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上,雷軍與董明珠均獲得年度經濟人物,在頒獎環節中,雷軍董明珠對賭掐架,雷軍表示五年內如果小米模式營業額擊敗格力,願董明珠賠自己1元,董明珠則表示,如果被擊敗願意賭10億。雷軍同時笑稱,可以請馬雲擔保。
那一年,小米的營業額為316億元,格力的營業額為1200.43億元,天地之差。但截至2017年10月,小米營業額已突破了1000億元;格力前3季度的營業收入則是1120.27億元,由此,小米很有可能在2018年實現趕超。
在佩服雷軍的企業運作與行業眼光同時,當下為什麼雷軍當時有這麼大的勇氣與董明珠許下10億賭約呢,其實從當時的觀察,就可以看出小米與格力的差距。小編從幾個角度分析格力與小米的差距:
1.企業營收增長率
雖然當時小米與格力的營收差距有將近四倍,但是格力當時的營收增長率已經滯緩,每年至多20%的營收增長率。
反觀小米,每年的營收增長率達到100%以上。在2017年10月已經達到1000億營收,即使18年的增長率只有50%,小米的營收級別至少也能達到1500億。由此可見雷布斯對行業的觀察以及企業運作的高度,董明珠大姐還是略遜一籌啊。
2.MIUI系統構建生態鏈壁壘
小米的內核,全部都是圍繞著MIUI系統,其線上線下,以手機為中樞,以系統為連結,構建起小米龐大的生態鏈。雷布斯都曾說過,小米的內核,就是MIUI,小米最大的核心競爭力,也是MIUI。
反觀格力,雖然在空調領域已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但畢竟空調與手機不一樣。空調屬於低頻家電產品,換手率低於手機。隨著系統與科技水平的升級,我們基本上2-3年就換一部手機,可是空調就不是了,基本上一臺空調,我們就可以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購買需求空調低於手機。加上空調行業的增長滯緩,相對還是遜於手機行業的增長率。
3.打通線上線下,加碼新零售鋪設小米之家
小米不僅通過銷售手機創造收入,還依託MIUI創造線上收入。廣告,遊戲,雲服務,小米金融,小米商城,有品商城等。雷軍曾經說過,小米手機不賺錢,可以通過線上的服務來賺取利潤。2016年小米的線上營收就達到了60億,估計17年收入至少也是百億級別。同時不斷在線下增開小米之家,不僅方便客戶體驗小米的產品,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的營收。m目前,小米之家已經開了264家,雷軍之前稱要開1000座小米之家,讓更多的用戶能體驗到小米優質的商品,其單店最高的月銷售額達到了5億。
而格力雖然除了空調業務,還有其他生活電器與智能裝備業務,但其空調業務還是佔據大部分,達到了收入比例近8成。可見目前的格力還是極其依賴空調業務,而其他業務戰略拓展的速度還無法創造更多的營收。也怪不得董大姐用自己的身家也要投資珠海銀隆,想以此進入汽車空調市場。
最新報表顯示空調依然佔據格力大部分業務
4.創造小米生態鏈,為生態鏈企業提供資源
自小米2013年9月推出小米電視之後,小米就開始進軍智能穿戴與智能家居領域。不斷投資優質的硬體公司,加強小米生態鏈的組合。比如近期準備在美IPO的華米科技,一年的小米手環銷售量達到了3000萬。小米不僅投資為其生態鏈的硬體公司提供資金,還提供自己的供應鏈與物流售後幫助其製造銷售。目前小米生態鏈已有77家公司,而且已經有16家公司銷售額過億,3家公司銷售額超過10億。可見其小米通過開放合作的方式,依託小米手機為中樞,MIUI連結其所有智能設備與智能家居,小米已經將觸手深入到了智能家居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小米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最強的IOT(物聯網)公司。
小米商城的主頁上各式各樣的智能設備
反觀一直說自己有核心科技的格力,雖然在白電市場上一直有其自己的技術與領先的市場地位,但是在目前行業滯緩與智能家居的侵略下,加上空調品牌的高替代性,格力一直抱著自己的核心科技會不會是一種固步自封呢。而且其他業務的發展速度相對於小米生態鏈的發展速度,已經落後了一大截。可見其未來在智能家居的領域中,小米一定是一家稱雄,其發展的空間與速度都會比格力要好。
其十億賭約的期限即將到來,格力小米誰與爭鋒,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