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名單揭曉,獲獎者來自多個學科領域

2020-09-10 IT程序猿的科技營

2020年9月9日,2020年度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揭曉,10位青年科學家從眾多參選者中脫穎而出,獲得達摩院青橙獎,每人獎勵100萬元。

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從2018年開始舉辦,每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三屆了。當被問及第三屆青橙獎的獲得者和此前幾屆在研究領域上有哪些不同時,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今年的青橙學者很多來自交叉學科和基礎學科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另外只有更多科學家進入基礎學科領域,才能幫助科學技術發展。」

張建峰還表示:「我們很驕傲地看到,這些青年學者真正代表了時代的『硬核要求』,他們堅定的科學信念、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和顯著的科研成就都是青橙獎鼓勵的。達摩院支持青年科學人才不求回報,你們的成長與進步是對社會最好的回饋,只有更多青年投入基礎科研,才能提升社會的原始創新能力。」

今年的十名青年獲獎者,平均年齡不足32歲,最年輕的僅28歲,他們身處的科研領域腹地廣闊,既有人工智慧、工控軟體、晶片、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下面就來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十位獲獎的青年科學家們,排名不分先後!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簡介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從2018年開始發起的公益性評選,每年舉辦一次,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旨在發掘和支持從事基礎科學、應用技術研究的優秀青年工作者,年齡在35歲及以下。阿里巴巴達摩院為每位獲獎人發放100萬人民幣獎金,並提供開放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等全方位支持!獲獎人將會冠名「達摩院青橙學者」稱號,並與達摩院實驗室建立互訪聯繫。

1、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杜子東

獲獎理由:他的架構深度學習處理器,能高效處理廣泛深度學習算法。

杜子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AI科技公司寒武紀研究院院長。

2011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6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計算所,獲工學博士學位。杜子東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人工智慧體系結構,在深度學習處理器方向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是中國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青年研究者中的翹楚。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受到大量歐美頂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跟隨,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相關工作正在國防和民用兩個方面進行產業化應用。他先後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中科院研究生的最高學術榮譽)、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由國際IEEE Micro 評選的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年度十佳論文等多個獎項;入選中科院青促會和北京市科技新星。

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何向南

獲獎理由:他聚焦個性化推薦,為信息過載精準施策。

何向南,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數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聘專家。201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16年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科學。2010年到2015年分別在微軟、谷歌進行實習,2016年開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精英榜。

何向南博士致力於信息檢索、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領域前沿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CCF A類會議和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5000餘次,包括國際頂級會議SIGIR、WWW、KDD和頂級期刊TKDE、TOIS、TNNLS等;長期擔任這些會議和期刊的審稿人,以及CCIS 2019(雲計算與智能系統IEEE國際會議)的程序委員會主席,AI Open期刊編委。研究成果曾獲SIGIR 2016最佳論文提名獎、WWW 2018最佳論文提名獎、WWW 2018最佳海報論文獎等,並在多個商業公司的線上系統獲得應用,取得積極效果。以負責人主持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

3、山東大學 聶禮強

獲獎理由:賦予對話機器人對多模態場景感知、理解與推理的能力,從而讓人機互動更自然。

聶禮強,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2009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2013年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然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 年入選「齊魯青年學者」計劃和第十三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職山東大學。

聶禮強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媒體計算、信息檢索、及其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騰訊犀牛鳥項目、智洋電氣項目、973子課題等橫縱向經費千餘萬。近五年在國際CCF A類會議或ACM/IEEE會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如ACM MM、TIP、SIGIR、TOIS,專著一部,谷歌引用5000餘次。獲得SIGMM emerging leaders in 2018、SIGIR 2019最佳論文提名獎等多項國際榮譽。曾擔任多個國際著名期刊的客座編委,如ToMM、TBD等;擔任國際會議ICIMCS 2017 程序委員會主席和Information Science 編委;擔任CCF A類會議ACM MM 2018/2019領域主席。

4、清華大學 姜宇

獲獎理由:他通過模型驅動的開發與測試技術,推進了工業控制系統的軟體設計與漏洞分析平臺的自主可控和效率提升。

姜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2010年本科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15年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5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精英榜。

姜宇博士的主要方向為軟體工程、物理信息融合系統,特別關注基於形式化方法的系統安全保障設計和分析,提出了多種計算模型驅動的CPS系統開發方法和安全保證策略,部分成果直接影響了實際工業系統(多功能車輛總線控制系統,心肺復甦醫療協作指導系統)的實現和部署。

