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浪潮下,AI將堪何種大任?

2020-12-15 雷科技

8月7日,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在深圳正式開幕。

誕生於2016年的CCF-GAIR,致力於打造國內AI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CCF-GAIR 2020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2020年,新基建浪潮風起雲湧,AI、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特高壓等七大領域迎來歷史發展機遇期。

「十年一遇」的新基建大浪潮,碰上方興未艾的AI產業,CCF-GAIR 2020峰會主題亦鎖定在了「AI新基建,產業新機遇」

AI新基建,究竟會帶來哪些產業新機遇呢?

城市大腦要升級到2.0版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重點分享了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大腦」的最新發展情況。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大腦,城市大腦的核心是視覺認知計算(VCC)。

高文表示,城市大腦要從1.0升級到2.0版本

城市大腦1.0,是一個以雲計算為核心的系統,但由於系統各部分沒有很好的分工協調機制,使得系統成本高、響應速度慢、數據的可用性低。

鑑於1.0版本城市大腦存在的諸多問題,科研人員從人類視覺系統中得到啟發,進而開發出了2.0版本的城市大腦。

人類大腦和視覺系統具有很好的分工,視網膜、視覺通道、大腦分工協調,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視覺編碼模型。

高文表示,城市大腦2.0是一個端邊雲合理分工協調的混合系統架構,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大腦1.0存在的大部分問題。城市大腦2.0的核心,是數字視網膜及其標準化,其具有以下四大特性:

先進視頻編碼技術:節省存儲和帶寬50%以上;定製ASIC邊緣計算:節省雲計算資源90%以上;原始圖像上特徵提取:低延時和高精度;標準化特徵的提取,存儲和復用:顯著提升信息密度和價值。實現AI的三大法寶

作為產業界代表,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鬱、京東技術副總裁何曉冬以及依圖科技CTO顏水成,分別帶來了他們對AI產業化的思考。

胡鬱認為,深度神經網絡、大數據、漣漪效應,是實現AI的三大法寶。

深度神經網絡與大數據的結合成為當前主流路徑,而基於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研究-工程-產品-用戶」閉環,又加速了迭代優化的進程。

何為「漣漪效應」?胡鬱拿「訊飛語音輸入法」舉例,早期用戶在輸入法效果非常差的時候貢獻了數據,伴隨用戶不斷給系統貢獻數據,系統性能就會不斷的提高;隨著波紋越來越多,系統誤差就會越來越小,就像水波紋的振幅一樣。當收集到幾千萬人的數據時,這時候系統性能已經提高到90%甚至是95%以上。

胡鬱指出,在感知智能和運動智能領域,人類、機器和動物處於並列齊驅的水平,而認知智能是人類獨有而動物和機器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也是目前AI最大的挑戰;從現在的研究方向也可看到,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關係到認知智能最核心的領域,深度神經網絡並沒有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京東技術副總裁何曉冬,亦是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專家。圍繞「多模態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展及在工業界的實踐」,何曉冬帶來了《多模態人機對話與交互:理解、創作、決策》的主題分享。

何曉冬認為,相較於GPT-3這樣的端到端的「暴力美學」技術路線,我們可以開展更多基於知識和推理驅動的任務,比如說一些複雜的任務型對話系統,它可以驅動我們研發真正高級的智能模型;我們也需要更多模態的數據,通過海量文本、語音、圖像和視頻數據,建設跨模態數據集和知識庫。

依圖科技CTO顏水成,同樣是位科研界大咖,他帶來了《芯智能,新基建》的主題分享。

顏水成認為,工業界要想讓AI走向落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要讓AI的成本降低,讓用戶用得起;這時候就需要把算法的效能和晶片的效能通過協同開發的方式去形成AI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純粹的算法——這種解決方案稱之為「芯智能」。

從「芯智能」的解決方案,到 「算法即晶片」的理念,顏水成指出:

要想打造一款有競爭力的晶片,要清晰明白這個晶片典型的使用場景,它的主要算法以及這些算法在未來幾年裡可能的發展趨勢,然後根據這些信息再去對晶片架構進行優化,以及對工具鏈做相應的優化,最後實現它們相互的優化,但同時也要保障晶片和算法能夠分層解耦。

