 鄧仙來)

相關焦點

  • 美國總統選舉基本鎖定戰局
    隨著美國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8日宣布退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2020年11月3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如無意外已鎖定戰局,由民主黨籍前副總統喬·拜登對決共和黨籍現任總統唐納·川普。兩人均已年過七旬,一個從政履歷豐富,一個標榜政壇「圈外人」形象。
  • 美國總統選舉基本鎖定戰局 候選人各有「命門」
    隨著美國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8日宣布退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2020年11月3日的美國總統選舉如無意外已鎖定戰局,由民主黨籍前副總統喬·拜登對決共和黨籍現任總統唐納·川普。兩人均已年過七旬,一個從政履歷豐富,一個標榜政壇「圈外人」形象。
  • 桑德斯退選 美國大選變數尤多
    新華社華盛頓4月8日電(國際觀察)桑德斯退選 美國大選變數尤多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鄧仙來 孫丁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8日宣布停止競選活動,民主黨賽場僅餘領跑者、前副總統喬·拜登一人。而在共和黨方面,總統川普3月中旬已鎖定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桑德斯否認終止競選活動
    新華社華盛頓3月18日電(記者孫丁 徐劍梅)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18日否認正終止競選活動。桑德斯當天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他的團隊正在評估競選形勢,並與支持者進行交流,稱其正終止競選活動的說法不實。
  • 沃倫退選,這次,為什麼未來的美國總統又將是「老」「男」人?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聯邦參議員伊莉莎白·沃倫5日宣布退選。至此,民主黨競選陣營基本將成為兩位75歲以上男性——桑德斯和拜登的對決,出線者將有機會挑戰現任總統川普。民主黨2020競選陣容曾被稱為「史上最多元」的陣容,擁有多位女性、少數族裔和年輕人,但現在,一切又回到了美國人熟悉的老路——「老白男」。
  • 桑德斯表態支持拜登,要擊敗「美國現代歷史上最危險總統」川普
    宣布退選後,桑德斯的表態對於其支持者繼續停留在民主黨陣營,提高拜登支持率至關重要,桑德斯的發言也是重要信號。作者:東咚腔板塊:美國[持續更新,歡迎關注]桑德斯發出關鍵表態根據美聯社13日消息,當地時間8日宣布退出美國總統大選的的民主黨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宣布支持拜登競選總統,他將川普稱呼為「擊敗美國現代歷史上最危險的總統」,希望所有美國人團結一起來,一起終結川普的統治。此舉被視為是桑德斯退出大選後發出最為清晰且關鍵的意見表態。
  • 前民主黨參選人桑德斯宣布支持拜登競選美國總統
    原標題:桑德斯宣布助選拜登宣布退選一周後,美國佛蒙特州參議員、前民主黨2020年大選參選人桑德斯當地時間13日宣布,支持他的對手拜登出戰川普。路透社報導,桑德斯當天出現在拜登競選團隊的線上視頻中,公開表示支持拜登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同時呼籲所有民主黨、共和黨與獨立選民也這麼做,目的是打敗他眼中「美國現代歷史上最危險的總統」,即川普。「我們需要他(拜登)入主白宮。」
  • 詭異退選背後:桑德斯的「社會主義」究竟是怎樣的社會主義
    張婧 | 《文化縱橫》雜誌社【導讀】2020年4月8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的競選總部宣布,決定暫停民主黨總統競選活動。這事實上等於退出競選。桑德斯本人表示,儘管他結束了總統競選,但他的「正義之戰仍在繼續」。
  • 桑德斯宣布退選:拜登與川普爭相拉攏其支持者
    桑德斯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佛蒙特州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宣布退出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對此,另一民主黨參選人、前副總統拜登稱讚了其競選表現,並喊話其支持者轉而支持自己,而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現任總統川普也對桑德斯的支持者發出了同樣的呼籲。
  • 桑德斯主動退出大選,原來是被歐巴馬給勸退的?