姜宇的博士論文《面向異構嵌入式系統的形式計算模型研究》提出了嚴格的異構嵌入式系統形式計算模型,並開發了有效的模型分析、綜合工具集,解決了軟體與硬體異構,同步與異步異構嵌入式系統的分析驗證難等問題。相關技術和研究成果發表在在軟體工程方法和嵌入式系統領域的頂級期刊會議TPDS、TC、TIE和FSE上,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攻博期間,曾獲「博士生國家獎學金」, 「人民網優秀技術課題研究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在ICSE、FSE、ASE等國際會議及TPDS、TIE、TC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CCF A類論文8篇、B類論文9篇、SCI一區論文4篇。

5、浙江大學 趙保丹

獲獎理由:她探索了鈣鈦礦材料中的能量損耗機理,實現了更加高效環保的新型光電器件。

趙保丹,出生於1991年,江蘇徐州人,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訪問研究員。2014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於同年獲得國家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物理系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博士,師從卡文迪許物理學教授Richard Friend院士,於2019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繼續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1年生的趙保丹是此次「硬核10人」中唯一一位女性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半導體材料在光電中的應用。趙保丹以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鈣鈦礦LED效率的世界紀錄;還利用錫代替鉛的手段降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毒性。憑藉著這兩項突出性的貢獻,趙保丹成為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最年輕的入選者之一。

這幾年,趙保丹共發表SCI論文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5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Materials等領域頂級期刊;同時作為(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系列期刊總計發表論文7篇。

趙保丹認為女生的第六感可能是做科研的優勢之一,因為做科研就是創新,有時需要突發奇想,去探索一些別人沒有想到的方向。另外女生認真仔細的優勢會更多地發現一些細節,對有些細節的關注可能改變我們的研究方向。

6、國呼吸醫學中心 梁文華

獲獎理由:治病救人以外,他運用大數據分析,解決肺癌和新冠難題。

梁文華,出生於1987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助理,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呼吸疾病重點實驗室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肺癌學組副組長,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主要成員之一。

2006年入讀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專業(研究生階段就讀於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4年獲得博士學位並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梁文華博士主要從事肺癌的綜合診療以及臨床轉化研究,在肺癌早診及精細化診療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12年進入腫瘤研究領域至今已發表SCI論文80餘篇,10分以上5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40餘篇,包括:J Clin Oncol (IF=26, 第一作者兩篇), Chest, Ann Oncol等專業一區雜誌。

主持國自然面上、廣州市重點科技專項等項目4項,縱向研究總經費超過300萬。作為PI或sub-PI主持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4項。2017年被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評選為全國35位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師之一。

作為完成人之一獲得201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及華夏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作為副主編出版《肺癌》、《Lung Cancer》、《瘋狂統計學》共3本著作。

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鄧嶽

獲獎理由:他將智能感知技術與腦科學交叉融合,啟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研究。

鄧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及北航大數據與腦機智能高精尖中心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特聘青年專家,畢業於清華大學。

鄧嶽博士主要從事人工智慧與交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Methods,Cell姊妹期刊Patterns及IEEE Transactions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並在Springer出版人工智慧英文專著一部,申請美國發明專利4項。曾獲得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20年度最佳論文獎(第一作者),Microsoft Research Fellow,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研究成果獲得5項國際學術論文獎。

日前,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召開「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終評會議,鄧嶽教授2019年發表於《Nature Methods》的論文「基於深度遞歸學習的單細胞轉錄組細胞類型組成的可伸縮性分析」獲得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該論文以研究如何實現腦觀測數據的有效解析為主題,設計了新型的遞歸自監督學習模型,通過遞歸網絡設計,逐層解析細胞內在異質性,實現了對於百萬細胞級大腦單細胞數據的快速、準確、全面的類型解析與功能分類,為大腦的功能性、結構性劃分提供了單細胞尺度上的參考標準。大腦包含細胞數目眾多,功能結構複雜,解析大腦的認知機制,是跨越人工智慧到人腦智能科學鴻溝,啟發新一代「類腦」智能算法的關鍵。

8、北京大學 楊詩武

獲獎理由:他發展了研究波方程的向量場方法,部分解決了帶電粒子漸近衰減這個古老的猜想。

楊詩武,2008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然後將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深造,2013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獲得博士學位。楊詩武博士畢業後,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擔任高級研究員,2016年加入北京大學國際數學中心任助理教授。

楊詩武曾獲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一等獎,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一等獎,入選45屆IMO國家代表隊,並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保送進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

楊詩武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雙曲型偏微分方程,廣義相對論,最近的研究目標是在數學方面證明著名的楊 - 米爾斯(Young Mills)方程。