AI研究的新進展

CCF-GAIR 2020依然是學界大咖的陣地。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周志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黃鎧、北京語言大學信息科學學院院長荀恩東、鵬城實驗室副主任陳長汶,分享了他們關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過一個破譯瑪雅曆法的真實案例,周志華引入了「反繹學習(Abductive Learning)」概念——從不完備的觀察出發,得出最可能的解釋

周志華表示,反繹學習將基於知識的邏輯推理和基於事實/證據的機器學習相結合,有著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我們現在都在談數據、算法和算力,但是未來不能忽略知識,知識凝聚了人的智慧,過去十幾年都從數據驅動做人工智慧,現在是時候把數據驅動和知識驅動結合起來了。

作為學界泰鬥,黃鎧分享了對「5G雲、AIoT和邊緣計算」的最新思考。

黃鎧認為,計算機一定要走向智能化,如果只是高性能計算+序列化的雲,那麼這樣的雲計算就缺乏智慧,除了算力、算法,還要有智慧,因此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要布局在雲端,而且要圍繞雲端開發邊際雲(Edge Cloud)。

黃鎧還談到了SpaceX發射的通信衛星。他表示,SpaceX通信衛星未必會取代6G,但毫無疑問會連接大量的IoT設備。目前,SpaceX已發射720個通信衛星,未來會全面增加到12000個。

作為信息和語言學專家,荀恩東認為語音智能的核心問題是「語義理解」

荀恩東表示,語音智能之所以那麼難,是由自然語言的特點所決定的,畢竟自然語言的歧義無處不在;其中歧義包括語義、詞法、語法、語意、語用等方面的內容,還涉及到語言多樣性,並且面臨著知識瓶頸。

基於這個背景,荀恩東提出了語言智能的四類應用,分別是分類、生成、抽取,校對。他還表示,語言關係在數學上可以表現為序列關係、幾何關係、數的形態和圖的形態,複雜的問題都是這些形態的組合。

做語言理解實際上就是把自然語言做結構化,這種結構化是計算機可操作的一個結構化的方案,這種結構化的方案很容易對接落地的需求。

鵬城實驗室,是在深圳設立的主攻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的省級實驗室。作為實驗室副主任的陳長汶,分享了對「視頻物聯網」領域的思考。

陳長汶認為,視頻物聯網是新一代的智能化物聯網,「感知」「聯網」「集成」構成其三部曲

陳長汶表示,傳統的視覺傳感器通常為單一應用設計,數據存於本地;新一代視頻物聯網要求全新的智能化聯網思路和設計,具體包括無處不在的無線接入系統、大規模聯網的雲計算平臺以及邊緣計算、霧計算等下一代網絡計算新架構。

關於視頻物聯網的技術挑戰,陳長汶亦沒有諱言,主要包括以下五大方面:

感知前端的嵌入式視覺數據處理;可靠和自適應的視頻物聯網通訊連結能力;基於視頻物聯網應用的有效搜索和檢索;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恰當平衡;建立視頻物聯網和標準平臺。

5G、AI和視頻物聯網,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陳長汶表示,5G具有的智能化前端、高寬帶低延時聯網、全局優化集成以及mMTC應用場景等特徵,配合日益增強的視覺傳感器AI數據分析和聯網能力,將加速視頻物聯網走向成熟,並為醫療健康、消費電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機器人、工業製造等領域帶來重要的行業應用。

結語

為紀念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已故華人計算機視覺鼻祖黃煦濤,CCF-GAIR 2020還特別開設了「計算機視覺之父黃煦濤紀念專場」。專場邀請黃煦濤生前好友和學術弟子齊聚一堂,來回憶、總結並探討黃煦濤在學術生涯中的軼事、學術成就和貢獻,以此來紀念這位學術前輩。

黃煦濤(Thomas S. Huang),1936年出生於上海,信息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Beckman研究院圖象實驗室主任。當地時間2020年4月25日,黃煦濤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逝世,享年84歲。

黃煦濤主要從事教學與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和人機互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並發明了預測差分量化,被譽為「華人計算機視覺鼻祖」。

