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報導 「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
近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260餘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戰國·青銅鑑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今天的鏡子,已經是人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物件。但是在古代,鏡子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生活在水邊的先民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他們開始以天然或容器內靜止的水面為鏡整理儀容——古人稱之為「監」。
甲骨文中的「監」,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因為這種照看是由上往下看,後來引申出自上視下的意思,也就有了監察、監督等含義。《尚書·酒誥》裡寫:「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這裡的「監」就有接受民眾監督之義。
青銅器發明以後,人們用銅盆盛水,鑑形照影。春秋時期,人們在「監」字上加「金」旁成為「鑑」,專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
「鏡」字出現在戰國,與「鑑」屬於同源字,從音韻學上可以通轉。徐灝《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只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以銅製做可以照形的物品,就是鏡子。
《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晉)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平滑的鏡面藉助於光的反射,映照出使用者的形貌,這是鏡子最重要的功用。作為一件日用品,除了照影,還有其他功用嗎?銅鏡用背面精美的紋飾做了回答。
「中國大寧」神獸紋鏡(漢)
今年春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博物館選擇用一面漢代銅鏡為武漢加油,為祖國祝福。之所以鎖定這面銅鏡,秘密就在背面的銘文裡——「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闢去不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一面鏡子除了可以「視玉容」,還寄託了「闢去不祥,保佑國家安寧」的期許。
銘文裡的「中國」尤為引人注意,當時《史記》《漢書》已有「中國一統」的說法,「中國」「國家」等概念的產生,緣於漢代社會長期穩定,四海人心空前聚攏。藏道於器,一面銅鏡裡蘊涵的美好心願,歷經千年仍能溫暖人心。
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 (唐代)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明興替。」這段耳熟能詳的話講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唐太宗把直言敢諫的魏徵當作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從他的言行中去自省。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賢臣是一面鏡子,可以知道政事的得失。歷史更是一面鏡子,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鑑古知今。以史為鑑也稱殷鑑,語出《尚書·召誥》,「我不可不監(鑑)於有夏,亦不可不監(鑑)於有殷。」 詩經《蕩》引用了這個說法,「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詩人借殷商之亡向周厲王發出的警告,國家覆亡的教訓並不遠,對於商來說,是夏桀,對於周來說,就是殷紂。只是厲王根本不把這當一回事。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被趕出鎬京,過了十三年,他在彘地悽涼死去。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板蕩之際有誠臣為鏡,有歷史為鑑,若不能吸取教訓,納諫如流,也只會重蹈歷史的覆轍。
春秋時期《國語·吳語》中,伍子胥也曾向吳王夫差諫言,「王其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吳王夫差為了攻打齊國,接受了越國求和的要求。伍子胥勸誡吳王要以楚靈王為鑑,一鼓作氣打敗越國,而不是遠處的齊國。當年,楚靈王不聽臣下勸諫,越過鄰國攻打吳越等東方諸侯國,連年徵戰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後失去民心,士兵譁變,楚靈王也上吊身亡。吳王夫差沒有聽伍子胥的勸誡,一意孤行攻打齊國,雖然取得小勝,卻給越國留下了重新崛起的時間,最終為越國所滅。
明月掌上寒,團團復皎皎。鏡子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人覽鏡自顧,可見歲月的流逝,扣下鏡面自省,又可見古今故事,家國天下。「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儘是時空的羈絆。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