9、上海交通大學 冷靜文

獲獎理由:他通過深度學習模型算法與系統結構的聯合優化,讓智能異構計算系統更高效、更可靠。

冷靜文,上海交通大學約翰·霍普克羅夫特計算機科學中心助理教授,2010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碩士畢業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2016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冷靜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異構計算系統的並行化和性能、能效、可靠性方面的優化,以及針對深度學習應用進行大規模並行化和新型加速晶片設計。冷靜文其在博士期間主攻方向為GPU處理器的體系結構優化,目前主持一項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2017年)和多項合作課題,他也入選了201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青年學者鑄星計劃。

冷靜文首先利用神經網絡模型的稀疏性對體積大、運算量大的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加速,此外,他提出通過模型的稀疏性提高其可解釋性,通過檢測激活路徑來檢測正常和異常樣本,彌補了神經網絡容易受輸入微小擾動的缺點,提升了基於神經網絡模型的應用的魯棒性。他通過深度學習模型算法與系統結構的聯合優化,讓智能異構計算系統更高效、更可靠。項目曾獲最佳論文提名2次,最佳論文/期刊獎2次。

10、清華大學 黃高

獲獎理由:他發明了新型神經網絡架構,推動了深度學習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

黃高,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2015年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之後到美國康奈爾大學 計算機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黃高博士從2015年開始,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全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中國自動化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CVPR最佳論文獎、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世界人工智慧大會Super AI Leader(SAIL)先鋒獎、吳文俊人工智慧優秀青年獎等多個獎項!

黃高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有: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強化學習。黃高博士以 DenseNet 第一作者的身份而被人們所熟知,他的研究《Densely Connect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曾獲 CVPR 2017 最佳論文,並被編入多本深度學習著作。圖靈獎得主 Yann LeCun 教授將 DenseNet 與 VGG、GoogleNet、ResNet 並列為當前四種主流的深度網絡迄今為止,這篇論文的引用量已經接近 1.1 萬次。