據介紹,黃煦濤門下大概有120多個博士生,其中在大陸的「弟子」佔到了超過70%的比例。現在,黃煦濤的學生遍布中國前沿科技研究和科創產業領域。即便大師仙去,他的精神以及他的弟子,也將繼續影響著中國前沿科技和計算機視覺研究的未來發展。

相關焦點

  • 新基建「浪潮」湧動,工業網際網路「浪潮」擲地有聲
    信息化時代,雲計算成了信息強國的「金屬骨骼」,尤其是疫情的刺激下,進一步鑄就「科技強國長城」成了當務之急,新基建便成了關鍵一環。新基建一時成為了時代「顯學」,像一股春風,撫摸著高新技術產業。新基建下的新機遇,二級市場或迎來「新基建」企業上市潮「新基建」熱潮來臨,七大領域中的六大領域,浪潮已深耕布局。
  • 倒計時30天丨硬科技大會來襲,新基建與智慧城市將碰撞出何種火花?
    不同於鐵路、公路等「舊基建」,「新基建」是服務於數字經濟的新型基礎建設,包括七大領域: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不難發現,「新基建」給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隨著「新基建」與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公共安全、城市交通、政務和工業領域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 浪潮信息布局AI算力四大環節 促進新基建建設
    期間,AI算力研發專家浪潮信息指出,智算中心便是智慧計算的新基建,在新基建建設工作大力落實的背景下,浪潮信息將繼續深化人工智慧、開放計算兩大戰略性業務布局,在產品技術創新及生態發展領域再加碼,推動浪潮邁向更廣闊市未來。
  • 浪潮的規模突破73億!對全球的影響很大?
    ,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結合拓展,全力的發展面向智慧時代的智算中心,將會是智慧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80%以上,專門面向ai計算的計算中心呼之欲出,這就是智算中心,即ai算力的中心,智算中心能夠以強大的算力驅動ai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度的加工,源源不斷的產生各種各樣智慧計算的服務,支撐智慧城市,智能製造等各行業的智慧化轉型,推動ai產業化加速向產業ai化邁進,9月2日,浪潮 2020年雲數智中國行在深圳,成都一起啟程,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數據中心未來將會成為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和算力的一個載體
  • AI新基建如何構建?浪潮給出了一個答案
    在4月7日舉辦的IPF 2020浪潮雲數據中心合作夥伴大會上,浪潮集團執行總裁、首席科學家王恩東稱,智算中心要成為新基建,必須滿足三個基本要求:開放標準,要求智算中心從硬體到軟體、從晶片到架構、從建設模式到應用服務都應該是開放的、標準的;集約高效,要求智算中心的建設要有超大規模,要採用領先技術
  • 新基建浪潮下,科技巨頭們如何布局?
    這三座超級數據中心將新增超百萬臺伺服器,輻射範圍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帶,將能夠加速新基建建設。據介紹,未來,阿里雲還將在全國建立10座以上的超級數據中心,以支持新基建的發展。此前,阿里雲曾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
  • 6位大咖將全面解密新基建帶給AI晶片的絕佳機遇|CCF-GAIR 2020
    新基建的提出,給5G、AI、特高壓、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的行業注入活力,帶來機遇。作為新基建的基礎支撐,晶片特別是AI晶片如何才能抓住這個絕佳機遇?新基建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新基建浪潮下,5G、AI和智能計算等新一代高端晶片賽道開啟,尤其是在通向萬物互聯的發展道路上,視覺、語音、傳感器晶片市場,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 大數據中心,新基建下的新「網紅」
    新基建既是對傳統基建的擴展,又兼顧了「穩增長」和「促創新」雙重任務。 新基建不僅確保傳統基建的持續建設,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運用5G、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來「補足」傳統基建的短板,實現數位化基建,從而實現傳統基建的升級改造,同時還能夠將數字基建作為一種技術輸出能力,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
  • 「新基建」與「數字經濟」 讀《數字經濟:新基建浪潮下的經濟增長...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日前,由袁國寶所著的《數字經濟:新基建浪潮下的經濟增長新引擎》一書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該書以新基建為背景,聚焦數字經濟發展新動向、新趨勢,從數字基建、產業網際網路、「5G+」戰略、智能商業、數位化轉型五大角度展開論述,試圖幫助讀者對數字經濟建立更全面、立體、深刻的認知。
  • 浪潮雲的「同舟」共濟,新基建時代的生態關係
    在新基建的定義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含了 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重要的科技領域。可見,新基建極有可能成為疫情之後,數字經濟建設的主要推動力。而無論是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還是工業網際網路,它們走向行業縱深必然需要雲計算作為底座。
