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語委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的通知》,該《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外界注意到,這些文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關的文件。這是否意味著,我國不少重點高校頭頂上的「985」、「211」的光環,將會不復存在?
根據《通知》,此次清理文件,是教育部對不利於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規範性文件進行的專項清理。記者注意到,此次宣布失效的文件有8份涉及"985"和" 211"工程相關內容,包括2004年發布的《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2009年印發的《關於印發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等。那麼,什麼是211和985工程呢?
1998年,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39所高校入圍"985"工程。該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經施行了三期。"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這是我國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而實施的一項跨世紀的戰略工程。"211工程"自"九五"期間立項建設,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資金180億元,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國共有112所高校入圍。簡單說,凡是入選 "211"、"985"工程的高校都是非常優秀的學校。這些院校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點。有業內人士表示,"211工程"是國家"重點"建設院校,"985工程"院校則是"重中之重"。
其實,有關"985"工程和"211"工程存廢的問題,早在2014年時就曾被熱議。當年4月,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稱,"國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取消之後是按照幾個要素綜合考慮給學校分配績效的"。隨後網絡上傳"國家廢除'985'、'211'工程,重點大學被洗牌"的消息,但教育部官方回應,不存在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況,並提出今後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績效原則,避免重複交叉。
那麼在其他國家,如何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經費投入機制,增加公立大學的競爭和特色發展,從而提高辦學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適齡青年高等院校入學率接近50%,牛津、劍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帝國理工大學等高校全球聞名,大批國際學生紛至沓來……這正是英國教育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的資本。而這些成績與政府的重視,政策引導,以及各高校各具特色的辦學方式與管理方式密不可分。
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英國的牛津、劍橋、聖安德魯斯大學等許多高校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在教書育人和科研領域有著優良的傳統,這也是英國高等教育水平保持長盛不衰的內在因素。而政府的重視、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以及各高校各具特色的辦學方式,強烈的創新意識也是英國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外在原因。可以說英國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並將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納入國家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考慮。英國高校絕大多數屬於公立,中央政府是英國大學的主要出資者,通過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和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的類似機構向各大學撥款,不過政府並不是簡單的承擔出納角色,而是按照各校學生多少,課程設置,教學以及科研水平來確定撥款額度。同時對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質量進行評估和監督。根據具體的評估結果來決定是否取消、削減還是增加撥款。因此英國政府雖然不擁有大學、也不參與大學管理,但是它一直通過評估和撥款來間接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引導高校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同時高校是獨立的自我管理機構,有充分的學術自由、有設置各種課程和授予學位的權利。同時英國對於高校教師也有嚴格的要求,比如說倫敦大學學院始終認為,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書育人的責任心,是培養高質量學生、建設一流大學的前提條件。他要求,知名教授也必須參加教學,教師在履行教學責任與從事科研活動之間要保持平衡,教師每年在校外從事有償諮詢活動的時間不得超過40天。另外從教學、科研對學校建設的貢獻和對社會的貢獻4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評估。
在歷史不那麼悠久的澳大利亞,一共只有39所大學,大學發展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和其他的自營性收入,比如國際留學生的學費或者是社會捐贈。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根據最新的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水平,大約佔GDP的1.4%左右,爭取這一數據在2020年的時候能夠達到2%。如何均衡又各具特色的發展各個大學的特長,一直是澳大利亞教育當局關注的重點,目前澳大利亞政府的一攬子撥款計劃相對模式比較的單一,在撥款當中,對學生數量、地區性差異和學習模式差異的考慮仍然還不全面,但是自從2009年開始,澳大利亞政府制定了一個高等教育系統轉型的改革,其中在2011年制定的需求驅動撥款體系的提案已經開始正式實施,政府的撥款將會更加全面的去考慮畢業生就業的需求量,從需求學生的數量來確定每個大學的招生人數,並以此相應的調整大學人數的數額。
除了以需求為導向的撥款調整之外,發展自身的特色是澳大利亞對各個高校經費投入的另一個要求。
澳大利亞的大學往往並不追求綜合全面,而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優勢項目和特色。也就是追求大學的個性化發展,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會有一些在全國甚至是世界上卓越的專業項目,比如雪梨大學的醫學與法學,或者是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工程類專業,甚至一些排名並不算特別靠前的大學,例如說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在護理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的卓越。在2011年的時候,澳大利亞教育部和創新工業科學和研究部的官員,約見了各所大學的校長,並和每一所大學籤定了使命和戰略發展的合約。一方面,高校需要規劃自身的發展方向,根據自身的特色來找準定位,這種定位並不需要求大、求全。而是需要真正的尋求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為之發展。而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將會根據大學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相關的目標來提供相應的經費。
日本高度重視大學教育,將其稱之為「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牽引車」,在其高等教育130餘年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培養社會頂級知識精英的國立大學,地域文化「保護神」和傳播者的公立大學,以及數量龐大的自治靈活、善於經營的私立大學。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日本有近800所大學,日本政府曾經對國立大學長期實行全面行政化管理。對各個大學的內部機構設置、教師資格、課程設置,經費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國立大學沒有運營上的自由,國立工業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接受政府撥款,經濟泡沫破裂以後,政府改變了對大學的管理理念。2004年,國立大學從文物科學省直接管理和庇護中分離出來,獨立的法人資格被承認,校長由選考會議選舉產生,成立了理事會負責運營,另外還有外部委員加入的經營協議會和通過教職員工選舉成立的教育研究評議會,這些組織作為大學的基本機構,來管理和運營大學。學校依靠政府每年為大學投入的資金、學費、附屬醫療機構的收入,政府和企業撥給的研究費、捐贈等來運營,各大學要向政府提交6年周期計劃,大學的業績要受到國立大學法人評價委員會的審評,政府在承認國立大學自治的同時,在資金分配上大大增加了競爭的成分。根據大學申請和業績等審查的結果來進行分配,另外對成立私立大學的條件也加以放寬,因此,儘管日本人口在減少,新成立的大學數量卻在增加,日本的大學已經從統治和庇護的時代,過渡到了自由和競爭的時代。