    今天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非建制派大佬桑德斯宣布退出民主黨黨內初選,這意味著桑德斯第二次陪跑美國大選,再次落敗,而他的對手前副總統拜登則是鎖定了最終勝局。這也意味著民主黨這面最終塵埃落定,將有拜登最終代表民主黨出戰,和共和黨展開最終的對決。
  • 桑德斯退選,美國左派仍兇猛,川普任重道遠
    桑德斯發布聲明,競選要「暫停」(suspending)了。誰都知道,「暫停」不過是委婉的說法;它的真實含義是——「退選」!川普還吐槽說:要不是「沃倫」女士,桑德斯會在超級星期二大獲全勝!不至淪落到今日,以退選收尾。現在很難想像民主黨女「四人幫」會支持拜登!桑德斯的退選,也讓不少民主黨人看到了希望:大家團結起來吧!一起投拜登的票!打敗川普!但這種想法多少有些「一廂情願」。
  • 深受美國年輕人喜歡的桑德斯,為何競選之路堪憂?
    3月3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的「超級星期二」,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大勝另一位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
  • 拜登贏得美國阿拉斯加州民主黨總統初選
    中新網4月12日電 綜合報導,在競爭對手、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桑德斯宣布停止競選活動3天後,美國前副總統拜登於11日晚贏得了阿拉斯加州的民主黨總統初選。報導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阿拉斯加州改為郵寄投票。
  • 民主黨人桑德斯「突圍」,將對美國,乃至...
    更為重要的是,最新的民調也顯示桑德斯在加州、麻薩諸塞州等多個州民調領先,其中在加州更是領先8%,加州是民主黨的大票倉,擁有415個黨代表名額,如果贏下加州,桑德斯基本可以鎖定勝局。下周3月3日「超級星期二」是美國大選的初選過程中最具重要意義的一天,屆時美國14個州同天舉行初選,決定民主黨超過1/3的黨代表票歸屬。至少從目前情勢看 伯尼·桑德斯成為民主黨正式候選人的概率非常大。
  • 億萬富翁布隆伯格退選 川普嘲諷:人生最尷尬的一段經歷
    圖源:彭博社海外網3月5日電 當地時間4日,美國億萬富翁麥可·布隆伯格宣布退出美國2020年大選角逐,並轉而支持前副總統拜登獲得民主黨內提名。川普在推特中直白地稱:「我很久前就能告訴他,他沒有(競選總統)所需的品質,他本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的。現在,為了能留住面子,(布隆伯格)將把錢用在『睏倦』的拜登身上,但這不會有用!」緊接著,川普又發布了一條推文嘲諷道,「邁克現在將解僱蒂姆·奧布萊恩等一群傻瓜,是他們把他推入這番混亂局面的。
  • 國際觀察|桑德斯退出美國大選,疫情背景下拜登VS川普誰的勝算更大?
    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民主黨202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發布聲明宣布退出2020年的總統競選。這意味著前總統拜登事實上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將在11月的大選中與現任總統川普一決高下。
  • 誰逼退了「左翼老將」桑德斯?
    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正式宣布退出總統競選。消息一出,桑德斯的支持者們扼腕嘆息。而美國2020 年的大選態勢也隨之明朗——最終角逐將在民主黨競選人拜登與現任總統川普之間展開。
  • 桑德斯退出美國總統選舉初選,川普:歐巴馬為啥還不支持拜登?
    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大選民 主 黨參選人、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退出美國2020總統選舉初選。這意味著如果不出意外,前副總統拜登將順利成為民 主 黨總統候選人,在11月的大選中與現任總統川普一決高下。
  • 美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桑德斯宣布退出2020總統大選
    當地時間4月8日,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宣布退出2020年總統大選。《國會山報》稱,桑德斯的這一決定,實際上為前副總統拜登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鋪平了道路。(《國會山報》報導截圖)報導稱,在上個月的初選活動中經歷一系列失敗之後,桑德斯開始重新評估他的競選活動。最終,當地時間4月8日, 桑德斯在電話會議上告訴他的工作人員,他已決定退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
  • 桑德斯退出總統候選人競選 拜登有望獲得民主黨提名
    來源:金融界網站4月9日消息,伯尼·桑德斯退出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後,拜登成為民主黨潛在的總統提名候選人,這位美國前副總統勢將在11月直面總統川普。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現場競選活動無法進行,而且公眾的心思也不在2020年總統競選上,拜登要想與川普較量,必須另尋辦法。 「在此我想深深地感謝你們,是你們打造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草根競選活動,對我們的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桑德斯在對他的追隨者直播講話中表示。「我們共同改變了美國民眾對於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國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