  • 「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慧將走向何方?
    從推動社會經濟大發展的基礎設施布局,到加速網際網路經濟走向繁榮的網絡寬帶建設,中國基建的每次亮劍皆顯不凡偉力。如今正立潮頭的「新基建」,又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巨變?   5G說罷,AI登場!   如果將5G比作「新基建」領域中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排頭兵」,那麼AI無疑是新技術基礎設施的「當家者」。
  • 明朝萬達喻波:新基建浪潮下數據安全發展方向及安全解決方案
    本屆大會聚焦「開啟數據新紀元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生態同頻數位化轉型新時代」、「『新基建』論道共贏數字經濟新『基』遇」等議題,匯聚來自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數字經濟、數位化轉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領袖發表新銳觀點,重塑產業景觀,啟迪行業智慧,助推數據新紀元賽道的開啟。
  • 新基建創新利器 浪潮雲海打造行業雲解決方案
    在賦能百行百業的發展過程中,雲計算驅動行業迎來重要的發展期,也正在助推新基建的行業落地打開新局面,為數字經濟的變革帶來了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斷改變著企業用戶的工作方式、服務方式、創新方式與商業模式。不同行業的企業也需要認清與其相適應的新基建領域,根據新基建建設現狀識別自身優劣勢和核心提升方向。而浪潮雲海OS通過構建開放生態,聚焦行業數位化進程,鎖定多元化的應用,成為新基建的創新利器。據浪潮雲計算與大數據產品線副總經理劉曉欣透露,浪潮雲海OS目前在政府、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已經卓有成效。
  • 新基建浪潮下,霍尼韋爾引領數位化創新
    文 | 劉茂樹2020年3月,中國政府提出了要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的 「新基建」 戰略。新基建的本質就是信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能幫助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增長,實現轉型發展。新基建是繁榮數字經濟的基石,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 乘風「新基建」浪潮智算中心再次成為刷屏級話題
    今年,隨著國家相繼出臺政策引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規模已達上萬億元,多項重大項目接連落地,各地掀起新一輪新基建熱潮。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其中強調,算力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
  • 新基建時代的雲生態—中國軟體網「曹雲社」走進浪潮
    本期《曹雲社》將聚焦行業問題——新基建時代背景下,企業的雲生態路該怎麼走?為此本期《曹雲社》為節目開創以來的特別策劃,將會由主持人曹開彬帶著大家走進浪潮公司內部,與行業專家、企業家共同探討這個牽動整個行業的趨勢的第三種答案。《曹雲社》為什麼選擇了浪潮?
  • 新基建浪潮加速AI產業化進程 機遇與挑戰並存
    而新基建戰略的提出,更是給業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而新基建則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新型的AI晶片,便捷高效的雲服務,各種應用開發平臺、開放的深度學習框架、通用人工智慧算法等,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基礎設施,推進千行百業的智能化轉型。
  •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智算中心是智慧時代的新基建
    12月16日,「2020ICT企業家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新基建為產業數智化賦能」為主題,共話「新基建」下的數智化應用新機遇。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應邀出席大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 新基建浪潮下AI晶片的絕佳機遇 | CCF-GAIR 2020
    2020年8月8日 2020 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的AI晶片專場,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投資界的6位大咖從AI晶片技術前沿、AI晶片的應用及落地、RISC-V晶片推動AI發展、新基建帶來的投資機遇共同探討新基建帶來的機遇。
  • 新基建時代的雲生態——中國軟體網「曹雲社」走進浪潮
    一定是生態,雲時代的來臨帶來的變革是方方面面的,是將整個產業鏈條做了重組的。在這條重組的鏈條上,怎麼把產品送到有需求用戶的手中,是亙古不變的議題。雲時代之前,軟體廠商把產品賣出去,走的是廠商(產品)-渠道(銷售)-用戶的鏈路,但如業內的很多聲音反應,現如今這個鏈路後勁不足了。但用友、浪潮這些老牌廠商的渠道勁旅也是如此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