相關焦點

  •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來自多個學科領域,最年輕僅28歲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今年的10位青橙獎獲得者分別為:姜宇(清華大學)、鄧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文華(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聶禮強(山東大學)、冷靜文(上海交通大學)、楊詩武(北京大學)、杜子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趙保丹(浙江大學)、何向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高(清華大學)。
  • 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
    青橙獎是阿里達摩院舉辦的一項公益性的青年人才評選活動,每年選拔10名中國籍的青年科學家(35歲及以下),向每位獲獎者發放100萬獎金,並開放阿里的科研資源。獎金使用方式不限。達摩院想要創設一種不唯資歷、不唯履歷、不唯論文、不唯門第的評選方式,尋找並支持國內最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
  • 鍾南山為10位青年學者頒發阿里達摩院青橙獎,每人100萬
    大數據文摘出品 阿里達摩院揭曉了第三屆青橙獎的獲獎名單 10位來自中國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分別獲得了阿里頒發的100萬獎金,他們中,最大的35歲,最小的僅有28歲。 今年,阿里達摩院邀請了鍾南山院士來擔任頒獎嘉賓,在剛剛的線上頒獎典禮上,鍾南山表達了他對青年科學家們的期待,「你們處在最好的時候,要記得把握機遇,發揮你們的創造力。」
  • 剛剛,10位學者獲阿里達摩院青橙獎,每人100萬,最小28歲
    達摩院揭曉了第三屆青橙獎的獲獎名單。每年10人,每人100萬,尋找最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青橙獎是阿里達摩院舉辦的一項公益性的青年人才評選活動本次青橙獎面向信息技術、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與智能製造領域的優秀青年。這批青年科學家技能硬核、性格多元,擁有深沉的家國擔當。
  • 達摩院青橙獎揭曉:鍾南山寄語,DenseNet作者黃高獲獎
    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在 20 進 10 的最終答辯環節之後,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正式公布了本屆達摩院青橙獎學者名單,分別為:梁文華國家呼吸研究所楊詩武青橙獎設立於 2018 年,是阿里達摩院舉辦的一項公益性的青年人才評選活動,每年選拔 10 名中國籍的青年科學家(35 歲及以下),旨在發掘和支持從事人工智慧、晶片、智能製造等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工作者。
  • 歷屆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獲得者本科院校統計
    9月9日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於2018年設置的獎項,旨在獎勵大中華地區在信息技術、半導體、智能製造等領域取得初步成就的青年科學家。今天「TOP大學來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下,歷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者本科院校統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擁有3位校友並列第一!
  • 山大85後教授聶禮強獲「達摩院青橙獎」
    9月9日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獲獎的青年科研學者年齡均在35歲以下,全國僅十位。每人獲得100 萬人民幣獎金,並將得到阿里全方位的科研資源支持。山東大學的85後教授聶禮強教授位列其中。
  • 山大85後教授聶禮強獲「達摩院青橙獎」
    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獲獎的青年科研學者年齡均在35歲以下,全國僅十位。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今年的青橙學者很多來自交叉學科和基礎學科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另外只有更多科學家進入基礎學科領域,才能幫助科學技術發展。達摩院的青橙獎是不求回報的。」
  • 中國科大何向南教授榮獲第三屆「阿里巴巴達摩院第三屆青橙獎「
    中國科大何向南教授榮獲第三屆「阿里巴巴達摩院第三屆青橙獎「 9月9號,阿里巴巴達摩院揭曉了第三屆青橙獎獲獎名單。
  • 2020年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出爐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梁文華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在2018年發起的公益性評選,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發掘和支持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人物
  •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名單公布 10位青年獲1000萬元獎金
    9月9日消息,據天下網商消息,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梁文華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據介紹,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於2018年發起的公益性評選,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發掘和支持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人物。青橙,寓意青年學者如成長中的橙子,只要給予適宜的成長環境,就能茁壯成長。
  •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頒出:每人100萬!有硬核粉紅少女
    important}楊淨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剛剛,這10個年輕學者,獲得了阿里達摩院2020年青橙獎,每人獎金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獲得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20年度最佳論文獎(第一作者),世界人工智慧大會2020優秀青年論文獎,Microsoft Research
  • 28歲博導榮獲100萬元阿里達摩院青橙獎
    達摩院青橙獎由阿里巴巴達摩院於2018年設置,該獎旨在獎勵年齡35周歲以下或博士畢業6年以內的青年科學家。主要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智能製造等信息工程領域取得初步成就的表青年學者,是一個計算機信息類的青年人才獎,獎金100萬元,獲獎者會得到達摩院全方位的研發資源支持。該獎自2018年至今已頒發三屆,共有29名獲獎者,獲獎者詳細統計如下表,清華大學無疑是目前國內大學在計算機信息領域的最強學校。
  • 黃高校友楊詩武獲第三屆達摩院青橙獎
    獲獎者平均年齡32歲,人均獎金100萬元黃岡日報訊 (記者李維 通訊員付佳琪)9月9日,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共10位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黃岡中學畢業生楊詩武名列其中。除100萬元獎金外,每人還將獲得阿里全方位的科研資源支持。楊詩武的獲獎理由是他發展了研究波方程的向量場方法,部分解決了帶電粒子漸近衰減這個古老的猜想。
  • 人均百萬獎金,達摩院青橙獎結果揭曉
    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在 20 進 10 的最終答辯環節之後,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正式公布了本屆達摩院青橙獎學者名單,分別為:梁文華 國家呼吸研究所楊詩武 北京大學趙保丹 浙江大學聶禮強
  • 人均百萬獎金,達摩院青橙獎結果揭曉:鍾南山院士寄語
    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在 20 進 10 的最終答辯環節之後,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正式公布了本屆達摩院青橙獎學者名單,分別為:梁文華 國家呼吸研究所楊詩武青橙獎設立於 2018 年,是阿里達摩院舉辦的一項公益性的青年人才評選活動,每年選拔 10 名中國籍的青年科學家(35 歲及以下),旨在發掘和支持從事人工智慧、晶片、智能製造等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工作者。
  • 這10位青年科學家捧回阿里達摩院青橙獎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了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從2018年發起該獎項至今,這已經是阿里巴巴達摩院獎勵的第三批中國青年學者。相較前兩屆,今年「硬核10人」的科研領域腹地廣闊,既有晶片、工控軟體、人工智慧、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青橙獎是阿里巴巴達摩院在2018年發起的公益性評選,面向35歲及以下的中國青年學者,發掘和支持對科技進步有關鍵推動作用的人物。除了獎金,獲獎選手還將得到阿里提供的開放數據、應用場景等全方位科研支持。
  •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硬核10人」出爐
    掌上青島/青網訊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梁文華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這群平均年齡不足32歲的科研後浪收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鼓勵:「你們處在最好的時候,要記得把握機遇。」
  • 阿里達摩院青橙獎「硬核10人」出爐,鍾南山寄語青年科學家
    9月9日,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的梁文華、山東大學的聶禮強等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作為山東本土青年科學家傑出代表,聶禮強賦予對話機器人對多模態場景感知、理解與推理的能力,從而讓人機互動更自然,憑藉非凡的成就獲此殊榮。
  • 達摩院青橙獎結果揭曉:鍾南山院士寄語,DenseNet作者黃高獲獎
    今天上午,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第三屆獲獎名單正式揭曉。青橙獎設立於 2018 年,是阿里達摩院舉辦的一項公益性的青年人才評選活動,每年選拔 10 名中國籍的青年科學家(35 歲及以下),旨在發掘和支持從事人工智慧、晶片、智能製造等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